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戏曲

  • 中国京剧衣箱

    作者:刘月美

    印张:49;插页:4;
  • 中国京剧服装图谱

    作者:谭元杰

  • 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 1902—1937

    作者:黄育馥

    本书通过剖析京剧中的道具———跷在本世纪的兴衰过程,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成因。为运用现代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 说段京剧你听吗

    作者:胖不墩儿

    “嘛呢?” “看京剧。” “啥戏?” “俩腹黑老头欺负一个小寡妇,没溜儿皇帝调戏小萝莉,叱咤风云老大王晚上回家跪搓板……” “您等会儿……京剧里有这个?” “可不!《说段京剧你听吗——胖不墩儿超萌京剧漫画》瞧好吧您呐!”这是一本会“演戏”的书,人物鲜活,惟妙惟肖;这是一本会“说话”的书,风趣幽默,妙语连珠;这本书用年轻的方式讲述古老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人生百态、离合悲欢。在这样一本书里,生旦净丑、争相亮相,一齐上阵给你说一段“活色生香”的京剧——你听么?
  • 姹紫嫣紅開遍 : 良辰美景仙鳳鳴

    作者:主編盧瑋鑾 ; 口述白雪仙 ; 撰文邁克

  •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作者:王文娟

    本书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自传。全书完整回顾了王文娟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从解放前的艰难谋生到解放后的潜心创作,从团队合作打磨精品的成功经验到响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以及关于婚姻家庭的种种真情……文风质朴自然,气韵沉郁隽永。书中近两百幅配图,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第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立体呈现了一代越剧艺术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缩影。 王文娟的传记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戏剧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记忆,作者的艺术生命、个人命运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作者对其艺术人生的娓娓道来,能为读者提供一种解读上海文化进展、文化生态的别样视角。
  • 昆曲旧事

    作者:穆凡中

    《昆曲摭谈:昆曲旧事》内容简介:澳门穆凡中先生历时四年为《澳门日报》副刊写专栏《昆曲摭谈》,今天我们把这些妙文华章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由于专业的缘故,读着穆先生对昆曲的真知酌见,一下子让我找到了做学生时的感觉,有点旧识相见,倍感亲切与激动! 穆先生言称自己的作品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无甚章法,实乃谦逊之词。细读其文,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章法就是大章法。文虽谈昆曲,但与专业人看,与非专业人看,都会令你大长见识。这些文章可作戏曲随笔读,可作短小美文赏,会让大家的心灵进入到一个绝美的境界。 昆曲的雅化长期以来拒常人于千里之外,给人的感觉为阳春白雪,高不可攀,穆先生能以平实、朴素的文笔让普通人读懂昆曲,走进昆曲,非有扎实的功力、圆融的笔法、多面的知识所不能为。 穆先生以一个非戏曲专业人士谈戏曲、著文章,与作家刘心武谈《红楼》、教授易中天品《三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作为书的责编,幸甚!幸甚! 作为书的第一读者,更幸甚!幸甚!是为言。
  • 程砚秋传

    作者:陈培仲,胡世均

    京剧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曾经风靡全国,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观众。但它在艺术上的完整性、成熟性也相应地带来了更多的凝固性,受时代的挑战也更严峻。它的丰富、深厚的艺术蕴涵必须尊重,必须继承,但面对当前的现实,更需要重视革新发展。唯有革新发展,才能真正摆脱自己的困境,走向与时代结合的康庄大道。程砚秋先生十一岁登台,十八岁成名,不到三十岁便跻身“四大名旦”,成为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大器早成者。他以幽咽凝重的唱腔,擅长扮演身遭不幸而坚韧不屈、反抗到底的悲剧女性,创始“程派”艺术,为众多后人慕仿。又以“义伶”、归隐务农不事敌顽的人格,为后人崇敬。本书以大量翔实的材料追寻德艺双馨的一代大师的艺术轨迹。
  • 那些角儿

    作者:白燕升

    《那些角儿:一个“外行”眼中的梨园》内容简介:首次全方面呈现梨园真实生态。央视主持人白燕升与40余位梨园名角独家对话。收录了白燕升和张火丁、裴艳玲、计镇华、马兰、陈智林、王君安、吴江、谢涛、张克、韩再芬、孟广禄、李胜素、常香玉等的对话。 这些角儿在作者面前坦露心扉,畅言戏台上的喜悦与忧伤,戏台下的酸甜苦辣。许多语言生动传神,能使人窥见名角们心底乾坤。
  • (之三)梅兰芳与二十一世纪/梅兰芳三部曲.

    作者:徐城北

    从梅兰芳的祖师辈“前三鼎甲”说起,并不急着说梅兰芳,等你看着看着忘了梅兰芳了,他又开始说梅家的事了,并着连杨小楼、程砚秋等的介绍都贯穿全书始终。看完以后呢,又只记得梅兰芳了。 值得一提的有三点: 1.本书880*1230(mm)开本,阅读非常舒服 2.图文并茂,图片的说明很详细 3.徐城北老师的文笔太好鸟……
  • 汤显祖评传

    作者:徐朔方

    《汤显祖评传》以作者对汤显祖和中国戏曲的一系列研究为基础。迄1991年发表的研论论文以及重新写定的《汤显年谱》分别收入《徐朔方集》第一册及第四册,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对汤显祖生平事实的叙述以汤显祖本人的诗文戏曲为依据,不少传记资料从未经人引用,他生平活动的一些事实也是初次见诸评论。 为方便读者,书末附有汤显祖年表。
  • 翁偶虹编剧生涯

    作者:翁偶虹

    翁偶虹先生在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经验,历时三年,终于写成《翁偶虹编剧生涯》一书。这是翁偶虹先生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遗产。在这本书中,他以毕生所从事的编剧生涯为主线,记述了半个世纪以来,相继为当代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编写大量成名剧作的艰辛经历及其经验总结,他详尽、具体、生动地讲述了创作每一个剧本的动机和成败,既不讳言失败的教训,也不隐藏历史的局限,而是据实写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事关系,当然也有编剧的技巧和得失,以及个中甘苦,他都一一道来,读者在借鉴、思考他的创作经验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和体味。 翁偶虹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戏剧家,还是难得的散文大家,《翁偶虹编剧生涯》以优美醇厚的散文笔法,描述民国时期的北平市井和梨园行的境况,创造了一种令人流连往返的文字魅力。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许多翔实的戏剧史料、艺坛的轶事趣闻以及民国时期北平、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社会风情,是一部难得的、原汁原味的、平民戏剧家的自述。 著名京剧剧作家翁偶虹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翁偶虹编剧生涯》一书由同心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1980年代中曾经印行过,但苦于印数很少,现在已不易得。网上有许多朋友都在寻找这本书,并期待能有新的版本。今年恰逢翁偶虹先生百年,同心出版社和翁先生弟子张景山经过努力,重新出版了《翁偶虹编剧生涯》,以满足翁迷们的愿望。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该书题写书名;著名评论家解玺璋撰写序言;翁偶虹弟子张景山独家提供了全书80余幅珍贵图片,许多剧照为首次面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著名学者、作家章诒和及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也为该书撰写了跋语(见下)。 世事不公——同一窑里烧制的好砖,有的拿去垫厨房,有的用来铺客厅,而贵宾品尝的佳肴恰恰是由厨房里端出。这个“不公”,很像翁偶虹先生的一生——一辈子给众多京剧名角儿提供了无数的演出剧本。唱念坐打演绎着他的词曲戏文;急管繁弦却又湮没了他的笔耕生涯。纸如阡陌,字如榖粒。翁先生真的被湮没了吗?作家、艺术家追求的,正是他生命中没有的。 章诒和 翁偶虹先生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和那些徒有虚名的著名作家不同,他的作品至今仍在大量演出。而且。五十、一百年后,相信还会活在戏曲舞台上。本书是他对自己的编剧生涯的朴实记录,不经意中透露了他的杰作之所以能经历时代淘洗长久不衰的秘密。 傅谨
  • 巾生今世

    作者:岳美缇

    岳老师的新书,这本书是文化部为昆曲艺术家出的系列丛书之一。内容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老师曾出过的自传《我一个孤单的女小生》,下篇为《独步芳尘》,写的是老师与亲密的舞台伴侣生离之后,如何在困境中重新上下求索,走出迷茫,继续在舞台上塑造出的一个个动人的艺术形象。下篇中还谈了很多她对巾生艺术的理解和感悟,直示艺术的真谛、表演的最高境界。
  • 宋元南戏史

    作者:俞为民,刘水云

    《宋元南戏史》讲述了: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历代民众所喜闻乐见。追根溯源,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则是北宋中叶产生于温州一带的南戏。作为第一种戍熟的戏曲彤式,南或在剧本形式、音乐体制、角色体制及具有写意特征的舞台表演等都为后世的戏曲形式如明清传奇及清代中叶以后兴起的各种地方戏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南戏的出现,正式展示了戏曲这一中华民族文化明珠的夺目光彩。
  • 宋元戏曲史

    作者:王国维 著

    《宋元戏曲史》内容简介:作者自1907年始有志于戏曲研究,前五种著述分别完成出版于1908年至1911年;《曲调源流表》今佚。因读元人杂剧而后“思究其渊源,明其变化之迹”,是为《宋元戏曲史》写作的起始点。作者的讨论以元人杂剧为中心,然后推考其渊源变化,而不是先设一个戏曲的理念来作推衍。明乎此,才能明白《宋元戏曲史》所作讨论的角度与结论。 《宋元戏曲史》包括了上古至五代之戏剧、宋之滑稽戏、宋之小说杂戏等十六章内容。
  • 民国戏曲史年谱

    作者:陈洁 编

    《民国戏曲史年谱1912-1949》内容简介:中华民国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一阶段正处于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近代”与“当代”衔接,是与当代艺术家最为“亲近”的历史时期,而是因为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的结束,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中国戏曲艺术在表演形式和内容方面,经历了由“旧戏”向“新戏”、“封建戏”向“文明戏”的转折;在表演主体戏曲艺人方面,经历了由“戏子”向“艺员”、“民间艺人”向“表演艺术家”的转化。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具有承前启后和划时代意义的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演进期,它为新中国初期传统戏曲艺术的空前繁荣和更彻底地摆脱封建主义文化羁绊和消极影响,奠定了继续建构的基石,拓展了更大范围再现、演绎社会生活的艺术空间。
  • 中国戏剧史长编

    作者:周贻白

    编著史书,不在记述往迹,而在穷其流变,本书宗旨,即循此意。故于每一事物,必究来源,设为前人意见,亦必疏明出处,不敢即谓为创获。 中国戏曲史之作,不一其书,但皆注重剧本之编撰,或臧否文辞,或陈述梗概。本书则于文辞声律之外,兼及各代戏剧扮演情形。盖戏剧本为登场而设,若徒纪其剧本,则为案头之剧,而非场上之剧矣。 中国戏剧,作品浩如烟海,欲作全体叙述,势不可能。本书仅于每一朝代纪其最重要之作者数人,其余则较为简略。至于引证之剧本,概取今存之常见而易得者,间及稀见之本而为私人所珍秘者,亦必记明藏处,弹识来源。 杂剧传奇所用曲调,素有南北之分,彼此递植,其间颇寓变迁之迹。本书初稿,曾以之全部列人,嗣因过于繁冗,有妨篇幅,故仅汇其总数,计明出处,非疏漏也。 史书自具体裁,现代一切,例不搀入。本书所纪,断至“五四”运动以前为止,以后则概从省略,留待将来。 图表之插刊,固有助于读者之了解,本书凡可以插图列表之处,皆尽量利用之。至于近代名伶的照片,虽有所取资,亦不附入。盖戏剧为一整个艺术部门,服装砌末,既各有插图,固不必另肖个人丰神也。 话剧为另一系统,近年虽颇呈兴盛,但别具渊源。本书不以列入,庶免另出线索,自乱其例。 皮黄剧以风行之故,推为乱弹代表,得操中国剧坛之霸权。但其他地方戏剧,仍各具其源流。本书虽另作一节,实未能详尽,俟有余时,当别为一书阐述之。
  • 昆曲与人文苏州

    作者:顾聆森

    苏州是昆曲的故乡,又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吴王命伍子胥在此建造了设有八座水陆城门的阖闾大城,即苏州古城。 两千五百多年来,这座古城历尽沧桑,有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积淀。本著八章,即开启了昆曲若干与苏州人文相关的窗口,试图通过人文的视角,与读者交流,切磋昆曲历史和昆曲艺术中的一些重要话题。
  • 中国京剧史

    作者:马少波等编

  • 京剧谈往录三编

    作者: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本书是一本有关于京剧史料的集成之作。内容包括对中华戏校、上海戏剧学校的回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萧长华、孟小冬等人的生平及逸闻趣事。尤为珍贵的,是齐如山先生的《戏剧小掌故》与何希时先生的《梨园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