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戏曲

  • 缀白裘(全六册)

    作者:[清] 钱德苍 编选,汪协如 校点

    《缀白裘》是清代乾隆苏州人钱德苍编选的戏曲选集,所选为当时戏班演出的最热门的剧目,其曲文和说白都是以演出本为依据,所以深受读者欢迎。此书1931年由汪协如点校整理,1940年和1955年两次再版,但此后再无刊印。此次应学术界急需,重刊出版。 清代刊印的戲曲劇本選集﹐收錄當時劇場經常演出的崑曲和花部亂彈的零折戲。書名《綴白裘》﹐是“取百狐之腋﹐聚而成裘”(李宸序)的意思。全書12編(集)48集(卷)﹐由錢德蒼根據玩花主人的舊編本增刪改訂﹐自乾隆二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763~1774)陸續編成﹐並由他在蘇州開設的寶仁堂刊行。明代末年已有題為《綴白裘》的戲曲選本。據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翼聖堂補刻﹑郁崗樵隱和積金山人同輯的《綴白裘合選》序言中記載﹐它最早是由“醒齋”編選的﹐以後出現過多種同名的選本。錢德蒼編印的《綴白裘》(新集)發行後﹐深受讀者歡迎﹐各地書坊不斷翻印﹐其他《綴白裘》刊本便逐漸被它代替﹐很少流行。 錢德蒼字沛思﹐號鏡心居士﹐生卒年不詳﹐曾應科舉不第。他性格豪放不羈﹐常流連於酒旗歌扇之場。王公貴人愛慕他的才華﹐欲延為幕賓﹐都被謝絕。他自稱“生計蕭條﹐窮愁益甚”﹐編選《綴白裘》是作為“口”之計(《求作白裘序啟》﹐寶仁堂刊《綴白裘》8編)。他在編輯本書時﹐常常自歌自詠﹐若醉若狂。由於他對戲曲的愛好和熟悉﹐使得這個選本具有演出腳本的特點。如第 7集(編)序言的作者朱祿建所說:“其間節奏高下﹐斗筍緩急﹐腳色勞逸﹐誠有深得乎場上之痛癢者。” 《綴白裘》收錄的主要是崑曲劇目﹐有80餘部作品的 400多個選出。每劇所選多寡不等﹐有多至26齣的﹐如《琵琶記》﹔也有僅收一齣的。明﹑清時期﹐蘇州戲曲活動極盛﹐從《綴白裘》中﹐可以看出當時這個地區崑曲演出劇目是相當豐富的。它以摺子戲為主﹐包括南戲和明﹑清傳奇作家的創作﹐有些在明代稱為“諸腔”(弋陽﹑青陽﹑太平﹑四平等腔)﹑“北腔”的劇目﹐也被崑曲吸收了。有些整本失傳了的作品﹐在這裡保存了零出。《綴白裘》還收錄總題為“梆子腔”的劇本30餘種﹐50餘折﹐所用曲調包羅很廣﹐有〔梆子腔〕﹑〔亂彈腔〕﹑〔西秦腔〕﹑〔吹調〕﹑〔批子〕﹑〔西調〕﹑〔秦腔〕﹑〔京腔〕以及時尚小曲等。當時這些“梆子腔”劇目已與“時調崑腔”同台演出﹐稱為“文武雙班”或“文武合班”。清初花部諸腔盛行﹐但劇本很少刻印流傳﹐幸賴《綴白裘》的收錄﹐才使今人得見部分曲文﹐其史料價值彌足珍貴。
  • 千古绝唱

    作者:余富智,李克和,吴宝祥

    “诗人人可学,而词曲非老子决不能。”,可见戏曲名段价值更珍贵,也更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戏曲名段的赏析,开拓了戏曲评析的新路:既突出名段,又勾连戏剧的主旨;既保证选段的独立性,又不忘它的内在联系和照应,使读者对古代名剧名段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 墙头马上

    作者:白朴

    《墙头马上》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的作品。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巧遇总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后历经坎坷终于夫妻团圆。该剧歌颂了对自由婚姻的追求,虽以爱情为题材,却别具一格
  • 戏曲本质论

    作者:吕效平

    本书试图建立一套阐释中国本土戏剧的新理论。它摈弃了“戏曲”和“戏剧”相并立的传统观念,在假设各民族戏剧具有共同的“戏剧”本质的前提下,把对于中国本土戏剧特殊本质的描述建立在更为深入的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
  • 戏痴说戏

    作者:黄宗江

    本书讲述了一代戏痴黄宗江先生的畅
  • 宋金杂剧考

    作者:胡忌

    《宋金杂剧考》一书为胡忌先生的成名作、代表作,该书就宋金杂剧的名称、发展、体制等方面作了周密的论证,溯其渊源,明其流变,史料丰富、论证深入,对脚色、演出、内容等皆做考察,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是宋金戏剧研究领域难以逾越的经典著作。此次整理出版《宋金杂剧考》,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为底本之外,还参考了胡忌先生的两本自存本,为了保持原书的整体风貌,同时又能体现胡忌先生对其著作更进一步思考的结果,在此次整理校订时酌情采用了少数的补充材料和批注。
  • 菊花新曲破

    作者:胡忌

    本论文集所收文章起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发表于《文学遗产》(增刊)的《谈杂剧的收场》,止于2006年发表于《戏剧艺术》杂志的《从〈钵中莲〉看花雅同本的演出》。所收文章大多曾公开发表,有的则属首次面世。其内容主要为胡忌先生平生涉猎的戏剧史、词曲史等领域,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牡丹亭

    作者:周雪华(译谱)

    中国戏曲之祖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而《纳书楹曲谱》是昆曲史上最古老、最完整、最经典的一个传本,传本中的昆曲汤显祖“临川四梦”全集更是中国昆曲这一皇冠上的最为璀璨的明珠。现有出身昆曲世家并屡获国家大奖的中国昆曲界著名作曲家周雪华,在大师周传瑛、俞振飞生前精心指点下,“十年磨一剑”,终于将这一昆曲的“奠基之作”——汤显祖《临川四梦》(谱、文)全集翻译整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 此丛书由名家译谱,曲谱与文字剧本浑然一体;版面设计古朴典雅;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意义重大。
  • 傅惜华戏曲论丛

    作者:傅惜华

    傅惜华是20世纪著名的戏曲、曲艺、小说等领域的研究专家,他毕生从事戏曲、曲艺、小说等方面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在戏曲史和戏曲文献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2007年恰逢傅惜华百年诞辰,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纪念傅惜华百年诞辰座谈研讨会”,并成立由王文章为主编、刘祯为副主编的编委会,将傅惜华较有代表性的戏曲论文、文章汇粹编辑成《傅惜华戏曲论丛》。 该书从傅惜华于1927年到1957年间分别在《国剧画报》、《北京画报》、《大公报•剧坛》、《北平晨报•艺圃》、《南金杂志》、《戏曲研究》、《戏剧论丛》等报刊及专书上发表的大量论文与文章中,遴选出40余篇,共30万字左右,并将其大致分作七类:南北曲研究、昆曲史论、昆曲散论、清代高腔散论、清代宫廷演剧考、作家作品考述、戏曲文献考录。同时,书后还附录了《傅惜华著述索引》。这些文章涉及戏曲史论研究、戏曲音乐研究、戏曲文献研究等诸多方面,不仅可以体现傅惜华在戏曲研究中的兴趣、发展方向及深厚文献功底,而且也必将为后来学者从事戏曲研究工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启思。 《傅惜华戏曲论丛》目录 南北曲研究 南北曲组织篇 南戏之引子 南戏之过曲 昆曲史论 昆曲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地方戏中所保存的昆曲 昆曲对于其他剧种的影响 昆曲前途的展望 昆曲散论 说《佳期》 《见娘》演艺之研究 《幽闺记•拜月》演艺之研究 《游园惊梦》花神考 《红梨记•访素》演艺之研究 谈《百花点将》 昆剧“定场白”读法之研究 昆爨偶拾 道咸以来旧京徽班之昆伶 刘赶三轶事 清代高腔散论 《高腔十三绝图》考 高腔之《挡曹》 高腔之《扫松》 说高腔之《闻铃》 清代宫廷演剧考 内廷普通之承应开场剧 内廷承应传奇之开场 清代宫廷之“开场”与“团场”戏 清宫之月令承应戏 清廷元旦之承应戏 清宫承应与梨园所演之《天香庆节》 《如愿迎新》——清代内廷除夕之承应戏 南府轶闻 净台 关于故宫戏衣之研究 清宫内廷戏台考略 德和园戏台考略 “应行戏”之旧规 中国傀儡的研究 作家作品考述 关汉卿杂剧源流略述 “三国”故事与元明清三代之杂剧 《琵琶记》脚色之扮像 《荆钗记》南戏的作者与版本问题 《梅花墅》传奇考 《雷峰塔》传奇旧本之发见 《升平宝筏》——清代伟大之神话剧 《混元盒》剧本嬗变考 《玉堂春》剧本考 戏曲文献考录 碧蕖馆藏曲志 宋元南戏佚文之宝藏 ——关于《南曲九宫正始》 明曲选集四种所见之新资料 《六十种曲》版本考 百本张戏曲书籍考略 皮黄剧本作者草目 中国戏曲小说之浩劫 傅惜华著述索引 后 记
  • 阮大鋮戲曲四種

    作者:[明] 阮大鋮 撰,徐凌雲,胡金望 點校

  • 中国昆曲二十讲

    作者:骆正

    《中国昆曲二十讲》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清丽妩媚见长,秉承了优雅的美学传统,带有浓重的文人气息,一言一动皆温文尔雅。诗歌和音乐构成昆曲的灵魂,音乐美妙婉转,唱词充满诗意。 身为心理学教授,作者在欣赏昆曲时,极富创见性地借鉴了艺术心理学专业的诸多理论和概念,深具启发意义。本书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对昆曲的独特理解和深入研究,既是对昆曲及其相关知识的介绍,亦是作者研究赏析昆曲经历的记录。
  • 粉墨春秋

    作者:周传家

    《粉墨春秋》是一本戏曲故事集,坚持以古为主,兼顾当今的原则,所选二十五个曲目绝对是戏曲史和舞台上的经典或精品,涵盖了元杂剧、南戏、明清杂剧、明清传奇,以及当今的花部地方戏和整理改编剧目。运用通俗生动的优美文笔对原剧进行了改写和加工创造,发掘其中健康积极的思想内涵,充分注意故事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 西厢记 倩女幽魂 红线女 秦香莲 桃花扇 长生殿 牡丹亭 红拂记 赵氏孤儿 桃花人面 窦娥冤 十五贯 张羽煮海 望江亭 墙头马上 柳毅传书 秋胡戏妻 荆钗记 一捧雪 魔和罗 拜月记 中山狼 郁轮袍 本书精选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有一定影响的戏曲作品,改写成为通俗的故事。作者以原剧为素材,并参阅有关资料,加以剪裁、提炼。注意吸收戏曲艺术生动地刻画人物的长处,并尽量保留戏曲语言的特色,对于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种种,作了必要的增饰和描写。
  • 昆曲古调

    作者:周瑞深 编

    昆曲上承宋元传统,下开徽、汉、京剧先河。经过明末戏剧家们的辛勤耕耘,吸收南北戏曲、民谣之长,不断改革,名剧林立。后来发展为“家家莫提起,户户不提防”的状态,真正活在大众心上,丰富了人民的思维,塑造了无数圆雕式人物,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本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浙江省文化厅高瞻远瞩,指导并信赖海宁市文化体育局,根据笔者人微言轻的推荐,奋战两年,邀请昆曲最后也是最大的专家周瑞深先生在91至93岁的高齡,总结漫长一生中有关编、演、作曲、说戏(中国戏曲导演方式)的经验,勉力完成了呈献给读者的这部由奇缘造就的奇书,盒装七部,包括汤显祖创作的《桃花扇》、《冬青树》全剧生旦净末的曲谱六种,附以周老自作自行谱曲的短剧三折及自作诗词曲集一册。保存古剧资料,供来哲研究排演参证,让七百年来前修的心血延绵一线。捧读两千页手稿,曲谱上的小字只有一粒芝麻大,笔笔不茍。两年忆写太艰辛,正是:万种豪情吐不出,一腔热泪涌温泉,温泉磨墨成书稿,文脉重延几百年! 周瑞深先生年十四,拜事昆曲名宿朱丽泉、李受章,兼习诗词。1932年,散步时闲哼曲自娱,为杭州行家潘怀素所闻,以为有可塑性,介绍到杭州市立中学拜温州人陈竺同门下深造。1946年,识名家许雨香、项远村,同组梅社,任干事。项氏教以曲谱、曲韵,渐通昆曲音乐。名票殷振贤教演《寻梦》一折。1956年,表兄吴甲原见其学有所成,写信介绍给浙江文联主席宋云彬,要求安排至专业部门工作,但未能成行。1979年,传字辈老艺人郑传鉴推荐周先生入上海昆剧院,费尽心力,亦未能成行。郑君为此人才难得而垂涕。 周先生用岳飞题材草成昆曲,20世纪80年代初赵景深教授快读后,取名《东窗记》。前述许雨香、项远村解放后均在北京工作,为北京昆曲研习所发起前辈。二老曾将此剧送俞平伯先生审读,俞老倡议调先生入京,但未能如愿。王传渠、郑传鉴、倪传铖、薛传纲等上海、苏州名家对先生甚为敬佩,理由是:懂工尺谱者北京仅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付雪漪先生,知七弦谱者更少。先生节衣缩食,走访长者,会全剧及著名折子戏唱段较多,长于吹笛,懂曲牌数百,声腔得高人传授,戏在人身上,已属凤毛麟角,而能用典雅明代传奇形式,清初孔尚任、洪升等大师的文学语言撰写古剧者,更是孤例。当代能兼通案头及舞台双重绝学者尤为罕见。我在前几年去嘉兴市访问剧目学家庄一拂老人(时年93岁),请教岳西高腔、弋阳腔、青阳腔中保存明清剧目与昆曲唱法异同,他说此事只有问周先生,自己回答不了,又说“吴梅(霜崖先生)精案头之学,少舞台实践,作剧有文彩而剧场效果不尽如人意。周治昆曲是从舞台走向书斋,故无此弊。” 经地方热心文化人士顾国华先生努力,先将周老的诗词曲著作及附工尺谱剧本刊印百册。我有幸获得四套,分别赠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国家版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前二者都给周老颁发了证书。 书稿付印时,97岁老人吴祖刚题词《鹧鸪天》:杳渺幽思发浩歌,飞花舞影两婆娑,朱弦咽晚凌波怨,铁笛吹寒热血多。鸣鼓角,壮山河,扬清激浊费张罗,多君韶护钩沉手,沥血沤心挽坠波。 上海91岁老诗人周退密读毕拟绝句四首代序,今录其一:海宁一老鲁灵光,三割居然合魏梁,悱恻悲凉千古恨,《洛神》而后是《东窗》。 此书寄出十几套后,北京朱家缙、王世襄,天津陈宗枢,上海秦绿枝、龚明德,湖南钟叔河等文化名流纷纷致函周先生或翻印者致谢,评价甚高。 昆曲家、诗词家、书法国画大师、版本校勘学家等,都不能从国外引进。若干学科的高级专家不是没有不足与失误,用人是用其长而避其短,求全则无才。周老与浙江省、海宁市两级文化界,为戏曲遗产所做的一切,出版家无利重义,捍卫古曲的苦心,不能再作苛求了! 把此书印成国家级礼品书的水准,值得在当代出版史上大书一笔。(此文为周瑞深14卷本《昆曲古调》序言,有删减,题为编者所加。)
  • 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优美动人的言情传奇小说。作为剧本,它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名剧”,它们体现了我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最高成就。 唐德宗时,洛阳才子张君瑞在普救寺偶遇故相国崔珏之女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在丫鬟红娘相助下,冲破封建礼教的代言人——老夫人设下的重重障碍,历尽悲欢离合,最终结为夫妻。本故事内容生动,情节曲折,缠绵悱恻,跌宕起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如同身临其境。 前言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 第五本 张君瑞庆圆 附录 陈居中摹/崔娘遗照 元稹/会真记 元稹、白居易等与《会真记》有关诗 赵令峙/《蝶恋花》鼓子词 王彦真/摘翠百咏小春秋 王实甫/韩彩云丝竹芙蓉亭(残折) 王实甫/苏小卿月夜贩茶船(残折) 无名氏/围棋闯局 李开先/园林午梦记 一九五四年版后记 关于《西厢记》作者的问题 关于《西厢记》作者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第四次《西厢记》校改本补记 从《凤求凰》到《西厢记》——兼谈如何评价古典文学中的爱情作品
  • 古代戏曲名句赏析

    作者:范丽敏

    戏曲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它有特定的规范和套路,比如曲牌,其创作之难,甚至超过唐诗宋词。但如此,中国古代的曲典作家们仍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名剧,《牡丹亭》之类的华彩文章,可作学术研究之用,又能普及大众戏曲常识。
  • 宋元四大戏文读本

    作者:俞为民

    《宋元四大戏文读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本书对《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戏文作了校注,以明汲古阁本为底本,以其他明刊本及南曲谱中所收录的有关曲文为校本,有异处皆予以注明。并对曲白中的方言、典故以及戏曲术语作了注释。
  • 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

    作者:李舜华

    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ISBN:9787532544868,作者:李舜华
  • 京剧之变迁

    作者:齐如山

    《京剧之变迁》是恰到好处的这等艺术顾问、文化导游。京剧之有今世,尚须借问前世。返观茫茫旷野上的戏班,走近星星村落里的行当。像漂流浩浩大河之时,捕获了小溪头跳跃来的浪花儿;是超脱煌煌戏院之间,琢磨出草台子缭绕着的野味儿。 《清代皮簧名脚简述》,或长或短,亦庄亦谐,不过是十个行当二百多位名脚儿的从艺评传,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能够予人以大写意的总感受。 “四脚”谭、陈、杨、余之《谈》,满目全然好风光,而个性禀赋,艺术绝响,则工笔高手,惟妙惟肖,非齐如山来不得。
  • 山左戏曲集成(全三册)

    作者:王绍曾 宫庆山,王承略 协编

    本“集成”把山东省元明清三代的戏曲作家和作品汇为一书,所选作家都作小传介绍,所收作品基本上囊括了目前学术界所发现的所有资料,并依作品真伪、版本源流、剧情内容,分别予以介绍。因此,本“集成”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中国古代戏曲作家作品集。
  • 禁戏

    作者:李德生

    在中国,自从有了戏,便有了禁戏。但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戏剧本身的蔑视,早期禁戏多为泛指,而戏目无考。直到清乾隆禁秦腔时,禁戏戏目渐为清晰。作者将自乾隆五十年以降,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历代政府见著于文献的禁戏剧目详细理出,共计185出(其中有几出重复,约180出)。并对剧名、出处、剧情做考证和简要说明;对该剧特色、演员以尽可能觅得的史料、诗文,补缀其间;另外,对禁与解禁的时间、背景,也做些说明;中间夹杂一些议论。 全书按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编排,分为: “清代的禁戏”,自乾隆五十年(1785)“禁演秦腔”算起,到宣统三年(1911)清廷逊位为止,为第一个时期; 资料:有关禁戏的谕旨,道府文告,清《永禁淫戏目单》和老《申报》; “民国时期的禁戏”,从民国元年(1911)起,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算做第二个时期。其中,包括民国期间的禁戏,日伪时期抗战沦陷区内的禁戏,以及解放军初驻北平时期的禁戏等三个部分。 资料:民国报刊、回忆录、北平社会局档案、解放军军管会文告; “台湾的禁戏”,自1949年起到1990年台海关系解冻,台湾戏禁自动解除为止。 资料:台大教授王安祈著述和中央社相关报道; “建国之初的禁戏”,以文化部颁发的正式文件为准。从1950-1952年所颁布的26出禁戏剧目,再加上1954年4目16日文化部批复《建议停演或禁演评剧<麻疯女>的意见》,以及1963年3月29日中共中央批转的文化部党组《关于停演“鬼戏”的请示报告》中,点了名的《李慧娘》一剧为止。至于各地方、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在不同时期下发的禁戏文件,过于庞大芜杂,涉及面太广。也不一定能准确地代表那一阶段的国家意志,故而略去不计。最后,加上“禁戏”的巅峰之作,《海瑞罢官》和《海瑞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