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戏曲

  • 曲品校注

    作者:吕天成

    典品校注,ISBN:9787101005660,作者:(明)吕天成撰;吴书萌校注
  • 做戏

    作者:陈九/绘,霍不思/文

    一言难尽的几个看戏记忆 (一) 我第一次看见梅兰芳,是小时候在一本戏曲画报上。他正在做出《贵妃 醉酒》里的种种姿态,其一是“卧鱼”。图片说明是他已经颇为高龄了,仍 能扮出这高难的动作。 那时我还小,不能理解那沧桑之后的妩媚,不会欣赏凋零之余的风情, 不懂得苍老背后的甜美,不知道历尽劫难的雍容,只是觉得诧异,觉得可惜 。和借给我画报看的小伙伴一样,对那些陈年的繁华热酽我们有些隔膜。 (二) 我还记得更早时候被母亲带着去看越剧电影《红楼梦》,我站在她前面 。一句也听不懂,可是满眼都是华丽晶亮的珠串、衣裙,雕梁画栋,花团锦 簇的一大家子。他们两个不是在山坡上好好地看一本书吗,怎么周围的人都 抽抽噎噎的。母亲的泪水大滴大滴地落在我的头发上,我很害怕地回头看看 ,她却若无其事。 那时候的剧场经常爆满,不久之后我还跟着去看了京剧《双玉蝉》,只 看懂了一点,那就是那个中了状元的书生的姐姐不是亲姐姐,后来她拿出了 一件玉蝉,说了些什么,就咳嗽着死去了。惯有悲情的年代啊,所有的悲欢 离合也被赋予了大喜大悲的起伏,比如也是在那时跟着大人单位包场看的《 泪洒相思地》,忠心的丫环舌头被剪了说不出话来了,看得人有些心惊胆战 。看完了听见在散场的寂静人流里有人小声骂戏里的俏书生不是东西,是忘 恩负义的陈世美。 那是一个戏曲电影大放异彩的年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梁山伯 与祝英台》、《野猪林》、〈追鱼》—彩色的电影剧照和招贴海报开始成为 孩子们炙手可热的新宠。评剧〈刘巧儿〉简直就是黑白的青春偶像剧,黄梅 戏《牛郎织女》比大人讲的神奇得多,豫剧《七品芝麻官》就是强力暴笑喜 剧,还有京剧《铁弓缘》结尾的一对花烛可真没得说。 (三) 我小时候在老家过年,看过当地乡民自己组织的小戏班拉乡演出。打上 油彩就很俊秀的脸和比划出的劳作的手形成鲜明的对照。迄今我还记得后台 有个小生在大雪飘飞中冻得瑟缩等着候场的样子。他们演出的大都是一些被 称为“小吕剧”的本子,《小借年》呀《小姑贤》呀什么的,要么就是《墙 头记》啊《秦香莲》之类的。汽灯明晃晃地照着,唱戏的和打板拉弦的都一 丝不苟。 后来,某年路过陕西渭南,大路边看见有人摆开台子唱草台班子戏。停 下来看看,说是晚上要演《周仁回府》。演员们在农用车的后斗里已经化好 妆了,催场的锣声弦板声急促得紧,看见一个龙套演员在大口地吃着方便面 ,旁边的老生正在理顺髯口。天色 ……
  • 湯顯祖與牡丹亭(上下)

    作者:華瑋

    本書為「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中發表之論文結集,以晚明戲曲家湯顯祖(1550-1616)的經典名劇《牡丹亭》為焦點,探討相關的學術議題。書中收論文二十八篇,依主要內容概分為五大方向:一、湯顯祖及其文藝思想;二、《牡丹亭》論析;三、《牡丹亭》評點;四、《牡丹亭》的回響;五、《牡丹亭》與劇場藝術。既有針對長久以來莫衷一是的戲曲史爭議(如湯沈之爭、《牡丹亭》拗喉捩嗓)的重新思考,也深度闡發了一直以來少有人論及的材料與議題(如《玉茗堂丹青記》《續牡丹亭》《才子牡丹亭》)。對於湯顯祖之交遊、詩文、思想、劇論,與《牡丹亭》之結構、主題、人物、音樂、演出、批評、影響等各方面,皆有創發新見,可以說進一步開展了湯顯祖與明清至現當代之戲曲、文學與文化的研究。
  • 中国戏剧史

    作者:余秋雨

    此次出版的“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包括《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四本,是余秋雨先生于80年代出版的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著作的修订新版。今天的年轻读者可能只知晓余秋雨先生是一个杰出的大文化散文作家,而早年的余秋雨先生之名世却是以这四本扎实的学术著述来奠定的。 本书为《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修订版。该书侧重于戏剧文学方面。这是因为,戏剧文学更能经得起“文化—心理结构”的分析,而声腔、演出等方面则缺少能用文字准确描述的实证素材,史家稍稍用力,便容易陷入琐碎的考证和空洞的揣想。一旦陷入,史就不成共为史。此次新版,书末还附有“一个幽默的附录”,是有关此书出版二十年后一个有趣的遭遇。读者读了这么厚厚的一本书,在结束时笑一笑,想来也是愉快的事。
  • 菊坛旧闻录

    作者:丁秉鐩

    目录 侯序 国剧名伶轶事 吴序 张序 前言 金少山在北平 张伯驹的《空城计》 杨小楼空前绝后 雪艳琴和陆素娟 李万春与李少春 且说四小名旦 小生隽才叶盛兰 青衣·花脸·小丑 刘序 自序 程砚秋 一、家世与师承 二、从搭班到挑班 三、程派新戏 四、剧艺特色 五、革新作风 六、个性与为人 侯喜瑞 郝寿臣 一、农农世与师承 二、演戏生活 三、剧艺特色 四、与高、马、杨合作的好戏 五、个性与新戏 六、金、郝、侯的比较 七、弟子和唱片 名丑 一、前言 二、王长林 三、郭春山 四、王福山 五、傅小山 六、萧长华 七、慈瑞泉 八、曹二庚 九、贾多才 十、马富禄 十一、茹富蕙 十二、叶盛章 十三、孙盛武 孟小冬与言高谭马 王序 邱序 自序 敬悼孟小冬前辈 孟小冬丧仪哀荣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 孟小冬剧艺管窥 言菊朋走火入魔 高庆奎慷慨激昂 谭富英其人其事 马连良独树一帜 马连良挑班二十年 马连良剧艺评价 附 录 敬悼平剧评人丁秉(1916-1980) 故都梨园三大名妈 谈谈《朱砂痣》 杨宝森的《洪羊洞》
  • 粉墨语录

    作者:张继合

    《粉墨语录》有意把专业性的枝节省略掉,试图从这34出戏里找辙说事儿,文盲也好,戏盲也好,都能听懂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和那些戏曲人物攀亲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想找到一批“穿着古装的活靶子”做随笔、写杂文。读《诗经》就有类似的感觉,上古同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几乎是一模一样,类似的喜怒哀乐构筑起了相同的人生经验和生存艺术。戏曲到了“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手里,距现在并不遥远,再经近代一些艺人的集体创作,已经为戏曲奠定了管弦中的情绪并未形成历史“代沟”,这本《粉墨语录》无非是希望做个尝试,从戏里说到戏外。寻找舞台与现实声音相通的灵魂共鸣。
  • 京剧谈往录续编

    作者: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本书一本关于京剧史料和探索京剧艺术发展规律的专书。书中共收入26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梅兰芳、谭鑫培、王瑶卿、刘喜奎、尚小云、李万春、杨小楼、尚和玉、芙蓉草、于连泉、言菊朋、奚啸伯、杨宝森、李多奎、丁永利、李少春等二十多位京剧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和艺术特点。着重介绍了京剧艺术家们对待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各个流派形成的经过及其特色。
  • 京剧谈往录

    作者: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本书是有关京剧史料的著作,其中收录了中国最著名的科班――喜连成科班与中国最著名的戏校――中华戏校的情况,各个流派的名家如孙菊仙、余叔岩、程砚秋、荀慧生、金少山、姜妙香、言慧珠的风格特点、异闻趣事,以及一些流派的形成及特色。史料翔实准确,丰富具体,文字流畅,娓娓叙来,颇值一读。
  • 邯郸梦记校注

    作者:汤显祖

    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枕上入梦,历数十年富贵繁华,醒来时店主人所煮黄梁饭尚未熟。汤显祖的《邯郸梦记》寄寓了他对明末社会的冷峻讽刺和抨击,是著名的“临川四梦”之压轴之作。由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历时四年,合作校注。 汤显祖的《邯郸梦记》为成于万历二十九年(一六O六),是他的最后一部传奇作品。《邯郸梦记》面世以后,就曾引起曲家的重视,明清两代历有评述。明代臧懋循既赞赏其北曲“骎骎乎涉其藩矣”,藩者即元曲规范,又嫌其“音韵少谐”,遽作改订,被后人笑为点金成钱的孟浪汉。   《邯郸梦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依据明代官场生活的实际状况,塑造了堪称明代士人代表的卢生形象。又通过卢生一生穷通荣辱的遭际变化,批判了明代官场的恶浊现象,解剖了卢生武文臣武将自私卑污的灵魂,对明代士大夫的家庭生活、夫妻关系也做了客观性描写。更为重要的是,这部戏剧对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进行了认真思索,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邯郸梦记》是人们考察明代官场和士大夫阶层心灵变化的一个重要媒介,思想蕴含丰富。 《邯郸梦记》校注对作品中出现的所有词语方面的疑点、难点做出合理的解释,力争使校注工作反映出目前学术的最新水平。注释内容包括字音、词义、本事、出处。将典故、方言俗语、借用化用前人诗词和难解词、关键词等作为注释的重点。
  • 救风尘

    作者:关汉卿

    《救风尘》是元朝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该剧描写了妓女赵盼儿为搭救从良受骗的同伴宋引章,机智巧妙地与富豪恶少周舍作斗争的故事。情节曲折,矛盾突出,妙趣横生,人物形象鲜明,是一出引人入胜的好戏。
  • 牡丹亭

    作者:汤显祖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由的光辉理想。 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 明代戏曲评点研究

    作者:朱万曙

    书中有微观的辨析,如对三大名剧《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的各家评本,作者做了认真的梳理、排比,考辨各家评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评判了具体评语的理论价值,识见精微,发前人所未发。 《明代戏曲评点研究》总结出了明代戏曲评点中蕴藏的丰富的理论批评价值内涵。作者将明代戏曲评点置于中国文论发展史中进行考察,认为评点家的理论贡献在于确立了“剧”的本体观、以“真”为核心的戏曲审美观和风格论三个方面。对于评点家的批评价值,又分别从“创作主旨的揭示”“艺术奥秘的发微”和“社会一文化批评”等三个方面着眼,视角独特,观点新颖。 《明代戏曲评点研究》资料翔实,搜罗宏富,分析透辟,论证有力,既有综合的精到评议,又有个案的深入探讨。书中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评点形态的阐发,甚多新见和创见,这为中国戏曲批评史的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很有学术意义。
  • 吴小如戏曲文录

    作者:吴小如

    收在这本《文录》中的拙文,我把它们大体分了分类。其中一部分原独成书,题作《台下人新语》现仍保留这个名目,所收文字到1990年为止。再有些短文属于回忆旧事和即兴评论性质,大抵是80年代中期写成的,这次虽重新加以编排,却沿用当初在报纸上发表时的专栏标题,分别为《菊坛知见录》、《津门乱弹录》和《看戏温知录》。最后两个部分则近于随笔,一谈唱片,二聊闲天,其内容还是围绕着戏曲这个大题目来谈的,也一起收入本书
  • 全元戏曲(全12卷)

    作者:王季思 主编

    1999年2月出版的《全元戏曲:第1卷》亦使用同一ISBN。
  • 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

    作者:郭英德

    《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旨在从文体学的角度,对明清传奇戏曲进行历史描述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研究。全书分别深入地考察了传奇戏曲文体在剧本体制、语言风格、抒情特性、叙事方式等各个层面的历史变迁过程,力图准确地描述它从明成化元年(1465)到清宣统三年(1911)近450年的演进历程。同时,《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着力将传奇戏曲文体的历史变迁置于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阐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该文体各个层面的变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文化功能。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广泛地吸取了古今中外文体学研究的成果,根据独特的研究对象,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探索一种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文体学研究范式,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具有前沿性。
  • 赵氏孤儿

    作者:

  • 昆剧生涯六十年

    作者:周传瑛口述,洛地整理

    周传瑛系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本书记述了他自昆剧传习所以来60余年间的曲折人生及成功之路。
  • 元杂剧精选

    作者:关汉卿

    《元杂剧精选》简介:元代杂剧是我国戏剧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代表了我国戏剧艺术的一个发展高峰,反映了我国元代社会的基本风貌和人民生活,《元杂剧精选》精选了其中几出优秀剧作,有《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赵氏孤儿大报仇》等,让你更好地欣赏元代戏剧艺术。
  • 吴梅全集(全四卷)

    作者:吴梅

    吴梅先生是我国近代曲学大师,为戏曲的著作、收集、研究、教学而尽瘁,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成果。若论近世对于戏曲一门学问的开创之功,要首推王国维先生与吴梅先生。王国维先生在历史考证方面,开戏曲史研究之先路。但要说对戏曲本体规律之研究,还当推吴梅先生。吴梅先生和王国维先生还有不同的地方。吴梅先生能作、能谱、能吹、能唱、能演,兼历史、文学、音乐、戏剧各方面之特长,可以说是曲学之集大成者。著名的词曲研究家如卢前、唐圭璋、任中敏、王季思、钱南扬等,均出自吴梅先生门下。戏曲艺术家梅兰芳、韩世昌等,也曾亲聆吴梅先生的教诲。   不过,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内地以吴梅为研究对象者并不多。王卫民先生可以说是研究吴梅用功最勤的学者。编校《吴梅全集》,是一个很费精力和时日的工程,需要辛勤地收集、研究、校勘、整理。单是收集一项,就不是草率浮躁之辈所能承担的。吴梅著作刊印的数量不多,早已很难买到,更不要说购全。散见于各种出版物上的作品,是很难集全的。吴梅的很多曲学研究的心得,又是记录在他丰富的藏书的跋语里,需要一本本、一件件地阅读,一字字地抄录。至于未出版过的手稿,更必须倾全力以访求。而今,这件工程终于有了美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