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王鼎钧

  • 作文七巧

    作者:王鼎鈞

  • 风雨阴晴

    作者:王鼎钧

    这本《风雨阴晴》,所收王鼎钧散文,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界,有的作品还系第一次收入文集,阅读于其中,会深深感到灵动和温厚、古雅和俚俗、繁华和淡远、恢弘和精致、幽默和沉郁……各异的风采共同组成了王鼎钧的散文世界。 昨夜,我呼唤着故乡的名字,像呼唤一个失踪的孩子,你在哪里?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故乡啊,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像和乡愁将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变,注定终身要为你魂牵梦绕,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结局。 想我看过的瀑布河源。想那山势无情,流水无主,推着挤着践踏着急忙行去,那进了河流的,就是河水了,那进了湖泊的,就是湖水了,那进了大江的就是江水了,那蒸发成汽的,就是雨水露水了,我只是天地间的一瓢水! 人生在民,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这是经验的提炼智慧的浓缩。这六字箴言的奥义,要一本长篇小说才说得清楚。但是我相信,对那些慧根的人,这几个字也就够了。
  • 白纸的传奇

    作者:王鼎钧

    不能想象无视金庸的中国武侠小说史,无视余光中的中国诗史,无视白先勇的中国小说史,无视王鼎钧的中国散文史。 本书由当代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五卷散文《生命长河》、《光阴分享》、《未晚随笔》、《案头人物》和《艺文感应》结集而成。作者以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识、细致的观察为我们呈现了思考的方方面面:人生回望、天伦之叙、文章品评、时事指点,更有身在异乡对故乡文明的审视……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既有对童年往事的回顾,身在异国对故乡的款款深情;又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怡然,总结夫妻相处、教养子女的心得;还有对作家、文章的品评,展现名人风采和文学思考;更有时事评点,对社会问题表达深刻的忧思。因此,该作品在深度与广度上兼得。
  • 文學種籽

    作者:王鼎鈞

    本書從語言、字句、意象、題材、散文、小說、詩……等十七個角度,再加上八篇附錄短文,來探訪文學的觀念,反芻寫作上一些寶貴的經驗,把艱難的理論通俗化,實用且耐人尋味,是一本讓你從教室到文壇的橋樑。 人我三段論 王鼎鈞 寫作,我的第一個階段是寫自己。 醉心寫作的人,他最初的動機,大半是為了寫自己。人最關心的是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生活中的事物,書桌上「瓶花力盡無風墜」,比遠方的一座大樓倒塌更難忘記;遠方遊子擊念「我家門前有小河,背後有山坡」,超過異國名勝。因此,拿起筆來寫自己,最專注,靈感最多,容易情文並茂,興味盎然。 我曾寫過一句話,大意說,如果寫不出文章來,只消提筆在作文簿上寫下一個「我」,就是良好的開始。兩年後我在一部國語片的台詞裡聽見這句話,我想我仍然有使用那句話的權利。「我」,是文學的種子,也是文學的果子。 有人說,每一個作家的靈感都發源自兩個女人,一個是他的母親,一個是他初戀的情人。說這話的是個男人,又是在男權社會裡發言,當然不夠「圓滿究竟」,可是我不知道應該怎樣修改,因為我也是個男人。換一句話,「一切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傳」,也許就比較容易說得過去了吧。文學,往往是作者貪戀塵緣,溫習自我,對自己小世界的構築裝修。 可是,「唯我」的作家長於內省,拙於觀察,視野狹窄,甚至對外的大世界木然無覺,題材的礦層究竟很薄,禁不起大量開採,很可能成為「一書作家」。這個名詞的涵義是,只寫過一本書,或者只有最初一本書寫得不錯,以後就重複自己業已做過的,了無新意。 我在「寫自己」的路上走,直到窮途,就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寫別人。 那時我接觸到寫實主義的理論,知道作家能夠以局外人的身分,使用觀察、採訪、閱讀等手段,從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中取材,永遠不會「寫不出文章來」。寫實主義的倡導人說,文學作品可以像科學製品一樣,其中沒有作者的「人格」。 由於想像和體驗都受到限制,這些作品大半只能摹擬表象,不易進入人物的內心。「誠於中,形於外」,你只能寫出「形於外」的部份。作家在這方面受到限制和造成的損失,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紀曉嵐批評《聊齋誌異》,認為男女在密室裡的情話和親暱斷不會告訴別人,作者怎麼能知道?所以,他寫《閱微草堂筆記》,敘述描寫儘量不超出作者的能見度,似乎頗具「寫實」的精神,至於生動微妙,淋漓盡致,到底遜色多了。 「寫別人」寫多了,總覺得有些荒涼,有些膚淺,對世相常用冷眼旁觀,自己也寂寞。內心的世界,超自然的世界,無聲無色的世界,豈是那樣容易割捨!有人說,寫實主義從無一人能完全實踐自己的理論,我相信這句話。「樹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那又怎樣?論興奮快樂,遠不如我們發現了一群相同的人:都是神的兒女,都是神的一口氣! 然後,我知道文學作品最好能夠我中有人、人中有我。作品豈能無我?何必無我?這個「我」,可以在「人」中顯現;「人」無窮,「我」也就無窮。「我」有情,「人」也就有情。 說一個笑話:國文課堂上,老師出了個作文題目:「我家的狗」,學生中有兩弟兄同班讀書,弟弟偷懶,就拿哥哥的作文照抄一遍。幾天後,老師發還作文簿,責問弟弟:「你寫的怎麼和你哥哥寫的完全一樣?」弟弟惶急的說:「我家只有一隻狗啊!」 家中只有一隻狗,哥哥寫這隻狗,狗裡有哥哥,弟弟寫這隻狗,狗裡有弟弟,這狗應該是兩隻不同的狗。推而論之,二十個作家寫同一隻狗,這隻狗將會二十副模樣。 成熟的作家「我即眾生,眾生即我」,我,有「人」的投影,人,有「我」的轉化。豈僅是人?我們又豈能完全精細的、客觀的描述一隻康熙瓷瓶?那恐怕是古董推銷商的事情。到到了文學裡,瓷瓶暗寓作家經歷的滄桑,作品也沾帶了古瓷的雅緻貴重。 這一步,不僅僅是寫作技巧的增進。這時,寫作乃是「愛人如己」的操練,也是「冤親平等」的紙上作業。作家的同情心擴大了,壓傷的蘆葦他也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也不吹滅。作品的內涵也豐富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 回頭看前面,是否第一步、第二步的功夫白費了呢?沒有,那是第三階段寫作的基礎。是否可以一開始就從「人中有我、我中有人」下手呢?我想應該是可以的,但並非人人都能做到。
  • 碎琉璃

    作者:王鼎钧

    《碎琉璃》回忆20世纪上半叶山东故乡的人与事,娓娓叙说故乡的亲人、师友以及少年经历,自传色彩浓郁。 这部散文集虽是断断续续、长短不一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是可以串联在一起的,串连成一篇可歌可泣的长文。这本描述战乱时期的作品,隐隐诉说着战火下人们的悲哀。
  • 昨天的云

    作者:(台湾)王鼎钧

  • 古文观止演义

    作者:王鼎钧

    本书是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对《古文观止》中二十四篇文章的精彩“化讲”。王鼎钧先生以作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根基,以欧美新批评“细读法”为参照,对作品进行了由点到线、由释义到还原、由二维到多维、由学问到创作、由作品到人生、由文化到哲学、由文学到宗教的精彩“化讲”,由此将文字构成的精神世界化开,把文学接受推升到了“参天地化育”的高度。
  • 文学种子

    作者:王鼎钧

    “人,可以说是在挫折中成长的,“不如意事常八九”,而“可与人言无二三”,有些重大的挫折造成“心的伤害”,终身隐隐作痛。在他心里有虫子咬他,热铁烙他,有针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忘不了,抛不下,躲不掉。他刺骨地想,内在语言如潮海翻腾。他只好去做某些事情去减除痛苦,其中之一就是文学创作。” ——王鼎钧 如何领会文学创作要旨?本书从语言、字、句、语文功能、意象、题材来源、散文、小说、剧本、诗歌,以及人生、宗教信仰与文学的关系等角度,条分缕析,精妙点明作家应有的素养和必备的技艺。
  • 作文三书(全三册)

    作者:王鼎钧

    《作文三书3:文学种籽》是一本带领你由教室到文坛,由学生向作家过渡的书。由学生到作家,由教堂到文坛,那是怎样的一段路?《作文三书3:文学种籽》从文心、文路、文境、文运告诉青少年,如何从欣赏到创作。全书引述详尽,启发多多,确为初学文者不错之引路。每个人都有文学潜能。当你碰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郁闷得影响了学习的时候,如果选择文学的方式加以发泄,在排解了郁闷的同时,或许还得到了一首诗或一篇散文。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当然,这是无意识的释放。如果你读了《文学种籽》,由无意提升到有意,境界就不同了,你不仅提高了人生,也提高了文学。
  • 情人眼

    作者:王鼎钧

    大林版的《情人眼》是一九七零年问世的,签约地点是在台湾第二家电视公司的会客室里。我在电视公司任职时间虽短,却有机会看清了台湾文化的走向,台湾正在织锦刺绣,正在用霓虹灯堆砌牌楼,那些眼睛在一天看六个小时的彩色电视之后扫瞄书肆,你为了捉住那些目光,连散文也要花团锦簇才合时宜。《情人眼》成书的经过已如上述,云出岫纵是有心,十指纤巧、双眉画长,却全不在计划之内。它诞生之时并未设想自身如何存在。十几年过去了,幸而未在汹涌的书海中灭顶,这当然要感佩读者的兼容并蓄。坦白地说,这一本用文字绘成的寒江雪,本该挂在画廊里标明“非卖”。出山泉水,涓涓长流,也不知流向谁家庭院、何处池塘,不知能洗涤谁的尘心,照见谁的无成见有趣味的面容。 大林曾将此书改名《情话》,我并不知情,现在大林把此书的版权还给作者,无论是《情人眼》还是《情话》都不再印行,作者趁此机会重加编辑,抽掉了几篇,又把一九七零年以后所写的抒情小品增加进去,书名仍是《情人眼》,内文却有很大的改变。历经沧桑之后,这仍是我偏爱的一本书。固然“无情不似有情苦”,但“无情何必生斯世”?愿我们以有情之眼,看无情人生,看出感动,看出觉悟,看出共鸣,看出希望!
  • 度有涯日記

    作者:王鼎鈞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的出版,讓鼎公再次攀上高峰。可是到美國已三十六年的鼎公,在其回憶錄中卻沒有給「美國時期」一個位置,隱地說:「如今有了這部《度有涯日記》,『回憶錄四部曲』有了餘唱,增加了整體性的結構,對讀者而言,讀後也有了更完整的感受……讀完《度有涯日記》,像一條龍,連接起來了『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
  • 怒目少年

    作者:王鼎鈞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怒目少年》記述由1933年他前往抗戰後方起,到1945年抗戰勝利為止,是王鼎鈞對中國社會所做的見證。人活著,好比打開一架攝影機,少年時底片感光,不曾顯影,一直儲存著,隨年齒增長,一張一張洗出來。《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鈞流亡學生時代的顯影。
  • 昨天的雲

    作者:王鼎鈞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昨天的雲》記述他在家鄉的少年時期。王鼎鈞說:「我不是在寫歷史,歷史如雲,我只是抬頭看過;歷史如雷,我只是掩耳聽過;歷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孤鶩齊飛』何以成千古名句。」一本回憶錄是一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了。老作家寫了一生,這是他的最後一部書。
  • 文學江湖

    作者:王鼎鈞

    自二○○五年《關山奪路》出版後,大家引頸企盼的第四部回憶錄----《文學江湖》終於出爐了。隱地說:「鼎公的書,從一九四九寫到一九七八年,將近三十年的時光,正是我的鼎盛年華,他把我的時代拉回來,不同的是我在地上走,他彷彿走在地層下……我在他書中因此看到了更深層冷酷的世界。」 2009.03.15 中國時報「書人物」:《文學江湖》壓陣 王鼎鈞回憶錄4部曲完工 (記者林欣誼) 4部回憶錄共寫了17年,這位後生晚輩心目中文學成就與一生經歷均不凡的資深作家,他的人生就是歷史,而他的歷史,也是文學。 王鼎鈞寫回憶錄,一寫寫了17年。17年來,他人在紐約,回憶之筆從大陸江山細細追索到台灣──《昨天的雲》寫山東故鄉幼年;《怒目少年》著墨抗戰時的流亡學生經歷;《關山奪路》則寫內戰遭遇;台灣卅年生活,因篇幅所限只取「文學」 來寫,輯成《文學江湖》(以上皆爾雅)近日出版。 自1978年移居美國至今30年,這段生涯卻沒有在4部曲的範圍內。王鼎鈞篤定地說:「我不想再寫了。當年離開中國大陸,踏上基隆碼頭,我的感覺像再生;後來移民出國,走進美國海關,我的感覺像死亡。」再追問,王鼎鈞卻不答了,一如他筆談寫下的文字,簡省精準,字字留有餘味。 受胡適影響 小人物也能寫傳 王鼎鈞已高齡84,寫作生涯逾60年,散文境界臻於化境,是許多後輩創作者心中景仰的名家大師。從雋永的散文到闡述哲理的人生三書,王鼎鈞自謙:「我是職業作家,這個也寫,那個也寫,被動的成分居多。」但45歲後,他爭取自主:「《碎硫璃》近似『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左心房漩渦》如一場熱病。晚年出了詩集,我好像70多歲生了個孩子,很高興、也很窘。」 一度王鼎鈞也想寫長篇小說,題目都想好叫「遺囑」,講台北一個外省老翁,把一肚子想說的話寫下來,留給還沒長大的小孫子看。後來,寫小說的因緣未到,王鼎鈞又謙「我只能寫出很壞的小說」,於是改用回憶錄的體裁負載今生的閱歷和思考。 「我幼時讀沈從文的自傳就有了『效顰』之心,後來讀到胡適主張小人物寫自傳,受到更大的鼓舞。」他自述寫回憶錄的心情是「與人分享」,還以「珍珠不是蚌的私產」這句話勸朋友寫,打動了好幾個人。 少小離家 回憶是為了忘記 王鼎鈞14歲起離家、離鄉,24歲離開大陸來台,「疏離失根的感覺已非一日,那是我今生感情的一部分。」但回憶一生,不是一揮而就的工程,如《關山奪路》寫了整整10年,《文學江湖》也花了4年,他說:「我就像畫油畫,一面畫一面修改,有時找到新資料,要改動,有時換句法,調整穠淡疏密。因為牽髮動體,有時為了加一段,要修改全篇。」而《文學江湖》則是遭遇最複雜、撞擊力最大,因而最難寫的一部。 回憶往事,面對的除了自己,還有讀者嗎?鼎公豁然回答:「夜鶯唱歌,怎能確定唱給誰聽,山花盛開,怎能預期開給誰看。我寫給一切人看,沒設任何前提,我不選擇讀者,讀者選擇我。」 讀這4部曲,最好在桌邊放上一杯熱茶,隨著煙霧冉冉飄升,靜靜地、慢慢地讀,因為鋪展眼前的是一部格局廣闊的歷史,顯現的是一位老者的智慧。「寫回憶錄不能只寫自己,要寫出眾人的因緣。」王鼎鈞說:「我很想以當年的我表現當年,但我做不到,我只能以今日之我詮釋昔日之我。」 歷史如雲,他抬頭看過 記憶從來不是問題,而是需要多大的節制──儘管記憶猶新,加上筆記、剪報、上網、圖書館以及買下的五、六百本書,下筆時如臨其境,但王鼎鈞很自覺:「我不能把文學作品弄成我個人的紀念冊?」同時又帶著無限蒼涼:「寫回憶錄是為了忘記,彷彿自焚的過程。」 在王鼎鈞的言談之中,這層滄桑之感總是淡淡縈繞,他曾說:「內戰結束前夕,我的人格已經破碎。」《關山奪路》寫國共內戰的煙硝戰火,正是他所遭受的摧毀過程。他感慨道:「我的人格由孔子學說和基督教義塑成,戰爭是對他們那些大經大法的否定。」後來他在國外接觸聖嚴法師與佛教,才走出困境,完成晚期作品,「但我是基督徒,信仰並未改變,我對牧師說,六經皆我注腳。」 「歷史如雲,我只是抬頭看過;歷史如雷,我只是掩耳聽過。」人稱「鼎公」的王鼎鈞總是對自己消減再消減,但4部回憶錄,他悠悠地寫,寫出的豈止是他個人而已,而是他藏身在其中的一整片樹林、一整面天空。
  • 王鼎钧散文

    作者:王鼎钧

    【目录】 1 情人眼 2 碎琉璃 3 左心房漩涡 4 看不透的城市 5 人生试金石 6 我们现代人 7 灵感 8 意识流 由于散文文体是一种特殊的品类,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分,它的变革往往并不局限在纯粹的职业的散文圈子内。王鼎钧在散文审美变革中的贡献有三。其一,对人研究,特别是从审美角度,把人放在历史风云激荡的漩涡里加以表现,可谓是王鼎钧贯串自己一生全部创作的主线。其二,从美感思维的形态上看,王鼎钧对传统中单向度的“乐感文化”,持重新评估与自觉批判的态度。其三,举凡散文这一包孕极广的体裁的各类体式,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诗,王鼎钧无一不能,都有开创性的建树。
  • 关山夺路

    作者:王鼎钧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三部,着力描述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之间各色人物的面目与选择,以此来对应和诠释被意识形态长期遮蔽的真实历史,触及与国共内战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并通过亲身体验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行为方式之差异,揭示一方败退一方胜利背后的谜局。 “战争给作家一种丰富,写作的材料像山一样坍下来,作家搬石头盖自己的房,搬不完,用不完。内战、抗战永远有人写,一代一代写不完,也永远不嫌晚。”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三部,记录作者在国共内战时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作者身在国民党军,历经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49年 ,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经历俘虏营训练,穿着解放军服,徒步胶济铁路全线至青岛到上海,最终远走台湾……一路上,对照、危机、冲突各自延长,互相纠缠,滚动前进,惊心动魄。作者将这四年的愤怒、伤心、悔恨蒸馏、升华为一部超越政治、阶级、个人得失恩怨的独特回忆:“国共好比两座山,我好比一条小河,关山夺路,曲曲折折走出来,这就是精彩的人生。” 作为历史学者,我对文学家写的回忆录素来比较警觉甚至排拒,而《关山夺路》却让我感到意外的惊喜。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王鼎钧先生以回忆录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触及灵魂。 ——王奇生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王鼎钧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 文学江湖

    作者:王鼎钧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四部。从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去台湾,到1978年移民美国,作者用三个“十年”,从个人的视角感受和记录了台湾的大历史和一己的小悲欢。作者亲历的“文学江湖”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 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亲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王鼎钧具备了局内、局外双重身份,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这些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唯有同时提供局内局外视角,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才有机会明白彰显。 ——杨照 《文学江湖》一书,既是为历史做见证,也给我们启示和教益,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从本书中既可窥见这三十年世事人情和时代潮流的演变,也能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历史教训的独立思考,是一份极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个人总结。 ——高 华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 怒目少年

    作者:王鼎钧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二部,记录的是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的经历、见闻与思考。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作者如散落的一颗小小的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中国人生了气,有时候像滚水,有时候像火山。抗战军兴,中国人蓄怒待发,出气的对象有变化,先对外国,后对本国。……出入于两种怒气(对外国和对本国)之间的我,以一个少年人的受想行识,构成《怒目少年》这本书的内容。” 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 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钧流亡学生时代的显影。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颗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今人每谓抗战精神,皆多简化为艰苦奋斗,那可仅能言其表相,唯《怒目少年》得其真谛,故能显现真相,这就是散文大家的意境。——朱西宁 那样一个什么都打碎了的时代,原本世界中所有美好事物转过来全都成了最可怕的威胁,王鼎钧写出的,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后,留在身体里,永远的伤疤与恐惧。 ——杨照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王鼎钧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 昨天的云

    作者:王鼎钧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一部,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及种地劳作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 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 为什么王鼎钧在写了《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这样空灵的抒情诗式的散文、小说之后,会开始写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自述呢?应是不仅因为此时“人生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吧。昨天的云是实际人生,是父母呵护的童年,到战争洗礼,炮火中初识折腰大地的岁月升腾而成,其中充满了人间至深至纯的情义。 ——齐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