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董桥

  • 夏志清序跋

    作者:王稼句 主编

    止庵,原名王进文,又名方晴。1959年1月16日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系(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曾担任医生、记者等,现为自由撰稿人。
  • 文字是肉做的

    作者:董桥

  • 英华沉浮录 6

    作者:董桥

    《英华沉浮录6》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 景泰蓝之夜

    作者:董桥

    《景泰蓝之夜》是作者谈文玩、以及人物交往的随笔,作者与沈尹默、张充和、沈从文、台静农、朱家溍、王世襄……那些风华绝代的人们的交往,那典雅无比的乾隆掐丝珐琅套盒,那娟秀的小楷,那淡雅的墨梅,那细致的工尺谱,那余香袅袅的香炉,无不充满意趣和韵味。包括《墨梅枝谭》、《芦塘鸳鸯》、《黄溶书扇小注》、《毛姆书录与藏画》、《盖斯凯尔夫人》、《沉香钩沉》、《沈尹默蜀中小品》、《吉庆栈遗闻》、《沈尹默的小手卷》等。
  • 從前(增訂新版)

    作者:董橋

    身處東方明珠的媒體高層,身畔盡是熠熠耀眼的華燈燦影,董橋猶自是個舊派的人,他心中那些窗竹搖影、野泉滴硯的少年光景一直揮不去,電腦鍵盤敲打文學的年代忽焉已至,他心中嚮往的竟還是青帘沽酒,紅日賞花的幽情…… 《從前》三十篇,董橋懷舊憶往,情深筆淡,一把舊摺扇,一張藏書票,一方木刻,一封來自遠方的信簡,都是一則則動人的故事;有走過時代的滄桑、人生際遇的喟歎,沈實的清愁,料峭的溫煦,像酒,像淚。 名作家楊照認為董橋具有「以理性建構風格、以風格推動理性的獨到魅力」。董橋遊走古今中外,才‧情‧學‧識兼具,下筆優雅從容,令人沉醉遐想。 本書目錄自序——001 舊日紅——007 雲 姑——015 耳 語——021 念青室情事——029 戴洛維夫人——035 古 廟——043 風蕭蕭——051 南山雨——057 初版水仙花——065 寥 寂——071 玉玲瓏——079 榆下景——085 雪 憶——093 諜 影——099 石頭記——105 硯香樓——113 湖藍綢緞——121 西貢沉淪——127 椅子上的花環——135 四季草——141 流 言——147 寶寐閣——153 靈 光——161 倫敦七六冬天——167 虛構的風采——173 南湖;芝瑛——179 師山廬——187 莊嚴的承諾——195 念奴嬌變奏——201 字裏秋意——207 特載: 一曲如夢令 高大威——213 ——我讀《從前》
  • 青玉案

    作者:董橋

    近年董橋的新書在裝幀上總喜歡花一番心思,仿古典書的皮紙裝幀,燙金的封面,實在叫人愛不釋手。這本裝幀雅緻的本子,載有四十四篇董橋的最新文章,帶您走進董橋的古董、舊書珍藏的世界。
  • 你一定要看董桥

    作者:陈子善

  • 這一代的事

    作者:董橋

    書分三卷:「思想」不托門牆,只寫「散墨」;「中國」似真似幻,且說「情懷」;「文化」最是關鍵處,更不屑鑿空武斷以為議論,不免索性「眉批」了事。 散文須學、須識、須情,合之乃得 Alfred North Whitehead 所謂「深遠如哲學之天地,高華如藝術之境界」。年來追 求此等造化,明知困難,竟不罷休,遂成《這一代的事》。 二十四年前《這一代的事》給台北簡志忠的圓神出版社出版。簡志忠是我的好朋友,國語講得最純正的台灣彰化人,斯文,真誠,剛毅,是八十年代台灣年輕企業家,肯讀書,肯擔當,跟他的妻子秋梅帶着一對子女過着幸福的日子。《這一代的事》之後,跟着的幾本書初版我都交給他出。那時候我才四十幾歲,他才三十出頭,我們理想很多,激情未亡,出一本書彷彿替中國文化砌上一塊磚頭,快樂得要命:「散文須學、須識、須情,合之乃得 Alfred North Whitehead 所謂『深遠如哲學之天地,高華如藝術之境界』」,我的〈自序〉裏這樣寫,心中確也這樣相信,傻乎乎抱着這樣一點熱忱走了幾十年,匆匆六十八了,我依然這樣相信,只是不說出口也不寫出來了。牛津大學出版社要重印這本書,我有點遲疑。他要我寫幾句話,我倒想起簡志忠了,一起聽雨客舟中的朋友。幾十年前台北的雨似乎很多,總是點點滴滴停不了,很詩意:現在台北的雨沒那麼好聽了。
  • 立春前後

    作者:董橋

    這是董橋2011至2012年最新寫成的隨筆,隨筆越寫越像小說。 自序: ……………………………………………………………………………………………………………………………………这个苦衷我懂,李侬也懂。收到保暖套我格外思念她:一针一线都是心,难为她牵挂这边的阴晴圆缺。1997年到2012年我写了十几二十本书,李侬不谙中文竟嘱我每出版一本给她寄一本,书架一角渐渐摆满了一整排,说是为老朋友的心血存个念想。相交四十年,我看着这位异国知己成长,风雨人生,匆匆寒暑,戴立克偶然英译了我的一些文字,李侬每读一篇都劝戴立克接着翻译,说是弄一本英译选集纪念我的英伦岁月也好。戴立克是老派英国人,译笔乍看很像吉辛的《四季散墨》,他嫌有些中文词意英文译不出神髓,生怕不小心露出林语堂英译常有的瑕疵,情愿选些适合迻译的篇章才译。转眼我老了,戴立克也老了,年轻时代一起玩的朋友只剩李侬还保得住天生的妩媚旷代的风韵。“英伦风华都留在你鬓发间那枝粉彩瓷簪上了,”戴立克说,“老董再写十篇《丽人行》也抵不过灯火阑珊处的一个回眸!”戴立克措辞温秀,李侬横波嗔了他一眼更温秀。世间还是游戏好。 文章也是游戏好。Christopher Morley说小说家吉卜林纵然写的是榴弹大炮的故事,字里行间铺排的倒是献给珍·奥斯汀的深情颂辞,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报上专栏说到头来莫利谁都不记得,吉卜林的书倒流传不衰,1907年还成了英国第一位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吉卜林诗歌里皱着眉头鼓吹的“白人大任”(the white man's burden)人人似乎淡忘了,他的《丛林故事》和《吉姆》反而记得,我的小孙子还在读,1894年初版,一百一十八岁的老书了。老书好看的真多,比好看的新书多。宋元明清不必说,老民国许多残卷如今翻翻书香依然很浓。从前我在伦大亚非学院图书馆读过周作人一本《立春以前》,封面清雅得要命,几十年来想买一本那个初版本至今没找到。壬辰龙年立春是农历一月十三阳历二月四日,我的新文集既是立春前后出版,书名就叫《立春前后》也许比周作人的《立春以前》更见韵致。老一辈人说“立”乃开始,“春”乃蠢动,一立了春,百草苏醒,一片吉庆:人老了多些吉庆好。
  • 橄榄香

    作者:董桥

    《橄榄香(精)》是董桥创作的小说集。 《橄榄香(精)》收录了《半生缘》、《小寒碧斋》、《紫薇园》、《无语》、《杜公馆》、《鹤顶红》、《小红楼》、《远山行》、《曼陀罗室》、《简爱》、《玉琮》、《一翦梅》、《念奴娇》、《啸月轩》、《月芽山馆》、《莲房》、《鲍西娅》、《待春风》、《二小姐》、《平庐旧事》等作品。
  • 橄榄香

    作者:董桥

    “海豚简装”之《橄榄香》: 董桥的小说人生集 《橄榄香》是董桥的小说人生集,是作者尝试一种新的创作方式的文章结集。该书收录三十余篇回忆性散文,均以写人为主,从“我”的视点切入,叙述各种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他们的悲欢离合,恰似一部部精彩小说。在这个回忆旧人旧事的集子里,他以个人的经历和知交故友的故事,串联起对人生历练、世事沧桑的感慨,字里行间处处凸显人生的智慧、从容和豁达。
  • 清白家风

    作者:董桥

    “海豚简装”之《清白家风》: 字里行间展现一个有趣有识的中国文人 董桥《辛卯随笔》十九篇,加上《书香》和《在春风里》,就是这本《清白家风》了。小书比厚厚的大书好读,不累赘,不重,书名叫《清白家风》似乎也清隽:齐白石八十六年前画的白菜鲜菇董桥喜欢,如今襟怀和功底这样高这 样深 的画家难找。文章要写得清清白白也不容易,是苦练出來的。
  • 跟中国的梦赛跑

    作者:董桥

  • 夜望

    作者:董橋

    這是董橋今年癸巳正月元宵到十月立冬前夕的三十七篇隨筆,作者說,都是深宵窗前燈下寫的,幾十年積習改不了,書名叫《夜望》是寫實。書名典出宋人寇準的〈夜望〉「南亭閒坐欲忘機,望久前村島嶼微。數點寒燈起烟浪,江艇應見夜漁歸。」寇準是北宋太平興國進士,任過宰相。寇準絕詩最出色,一點不堆砌,帶晚唐韻味。
  • 立春前后

    作者:董桥

    该书由董桥新近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内容主要是有关他收藏的古董、文玩,以及这些文玩、古董背后文人的故事和他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这些文章仍然承袭董桥以往同类作品的风格,笔调沉稳浑厚,蕴藉隽永,感情真挚灵动。
  • 一纸平安

    作者:董桥

    该书由董桥七十岁之后写的《从心篇》专栏文章结集而成,文章多为谈论文房雅玩和中国传统艺术之作,间或穿插文人轶事和艺林掌故。同时,通过自己搜集文玩古董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品的鉴赏和评价。集中作品风格统一,品物情趣灵动,议事客观平实。
  • 英华沉浮录 5

    作者:董桥

    《英华沉浮录5》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 董橋七十

    作者:董橋

    《董桥七十》编序 胡洪侠 董桥先生忽然七十岁了。他年近花甲时,我起念要编一套《董桥散文类编》为他贺寿。他答应了,我也编好了,谁知流年不利,出版社换了又换,合同签了又签,封面插图也都编配得差不多了,有一天北京的出版社一个电话打过来说不出就不出了。对此事我一直耿耿于怀,觉得既对不起董先生,也对不起当年闻讯后翘首以待新书的读者。好在董先生身体康健得很,花甲之后,古稀又来。我于是故伎重施,遂有《董桥七十》。 选“董桥七十”为书名,其含义有二:其一,这是为贺董先生七十岁编选的一本集子;其二,书中共选董先生文章七十篇。为什么不是八十篇或一百五十篇?其实也没多少道理好讲,或者说道理很简单:因为七十,所以七十。 自一九七七年香港版《双城杂笔》始,董先生迄今出版文集三十三种(只计初版本,不含各类各地重印本、选编本等等),共收文章一千八百篇。本书的七十篇即从这一千八百篇中选出。二十五、六篇中选一篇,是既难又苦的差事:难在常常犹豫不定,苦在往往忍痛割爱。我只好给自己订了几条规矩:因为是纪念版,所以选文要兼顾三十三种初版书,以见董先生文章风格的演变轨迹;因为是贺古稀之寿,所以只选董先生念事忆人、述己怀旧的文字,以方便读者读其文而见其人;因为董先生前十来种集子流传颇广,所以选文重点放在了近几年的新书上,有些“详今略古”的意思。 董先生写父执、写师友、写同辈的文字最合我编选此书的旨趣,因为“他传往往是自传”。我因此想把《董桥七十》编成一本略有“七十自述”格局的新书。董先生曾对我口传“总编辑秘诀”:一不要怕和别人不一样,二不要怕挨骂,三不要怕道歉。编他的这本新书,“三不要秘诀”也同样用得上:我自信《董桥七十》是个全新的董文选本,和任何一种选本都不一样,即使和我编的那本《旧时月色》相比在选目上也大为不同;如有择选不当之处,我乐于挨骂;果然挨骂而又有机会,我一定在修订版中道歉。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