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昆曲
-
清代戏曲与昆剧
本書為已逝清代戲曲與崑劇演出史學者陸萼庭先生的遺著。書中收錄了陸先生曾發表及未發表的崑劇相關論文十六篇,涵蓋並析論了崑劇演出的多個面向與問題:或由演出觀點切入總論何謂「崑味」,或爬梳文獻列述「吊場」與下場式;細觀則針對單齣折子述其演出流變,綜論則詳析清代之全本戲演出情形;既有在文獻搜羅整理中觸發之輕鬆隨筆,也有推介罕見曲譜並還其本來面貌地位的嚴謹考證。而在析理過去史料,「承繼」過去遺產之餘,作者更亟思如何「啟後」,深刻檢討了當前崑劇所處的困境與遭遇的危機,更進一步思索跳脫困境進而展望未來的可能性與實踐之道,字裡行間在在透露出對崑劇的憂心與熱情。 -
赏花有时 度曲有道
本书是著名昆曲艺术家、昆曲教育家张卫东先生的文章、访谈、讲座合集。张卫东先生崇古法、好雅乐,为传统昆曲艺术和老北京文化的传承者。其致力于研究、传播昆曲、八角鼓、古诗词吟诵、老北京美食等传统文化,亦批判当代社会之怪现状,《正宗昆曲 大厦将倾》一文之微言大义曾引起很大反响。 -
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注
清宮廷於乾隆六年(1742)建《律呂正義》後編館,後編館樂工在周祥鈺等人領導下,以工尺譜記錄了四千四百多首唐宋詞、宋元諸宮調、元明散曲、南戲及雜劇之旋律,乾隆十一年(1746)成書,是為八十二卷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實乃歷代聲樂總集、民間俗樂大全。然原著工尺譜所記,板眼只標頭板及中眼,留給每個唱者一定的演繹空間。這是崑曲全盛時期文人清唱的共識。若按譜照翻,其旋律僅得其框架,一般唱者,亦未能按譜演唱。王正來老師把原工尺譜譯成全國通行的簡譜,並依曲律,對潤腔及前奏作更細緻的處理,又於每一曲牌之後,加以注釋,實有助於今日曲唱的普及、承傳。 自乾隆初年至解放後八十年代,二百年有餘,王老師之譯譜,憑其專精之崑曲體驗,依字行腔,推敲演繹,自有某程度之重構及再創造,但絕非憑空或自由創作,而是以其熟悉的崑曲音樂語言風格為依歸的解讀,故名為《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注》。以崑曲音樂語言及風格演繹《九宮大成》,從記錄二十世紀崑曲演唱之角度視之,當為王老師一家之言,甚具參考價值。 -
中国昆曲衣箱
《中国昆曲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化妆箱、角色家门七章,以图带文,逐箱介绍昆曲行头,并结合角色家门,展示绚丽多姿的昆曲舞台服饰。 全书内容全面、系统、准确,对各类行头的主要用途、尺寸比例、质料、式样、色彩、纹样到工艺制作提示等均有说明,图片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资料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
苏州昆曲
《苏州昆曲》主要内容:昆曲艺术是以文学为基业而发迹辉煌、领袖艺苑的,它曾经拥有无比广阔的舞台。从周秦汉唐到宋元明清,数千年间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民农夫、商贩徒卒,甚至僧尼道冠、神鬼妖魔,不论男女老少、忠奸智愚,纷纷被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扮作、演绎其生活故事,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在文学创作的推动下,其生命的根须迅速蔓延伸展到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角落。作为一种近乎完美的声腔艺术,昆曲这个艺术载体似乎可以永无休止地随意装进任何文学内容。从16世纪中叶的梁辰鱼、张凤翼到17世纪末的洪异、孔尚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情形也确实是这样。直到有一天,昆曲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上了社会大舞台,演员中心制逐渐取代了剧本中心制,利用名家名作的知名度,通过改编文本削弱言志功能,增强娱人色彩,从而吸引为数众多的文化层次较低的观众群,成为昆曲从业人员谋生立命的必然抉择。正是这一导致案头与场上关系破裂的抉择换取了清中叶昆曲艺术的一度繁荣。 -
昆曲旧事
《昆曲摭谈:昆曲旧事》内容简介:澳门穆凡中先生历时四年为《澳门日报》副刊写专栏《昆曲摭谈》,今天我们把这些妙文华章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由于专业的缘故,读着穆先生对昆曲的真知酌见,一下子让我找到了做学生时的感觉,有点旧识相见,倍感亲切与激动! 穆先生言称自己的作品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无甚章法,实乃谦逊之词。细读其文,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章法就是大章法。文虽谈昆曲,但与专业人看,与非专业人看,都会令你大长见识。这些文章可作戏曲随笔读,可作短小美文赏,会让大家的心灵进入到一个绝美的境界。 昆曲的雅化长期以来拒常人于千里之外,给人的感觉为阳春白雪,高不可攀,穆先生能以平实、朴素的文笔让普通人读懂昆曲,走进昆曲,非有扎实的功力、圆融的笔法、多面的知识所不能为。 穆先生以一个非戏曲专业人士谈戏曲、著文章,与作家刘心武谈《红楼》、教授易中天品《三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作为书的责编,幸甚!幸甚! 作为书的第一读者,更幸甚!幸甚!是为言。 -
雅部正音 官生魁首
谢柏梁和钮君怡编著的《雅部正音官生魁首》作者谢柏梁同志和钮君怡同志是有心人,既掌握了丰富材料,又结合传主口述,写得生动活泼,可读性很强。虽然在正仁表演艺术的分析研究方面似乎分量较弱,但可以理解,那应该是另一本艺术评传的任务。写传记,一个最主要的要求是真实,然而真实又有深浅之别。写些生活经历,大体不差,也算是真实,那就肤浅了;本书写的蔡正仁,不仅大半生的起伏曲折历历如绘,更在重要之处深入剖析了正仁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蔡正仁无所隐蔽,《雅部正音官生魁首》的作者也没有美化或抹黑。比如书中最后部分写正仁和唐斯复筹划上演四本《长生殿》的历程是我亲眼所见,不仅写得热闹,而且相当亲切深刻,看了令人感动。一部大作品的问世是何等困难,又何等壮烈啊! -
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
在昆曲界,有一位家门是闺门旦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她师承周传瑛、王传淞、朱传茗等“传字辈”名家,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昆曲演员; 她曾亲历《十五贯》进京,见证了昆曲由衰转兴的全过程; 她二十岁不到就已经是浙昆的当家花旦; “文革”后,中年复出,享有盛名,却急流勇退,隐身于讲台后面,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昆曲女教授; 她桃李满天下,经她指点过的梨园人有三十余人获得了梅花奖; 她的唱腔与身段处处都是“传字辈”的影子,朴素中显出高境界; 她的名字在舞台上已经消失了三十年,却因其艺术魅力而屡屡被人提起,都想一窥其艺术风采。 这是“世字辈”昆坛名旦沈世华。 她曾作为一个传奇存在于昆曲界,多年以来,很多观众在舞台上寻找她的踪迹; 她为人低调,绝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只有在那些梨园新锐冉冉升起的幕后,才能捕捉到她的些许身影; 她是一个传奇, 却又不仅仅是个传奇, 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昆曲教师, 多少梨园行的小生、小旦、小丑出自她的门下。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沈世华教授。 作为一个传承人,她将自己六十年的艺术生涯做了梳理, 便是诸位即将看到的《昆坛求艺六十年》一书。 《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是昆曲名家、著名闺门旦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沈世华的口述作品,由戏曲研究界青年才俊张一帆博士记述整理。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沈世华老师回顾了自己从艺六十年来的昆曲人生,从儿时写起,回顾了自己如何因为一碗馄饨而偶然拜入“传字辈”门下,浙昆如何艰难求生存,“十五贯”是如何辗转进京的并大热天下的,改革开放后重登舞台,却又激流勇退,成为中国第一位昆曲女教授,直至新世纪以来国内戏剧市场的反复,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不仅是沈老师自己的艺术人生的反思与总结,同时也是对百余年来昆曲艺术的兴衰荣辱的反思。本书下篇主要是对沈世华昆曲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沈老师以著名的折子戏为例,系统讲述了传统折子戏的一招一式以及她多年来的个人体会,还原了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项目的本来面目,加上本书百余幅珍贵照片、档案,使得本书的资料价值极大。 -
巾生今世
岳老师的新书,这本书是文化部为昆曲艺术家出的系列丛书之一。内容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老师曾出过的自传《我一个孤单的女小生》,下篇为《独步芳尘》,写的是老师与亲密的舞台伴侣生离之后,如何在困境中重新上下求索,走出迷茫,继续在舞台上塑造出的一个个动人的艺术形象。下篇中还谈了很多她对巾生艺术的理解和感悟,直示艺术的真谛、表演的最高境界。 -
昆曲与人文苏州
苏州是昆曲的故乡,又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吴王命伍子胥在此建造了设有八座水陆城门的阖闾大城,即苏州古城。 两千五百多年来,这座古城历尽沧桑,有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积淀。本著八章,即开启了昆曲若干与苏州人文相关的窗口,试图通过人文的视角,与读者交流,切磋昆曲历史和昆曲艺术中的一些重要话题。 -
昆曲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在艺术、文学、历史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中国戏曲共有三百多个剧种,昆曲是现存戏曲剧种中历史最久、最能体现民族戏剧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剧种”,“昆曲产生和繁盛时期为社会广大阶层所爱好。但在发展中,文人创作的剧本文辞偏雅,演唱中格律较严,因此需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接受。但它涵含着较深的文化意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此外,这些剧作“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古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生动记录”。而且,“中国戏曲自形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都不断进行变革”,“只有在昆曲里才能全面地看到古老的音乐、舞蹈风貌”,“昆曲演出形式优雅、规范,对后起的剧种亦有重要影响”。 那么,昆曲究竟在哪些地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历史状况、文学样式、艺术风貌、文化内涵是怎样的?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在当代的生存现状又如何?所有这一切都值得每一个热爱民族文化的人去加以关注。探源溯本,一切还需从古老的宋元南戏说起…… -
昆曲百问
《昆曲百问》作者陈益围绕昆曲发展的历史,设问百题,并非仅为解疑释惑,而是在深入浅出中将史学的厚重、文学的情味、哲学的思辨融于一体,引人思索。读完《昆曲百问》,对昆曲何以成为百戏之祖、何以成为全人类的艺术遗产,相信读者会有清楚的答案。 -
优孟衣冠八十年
侯玉山是河北农村出生的一位著名昆弋腔净行演员,从十几岁登台,到九十多岁仍然在做戏曲教育工作,很是了不起。尤其难得的是,他从清朝末年到八十年代,所积累的戏曲知识和经验无人可比。从此书中可以了解到很多戏曲史的资料,比如昆弋腔这种很雅的艺术,何以曾在农村广受欢迎,昆曲又是怎样没落的,怎样挣扎的,北昆和南昆的区别与关系等等,也有许多著名昆腔弋腔演员的资料。虽然因他本人文化水平有限,加上口述的时候年近百岁,书中有很多遗憾的地方。 -
古韵悠扬水磨腔
20世纪下半期以来,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跨学科合作,田野考古与科学研究互动,探赜索隐与争鸣辩论并进,把我们对于国史的认识引领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演进,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到发展,以往历史教科书上的许多知识、定论和成说,都在以惊人的频率被改写、修正和刷新。特别是推翻了从司马迁时代就已经根深蒂固了的“中原中心论”历史观,证伪了从传统“夷、夏”观衍生而来的有关中华文明的种种成说和定论,于是有了长江文明和地域史研究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本书在中国戏曲史的背景下描述了昆曲诞生、繁盛、衰落的过程,对其发展流变中的重要现象诸如四大声腔、家班、妓女与昆曲的关系、昆曲衰落的原因以及昆曲的保护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昆曲中的经典剧本进行了阐述和解读,使人们能够从中了解到昆曲发展的全貌。 -
昆剧发展史
胡忌、刘致中二位先生合著的《昆剧发展史》1989初版,此书一经问世即为经典,为治戏曲史者的必备之书,而此书自初版之后再未重印,后来之学者常叹一书难求。《昆剧发展史》以十分丰富的资料铺展其篇章,这里既有大量新开掘的资料,也有对人们所熟知的旧有资料的深耕细作。由此扩展了昆剧历史的视野,提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新看法。有鉴于昆剧这个剧种在整个戏剧史中所占的比重之大,一部昆剧史几乎可相当于半部中国戏剧史,《昆剧发展史》一书在中国戏剧史研究中的价值与地位不可小觑。 -
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
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例如:首次专门以传统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娱乐形式——戏曲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戏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方法和理论,将我国第一项世界级非物质遗产导人社会史研究领域,对其历史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以江南昆曲受众为立足点,结合昆曲艺术特色,分析了他们喜好昆曲以及参与昆曲活动的原因和心理动机;阐述了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这些见解有不少是新人耳目的,对昆曲研究向纵深和宽广推进不无裨益。 序 言 绪论 第一章 昆曲:江南社会生活的伴奏 第一节 昆曲与江南的信仰生活 第二节 昆曲与江南的喜庆活动 第三节 昆曲与江南的社交生活 第四节 昆曲与江南的冶游生活 第五节 昆曲与江南的“日常”生活 第二章 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流播的原因 第一节 江南庞大的消费群体 ——从消费能力角度的分析 第二节 昆曲多重满足享乐欲 ——从江南的享乐之风谈起 第三节 江南社会偏好于昆曲 ——以昆曲艺术特色为视角 第四节 江南民俗心理的促动 第五节 社会政治力量的迫使 第三章 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功能 第一节 丰富、调节社会生活 第二节 促进、融合人际关系 第三节 传播、扩散社会信息 第四章 昆曲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昆曲对江南文艺、手工艺的影响 第二节 昆曲流行与相关行业兴起、繁盛 第三节 教演昆曲:部分群体的谋生之路 第四节 昆曲对江南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近代江南昆曲演出的变化 ——江南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影 第一节 演出中心的转移 ——江浙移民与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第二节 昆曲表演的变化 第三节 演出的经营策略 第六章 近代江南社会生活变迁与昆曲的由盛而衰 第一节 昆曲在近代江南日趋衰落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近代社会环境变动与江南昆曲的衰落 第三节 江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与昆曲的衰落 第四节 市民社会生活变动与江南昆曲的衰落 第五节 知识群体生活变动与江南昆曲的衰落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昆剧演出史稿
修订自序 原序 引言 第一章 一个新剧种的产生 一、十六世纪初叶的剧坛 二、昆腔的产生 三、魏良辅和昆腔流派 四、梁辰鱼和他的《浣纱记》 五、昆剧的萌芽时期 第二章 “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一、新声从江南到了北京 二、虎丘山曲会 三、新剧的创作和演出 四、舞台艺术述例 五、艺人、串客、清曲家 第三章 竞演新戏的时代 一、且看一张戏单 二、全本戏的演出特点 三、家乐的发展 四、民间职业戏班与艺人 五、关于女戏 1、女伶 2、娼兼优 3、女乐 六、玉熙宫与南府 第四章 折子戏的光芒 一、问题的提出 二、折子戏的形成 三、折子戏的艺术特点 四、苏州集秀班的影响 五、扬州剧坛和七大内班 六、清宫南府的扩建 七、北京的昆剧活动 八、女戏的演化 九、清曲家叶堂与钮树玉 十、全本戏的新貌 第五章 近代昆剧的馀势 一、进入近代的特点 二、从北京的集芳班谈起 三、升平署始末 四、昆剧活动的新基地---上海 1、戏园与建前的上海昆剧 2、三雅园的创建 3、上海昆剧的前期活动 4、前期活动的第一阶段 5、前期活动的第二阶段 6、前期活动的第三阶段 7、上海昆剧的后期活动 五、四大老班在苏州的活动 六、清唱与[清客串] 附录:清末上海昆剧演出剧目志 第六章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文全福班的报散 二、从昆剧传习所到仙霓社 三、结束语 编校后记 -
昆曲格律研究
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具有严谨的曲调格律,《昆曲格律研究》对昆曲的字声、句式、韵位、集曲、曲调组合等格律及昆曲曲谱作了总结与论述。 昆曲采用的是曲牌体的音乐结构,具有严谨的曲调格律,《南京大学学术文库》之《昆曲格律研究》对昆曲的字声、句式、韵位、集曲、曲调组合等格律及昆曲曲谱作了总结与论述。 《昆曲格律研究》一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