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海外汉学

  • 中国文明的形成

    作者:张光直,徐苹芳

    中国文明形成的研究是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界的重点研究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书利用中国考古学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来阐述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取材丰富,论证严谨,为近年所见论述这类课题的比较全面的专著。
  • 19世纪的中国常胜军

    作者:R.J.史密斯

    人们已多次详细描述过太平天国叛乱期间(1850-1864年)华尔与戈登所部常胜军传奇般的业绩。然而时至今日,很少有人将这支外国人纺率的部队置于由中国传统、晚清社会和政治制度、中西关系与中国军事改革构筑而成的宏大历史框架之中。本书在这种更为广阔、更为意味深长的历史进程里考察常胜军,它空前详尽地论述了该军的起源、发展、组织、管理与成就。 中国近代史教授理查德·史密斯深入研究了中西双方的文献记录,从而对关于中国19世纪动乱时期内西方人作用问题的若干常见论点提出异议。他发现了隐藏于“合作政策”融洽表象背后的各国间的竞争和阴谋,发现了支撑西方官员军事援助中国的复杂动机,还发现了人们想象里虚弱而屈从的清政府,如何出人意料地成功抗御了外国压力、控制了“蛮夷”雇佣兵并使西方人不知不觉地顺从于中国人的意图。 作者对中国行政事务中的外国援助问题进行了有启迪的实证研究,运用比较方法,考察出常胜军不但与帝国海关总署和李泰国——阿斯本海军纵队等其他中——外联合机构有关,而且与通常为“勇营”的“临时”中国军队这类土造的制度改革的产物相联系。此外,他还将中国雇佣外国人一事置于漫长历史演进的过程与文化交叉的背景之中来考察。 这些比较研究表明常胜军在很大程度上与一般人的理解不同,它是中国传统的产物,是独特的中国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反映。常胜军的历史从诸多方面微观地反映出自太平天国时期至中日战争(1894-1895)期间,得到西方协助的中国军事改革所经历的极度痛苦与种种挫折。
  • 明代的社会与国家

    作者:[加] 卜正民

    明朝(1368-1644)是一个商业扩张、文化革新的时代,它因此也形成了延续至今天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这本卓尔不群的著作中,一位杰出的中国史研究学者重新省视了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与之前学术界总是强调国家具有强大的支配力不同,作者认为,正是社会领域内对商业关系、社会网络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作的极端反应,才导出了明朝稳定而动态的国家体制。这本充满想象力的学术反思之作,相信能使那些对中国发展感兴趣的学者及青年们有所获益。 国家在明代的发展是超前的,而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国家形成却是断断续续的、不平衡的;中国与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形成的特征,要求我们有一种相对的观点,因为即使过程也会有所不同;中国国家超前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力量限制国家发展为绝对权威的顽强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却没能建立起能够迫使国家重新协定其权威的社团结构。 ——卜正民
  • 刺桐梦华录

    作者:苏基朗

    本书旁征博引,涉猎引用古今中外史料,几乎将关乎中古闽南泉州的材料搜罗殆尽。作者将所有涉及闽南研究的文献划分为四大类:一是涉外关系资料,包括与闽南有关的涉外纪录、外交关系、外国人活动、居住区域、对外贸易等;二是高雅艺术资料,包括闽南地区的艺术理论、民间传说、文化遗产中的技术资料等;三是地方史资料,包括与闽南地方史有关的各种文献、当地学者的著述等;四是社会经济史资料,包括近期围绕宋元泉州社会经济、政治经济的各种研究成果。作者搜集和使用资料史料,完全超出了一般经济史或地方史研究的范畴,所以,本书资料翔实,论述缜密,考证可信。此外,《刺桐梦华录》还绘制了不同历史时期与闽南泉州有关的数十幅资料表格和大小地图,为读者提供了详尽而直观的图例;书后所列的参考书目,差不多成为研究宋元时期经济、社会、法律、建筑、中外关系等方面的资料指南。
  • 改变中国

    作者:乔纳森 斯潘塞 (史景迁)

  • 清代宫廷社会史

    作者:[美]罗友枝

    本书是中国史研究领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专著。罗友枝做出了我们能够期待一部优秀学术著作所能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给出大胆的概念和论点,同时为未来几代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基础研究。 本书提出的问题很吸引人,也很重要。通过艰苦的档案搜集工作,罗友枝发掘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资料,这使她的著作成为研究清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满族宫廷的公开和非公开礼仪的珍贵手册。罗友枝的专著是一个里程碑,代表了研究中国的新历史学的开端:本书是对远比我们以往所知更为复杂的和更具文化多元性的帝制中国的精深研究。
  • 中国历史与文化入门

    作者:[美] 斯科特·摩顿,卢其敦

    《中国历史与文化入门(插图第4版)》一书初版于1980年,现已出至第4版。《中国历史与文化入门(插图第4版)》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至今仍被西方众多大学作为讲授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教科书和入门读物。摩顿教授集大半生的学识、思考和经验于一书,在三百页不到的篇幅内,用凝练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华。作者以历史时间为线索,简明扼要地追溯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中国几千年来政治、军事、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宗教、哲学和艺术诸多方面发展演变的主要轮廓。更重要的是,作者向西方人展示了最基本的中国模式以及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潜在的精神状态。
  •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

    作者:[美] 林达·约翰逊 编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的作者们对中华帝国晚期江南地区城市形态长期稳定的根源、导致城市地位升降的原因、区域发展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城市的特点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诠释,对我们了解前现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区域的发展和传统中国城市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有极大的帮助。
  • 宋代开封研究

    作者:(日)久保田和男

    人们心目中的古代开封,一般都来自《东京繁华录》和《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景况;而较真实记录开封的《东京记》和《汴都志》,现均已亡佚。本书搜集大量史料,作者历经实地考察二十年,详尽地论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构造和城市社会的演变,当时的城市景观、军营变迁与人口变化,治安制度与居民生活,皇宫的修筑和皇帝的行幸等等。论文观点平实中允,叙述细致绵密,内容翔实可信。可资宋史研究者,以及社会学研究者和城市规划建设者等参考。文史爱好者和广大社会读者,可以从此书获知:《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并不是当时开封的全貌和真实景况。
  • 中国史研究入门

    作者:山根幸夫

    本书是一部译著。原书《中国史研究入门》,是以日本学者山根幸夫为主的一些研究中国史的学者集体编著的。1983年9月由日本山川出版社出版。书自先秦迄于当代,近百万字。现翻译介绍给国内史学界,特别是有志于中国史研究的青年学生。从渊源来说,史学入门之类的书籍国内早已有之,诸如张之洞《书目答问》即是。但这种旧日的入门书,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史料学、志志学而已。与此不同,《中国史研究入门》一书的编著体例、结构乃至内容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 中国上古史实揭秘

    作者:(美)班大为

    本书是“早期中国研究丛书”之一,该书收录了11篇课题论文,对天文考古学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从天象上推断商周建立之年》《月亮之灵魂的转生》《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中国早期分野星占学的特征》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序 前言 从天象上推断商周建立之年 《墨子》与夏商周年代:一份研究笔记 月亮之灵魂的转生 西周年代学中的月相 《竹书纪年》再研究:基于编年史研究西周早期年代学之方法的问题 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 中国王朝意识形态的星占学源头 周代的应用分野星占学:晋文公与城濮之战(前632) 中国早期分野星占学的特征 中国早期帝国时代的通俗星占学和边境事件:一项考古学的证实 北极简史:附帝字的起源
  • 胡若望的疑问

    作者:史景迁

    本书以日志形式记述了18世纪一名叫胡若望的中国天主教徒在法国奇迹般的生活经历,并辅这一早期中外文化宗教交流的史事。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这个中国人的法兰西之旅充满艰辛手曲折,灵魂也备受煎熬,以致最后竟沦落到精神病院。本书再现了胡若望200多年前的奇遇,并试图对他的疑惑予以历史和文化的解释。
  • 西域考古记

    作者:[英]斯坦因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西域考古记》是英国考古学家、探险家斯坦因对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进行四次探险的纪实之作。书中通过记录大量的考古挖掘,首次揭开了诸如楼兰、尼雅等古国的神秘,具有珍贵的史料意义,对于我们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改变中国

    作者:[美] 史景迁

    这本书写的是在中国的西方顾问。在1620年代到1950年代这三百多年来,这些人贡献优异技能,供中国人驱策。初则引入天体运行理论,终则让中国人见识到空战战术与原子科学的神乎其技。 史景迁从上百位在华工作的洋顾问中挑了十六位代表人物。这十六人各有所长——有天文学家、军人、医生、行政管理专才、翻译家、工程师,还有一位职业革命家。他们的生涯虽横跨三个世纪,但是所积淀的生命历程却有着惊人的延续。他们经历了类似的亢奋和危险,怀抱类似的情怀,承受类似的挫折,在行为中映射出他们的时代,也突显了中国固有的基本价值观。 史景迁书中描写的这十六位西方顾问,他们不只是贪图金钱上的报酬,而与中国有很深的情感纠葛,并带有自己的价值观,但他们没能认清中国人是以契约的观点来看待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以雇主的身份保持终止双方协议的权利。这些西方顾问都把一生的精华贡献给了中国,但他们个性中的负面特质,也惹得中国人在不同阶段抗拒西方人。今天的中国似乎已经足够强大,如果中西双方都对自己有了新的了解,至少还有机会不让由来已久的误认再度发生。
  • 万物

    作者:[德]雷德侯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依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的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不寻求忠实的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本书将带领读者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做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
  • 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

    作者:黄宗智

    本书分为三个专辑,主要内容包括专辑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导论、为什么历史是反理论的?、在西方发展乏力时代中国和西方理论世界的调和、后现代研究:望文主义,方为妥善、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辑二: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编者前言、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中国公共领域观察、公共领域,市民社会和道德共同体、关于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跋: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 书籍的社会史

    作者:周绍明(Joseph P.McDermo

    《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以广阔的视野全景式地展现了从宋代到清中叶中国书籍的生产、发行、阅读、流传,而重在探究书籍与士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书籍史和书文化的一部力作。书中对印本与手抄本的兴替、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与“知识共同体”,以及中西书史比较的论述,尤为精彩。《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反映了近年来西方中国史学界兴起的书籍史研究热的最新成果,是读者了解西方学者以社会史、文化史方法研治中国书籍史的理论、方法、动态的一个极佳窗口。《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是一部体例严谨、取材广泛、创见迭出的学术著作,同时笔触生动、细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雅俗共赏,引人入胜。
  • 伟大的中国革命

    作者:费正清

    本书是作者毕生成果完整而定论性体现之一。它以精警生动的文笔,得心应手的叙述,熨贴入微的观察,展现了学术大家的最高智慧,以最恰当的语言表达了费正清对中国彻底的了解,笔下闪耀着机智与幽默。
  • 经学·科举·文化史

    作者:[美]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经学·科举·文化史:艾尔曼自选集》中新翻译的五篇文章,所涉主题从尼采盛期哲学中所见来自亚洲佛教的影响,到经学在明清科举制度中的作用,所涉内容比较广泛。
  • 比较诗学结构

    作者:蔡宗齐

    本书是对中西方诗学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 分为宏观篇、微观篇和结语三部分。宏观篇集中讨论了中西方诗学的宏观结构;微观篇探讨中西方诗学的微观构造,即中西方诗学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系列具体理论,将柏拉图和孔子的和谐诗论、浪漫派领袖华兹华斯和刘勰的文学创造论、现代主义和中国古代有关汉字与诗歌之势的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大乘佛教中观派的解构理论等进行比较分析;结语部分对本书引介的内文化、跨文化和超文化视角进行了认真地理论反思。本书是自刘若愚以来,美国学界有关中国文学理论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