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比较文学
-
比较诗学
本书最初在1990年以英文形式出版,它反映了国际研究方面由于中国人的出场所引发的这些进展以及许多主题和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不可规避的:在形形色色的文化中,文学的性质究竟有些什么样的思想?或者换言之,那些主要的文学文化群落究竟如何建构其成体系的文学观?通常的回答是显而易见的:即通过响应其社会的、哲学的和观念的语境中存在的文学实践。 -
周珏良文集
《周珏良文集》主要内容简介:周珏良教授的论文部分是他生前就已亲自编好了的。所收文章可分两大类:第一类大部分是外国文学评论文章,小部分谈译诗和中英文化交流;第二类有关他父亲周叔瞍老先生藏书以及他本人藏墨的笔记,其中最后一篇则是对近年来(红楼梦>研究的学术述评,原是用英文写的。 -
独角兽与龙
乐黛云(1931年1月-),苗族人,生于贵州贵阳,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英语、俄语可阅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兼任教授。1990 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84-1989)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 -
中西文学的徊想
追随感伤零余的郁达夫、轻盈飘逸的徐志摩,身临“五四”文人的浪漫之境;追随奇崛嶙峋的李金发、忧郁孤独的戴望舒,踏寻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风;评说背着传统重担走出传统阴影的鲁迅,称引以反讽实践文字魅力的高晓声;崇仰史丹纳的人文精神,采撷塞弗尔特的灿烂之果;与昆德拉同笑同忘,和马尔克斯共孤共寂……李欧梵教授游历中西,文字发自真性情,所思所叙“不中不西,又中又西”,“欧”化又不无东方的“梵”音。他徊想文学,更是在记录那段徘徊中外的心路历程。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见之于报端的学术随笔,在内容上颇为一致地反映出作者对中国尤其是大陆的现代代文学和世界文学尤其是东欧和拉丁美洲文学的关注、评论和思考,是一位有着中西求学、治学背景的学者在中西文化之间徊游辗转的产物。本书有关中西文学的通达见解对中西文学的思考颇具启示意义。 -
东西方比较文学史(上下)
这种学术变化的原因首先应当从世界学术环境来看。西方的学术自文艺复兴之后,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科学技术思想进入学术。正像康德所指出: 自然科学进入学问之大道,为时甚晚。自培根(Bacon)之天才建议以来——一方面创始此种发见,一方面则鼓励已在研究途中之人——实仅一世纪有半耳。在此种自然科学之事例中所有发见,亦可依为智力革命之突变结果。 -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学史》在编写时注意以下几点:(1)继承前辈。我国有以季羡林为首的一批研究东方文学老专家。他们学识宏富,治学严谨,在东方文学研究领域内辛勤耕耘几十年,著作等身,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突出重点。东方国家众多、历史悠久,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要介绍的内容与《东方文学史》的容量发生矛盾。怎么办,我们的办法是在重视完整系列的同时突出重点,不搞平均主义,着重介绍具仍世界意义的东方作家和作品。 (3)努力创新,我们力求运用新材料、新观点、新角度、新思路,争取有新开凿、新突破。如印度古代文艺理论是世界三大文艺理论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以前很少涉及,《东方文学史》则辟专切介绍,及时反映我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4)注重关联与比较。注重文学与其他文化类别之间的关联。注重东方文学同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以及东方文学相互之间的关联。同时,还注意相互比较,注意它们之间的异与同。这样,有利于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坐标中定位,有利于认识东方文学的本质特征。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一辑)
本书为中外著名学者所著的论文集,既收录有美国的宇文所安、德国的顾彬、中国的乐黛云等著名学者的论文,也收有当今一些比较文学界的中坚力量,如伍晓明、陈引驰等人的论文。 读者对象:供高校语文系师生及文学专业读者使用参考。 -
对岸的诱惑
本书主要写20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西方人来中国,中国人到西方,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些什么。为什么集中写上半期?因为下半期这种交流相当少,虽然因此而神游者反而越来越多,例如萨特神游文化革命的中国。 引文: “但是文化交流的基础,不是对异国文化的知识,而是对自身文化的卓见——真正起作用的,必须是误读,而有意义的误读,只有关注自身文化的思想者才能做出。”(p.7) -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 长期以来多在同一性预设中进行。 此书另辟一路, 试以现象学还原方法探究两者 在入思前提与意识空间上的 突出差异和不可通约性, 并对“中西比较诗学”的命题研究 提出质疑, 进而考察了文论与诗学 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相关性, 以及它们提出和处理问题的差异性。 希望此书有助于 中西文化思想的深入比较研究。 ――赵一凡 -
中西比较诗学
《中西比较诗学》是我国学界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著作,更是中国“比较诗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运用比较方法,分别从文化背景、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思维、艺术风格、艺术鉴赏六个方面对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进行了理论上的对比研究;不但具体论述了中西艺术的共同规律,更揭示了中西古典文艺理论的不同特色和各自的理论价值,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
比较文学论
《比较文学论》主要内容简介:20世纪初,独立的比较文学学科诞生不久,就遭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反对派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为代表,他“在各种场合用种种不同的沉重打击”试图将比较文学“打得几乎片甲不留”(李达三语)。然而,比较文学却在一片诘难声中依然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并形成学术史上第一个学派(“法国学派”)。该派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亦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法国学派深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崇尚文献考据,表现出严谨的学术风格。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即研究多局限在欧洲文化系统内部,研究对象也囿于有实际联系的两个国家的作家作品。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格、梵·第根是早期法国学派的杰出代表。其中,前三位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而梵·第根则是法国学派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 -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是一门跨越民族、语言、文化和学科的文学研究,国际文学关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点。具体地说,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在形象、主题、题材、体裁、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乃至文艺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它要突破单一文化和单一学科的界限,将文学作为人类交流、对话的一种手段,一种桥梁,通过文学推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同时,文学又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出发点和最终指向。比较文学要研究的是文学在这些关系中的冲突、对话和互补。 -
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
《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是一部教学指导性著作,主要对象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广大比较文学工作者和比较文学爱好者。 《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分“国内卷”和“国外卷”两部分,共节选了中外比较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学者的著作和文章37部(篇),配之以“作者简介”、“背景资料”、“主要观点”和“阅读提示”,以指导读者有目的地阅读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文章,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导读”对这些著作和文章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对比较文学理论有更深入的掌握。 -
源头活水-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人文日本新书
在当代日本的历史小说中,以中国历史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占有重要位置。本书运用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方法,全面评述了战后六十年来中国历史题材的日本文学,重点研究了井上靖、海音寺潮五郎、司马辽太郎、陈舜臣、伴野朗、宫城谷昌光、壕本青史、津本阳、原百代、田中芳树、浅田次郎等十几位作家的有关创作,把他们介绍、推荐给中国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以促进中国读者对这些作家作品的了解,揭示中国历史文化在当代日本的传播与影响,填补了日本文学史研究、中日文化与文学关系史研究的一处空白。 对当代日本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加以系统评述与研究,是一件拓荒性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文化的、学术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将有助于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学,了解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加深文化上的相互认同,强化两国文学的连带感,并对中国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
比较文学学科新论
《比较文学学科新论》内容简介: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在接受、借鉴、消化外来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只有如此,中国学术才能多一点自己的声音,才能与外国学术平等的对话。这就需要将近百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的丰富研究实践加以系统的整理和总结,需要将个人的比较文学研究经验加以提炼,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形态。《比较文学学科新论》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独到的思考和探索。 -
比较文学通论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重在研究中外的“人心”与文心的一致性。不论其是否形成自己本体的特殊性,都使人产生一种积极探索、渴望破解“斯芬克斯”之谜的动力。正是人类那些本质相通的良知、善念和审美意识,使比较文学研究成为可能...... -
中国文学与苏联影响
本书是欧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在欧洲汉学界影响颇大。作者以"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稍后年代(1956-1960)的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思想与苏联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全书以时间的变迁为经,以中国的文坛大事为纬,穿插中苏文学之交,以大量的史料和实证的立场,编织成一部断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在目前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十七年文学"(1949-1966)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基点。这本写于1960年代、部分内容曾经在70年代作为"内参"资料被少数人传阅的著作,它所讨论的话题,依然是当下学界绕不过去的问题。该中文译本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个完整译本。 -
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
比较文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发生过怎样的影响?产生过什么样的危机?出现过什么样问题?它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它要不要自己的学科理论?它与现有的各种文学研究如国别文学、民族文学、地方文学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与其他人文学科以及文化研究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本书从不同角度讨论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论证它的学科性质,描述它形成演变的历史踪迹,总结它的成果,分辨它的危机,剖析它的问题,探索它的走向。 -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重点阐述和评析北美代表学者在中国古代诗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内涵、特点、风格及其专长,顺序上,先总体概括北美学者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特点,后分述各代表学者(以出生时间为序,包括美国和加拿大),而后概述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方法,希望由此从宏观到微观,二者结合,作较为全面系统的阐释,从而为中国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诗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