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汉语

  • 汉字的故事

    作者:吴东平

    历代学者都曾对汉字进行过探赜索隐的研究,但多限于对形、音、义的考释,本书则另辟蹊径,从汉字的文化底蕴角度出发,以故事为载体,对近三百个常用汉字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汉字同汉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及心理、思维习惯诸方面的关系作了阐述。该书为研究晦涩的古文字及其文化内涵开辟了一个新的向度,也使深奥的古文字从此步入寻常百姓家。   全书对近三百个常用汉字的文化底蕴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书从酝酿到结稿,历经十载。大胆地将汉字中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与充满情趣的故事联姻,使该书既具学术性,也颇有趣味性。希望它的问世,能使深奥的古文字从此步入寻常百姓之家,也为汉字文化的开掘和发展建立一个新的向度,为汉字的研究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书中摈弃了把汉字看作是一个单体的记录符号的观点,而把它看作是与深厚的汉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融会于其中的一种文化产物。
  • 语文漫谈

    作者:吕叔湘

    了解篇:中国字的来龙去脉,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词类活用 一字多义与数字同形、异读字,绕口令为什么会绕口…… 感悟篇:笑话里的语言学四字语从图画到“念念有词”背景知识典故的形成“爹爹”和“一哥哥”张恨水的幽默…… 索问篇:语文问题种种,简称的滥用“有人”和“某报”绿帽子的来源和产地“老北京”及其他…… 讨沦篇:真假风格,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字义和词义辗转相生权力和权利“不管部长”从自然到做作…… 启发篇:语言和文字曾经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语句次序博喻语言的“任意性”和“约定俗成”剪不断,理还乱……
  • 汉字密码(上下)

    作者:唐汉

    据《汉字密码》(上、下册)的“代前言”的介绍,作者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是“去年(即2000年)才开始正儿八经对汉字的起源及流变进行研究”的,“这一年多,他放下了手里的所有工作和经营,一门心思研究古人的造字法,……终于提出了自己大胆的立论……”。通过这火箭速度的“研究”之后,他向汉朝到现代的文字学大师“叫板”、“说不”了!他认为过去的“古汉字研究有问题”,“许多汉字本义的解释错了”,“传统方法显然已经落后了”,应该“被推翻”;而他这本“新”的“著述”“将会在汉字研究领域产生震动”。为了扩大“震动”效果,他“琢磨”了“两年多”(请注意:前面提到他的“研究”才“一年多”),然后“建议”在奥林匹克公园“建起一座汉字博物馆”。那么,这个“博物馆”将展示些什么内容呢?作者在给北京市市长的信中漏了底儿:“我殚精竭虑……整理出一千多个基础汉字的形、音、义来源,在汉字发生和流变的学术研究上也有一些理论突破(本人可随时呈上即将付印的书稿《汉字密码——中国人的造字故事》),可为‘汉字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一个至今无人能够提供的设计平台”。 面对这前无古人、惟我独尊的豪言壮语,人们不禁要问:这《汉字密码》(上、下册)在汉字研究方面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立论”、“新突破”呢? 笔者耐着性子,从头到尾地读完了这本“奇书”,发现它并未曾完全“推翻”文字学的“旧说”;相反地,书中不仅沿袭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把别人摹写的一些古文的字例复印过来据为己有。——但是,如果说作者没有自己的新“创造”,那也有些冤枉。他最突出的“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地用“生殖文化”和“屁文化”(请注意:这是作者的原话,而不是强加于他的话!)去肆无忌惮地曲解不少汉字的字源。 本人不准备过多地引录这本“奇书”独有的奇谈怪论,以维护报纸的纯洁性,只在不得不引录的时候才举少数的例子,因为这《汉字密码》(上、下册)中确实充斥着大量的不堪入目的描述“性”的文字。 如所周知,汉字中极少数与“性”有关的字源,自古以来早有一些文字学家揭示或论述过,例如“也”字是“女阴也”;“且”(“祖”的本字)源自男性的性器形状;“匕”、“”分别是雌、雄动物的符号(像“”、“牡”等字的偏旁)等。但是仅此而已,汉字在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生殖文化”和“屁文化”;汉字研究也不存在所谓的“受士大夫观念的影响,耻于谈性”的现象。 而《汉字密码》的作者却用了占全书分量很大的一部分篇幅,以主观想像去代替严肃的科学的学术研究,断言不少的汉字都是来源于人类甚至兽类的“性”。 作者所采用的“论述”方式是:先毫无根据地虚构出一些“符号”,然后据此“推论”出一批汉字的“字源”来。例如“倒(△)”是“女性符号”,由这个符号“孳乳”出来的汉字有“帝”、“不”、“丕”、“否”、“黄”、“同”、“才”、“在”等;“△”是“男性符号”,由它“孳乳”出“享”、“亨”、“余”、“叙”、“食”、“令”、“命”等字;“”和“△”的结合又产生出“合”、“会”、“高”、“京”、“膏”等字。其实,这些汉字的字源,有许多早有公认的定论,却被作者统统“推翻”了。 除用这个方法之外,作者又牵强附会,把更多的本来与“生殖文化”、“屁文化”无关的汉字也挂上了钩,这里只举数例: 把甲骨文“男”字的下半部、“吉”字的上半部、“父”字的竖笔等不同的形体都说成是“男性生殖器”,甚至把“酉”字倒置过来也算是一例; 把甲骨文“卑”字的上半部、“公”字的下半部、“申”和“文”的整体都说成是“女性生殖器”; 把甲骨文、金文“系”、“玄”、“率”、“胤”、“绍”、“素”、“繁”、“组”、“幼”、“绝”等字的构成部分“∞”都说成是“脐带”; 把“方”字说成“用生殖器朝向对方”;把“臾”字说成“表示男子的自慰,即双手将生殖器勃起后的手淫”;把“予”字说成“男女性交以射精为终结,……有给予之义”;“宴”字的本义是“用女人款待来客。……源自上古时期,女俘虏属大家共有,并用之招待客人的习俗”;“毋”则“表示禁止与母亲发生性关系”;而“用”字居然是“大便后用树枝、草根擦屁股”!……——够了,够了!这部“奇书”中龌龊不堪的“奇思妙想”还不止这些,不能再引述了,真是匪夷所思,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亏他想得出来! 从一些字倒可以看出这《汉字密码》(上、下册)的作者在“论述”汉字时是随意性的和自相矛盾的。例如,作者把“同”、“舍”等少数汉字下面的“口”解释为“女性生殖器”,却对包含“口”这个偏旁的大量汉字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谈得上起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吗? 据《汉字密码》的作者说,他建议筹建“汉字博物馆”的本意是“……为世界提供一处开放式的汉语教学基地,为子孙后代(每年都有二千多万孩子入学)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笔者只担心:这个设想中的“博物馆”的“设计平台”如何选对选准?如何用正确的汉字科学知识去教给下一代,而不是用胡说八道的伪科学去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这是必须慎之又慎的事。
  •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作者:[意]马西尼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The period from 1840 to 1898,於1993年作為專題叢書第6種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王世元教授主編的《中國語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出版。這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考證精確,對漢語詞滙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問世后受到各國學者的很高評價。
  • 汉语流传欧洲史

    作者:卡萨齐,莎丽达

    《汉语流传欧洲史》讲述了:汉语的历史源远流长,汉语的对外传播史也堪称悠久漫长。可以想像,商周秦汉王朝在征服异族、统一国家、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汉语的推广和汉文化的传播。魏晋至唐宋不仅是中国社会架构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化主体生成的关键阶段,几乎在广纳外来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中国也向世界展示了本土语言文化的非凡魅力和持久张力。由于国力鼎盛、文化强势,这一时期的汉语传播力度无疑十分强劲。据史料记载,唐代居留中国的蕃民、胡商和胡奴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族繁杂,这些人显然是当时学习汉语、使用汉语、传播汉语的生力军。不过,当时的汉语传播尽管声势赫赫,但波及范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并不太广,主要限于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地区。另外,这个时期的汉语对外传播似乎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传习,我们几乎看不到当时域外人士进行汉语分析的资料。史料显示,汉魏六朝的佛经译者大多是胡僧,但他们对梵语的特点往往津津乐道,而对汉语的特点则似乎有点漠然置之。
  • 佛教与汉语史研究

    作者:梁晓虹

    数量不菲的日本古写本佛经,其价值不让于中国敦煌佛经写本,而国人难以寓目。作者梁晓虹,以深厚的训诂学功力,长期在日本从事汉语与佛经音义的研究。本书即以日本古写本佛经中的大量音义资料为基础,肯定其汉语研究方面的珍贵史料价值,并从《四分律音义》、《新译华严经音义》等古写本中收集资料,研究汉字、俗字、词汇双音化、同义复合词以及外来词汉化等的发展变化。同时,作者竭力推崇以无著道忠为代表的中古、近世日本僧人对汉语研究的贡献,强调“禅林句集”之类禅宗史料的研究价值。本书还分析了疑伪经的情况,并指出疑伪经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咬文嚼字

    作者:《咬文嚼字》编辑部 编

    《咬文嚼字(合订本2008)》的作者和编辑,每次都是摆事实,讲道理,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出处依据都讲清楚了……事实上,能够认真负责,很严谨很学术地挑错,并不容易。那是要有功底的,正所谓“一字十年功”。要恢复中华语文的风采神韵,必须从咬文嚼字做起。一个对自己的语言文字都不再认真的民族,必将在文明之林中丧失最后的栖身之地。咬文嚼宁,就是含英咀华,就足对我们五千年文化的最深情的守卫。能听到读者尖锐而坦诚的声音,很让我感到兴奋。《咬文嚼字(合订本2008)》“栽花赏花更护花”,是一个让作者和读者交流、互动的平台。我真诚希望《咬文嚼字(合订本2008)》越办越好,越办越火!《咬文嚼字(合订本2008)》雅俗共赏,极具实用价值,对于规范语言文字,具有指导作用。经常阅读,增长知识,提高品位。希望《咬文嚼字(合订本2008)》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汉字构造复杂,不但老外要望洋兴叹,就是我辈国人,在遇到某些生僻字时,都不免露怯。汉字的多音字也多,稍不留神就会掉进语言的陷阱。在这样的情况下,《咬文嚼字(合订本2008)》应运而生。本刊为2008年的合订本,刊物虽小,内容实在,文章有针对性,又短小精焊,虚浮之词较少,有的文章还有点情趣,有的文章又颇见功力。
  •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作者:丁声树

    这本《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重语言事实的分析,并不着重体系的安排和解说。它以描写为主,较深刻地反映了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词的分类根据词的共同性质和共同用法。共同用法指词的组合能力,共同性质指有共同用法的一类词共同的意义。如“人、马、姐姐、萝卜”都是事物的名称,前头都可以加数量词,它们都是名词。这是运用了功能标准或结构标准,它的依据是分布理论。析句方法则采取了层次分析。这本书吸取了结构主义的一些方法,又并非拘泥于一种理论和方法。如析句只限于分析层次,并不作结构主义层次分析法中关于核心及其功能的分析,而是根据意义关系来区分5种句法结构:主谓、补充、动宾、偏正、并列。这部著作的发表引起语法学界的广泛重视,也因此引起学术上的几次大讨论,如词类问题的讨论,析句方法的讨论。它在发展语法研究和改进语法分析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辞源

    作者: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等

    《辞源(重修排订册版本)(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辞源的编纂开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种版式出版。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1939年出版辞源合订本。1949年出版辞源简编。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这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语文词书。 全国解放后,读者迫切需要一部思想性、科学性统一的,内容充实的古汉语词典,用来解决阅读古籍时关于语词典故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疑难问题。为此,1958年开始修订工作,根据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分工的原则,将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修订稿第一册于1964年出版。
  • 汉语方言学

    作者:李如龙

    《汉语方言学》是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教材,全书分11章,论述了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方言分区、语音系统和字音系统、词汇差异和词汇系统、语法差异,尤其注重了汉语方言的语音比较研究、词汇比较研究、语法的描写和比较研究、汉语方言与历史文化研究和汉语方言学的应用研究。《汉语方言学》立足于主要方言的比较,兼顾历时与共时、内部与外部,以理论总结为主,也注意了应用,反映了20世纪汉语方言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水平。《汉语方言学》适于高校汉语言专业本科生选修课和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使用。
  • 现代汉语 [增订五版](上)

    作者: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5版 上册),ISBN:9787040316216,作者:黄伯荣,廖序东 编
  • 中国语言学史

    作者: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是我国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所叙述的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简史,严格地说,应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它详尽地论述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及研究成就,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给予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总结,建立了中国语言学史的科学体系。
  • 咬文嚼字全集

    作者:李屹之

    本书是供社会各界人士学习语言文字规范知识,纠正语言文字使用当中的错误而编写的一部普及型图书。共一万多个条目,基本包括了容易混淆和错用的所有问题,对读者在语言文字方面容易混淆或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了细致透彻地讲解和辨析。
  • 语言学纲要

    作者: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是由语言学家叶蜚声、徐通锵专为大学中文系和外语系“语言学概论”课程所编写的教材。《语言学纲要》以中文系的要求为主,兼顾外语系的需要,这是一本教材,有一定的深度,《语言学纲要》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理解的程度作为掌握的标准。有些章节的内容偏深、偏难,教学中可酌情安排。本书深入探讨语言的社会功能、符号系统、语音、语法、词义、文字和书面语,以及语言的流变、操触和语言系统的发展;选材客观谨慎,立论切实可靠,是研习语言学极佳的参考书。
  • 汉语现象论丛

    作者:啓功

    作者熟习古典诗文,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几十年间对汉语的字、词、句、句群等作过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对历来很少被用作分析材料的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作者的研究用功至深,对人多有启迪。比喻和用典是汉语伸缩变化的重要因素,故作者以专文加以探讨。八股文的写作和子弟书的演唱现在虽已不复存在,但研究汉语文学却不能无视它的历史影响。至于声律,无论古代的汉语文学乃至今天的口语都离不开它。研究汉语,不能不瞭解声律。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分析,探索了古典诗文的平仄、用韵和对偶,揭示其句式和篇式的特点。 作者坚持从汉语现象实际出发研究汉语,涉足于过去研究者较少涉足的领域,不囿成说,时出新见。探讨的对象难偏重于古代汉语,而提 出的问题、涉及的原则与现代汉语的研究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文字学概要

    作者:裘锡圭

    此書是做文字學的人必讀的書,繞不開的。明白曉暢,又有深度。
  • 语文常谈

    作者:吕叔湘

    图书目录 语文常谈 序 1.语言和文字 2.声、韵、调 3.形、音、义 4.字、词、旬 5.意内言外 6.古今言殊 7.四方谈异 8.文字改革 未晚斋杂览 序 1.霭理斯论塔布及其他 2.赫胥黎和救世军 3.葛德文其人 4.李尔和他的谐趣诗 5.《第二梦》 6.《书太多了》 7.买书·卖书·搬书
  • 汉语外来词

    作者:史有为

    外来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语。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历史十分悠久,内容也极为丰富。早在上古时代,汉语就吸收了来自匈奴、西域的许多外来词,诸如琵琶、葡萄等。现在,汉语中来自我国各民族的语言及国外语言的外来词极多,且吸收方法各异。本书就汉语外来词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探讨和总结。它从语言、文化、社会三个视角综合介绍汉语外来词的历史和现实概貌,剖析它们在语言、文化和社会中的性质,作用及类型,探讨外来词的走向与规范,回顾了外来词研究的概况,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这本书初版于10年前,增订本作者对原书做了系统的增补和修订。
  •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

    作者:(瑞典)高本汉

    本书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名著之一,是为欧洲大学生写的汉语入门读物。作者充分运用历史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释了汉语的本质,举例精当、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