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馬家輝

  • 對照記@1963

    作者:楊照,馬家輝,胡洪俠

    一個時代.三地人.三種對照 台灣的楊照、香港的馬家輝、大陸的胡洪俠 他們仨,唱出了時代的記憶,也唱出屬於我們的共同回憶 三個說故事的高手,以50年來最常用的22個日常詞彙 共同書寫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 從初戀、青春欲望到成長記事 譜出兩岸三地的共有記憶 時而感性陶醉、時而傷懷、時而驚奇、時而捧腹大笑…… 台灣、香港、大陸開放後,彼此交流已密不可分。但在同樣的華人外表下,因文化歷史、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的不同,在思想觀念或生活行為上又有什麼異同? 透過台灣楊照、香港馬家輝、大陸胡洪俠這三位「五年二班」的嚴格「寫文」對照,精挑細選兩岸三地五十年來,22個日常生活詞彙,大至談台灣、香港、大陸;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或是尋常生活一定會接觸的火車、電車、男廁所、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 這個讓人眼睛一亮的「創意寫作」,對作者是考驗,對讀者卻是趣味恆生的閱讀經驗。三人連袂完成(或說彼此較勁)一個通過記憶互相對照的寫作,道出自己生命中種種的喜悅、疑惑或不堪,有私密的、社會的、國家的……我們將看到這一代人成長的三個社會。 ……
  • 香港本土論述2010

    作者:馬家輝,梁文道,王慧麟

    2010 年是香港政治最荒陬譎詭的一年。先有政改方案的討論,後有特首忽然「起錨」,再有北京突然「轉(車太)」允許香港民主有丁點發展,七月份立法會匆匆通過,香港之民主發展,就在「忽然」、「突然」及「匆匆」之下,向前走了一小步。但驀然回首,已走了三十年。 港人對民主的渴求,始於八十年代的前途談判,三十年了,說短且長。於是,今年本刊的一個重要專題,就是政改三十年。至於本土論述的論壇項目,則繼續以階級、身份、政治為主軸,探討香港社會階級的本土性。「本土」不應止於政治經濟,不應止於主體性的探索,更是百姓生活的尋常事。 本土論述的風格 本刊是一本人文科學刊物。每年舉辦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本土論述網羅了多種風格。除了香港本土化問題之外,亦有來自台灣的夏鑄九教授為都市化把脈。同時,也有香港左派人士凌文海細談殖民地的另一種生活。另外,本刊也未忽視本土學者的中國視野和情懷,反省了港資公司壓迫中國工人的做法。 有老有嫩、有軟有硬、有中有西、有左有右,就是本土論述的風格!
  • 你们

    作者:马家辉

    書 的 名 字 有 如 人 的 容 顏 , 《 你 們 — — 關 於 這 個 時 代 的 一 些 綺 麗 與 崩 壞 》 這 個 有 些 拗 口 的 名 字 , 就 讓 人 想 到 近 代 中 國 知 識 分 子 那 種 夾 雜 了 耽 溺 頹 廢 但 又 憤 怒 焦 慮 的 批 判 容 顏 。 「 綺 麗 」 是 耽 溺 頹 廢 的 代 碼 , 「 崩 壞 」 則 是 憤 怒 焦 慮 的 記 號 , 而 「 你 們 」 則 是 批 判 的 距 離 。 「 綺 麗 」 、 「 崩 壞 」 、 「 你 們 」 這 三 者 是 個 彆 扭 不 自 在 的 組 合 , 而 這 個 彆 扭 不 自 在 不 正 是 近 代 中 國 , 包 括 兩 岸 三 地 在 歷 史 發 展 的 過 程 裡 , 由 於 受 到 時 代 的 擠 壓 而 顯 得 格 外 光 怪 陸 離 所 造 成 的 嗎 ? — — 著 名 政 論 家 南 方 朔 一 起 加 入 「 拜 們 教 」 ! — — 狙 擊 陳 方 安 生   研 究 汪 偽 政 權 馬 家 輝 去 年 出 版 《 我 們 》 , 入 圍 「 香 港 書 獎 」 , 引 動 各 方 議 論 , 有 人 喜 之 , 有 人 厭 之 , 但 大 家 都 想 讀 之 。 馬 家 輝 今 年 出 版 《 你 們 》 , 顯 是 故 意 挑 釁 , 在 喜 與 厭 的 喧 嘩 裡 , 再 向 世 界 宣 示 他 的 個 人 喜 厭 。 跟 《 我 們 》 相 同 , 《 你 們 》 議 論 縱 橫 , 從 李 安 的 水 銀 燈 到 曾 蔭 權 的 選 舉 騷 , 從 陳 冠 希 的 生 殖 器 到 梁 朝 偉 的 床 上 戲 , 從 沈 殿 霞 之 死 到 羅 志 華 之 逝 , 從 漢 奸 汪 精 衛 到 漢 奸 的 粉 絲 湯 家 驊 , 從 天 星 的 朱 凱 迪 到 皇 后 的 林 鄭 月 娥 , 從 虛 偽 的 陳 方 安 生 到 慓 悍 的 葉 劉 淑 儀 … … 統 統 談 及 , 或 嘲 之 , 或 罵 之 , 總 之 , 沒 有 保 留 。 而 繼 《 你 們 》 之 後 , 馬 家 輝 說 , 日 後 還 會 再 出 《 他 們 》 、 《 她 們 》 、 《 它 們 》 甚 至 《 牠 們 》 。 以 「 們 」 為 志 , 眾 志 成 城 , 不 亦 快 哉 ? 你 怎 可 以 不 加 入 「 們 」 之 系 列 , 成 為 「 拜 們 教 」 的 忠 實 信 徒 ?
  • 龍頭鳳尾

    作者:馬家輝

    人活時代浪濤裡,洶湧江潮不曾為誰息 明知癡心有代價 也要把心交出去 兩個男人 黑白兩道 東方與西方 龍頭成鳳尾 情義交織的一段往事 今年最元氣淋漓的華文小說 曲折媲美《上海灘》生猛直追《無間道》 上個世紀30年代末,港島告士打道飯店外拉車的車仔、駱克道上等待負心漢的女仔、中環包娼包賭的堂口爛仔……這些人來自戰亂的中國各地,離鄉背井逃至香江,只能看著眼前路。這裡是他們逃出宿命的所在,也是他們認命的地方。 1936年,二戰的烽火增添亂世精采,夾在港英政府、中國內亂與日本侵華的紛亂時代夾縫中,港島人心惶然,幫英國的是鬼佬走狗、屈服於日本威脅的是漢奸,幫中國兩黨的也不見得有好下場。香港人就在不能自主的感情中沉默地迎接未來。 五十一歲開筆寫小說的馬家輝,成長於七零年代,從小在灣仔生活,自嘲是在瘋子、妓女、黑社會俱全的地區長大。年輕時上課前,馬家輝坐在大牌檔吃早飯,身後就是打打殺殺的黑社會人士,這樣的成長還境,不但讓他熟悉江湖情懷,更常常想著自己應該替灣仔人說出那一代的故事。 《龍頭鳳尾》作者以第一人稱方式描述父祖輩的江湖傳說,故事從廣州茂名的哨牙炳在1936年時來到香港說起,生猛描寫出戰亂頻仍的時代到香港覓活路的人們,承襲了香港活力十足的敘事傳統。生猛又深情,一部絕無僅有華人不容錯過的香港長篇小說!
  • 快乐的人愈快乐

    作者:马家辉

    《快乐的人愈快乐:发展与自我认知中的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科学,心理学重点在于探讨人在生活中的心理与活动。人类的生话牵涉广阔,因而心理学触及其他各科学术,成为一门百川交汇的融合之学。往上,心理学难免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哲学及文学;往下,心理学则必须惜助于数学、统计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及生理学。至于心理学的应用,更是经纬万端、无所不至,可以说只要是直接与人有关的生活范畴,如教育。工商、军事、司法及医疗等方面,都可以用到心理学的知识。
  • 真相不止一个

    作者:马家辉

    《真相不止一个:生活中的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科学,心理学重点在于探讨人在生活中的心理与活动。人类的生话牵涉广阔,因而心理学触及其他各科学术,成为一门百川交汇的融合之学。往上,心理学难免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哲学及文学;往下,心理学则必须惜助于数学、统计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及生理学。至于心理学的应用,更是经纬万端、无所不至,可以说只要是直接与人有关的生活范畴,如教育。工商、军事、司法及医疗等方面,都可以用到心理学的知识。
  • 他們

    作者:馬家輝

    二○○七年有《我們》,二○○八年有《你們》,二○○九年當然不能沒有《他們》。 一們三書,各有副題,分別是「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喜悅與憂傷」、「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綺麗與崩壞」和「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臉容和成敗」,題如其文,馬家輝想向讀者表達的,就是這些了。 三本書的封面顏色格調一致,一言蔽之,就是「怪雞」。 一切由胡恩威開始。 二○○七年他替《我們》設計封面,選擇了搶眼的蘋果綠,效果不錯,故在二○○八年,作者自行決定替《你們》封面套上妖艷的紫色;到了二○○九年,膽粗粗地用了檸檬黃,一種看見便會引發口腔分泌酸味的挑逗顏色。黃紫綠,綠紫黃,三書列架,僅是顏色便夠曖昧擾攘,亦足襯托書內文章所觸及的紛雜世情。
  • 站錯邊

    作者:馬家輝

    我相信文字,我相信歷史。我相信我們應該把看見過思考過討厭過感動過的事情寫下來,如果有最起碼的運氣,寫下來的便會留下來,即使只是放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總有一天會被一些人翻閱,歷史便會在書頁翻開的刹那活過來;早已不在人世的作者也就同時重新張開了眼睛。 這或是非常天真的想法,但確是我的想法。人,總要選擇一種想法,然後篤信,然後實行,即使最後發現站錯了邊,亦算對得起自己。 ——馬家輝《站錯邊》,序言。
  • 愛。江湖

    作者:馬家輝

    一部源於文字與影像的生命絮語 香港作家馬家輝帶你 品電影、談文化、寫感情、說人生 銀幕上下、戲裡戲外,交織成如夢似幻的畫卷
  • 馬家輝數風流人物

    作者:馬家輝

    馬家輝自序: 我寫文章談人論物,表面看來是「人身攻擊」,骨子裏,其實只是「人生攻擊」。我攻擊的目標並不是某些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隱藏於個人行為背後的某些「人生觀點」。 我試圖做的,是透過評論某些個人行為(例如貪污)來批評某些反動的、愚昧的、不知所謂的人生觀點(例如自私、貪婪)。 「人身」只是表面的東西,我志不在此;我要攻擊的,是「人身」背後的「人生」。
  • 我們已經走投無路

    作者:馬家輝

    走投無路,更須打路! 都說「路是由人走出來的」,不見得。 要走出來,必需勇氣,必需堅持,必需付出,必需運氣,而這一切,皆不容易。 尤其在「路是由人打出來的」的艱難景況下,更需雙倍的勇氣,雙倍的堅持,雙倍的付出,以及,雙倍的運氣。 走投無路,絕非坐以待斃,而是於知道走投無路之後, 提出勇氣,咬牙堅持,挺胸付出,期求運氣,把路走出來,把路打出來。 這本小文集,說的不止於政治與家國,更關乎生活裏的種種情事, 只因,道理相通,大我小我,內在外在,時時刻刻皆須認路、走路、打路。 生存從來不易,尤其生存於一個沉溺於「騙子騙騙子、嫖客嫖嫖客」的混沌國度裏。
  • 中年廢物

    作者:馬家輝

    誰都年輕青春,又誰都蒼老廢敗, 中年老年少年,也相同,都一樣, 既活過也死過,既劇變也不變; 戲院是奇妙的時空穿梭機, 我們坐在裡面,眾生平等,「有目共睹」。 所以我們執迷於看戲。 旁觀者都喜歡意外。 電影中出乎預料的停格,音樂裡震攝人心的休止符。 弦外之音於是柳暗花明。 所有影像閃爍眼前再霎然停止, 天地無聲,一切靜默, 這是戲中最高潮的時刻。 一如中年。 《中年廢物》是馬家輝散文選集,由三輯構成,分別是「桃紅」、「柳綠」與「藍調」。行經中年,他站在那裡看戲,聽音樂,參與奇人軼事並說給我們聽。 他寫張愛玲生前叮囑要送人的錢包,細膩考究。他談唱情歌的羅大佑,反諷自己在愛情裡的滄桑。他細細刻畫《葉問》中的甄子丹和洪金寶,帶觀眾重回硬朗的中國,擂臺上的男人面對屈辱不閃躲不退讓,我們的記憶得以悲壯還鄉。《哈利波特》戲中,男女主角與成人世界對抗,戲外,演員卻反而在演藝世界提前長大。他精準點出作品中悲涼、荒謬、動人、諷刺的一幕。 馬家輝借影抒情,以極小的框格停攝住一景一幕,藉此顯現人生如戲,一切如電如影如音似幻,我們的人生既無常流轉,也同時在戲裡永恆凝結。
  • 爱与不爱之间

    作者:马家辉

    爱情·心理学。 心理学家感叹道:心理学界对“爱情”的研究几乎交了白卷。 尽管有人把爱情分门别类,并为其下千百种定义,但是谁都没法抓紧爱情这只“暗房里的黑猫”。或许,爱情只能体验,而不能放在显微镜下供人研究。 人际·心理学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判断事情,用自己的心脑感受人生……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建构出来的主观世界中。 既然大家都各有自己的观点与角度,人际沟通如何能成为可能? 答案:人有理性,而且有容乃大。 奥妙·心理学 是迷信,还是心电感应?当你碰到类似玄妙的事,你相信心理学家们的解释吗? 众说纷纭,哪个是真? 如果,那么容易被解开,也许就不能称之为“奥妙”了吧。
  • 女兒情

    作者:馬家輝,林美枝

    一對父母面對女兒的成長、轉變,內心是喜悅、焦慮還是煩憂?書中記載著一頁頁真摯的愛的宣言,感人至深。 http://www.subculture.com.hk/showbooks.aspx?id=208
  • 死在這裡也不錯

    作者:馬家輝

    這是行旅之書,因為意念源起於旅途之上。 這是無常之書,因為經歷之事轉眼即逝。 這是孤獨之書,因為聯想的是個人心事。 這是喧嘩之書,因為踏上旅途不止一人。 這是纏綿之書,因為文字總有不捨愛慕。 而更重要的是,這是承諾之書,因為作者用一本書取代了一場旅行。 故事是這樣的:十七年前,作者與身邊人約定,到了四十五歲,獨自出門旅行一年,回來後,彼此不問去過哪裡、做過什麼。 如今作者四十五歲了,本來應該往前跨步,但他偏偏選擇朝後回溯,閉門在家,編輯了一本行旅之書無常之書纏綿之書,「反方向」地實踐了他跟身邊人的旅行約定。 紙上筆下,對身邊人,作者畢竟沒有辜負青春年少的黃金盟誓。
  • 我們

    作者:馬家輝

  • 愛戀無聲

    作者:馬家輝

    這不是一本關於電影的書。 這也不是一本關於愛情的書。 這本書,借電影起始、以愛情為題,說的其實是一位寫作人的夢想與幻想。 他對愛情有過萬般想像 , ,並在實踐與實踐之間揣摩到夢想的邊界,遊人止步, 獨立蒼茫,偶爾執筆寫下對於男女情事的一些看法、一些想法、一些說法 , 終而結集成書,且看能否在書頁以外尋得意見相同或相沖的讀者。 這位寫作人,名叫馬家輝。 馬家輝說:「這書名曰『目迷』, 因為自從讓眼睛第一次盯著銀幕,便迷路了,在光影叢林裡回不了頭;也曰『耽美』,因為流連於光影之美 , 注定久久沉溺、無法自拔。」 是的,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但每逢夜裡、獨坐月前,他終究暗暗好奇愛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
  • 目迷.耽美

    作者:馬家輝

    有了这个[湾仔]出身,犹如[007]得到格杀无误的[执照],对我而言,这才是马家辉——学者、编者、评论家,这一代香港文化人的领袖之一——的[英雄本色]。 —— 李欧梵 二零零六.六月.二十一 于三藩市
  • 在废墟里看见罗马

    作者:马家辉

    這本《在廢墟裡看見羅馬》,收錄文章並不是按當初見報的時序編排,分四輯歸類,以董建華末年到曾蔭權接任初期的人事更替和民情起伏為「重頭戲」,除了議論期間特區政策的成效劣跡,還旁及兩岸三地的政治脈動和穿插於大中華文教界的一些悲喜憂愁。 九七以前,與筆者同輩的香港人,大多心存憂慮,擔心香港回歸後的管治出亂子,由盛變衰,那是害怕「羅馬淪為廢墟」的心情。時代變了,家輝年青,這本結集以《在廢墟裡看見羅馬》命名,其曠達樂觀,不言而喻;無論是狠狠的批評,嚴厲的敦促,作者對特區政府的基本態度是充滿期待企盼,那是朝氣和信心的表現,希望讀者能從此書的文章,看到香港光明的未來。 —林行止
  • 活在書堆下

    作者:馬家輝,葉輝

    羅志華,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出生,曾任職於香港三聯書店,自一九八八年起接手經營「青文書屋」達二十年,並同時負責「青文書屋」的出版業務。 二○○六年八月,「青文書屋」因為租約問題暫停營業,書籍暫存於貨倉,並繼續出版業務。 二○○八年二月四日,羅志華疑於倉庫整理書籍時,被塌下的書箱壓住,意外辭世,終年四十四歲。 -------------- 【明報專訊】編按﹕去年二月,灣仔「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被發現喪生於貨倉書堆下,朋友們、書友們,各自撰文記之念之悼之哀之;一年後,這些文章結集出版,再一次成為對羅志華的追念。文集的兩位催生者,在此表白,既是哀思,亦是感謝。 悼亡書﹕死在這裏也活在這裏 《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這本文集的構思,始於二○○八年二月的一個下午,編一本關於羅志華的書,最先是葉輝提出的,他在羅志華追悼會上說,「羅志華於短短一生裏曾替不少人出了書,如今,是時候輪到我們出一本關於羅志華的書了」。 《活在書堆下》書名則是馬家輝提議的,我們二話不說便決定選用這個書名,是由於我們相信,再沒有一個字比「活」字更好,更貼切地為這本文集總結陳詞,羅志華一生最好的與最壞的時光,無疑都是「活在書堆下」,他和他主理的青文書屋為不少作者出版過有意義有價值的書,書彷彿就是他永遠的責任和承擔,他在最後的日子裏還固守着一倉書,還有一大堆永遠無法完成的書夢…… 「活在書堆下」不光光是一個意象或隱喻,而是一種精神,我們以為,那就是隨着一個讀書的老好年代日漸遠去的精神,或可稱之為「羅志華精神」——我們永遠懷念這位戇直的書店主理人、獨立出版人,他為香港文化與香港文學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卻一直隱身於幕後的暗角,獨自承擔無比沉重與沉痛的責任和後果。 如果書堆真的是太沉重了,我們希望這本紀念文集能為羅志華解咒,讓他在世界的某一處「活」得輕省一些;如果書堆早已成為羅志華生命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願這本書可以肯定沉重的價值,讓他在未完成的書夢裏「活」得更充實。 《活在書堆下》分四輯,首兩輯是來自四方八面的悼文,第一輯選自報刊(羅貴祥與梁品亮的文章是專為文集撰寫的,從未發表),第二輯選自網絡(多不勝數,無法盡錄),第三輯選自傳媒對羅志華噩訊及追思會的報道,內地報章如《中國青年報》、《北京 日報》報道得立體而翔實,因此很多片言隻語的報道便略而不選了;第四輯是「二樓書店」與青文書屋的追憶文章,從中可窺見香港文化一大特色的興衰變革。 《活在書堆下》的開卷與壓卷,俱為馬國明 的文章,這刻意的編排基於一個想像:青文與曙光一室兩店,猶如唇齒,兩位書店主人長期分坐於一室的兩個角落,對於書堆裏的甘苦與悲歡,大概如魚飲水,恐非室外之人所能體會;這個最簡約的編輯蒙太奇,我們相信,正是對一個遠去的年代,一段讀書的老好日子,兩三代人的啟蒙時光,以及涉身其中的過來人,表達了摯誠的致意。 文 葉輝 馬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