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寻觅意义

    作者:王德峰

    《寻觅意义》用简单的格式,将人生的真谛剪裁为一篇篇精美隽永的故事性散文,教导我们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意义,使得数千万颗迷惘的现代心灵都为之震颤。好的书是一个合格的恋人,是值的我们崇拜的,我们与之交心,向之倾诉,同之争吵。
  • 旧宫殿

    作者:祝勇

    通过本书,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种真实的历史潜规则,一种绞尽脑汁的潜规则,而且看到了一个在阴谋中崛起的大明王朝脆弱不堪的内心世界。
  • 烟火气

    作者:孔明珠

    《烟火气》收录了作者关于美食的多篇随笔散文,供读者阅读。当美食日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雅俗共赏也就成了一种趋势。家厨与食府,会搭起各自不同的景观,味道的厚薄,人情的冷暖,行云流水,自在其间。
  • 北大批判

    作者:薛涌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大学必须放在西方社会自治的传统中才能理解。大学的成立,就是共同体的自治,就像是中世纪欧洲那些自立的行会一样,自己制定规则,并自愿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有责任,学生当然也有责任。这一点,当今中国大学的师生恐怕大部分都不理解。 只要学生们有自治的意识,不要等着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读书、讨论、组织活动,这就成了个不错的大学了。如今虽然外在的环境很难改变,但我相信:如果莘莘学子们对自己在大学中的人生使命有高度的自觉的话,他们至少还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 什么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disputation(论辩)。这种“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 现代社会是通过文献组织起来的。无论是在官僚系统还是在企业,文献体现着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如果你不能参与写作这些文献,不能有效地阅读这些文献,你就无法担任任何中高层的工作。 许多在大学里学习“无用”的东西的人,日后往往成为特别“有用”的人才。你查查美国企业总裁的学历就知道:拿MBA的人确实不少,但在本科时就读企业管理的人却不多。相反,许多人本科读的是文学、历史、艺术、中世纪研究等“无用”专业。 第一,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第二,师生的关系,不管是从心灵上还是从空间上都非常密切:大家住得很近,可以随时坐而论道:第三,真理是辩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地“学”出来的:大学要训练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并能够应付不同观点的挑战,在思想的交锋中说服别人。 你看美国的常青藤,大部分学校的本科没有工商管理类的学位。只有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学院等少数例外。美国好的商学院,一般也避免要那些本科学管理的学生,觉得这样的人视野太窄,缺乏领袖素质,而希望招募学人文的那种具有领袖素质的人才。 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一个只关心自己下个月工资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会为是否能拿到下一张工资单而操心。如果你关心人类命运、社会公正,你就更可能成为领袖。 中国公众意见领袖 聚焦高等教育中的132条常青藤法则
  • 灵魂居住的地方

    作者:盖明生

    《灵魂居住的地方》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盖明生这位被称为“中国的洛克”的作者对洛克作了振聋发聩的点评。他既肯定洛克在国际纳西学界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对其贵族式的、救世主式的、旁观式的纳西文化研究学风作了抨击,尖锐指出了洛克的文化侵略性。盖先生对洛克的批评不能不引起纳西学界的注意,因为纳西学长期笼罩在殖民主义的阴影之中,以洛克之是非为是非,以洋人之正误为正误是不能确立纳西学的本体的。 不可避免,盖先生的《灵魂居住的地方》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他将东巴经中有关居那什罗神山的描写与贡嘎山的自然景象一一实证化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如他仅凭40余个象形符号便断定摩梭(纳日)人有文字系统的做法有失妥当;如他对纳西族西部地区的考察仅限于大研古城,而将广大乡村,尤其是奉科、宝山、大东、鲁甸、塔城等置于视野之外,大大影响了他对纳西文化的广度把握与深度解析;如他对极个别“纳西学者”的言论审察不慎,从而使自己的个别论述带有一定的硬伤。不过,瑕不掩瑜,这仍然是国内外所出版的以横断山脉为对象,以纳西文化落笔的众多作品中最令我亲近、最令我感动的一部。 正因为上述种种理由,我及整个纳西族人民、纳西学界都不能不祝贺《灵魂居住的地方》的正式出版,不能不感谢盖明生先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我们衷心期待着盖明生先生写出更多揭示中国少数民族命运的好作品。
  • 中国庭园记

    作者:叶广度

    本书为《小书馆》系列之一,绝版多年。 写有“孤亭天地大,陇上一声钟”妙句的叶先生,写下的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庭园美学的小书,虽是学术之作,读来却古意森森,满纸烟霞。他最简约地概括出中国庭院美学的十字规范:清淡、优雅、静秀、冷逸、超洁,真是精当之至。但八十年来其人其书却少有人知,惜哉!
  • 如何看懂印象派

    作者:丰子恺

    ★画家眼中的画家:丰子恺用通俗淡雅的语言,引介与东方绘画因缘深厚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大师 ★拉阔视野:以印象派为中心,纵向上追溯西画源流,横向上比较中西绘画传统 ★首次独立印行,全新编排;新增边栏,收录画家的妙语轶事 ★配入多幅彩图,裸脊装展现跨页名画,触摸印象派“光的语言” 丰子恺认为印象派画家是“光的诗人”,以纯粹的眼光描出色和光的世界。本书一共五讲,深入浅出地讲解印象派本末及其后续兴起、与之关联紧密的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点拨欣赏名家画作的入门路径。 在《如何看懂印象派》中,丰子恺对其中的重要画家及其代表作进行了简练而精准的点评,引读者体 味绘画中的“光的言语”和“色的文字”,点出东方绘画对印象派的影响,并对相关技法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理论剖析,指出印象派与现代艺术的内在关联。
  • 阿宝两只脚 凳子四只脚

    作者:丰子恺

    ★丰子恺最可爱的图文结集,记录与世界认真做游戏的孩子们。 ★踏着抽屉取苹果,罐头当凳凳当桌,扇子两把做小车…… ★写小孩的大事,画大师的童心。 ★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 本书是丰子恺关于孩子的图文结集。丰子恺视孩子为“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而大人受社会的种种束缚,反而是不健全的。他以孩子为朋友,常揣度孩子的所思所想,捕捉他们自在无顾忌的言行,形诸散文,痴想要替孩子留住他们的黄金时代。孩子也是丰子恺最擅长的画材,他天性中的率真也正与孩子的率真相合,每每一个定格、一句话便足以传神,使观者微笑。他描摹孩子的日常情状,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种种探索,记录富有创造力和妙趣的童言童语,画出孩子如何沉浸在自我世界之中,而世界万物于他们又何等相亲相近。孩子与父母、长辈之间的深厚亲情,也在画中历历传达无遗。
  • 黑色的孤独

    作者:孔庆东

    《黑色的孤独》内容简介:埋怨历史是一种对现实的无能。而未来,虽然是具有多种可能性的,是与我们在现实中的努力有关的,但“未来”却又是一个毫无责任感的风流艳妇,她动不动就对我们始乱终弃。 当无边的岁月坍塌到我们有限的生命之上时,正需要挺立起千百万个保尔。而可恨的中国现状是,满街甫志高,遍地余永泽,一个个西装革履或者是青鞋布袜,一边嘲笑着保尔和江姐,一边叫卖着他们的逃避哲学。
  • 烙印

    作者:林贤治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内容简介: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个后来被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庞大的群体,至1980年代消失。三十年问,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尤其在“文革”时期,这个群体中的成员唯因家庭出身关系,在政治上遭受不公正对待,甚至备受歧视,在读书、就业、迁升、调动、参军、婚姻等人生重大问题上璋碍重重,历尽坎坷。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特约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位作者,其中有“钦犯”子女,有一般“狗崽子”,有文化人,有半文盲,他们分别忆述各不相同的身世故事,表达了对抗遗忘的集体意志,和社会变革的共同渴望。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专书。《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提供的私人生活史,是共和国历史的组成部分;除了历史学,对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社会心理学,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段子

    作者:滕征辉

    “段子高手”冯仑友情推荐,讲述圈子里老板们大佬们流传的那些事儿 史上最具内涵的精品桥段 透露最本色的商业智慧 发现最实用的社会规则 参透最灵活的生存法则 以“最艺术”还原“最生活” 用最幽默的方式讲述最真实的江湖
  • 我敬畏生命的过程

    作者:毕淑敏

    《我敬畏生命的过程》:很多年前,在一个心理测验中,我选择了把一支笔当做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许多年过去了,初衷不曾改变。如果我思索,我会用笔。如果我愤怒,我会用笔。如果我快乐,如果我幸福,都会用笔与他人分享。回答鼓励的最好方式,也是用笔更加勤奋地写作。
  • 何止故乡

    作者:莫言、阎连科等

    中国人心目中的故乡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对每个人来说,故乡很难被正面注视,也很难被客观书写,是因为我们都带着特殊的感情去看待故乡。 一方面,从家到族到国的概念连接,家乡的神圣性无可动摇;另一方面,再从国到族到家,老家所在的那块土地,往往被神化成一个坛,安置我们对于理想家园梦境般的美好想像。 帕慕克说:“我们一生当中至少都有一次反思,带领我们检视自己出生的环境。”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文字里的故乡,不是经过反思的环境,而是一种胆怯的想像所造就的虚构的图景。老家所在的那块土地,也就神化成一个坛,只好安置我们对于理想家园梦境般的美好想像。 莫言、阎连科、阿来、蒋子龙、刘心武、迟子建……看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们心中的故乡。
  • 尋路中國(二版)

    作者:何偉(Peter Hessler)

    你會用什麼方式了解中國? 《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何偉,選擇以租來的吉普車,駕車穿行,開始他長達五年的尋路中國之旅。 循著長城遺址,他踏上殘存古城牆的沿途村鎮,看到數百年來抵禦胡人的牆磚依舊,但鎮上年輕人早已沿著新鋪築的公路,前往南方尋找機會,獨留老殘幼兒仍在黃褐光禿的故鄉。客居鄉間谷地,在和農村人家共同生活的時日裡,他觀察到傳統政治和新興商業這兩股力量,如何讓一座名為三岔的山村小鎮起了微妙變化,左右了純樸居民的世界。造訪新建廠區,從一座胸罩零件工廠的營運起落間,和與離鄉民工的生活相處中,他見證了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以及自然景觀如何消失在這場巨變裡。 三段寫實幽默、既嘲諷卻又感情豐沛的長期紀錄,時光和文字交織如經緯,何偉以其深入本質的刻劃,構築出平凡小民在現代中國經濟快速起飛、社會急遽變動的時代下的處境。 當今的中國就像一部高速疾駛的車,所有人都是車上乘客;沒有人知道自己將往何處駛去,也沒有人能預知自己會在何時下車;在這個瘋狂移動的國家裡,每個人都在尋夢的路上。對於中國,沒有人走得像他這麼深入,看得如此細膩;何偉捕捉到的,是一幅當代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力量趨駕的浮世百景。
  • 短笛无腔

    作者:吴冠中

    腔,是艺术结晶,腔各有其规范。无论绘画,文学,我都不原就别家的规范,不入其腔。信口次笛,吹的是牧童归去的怡然之情,无腔何妨。这集文学大都是短篇,故比之短笛,且亦无腔。虽是短篇,均诞生于受孕之苦,乐,是自己的掌上明珠。真诚总会有知音,我愿“短笛无腔”有知音
  • 茅于轼谈经济

    作者:茅于轼

    本书集茅于轼先生的经济学作品百篇,第一编讲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的经济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又充满经济学的智慧。第二编政策与经济学,探讨国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第三编为作者多年的经济学论述,满怀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第四编回望我们走过的经济学道路,并且与第五编展望未来一起,帮助我们了解身边及世界,掌握经济学知识。
  • GE声音

    作者:柴静 等

    《GE声音:我们不谈真理》内容简介:言语的自在本质在声音,言语的文明本质在自由。自由表达,并非真理表达;虽非真理表达,能够自由就显示出了真理的力量。既然是自由表达,就可以很理性。也可以很感性:可以很客观,也可以很主观:可以很翔实——无一字无来处,也可以很简单——我言出我口,我口应我心:可以很有我,也可以很无我:可以很境界,也可以很原生态。
  • 小顾聊绘画·贰

    作者:顾爷

    【内容简介】 本书是艺术入门畅销书《小顾聊绘画•壹》的续作,书中精选了7位著名艺术家,包括丢勒、维米尔、库尔贝、克里姆特、席勒、马奈、莫里索等,以幽默风趣的笔触简单介绍了几位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和重要作品,并在叙述过程中通过对艺术家重要作品的剖析,指导读者如何欣赏艺术。文章继续了作者顾爷诙谐幽默的笔调,用最接地气的语言为读者朋友们道来艺术家们的前世今生。 ------------------------------------------------------------------------------------------------------------ 【编辑推荐】 仍然是一身笑气游走行间的写作风格,依然是抛开理论平易近人的欢乐故事汇,依然是艺术大师颠覆印象的重装上阵,依然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小顾聊绘画·贰》。读罢此书,你会发现走入艺术世界就是一瞬间的事儿,它不需要大道理不需要深理论,它需要的只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习惯,一颗热爱生活的欢乐的心。 本书沿用《小顾聊绘画·壹》的线装裸背设计,全书可以完全平摊,阅读全无障碍;为了矫正第一本中复杂难言的印刷窘况,本书使用100g超滑樱花纸印刷,层次更丰富,画面更鲜亮,手感更柔和,欢迎读者朋友们阅读分享意见~ 如有不满欢迎踊跃批评,以便不断改进工作。 本次内封采用全潘通墨水印刷,鲜亮异常,活泼爽朗~ 在整个印制过程中,前后全书原纸打样超过四次(编辑狗都懂的),调版调图超过六次,七个月反复纠结的成果,只为换来您两小时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备注:本书是艺术入门书籍,入门书籍!还未感受艺术美好的朋友们,可以当作笑话书看,推荐购买,推荐购买!有授课需要的老师可从本书中找到讲课思路,推荐购买,推荐购买!有写作论文及深度理论修养需要的读者朋友慎购,慎购!以上。
  • 七色魇/沈从文别集

    作者:沈从文

    生命问题,幻彩纷呈,令人目眩,它古老而常新,追求明悟,实属不易。 沈从文作七色“魇”及《烛虚》诸片,从自然万汇和现世人生直接取象,抽绎哲理,心意挚着,文笔虚静,迹近庄周。 杂文及古体诗一组,属从“生命庄严”的高度,用不同体裁,对不同现世所抒发的历史感兴。 从文生前,曾有过这样愿望,想把自己的作品好好选一下,印一套袖珍本小册子。不在于如何精美漂亮,不在于如何豪华考究,只要字迹清楚,款式朴素大方,看起来舒服。本子小,便于收藏携带,尤其便于翻阅。 这套选本和以前选法编法不同。我们在每本小册子前面,增加了些过去旧作以外的文字。有杂感、有日记,有检查,有未完成的作品,主要是书信——都是近年搜集整理出来的,大部分未表过。不管怎样,这些篇章,或反映作者当时对社会、对文艺创作、对文史研究……的一些看法,或反映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矛盾哀乐苦闷,把它们发表出来,容或有助于读者从较宽的角度对他的作品、对他的为人以及对当时的环境背景有进一步了解。
  • 狱里狱外

    作者:贾植芳

    虽然作者自称"大时代里的小角色",但这本自传却贯通了一个大气象,如果后人要了解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时代、社会和政治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主义者与集体、信仰和专制主义者的复杂关系,列疑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文本. ——陈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