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文化不苦旅
“文化不苦旅”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项目,由马伯庸带领几位文化界知名人士,重走历史上知名的文化路线,如:诸葛亮北伐之路、三藏取经之路、丝绸之路等,将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集结成册,即为“文化不苦旅”系列书。 重走一遍北伐路,活在史书冷冰冰记载中的诸葛亮成为一个被无数细节构建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甚至将成为我们共同的朋友。看他曾看到的山水,走他曾走过的栈道,呼吸同一个秦岭的山风,观察同一条汉水的奔流,大概这就是对他最充分的了解和尊敬。 作家马伯庸主编,国内首部历史文化主题mook创刊号; 以史为由却并不深沉,文化之旅也能轻松愉♂悦; 一个三国痴、一个毒舌影评人、一个文化公司老总、一个大牛编剧,一场突发奇想的诸葛亮北伐自驾之旅。追寻丞相足迹,自成都一路北上,沿途美食美景、文化典故层见叠出,而四个吐槽大师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丧失殆尽…… -
青梅煮酒
这是一本对三国群雄进行人格心理的深度剖析的历史随笔。全书站在与罗贯中截然相反的立场上,对三国鼎立的主要人物用比较详尽的史料进行了勾画叙述和分析评论,将作者独到的见解活生生的陈列,如“江湖独狼”、 “天生郭奉孝”、“江东那一双碧眼”、“玄而又玄的英雄”等。 本书作者运用分析、批判的眼光,结合现代观念,细剖深究,再借助某种神奇的时间望远镜,终于将发生在一千七百年前那一个英雄世纪中的英雄人物、英雄心理,近距离地挪至现代人面前。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的读者还是同名电视连续剧的观众,都会从这本书中获得全新的感受。作者努力向我们证明:无需“戏说”,仅仅依靠一种别样的历史审视法,我们也能听到英雄的心在你的耳边正在“咚咚”地跳。 -
雅舍谈吃
《雅舍谈吃(最新修订 插图典藏版)》内容简介:梁实秋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数所大学教授,主编过《新月》月刊及多种报纸副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幽默机智。著有《雅舍小品》、《秋室杂文》,并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等。 《雅舍谈吃(最新修订 插图典藏版)》分为吃在故乡、吃在四方和吃东道西三辑,收录了《铁锅蛋》、《酸梅汤与糖葫芦》、《北平的零食小贩》、《由熊掌说起》、《记日本之饮食店》、《豆腐干风波》等作品。 -
苦菜花,甘蔗芽
★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传奇老奶奶姜淑梅2014年最新作品 ★处女作《乱时候,穷时候》2013年面世后,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 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等专题推荐 ★《新周刊》《读者》《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知音》等专题报道 ★梁文道、许戈辉、王小妮等名家鼎力推荐 【《苦菜花,甘蔗芽》是姜淑梅的第二部作品,是《乱时候,穷时候》的姊妹篇。本书分为《老家女人》《老家男人》《百时屯》《在东北》四部分,延续了第一部的写作风格,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记录了作者亲身与闻的中国老百姓的故事。】 ★姜淑梅: 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出来以后,在北京开了个读者见面会。 有个女孩想问俺啥,她叫了声奶奶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说,说的啥俺没听清。 她这么难过,俺觉得对不起她,就说:“孩子,看俺的书不要哭,不要流泪,事都过去了。要是没有这么多苦难,俺也写不出这本书来。” 俺这辈子跟弹花槌子似的,两头粗,中间细,经历的事太多了。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许戈辉: 姜奶奶的书中,让人惊讶的段落比比皆是。她的文字干净利落,不加评论,避免描述,对于往事,她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她身上的质朴与真实,让那些故事弥足珍贵。在她笔下,历史变得如此真切,几十年国家民族的风云变幻,化为了普通人身上的普通事。姜淑梅老人把传统朴实的价值观融入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这也是一直以来我们最基本的文化传承方式。老人家一辈子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如今写书也没有技巧可以仰仗,但是她却把传统中国女性的美德融入到了写作当中,让那些故事显得温柔、善良。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梁文道: 姜淑梅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出版之后,很多人奔走相告,觉得是本奇书,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奇人。姜淑梅女士带来的是一种民间草莽的声音,不需要别人替她代言,而是自己用笔写出来。她作品里的事情,跟知识分子的书写是不一样的。她笔下的民间故事,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你很难忘记,很难忽视的。 ★中央电视台“读书”主持人李潘: 我曾经很害怕变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是想起来都觉得很恐怖的事。可是在读完《乱时候,穷时候》,认识了作者姜淑梅老人之后,我对于老年的到来,开始有了一些勇气。 ★《南方周末》陈一鸣: 姜淑梅大半辈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识字多了,她看了山东老乡莫言的三本半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还有半本《红高粱》,看完之后说:这个我也能写。《乱时候,穷时候》写她自己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心里发堵,老人用简朴的字句讲出,不渲染不评判,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态度超然,几乎让人觉得淡漠。姜淑梅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 ★《新周刊》杨杨: 人命关天,但在乱时候、穷时候,人命脆弱到仿佛一根指头就能捻碎。姜淑梅60岁那年开始学写字,75岁那年开始尝试着将这些故事写出来,76岁时,这些故事结集成书,读过的人说:每个字都“钉”在纸上。 ★王小妮: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姜淑梅的作品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现在让我们安静下来,翻开书页,听听姜淑梅老人的故事。 ★亚马逊编辑特别推荐: 姜淑梅的作品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像是在某个午后,盘腿在土炕上,坐在姜淑梅老奶奶的对面,泡上一壶土茶,听她娓娓道来满腹传奇。在某个瞬间,会恍惚回到那穷乱不堪的世道,体味人与贫穷、生存、动荡、命运抗衡的惊心动魄。 这本书以极为质朴的方式在讲故事,通篇都是简练的大白话,甚至连第一人称用的都是“俺”;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丰满复杂,人物事件真实有力,貌似简陋的讲述方法,反而能激发出故事的质感,还原出时代环境的样貌,让人能闻到泥土的味道,听到背景音的噪杂。 那些大时代下偏居一隅的小人物,或可爱,或可怜,或可笑,或可恨,都是那么真实。作者虽然在裹脚的年代中长大,但是对那些笔下之人身边之事,并不作一丝评判和嬉笑怒骂,简单的勾勒让所有悲喜触手可及。但是读过的人,却能感受到一种力透纸背的触动和震撼,开始体会出:美与丑,爱和妒,温暖和冷酷都根植在人性之中,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年代,都将不断上演。 -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笨蛋 原来并不笨 上当 原来是上当铺典当 下榻 原来是真的把床放下来 杜撰 真的是姓杜的在撰写吗? 飞毛腿 是长满腿毛的腿吗? 露马脚 露的为何是马脚? 打交道 为什么要使劲地打? 大手笔 原来是指朝廷诏书 床前明月光 原来并不是躺在床上 原来,这些词的古今用法竟然如此不同! 让国学行家带领你重返语文的历史现场, 一次看完近200则词条当初如何诞生, 又如何演变成今日的用法, 既长见识,又长知识。 原来,汉语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看完本书, 你再也不会错用、误用和滥用中文了! -
寻味中国
一段生动幽默的跨文化观察 在小面馆亲历百姓生活,在上海滩体味时代变迁 小笼包中吃出中国美食的滋味,让饺子慰藉你的人生 这本书读来妙趣盎然,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这世界上最伟大的饮食文化之一。 ——何伟,《寻路中国》作者 千万别错过林留清怡的《寻味中国》。这部罕见的作品不但饶富趣味,也极其动人 ——《华尔街日报》 《寻味中国》的作者林留清怡是一个ABC,她出生于芝加哥,在南加州长大,从小喜欢写作,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之后才首次来到中国。来到这块陌生的大陆,她发现自己对美食烹饪的爱好和对写作的热爱一样大。她亦发现,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不同,中国人对美食充满了热情,汉语中三句话离不开食物和吃,比如说“吃醋”“吃苦”,再比如用“酸甜苦辣”形容人生百味,所以她也希望通过美食走近中国文化,寻找自己的根。 冒险之旅从北京的一所“既没有暖气,也没有量杯”的烹饪学校开始,到山西面摊和饺子馆做学徒工,再到上海外滩顶级餐厅的大厨。从普通的面条、饺子,到狗肉、牛鞭,又或顶级餐厅的饕餮盛宴。在厨房里,在餐桌上,她遍尝独特的中国美食,也碰到形形色色的中国老百姓,并耳闻目睹了这些人物普通或又不平凡的经历、故事;从中折射出中国社会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 以跨文化观察的方式,作者幽默生动地写下她的经历。她的文字读来令人垂涎,文字中流露出浓浓的人情味,酸甜苦辣咸,所有的滋味都在书中一一呈现,从中国人的餐桌看尽中国社会的风貌百态和时代变迁,以及美食如何慰藉人们的心灵。这个“味”,不仅仅是美食佳肴的美味,更是人生的滋味,引人思考,令人回味。 身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风味》杂志、《美食与美酒》杂志等等的资深撰稿人,作者非常擅长讲故事,书中没有夸张的形容词,也没有褒贬分明的形容词或描写,而是以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勤劳、善良、朴实、智慧和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媒体评介: 美食版《喜福会》…….让人一旦翻开,就放不下来的一本书。 ——《远东经济评论》 林留清怡是一位迷人的导游,带领我们漫游现代中国和它那万花筒般的烹饪文化。 ——《人物》杂志 这本书就像一个包得精巧、热气腾腾的饺子…….欢乐的跨文化观察,老饕的写作风格,怎能不俘获读者和出版商的芳心?书里面既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描写,也有权威的菜谱,还有读来令人捧腹的趣闻轶事。多么美好呀,一个女孩找到了她的人生道路,甚至陷入爱河。 ——《国际先驱论坛报》 今日中国繁荣的美食现场,读来令人忍不住流口水,加特美食指南(ZAGAT)最高评分! ——Nina and Tim Zagat 随着这幅生动的中国美食画卷的展开,中国社会的生动画卷也随之展开。 ——张戎 最好的一本写中国饮食的书——几十年来,中国人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做,为什么吃那么重要, ——美国《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葛钢(Ed Gargan) 一本幽默而又富有深刻洞察力的书,通过中国最有名的专家“烹饪”看中国。 ——Ian Johnson,曾任《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社长 -
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内容简介:一个天才的散文家,一个天才的画家,一次渗透爱与灵性的解读。 -
干校六记
干校,本来是对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培训的地方,但在“文革”中,却赋予了它新的定语——“五七”,新的含义——对上述人员中的大多数进行“劳改”。杨绛先生在这里讲述了从要去干校直到回京一些事情和个人的心情、感受。本书1981年7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尤其受有干校经历的人喜欢,堪称“干校”文学中之经典。今天、今后,人们要感性地了解那段渐去渐远的历史,本书同样堪为经典。 -
越二越单纯
《越二越单纯》是著名畅销书作家王小柔继《如愿》后的最新作品,收录了王小柔最新创作的七十多个“二得比较有性情”的段子,延续了王小柔独创的“把日子过成段子”和“妖蛾子”的文学风格。《越二越单纯》分为五辑:二得比较有性情、游手好闲的生活、爬出井能看见天儿、你的笑对我很重要、朋友眼中的王小柔。 -
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中富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漫画,隽永疏明语淡意深的散文,再辅以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风貌、民俗乡情的摄影图片,让酷爱水乡文学的朋友读之心弦拨动,倍感亲切。 -
苦竹杂记
《周作人自编集:苦竹杂记》内容简介:《宝庆会稽续志》卷四苦竹一条云:“山阴县有苦竹城,越以封范蠡之子,则越自昔产此竹矣。谢灵运《山居赋》日,竹则四苦齐味,谓黄苦,青苦,白苦,紫苦也。越又有乌末苦,顿地苦,掉颡苦,湘簟苦,油苦,石斑苦。苦笋以黄苞推第一,谓之黄莺苦。孟浩然诗,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余。”苦竹有这好些花样,从前不曾知道,顿地掉颡云云仿佛苦不堪言,但不晓得味道与蕺山的蕺怎样。《嘉泰会稽志》卷十七讲竹的这一条中云:“苦竹亦可为纸,但堪作寓钱尔。”案绍兴制锡箔糊为“银锭”,用于祭祀,与祭灶司菩萨之太锭不同,其裱褙锡箔的纸黄而粗,盖即苦竹所制者欤。我写杂记,便即取这苦竹为名。 点击链接进入: 《周作人自编集:看云集》 《周作人自编集(第2辑)(套装全5册)》 《周作人自编集(第1辑)(套装全5册)》 《周作人自编集:夜读抄》 《周作人自编集:泽泻集过去的生命》 《周作人自编集:雨天的书》 《周作人自编集:自己的园地》 《周作人自编集:谈虎集》 《周作人自编集(套装共10册)》 《周作人自编集:谈龙集》 《周作人自编集:知堂文集》 《周作人自编集:苦竹杂记》 《周作人自编集:苦茶随笔》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周作人自编集:苦雨斋序跋文》 -
在历史的下降线行走
历史有时候前进,有时则会退后,有上升,则有下降。细碎处的故事,空白处的讲述,才能真正反映历史的原貌。《在历史的下降线行走》,充斥了这样的故事和讲述。诸如“当牛记者碰到强人的时候”、“戴大头巾状如印度兵的中国士兵”、“懂兵法的和会打仗的”、“对毒与赌的另一种期待”……都是重大历史事件中被正史省略的故事,但正是这些正史瞧不上的鸡零狗碎一样的故事,让你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感受到它的血与肉,并带你看到纷扰世界中另一番景致。 -
日本人与中国人
日本和中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风俗等方面有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但越是认为自己和对方相似,越是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 日本人和中国人看似相似,但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民族性格,尽管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仍有很大的区别。 祖籍台湾、却从小在日本长大的著名通俗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陈舜臣,作为生长在日本的中国人,不得不经常思考中日之间的差异问题。 且看他为我们娓娓道来中日文化在琐碎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这异同的背后深刻的文化根源。 -
再见苏丝黄
《再见苏丝黄:妖精们的进化论》作者在哲学、社会学、文学和情感甚至科学之间自如地跳跃,用广阔的视野来解读他们各自的苦恼与困惑、他们的尴尬与和谐、他们的欲望与失望,让你体会有如醍醐灌顶的睿智哲思,享受淋漓尽致的文字快感。 -
想当年
吃喝玩乐,囧人囧事。游戏和漫画,电视和明星。小暧昧,小伤感,小美好。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十几年的青春岁月,好像不过是那么弹指一挥间的事。而记忆里的那些枝枝蔓蔓,吃的,玩的,看的,听的;动漫,小说,音乐,电影……我们的往事仿佛是无数个阀门,当某个部分被触动,从前的一切都将随之喷涌,那么鲜活,那么美好。让我们跟着这本书,走回再不可得的过去。随时打开,随时翻阅。献给我们曾经拥有并且仍将继续的青春。 -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这是新周刊总主笔肖锋近年来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记录。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已然进入了一个魔幻时代。老辈人与新世代,大城市青年与城青年,时时处处彰显着这个时代的分裂。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都较之从前截然不同。如何评判这些变化,如何在这个变化的大时代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万象,作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从业多年的资深媒体观察者,一个有深刻忧患意识的60后对中国社会的思考,给了解当今中国社会提供一种视角。每个人都操心自己的小日子,大时代的变革才会到来。 -
舒立观察
中国的法律体系如何逐步健全;金融改革如何能走得更远;重大民生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行政性调控如何淡出,市场化调控如何跟进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想要什么样的世界,世界想要什么样的中国…… 复活风云激荡的过往事件,重现载沉载浮的财经人物,总结中国十余年来在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步,激发人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
汁吃诗
汁水四溢的高潮,吃喝畅快的江湖,诗句横飞的隐秘。 以吃安身,以诗立命,写江湖饭局,品人生百味,这里有从饭桌上斜睨出去的真滋味。 此书可以下酒。 -
四十五岁风满楼
作品为“北大醉侠”孔庆东的最新博文集,收录筛选了孔庆东在2009年的最新博文,另外也收录部分其他年份的博文。作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除了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辛辣评点外,更多的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从一个“青年和尚”到“中年头陀”的心灵轨迹逼真描绘,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之让人体会到岁月的精彩与处世的尴尬,并领悟到独特的人生哲思。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