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单向街 004

    作者:郭玉洁 主编

    本书为《单向街》系列文集的第4辑,本辑以世界城市为主题,带你去耶路撒冷、牛津、威尼斯、东京、巴西利亚、伦敦、纽约、(尼日利亚)阿布贾等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城市,一览他乡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文,体验难得的跨文化之旅,去寻找各式生活的坐标。 本辑其他文稿涉及自杀、成功、环保、日常生活的历史等话题,紧扣时代脉搏,所论多发人深省。
  • 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

    《朝花夕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以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而动人地抒写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质朴善良的阿长、博学方正的私塾先生、严谨认真的藤野先生、热血青年范爱农,“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在鲁迅充满爱与温情的回忆中跃然纸上。《朝花夕拾》洋溢着个体生命的天真之气,展现了作者童年体验的追忆和成年沉淀后的思考。
  • 灵性

    作者:冯骥才

    《灵性:冯骥才的文与画》收录作者日积月累而得的451条格言、警句式“思想与心灵的片断”,兼具诗思与哲理,包括了对自然、生命、人生、生活、艺术、历史、社会等诸多范畴的沉思和感悟。这些偶得与顿悟的随笔,形式上类乎纪伯伦与泰戈尔的散文诗,“通彻透明,充满灵性,好似带着天赐和神示的意味”。收入《灵性:冯骥才的文与画》的26幅画作,也属独抒性灵之作:四季风物,自然景致,澄澈唯美,和源自灵性的文字亲和、相融、相生。
  • 词品

    作者:[明]杨慎,岳淑珍 导读

    本书分为六卷,明杨慎著。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殿试第一,官至翰林学士,嘉靖三年因争大礼廷杖遣戍云南永昌卫。杨慎此著正文共304则,可谓宋代以来词论首部巨著。书中所论,多为唐宋词,或理论,或鉴赏,或考证。其论填词,穷本溯源,直至梁陈隋六朝,为前人所未及。升庵博识,颇有佚篇断句,赖此以存,如宋梁山领袖宋江之《念奴娇》一词,即未见于他书。但由于作者远戍西南,落笔多凭强记,故难免讹误。此次出版,则对此多加以校订。
  • 春风沉醉的晚上

    作者:郁达夫

    郁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他个人的情感经历,充满传奇、怪诞和自我中心的色彩,带有五四那代人的心灵轨迹,曾是媒体的炒作热点,更是当时书商热烈追逐的对象……本书是他一生所创作的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有《过去》、《沉沦》、《春潮》、《迟桂花》等等,是一本不可获缺的经典收藏本!   这里,有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这里,有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这里,有最具有代表性的或伤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纯情的爱的故事;这里,有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如果你正青春,或者你曾经青春,“现代小说经典丛书”之《春风沉醉的晚上》你怎能错过!
  • 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王小波

    【读王小波,读懂自由】 ★李银河独家授权八卷本“王小波传世经典” ★收入王小波先生最受推崇、最具收藏价值小说、随笔、书信二百余万字 ★迄今为止王小波最佳读本 “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 大多 数》为王小波杂文随笔作品的精选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也包括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书中内容涉及内容广泛,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 性问题,等等。这些文章深刻、聪明、恳切、有趣,值得也经得住反复细读,启迪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灵。
  •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作者:李娟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内容简介:戈壁滩上,只需一棵树,就能把大地稳稳地镇在蓝天之下。李娟散文集。有关“童年”、“成长”、“青春”、“改变”以及种种“瞬间”的事。她用独特的视角写生活中的悲喜,评判心中的情感与得失,了悟人生的悲苦与孤独。她的文字,无法教出也无法模仿,任何一个小情节,总能在她的笔下活泼自然地以原貌展现。在她的世界里,一直有我们久违了的朴素情感和梦想。孤独困苦并不可怕,只要有希望,一切都不算差。 在这本《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里,李娟就是你身边人群里最普通不过的一个年轻人,她和你一样,内心丰富,汹涌澎湃,敏感又清晰。她写生活,从生活中透露出来的欢愉、伤悲、无力、感悟,心里的伤悲和淡漠以及生活中深深浅浅的东西,直指人心,叫人颤抖。
  • 35次平川漫流

    作者:傅一清

    《35次平川漫流》内容简介:傅一清是这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诗人。她的诗歌不刻意追求技巧,而是追求情感的真实抒发与表达,她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变成诗歌的题材与艺术灵感,很有艺术想象力,显示了其不俗的才情。严格说来,傅一清是靠人格情怀写诗的诗人,属生命本色型,诗风文雅、浪漫而富于哲理,读来常会令读者有审美共鸣之感。作品题材丰富,理性,色彩浓郁,充满智慧,显示出不凡的思想悟性。她的诗立意深刻,充分展示出诗人处理复杂事物与经验的艺术能力。语感鲜明,节奏从容,画面感强,情感真实而深刻,时有童真的精彩的想象力闪现,令人产生阅读的感动与快感。 愿她以此诗集为起点,再求突破与提升,继续开始一段更新更美的诗意创造之旅。
  • 共同的底线

    作者:秦晖

    《共同的底线》的宗旨是从“主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 “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虽然我并不反对调和折中,正如我既不反对自由主义也不反对社会民主主义一样。也许将来在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 读库1301

    作者:张立宪 主编

    本辑《读库》一共有八篇文章,《第五次迁徙》、《两败俱伤》、《支边去》、《求学奇遇记》、《童书的黎明》、《谁论金角复银边》、《皇帝梦》和《声音》。 2008年3月,高屯子回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山地,把手中的镜头,从阳光与风雪中的藏族牧人身上,移向了山林与田野里的羌族农民。在山 路和田野间行走之余,他开始更系统地翻阅一些关于“羌”的文字。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破坏最惨重的区域,正是羌族聚居地。他和他的摄影团队常年穿梭在这一带高山深谷之中,有了了解熟悉路线和地形的救援优势,做了很多救援工作。重灾区灾民散落安置到各地,今后羌文化还如何延续?如何传承?仍是个很大的问题。他的妻子开始了“羌绣帮扶计划”,把目光从现代都市的时尚空间,向古老羌寨的田间地头转移。而他自己和助理去了不通公路的夕格羌寨和其他有羌人居住的深谷高山,了解羌文化,延续拍摄羌人的行程。《第五次迁徙》一文选了二十八幅图片,展示羌人离开故土的惜别之情。 《两败俱伤》讲的是一起由阑尾炎手术引起的医疗纠纷。医学并非尽善尽美,法律亦非滴水不漏,当医学迷局遭遇法学困境,我们能否收获期待中的正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海许多十几岁的年轻人揣着户口本去报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要“支援边疆”,当时他们觉得离开上海,就像是一次秋游。而在遥远的新疆,团场领导说要派人到上海动员十万知识青年,接他们到新疆来,到兵团来,一起参加生产建设。《支边去》讲的是这些年轻人怀揣梦想到新疆“磨炼自己,改造地球”过程中经历的事情。 张五常的《求学奇遇记》是他自己的一段自述,从跟在哥哥后面上学到出国拿下博士学位,他说,他的秘方是先学创作然后求学,不是先求学然后尝试创作。求学一般求成见,是创作的大忌。 自格林威和凯迪克这两位童书艺术的先驱开始,童书不再是成年读物的简化本与配图本,主要供儿童欣赏的图画书,也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童书的黎明》一文,是作者姬炤华对“童书”发展史进行的梳理,包括了创作手法技巧材料以及印刷的变迁的介绍。优秀的童书正是通过用图画说故事的方式,将人类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一路流淌而来的宝藏传递给儿童。 在《谁论金角复银边》中,作者余昌民回顾了1964年到1983年在清华发生的围棋往事。 张宏杰挖掘太平天国起义的另一面,在《皇帝梦》里,列举了中国历朝历代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后各色人等在追逐“皇帝梦”过程中的起因和结果。 《声音》是每年年底《读库》的保留栏目,是对2012年的表达与记录。
  • 夜色玛奇莲VII

    作者:顾抒 著,LIAR 绘

    为了得到爸爸的消息,毛豆接受了利安的邀请。利安自称是她妈妈的亲戚,希望毛豆可以回“故乡”看一看,在那里,或许能找到她父母的消息。同时,他提醒毛豆,要早日远离拉玛,逃出黑猫奶茶店。 利安对她说,你是否相信我无所谓,但寻找你的父母,这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打动了毛豆。她背着拉玛,想法设法筹措到一笔旅费,趁着假期踏上了前往“故乡”的道路。在飞机上,却与久未谋面的沈少青不期而遇。 接待他们的庄园主是一位不以真面目示人的男子,自称是毛豆妈妈的故交。在那个陌生的小岛上,毛豆和沈少青一起寻访过去的种种,期望从中找出父母的线索,却处处遭遇与拉玛和他的家族有关的黑暗传说。 奇怪的事情频频发生,每个月才来一次的航班却令毛豆和沈少青无法离开小岛,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竟有人告知毛豆,要想见到妈妈,就必须走进结婚的礼堂…… 那个小岛真是毛豆的“故乡”吗?毛豆将和谁一起走上结婚的礼堂?拉玛是否还陪伴在毛豆身边? 请看《夜色玛奇莲Ⅶ——毛豆邂逅致命的旅伴》
  • 逛书店

    作者:杨小洲

    思考乐、广通书局、长沙古籍旧书店、艺术书屋 那些消失的书店风景,有太多关乎阅读的回忆…… 爱书人的书店情缘,守护着尚存的人文净土, 27家特色书店,近40幅藏书魅影,淘书的细节与温度尽在其中。 “全天候读书人”杨小洲自2004年-2012年探访了国内多家特色书 店,此为其书 话随笔结集。29篇文章分为京城书店、外埠书店及艺术书店三辑。书中所提及的27家书店,多家业已关张,但从作者文字中可感受到那些消逝或尚存书店的独特情致。文中更讲述了作者淘书过程中的闲情趣事,处处流露爱书人访书猎书的兴味与痴迷。书中插图为作者自己拍摄的私人藏书书影,爱书之所及从内而外,赋予书籍以生命的活力,更添一丝情趣。
  • 老张的哲学·猫城记

    作者:老舍

    《老张的哲学•猫城记(高荣生插图本)》独辟蹊径,与以往的老舍作品选不同,力争图文并茂。以中短篇小说为切入点,配以著名画家叶浅予、方成、袁运生、高荣生、李全武等为老舍先生的作品创作的插图。力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老舍作品的精髓,避免了重复出版,且选用的中短篇小说极具代表性,读者可以充分领略到作者对当时世界忧愤深广的讽刺与批判,温婉戏谑的幽默与自我解嘲,博大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
  • 顾城的诗

    作者:顾城

    顾城的诗,ISBN:9787020091829,作者:顾城 著
  • 大路

    作者:张赞波

    一条中国式道路的诞生记;一部发展时代的观照记与沉思录。 大湘西,千年驿道旁的一个古老村庄,林则徐和沈从文足迹洒落之地,一条新规划的高速公路正待破土动工,引来大拨以修路为业的外地人和钢铁机械。在危机四伏的的寒来暑往里,在矛盾丛生的现实境遇中,他们为这条昂贵的通衢大道付出劳力与心智,甚至献上尊严与生命。随着修路者的到来,平静的家园也风起云涌,古老村庄难逃发展浪潮的裹挟:田地征收,房屋拆迁,古树凋零,庙宇重建,山河巨变……而人心和道德也一再经受微妙而持久的冲击。修路者和当地人——两个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命运因这条大路紧紧相连,彼此交织和冲撞,或喜或悲或苦或乐。 作者张赞波既是纪录电影导演又是作家,他耗时三年多“潜伏”在故乡的筑路工地上,近距离接触路桥公司职工、修路民工、包工头、工程监理、当地村民与基层官员,用摄像机和笔同时记录下一条高速公路的从无到有,生动讲述了一群公路建设者的人生故事,细致描绘了一个基层村庄被时代改变的境遇,客观呈现了一个行业内部的真相与秘密,深刻展现了国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光荣与代价。 本书繁体版一经亮相便成为台湾年度热门非虚构作品,获得2015年台北书展大奖“年度之书”、2014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之“十大中文创作”、2014年台湾《放映周报》“年度十大电影专书”、2014年度出版人“两岸议题选书”……马英九亲自向作者颁奖;蔡英文成为本书读者,将其列入私人书单公布;朱立伦邀请作者参加新北纪录片论坛。今在繁体字版基础上,《大路》简体字版增补数万字文字,首次披露数十幅纪实图片,构筑出一部更精彩的“纸上纪录片”。
  • 野生动物在长春·第壹辑

    作者:史航 著,吕欣 绘

    这是《野生动物在长春》系列漫画的第壹辑,共计二十五个小故事。文字内容为编剧史航发表在微博上的小小说,并刊发于《读库1006》。 史航给自己在长春的同学、亲人、老师、街坊都编了个小故事,用一百字左右勾勒描写——他写的不是段子,是日子,是他少年时惦记过的好梨好柿子。除了编故 事,每人头顶还加了个野生动物的名目,如同班上开新年联欢会,头顶戴个小麻雀或大灰狼的纸片。动物名是真的,人名也是真的,加一起反而超现实,就像“抹香鲸田发胜”和“大斑灵猫徐爱民”这样的组合。 曾在读库上刊发《踉跄画西游》的画家吕欣发大愿力——他声称自己的创作标杆是阿尔布雷特·丢勒,是彼得·勃鲁盖尔,是古斯塔夫·多雷,是图卢兹·劳特累克。他最终耗尽三年全身心的创作时间,以漫画的方式重新演绎。从动物形象到对话字体,从大场景到小衣饰,都藏着各种诙谐的细节,故事里的每位“野生动物”也都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呼之欲出。这套作品也堪称国内成人绘本石破天惊的标杆之作。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23806807699&spm=a310v.4.88.1
  • 波动

    作者:北岛

    本书为中篇小说。初写于1974年,定稿于1979年。北岛唯一发表的小说。小说讲述文革中一对青年的爱情和几个人物的故事。无论是爱情本身的凄婉与苦涩,还是非脸谱化的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复杂性,抑或是叙事角度的快速切换、大量使用人物对话等等,都显现出这篇小说远超出时代的早熟与“现代”。著名批评家李陀的长序,对小说的把握高屋建瓴,鞭辟入里,是近年非常难得的文学批评佳作。
  • 单读06

    作者:许知远 主编

    本书为《单读》(原“单向街”)系列文集的第6辑,本辑专题栏目围绕“逃离•归来”,分别从艺术、文化和非虚构报道等多角度,对一些社会文化现象、历史文化名人和轶事作了回顾、访谈和叙写,包括史景迁夫人金安平谈庄子与历史写作、《纽约书评》谈美国诗人奥登、青年摄影师塔可在纽约的生活和创作、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杨潇在美国大学中的所见所闻,等等。
  • 少林很忙

    作者:[美]马修·波利

    那天夜里,直到那场较量开始前,少林寺还是很平静的。 一家法国杂志来少林寺拍些僧人的照片,我便安排我的朋友兼武艺指导德清和尚、成浩和尚还有严师父给他们摆了几个姿势。拍照非常成功,于是对方邀请我们所有人共进晚餐。 我们刚刚开始吃饭,另一桌的女服务员就走了过来,在德清和严师父耳边低语了些什么。 “他真的说想切磋一下?”德清问道,手中紧紧握着酒杯,看样子随时都可能把酒杯捏碎似的,“就是要挑战我们喽。” “哪个人?”严师父问。 “他姓吴,”服务员说,“说是从天津来的武术大师,那些是他的弟子。” “那就让我和他过过招,”德清继续说道,“我一定要打死他!” 严师父按住德清的手,“让我想想。” 严师父为人谨慎,深谋远虑;德清则天真率直,大大咧咧。严师父二十五岁了,比十九岁的德清和他师兄都要年长,于是德清不说话了。严师父的脸是功夫片里标准的恶棍脸,极其丑陋,让人过目难忘。我挺喜欢他的。 至少那晚之前一直如此。 我扭头发现严师父正看着我,脸上微微露出笑意。 “包默思,”严师父叫着我的中文名,“你先和他打。” 德清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不能让他先打,要是输了怎么办?这可事关少林的声誉和脸面啊。” 严师父端起一杯白酒,一饮而尽。 “包默思,我已经决定了,”严师父眼里闪烁着期许,脸上又有些幸灾乐祸的笑意,“一刻钟之后,你和吴大师在训练大厅较量。” “一刻钟之后?”我傻眼了。 “咱们去吧。”严师父说。
  • 独立调查启示录

    作者:赵瑜

    20世纪90年代,马俊仁带领他的弟子们为中国体育第一次从田径项目上全面突破,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神话。奇迹的创造者马家军,被看作新时期的英雄。就在国人激昂亢奋的时候,1994年12月马家军“兵变”大连,队伍溃散,他们怎么了?带着众多疑问,作者于1995年春节从太原出发,赴辽宁对辽宁省女子中长跑运动队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以自己对马家军新老队员的亲身调查为基础,从当事人的出身、成长经历入手,通过大量谈话记录、当事人的日记书信、照片以及文件资料,不仅还原了真实情况,也深入了马俊仁、王军霞、曲云霞们的内心世界,不惜笔墨地剖析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一个运动队的兴衰故事,更是中国人在急迫等待世界承认、急迫渴望成功的时候所暴露出的种种躁动与不适。 从乡村走出来的马俊仁,质朴、执著、坚韧、野心勃勃,同时精明、功利、世故、狭隘……他选择王军霞、曲云霞等这些出身贫寒、单纯而见识闭塞的小队员,采用极端专制的方式进行训练:不准读书、不准听音乐、不准与外界通信、不准擅自与外界领导或记者接触、不准与男性接触,更不准谈恋爱;另外,还采用一种针对农家女孩的“精神控制术”——梅花鹿大仙崇拜,作为运动员精神构建的主体。随着队员的逐渐成长、理性观念的慢慢成熟,无论是粗暴的训练方式,还是图腾威慑的效力都迅速减弱,直至他们最终自觉反抗。 然而,外界一直猜测,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什么是导致兵变的最后稻草?无论是此书的初版,还是后来媒体的跟踪,都欲语还休。时隔19年后,此次再版,作者终于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