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紫禁城的黄昏

    作者:(英国)Reginald F.Johns

    《紫禁城的黄昏》一书是帝师庄士敦对清朝两百多年统治的“黄昏时期”的记述。作者将其在华经历放到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中,从一个外国人的特殊视角,怀着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诚挚情感详细描述了“清廷”内部的明争暗斗、自己的随机应变、居中调解以及他与溥仪之间的深厚交谊。 《紫禁城的黄昏》与一般来华的西方人士的著述不同,庄氏通过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酷爱和中国应该保护儒家思想传统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社会结构的保守观点,对某些西方人企图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做法提出“抗议”,这是庄氏特立独行之处。 Preface Translation of Preface Introduction Chapter I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Chapter II The Collapse of the Reform Movement Chapter III Reaction and the Boxer Movement, 1898-- 1901 Chapter IV The Last Years of Kuang-Hsti, 1901 -- 1908 Chapter V The Empress-Dowager, T'zu-Hsi Chapter VI The Revolution, 1911 Chapter VII The "Articles of Favourable Treatment"of the Manchu Imperial House Chapter VIII The Ta Ch'ing and the Hung Hsien Emperors Chapter IX Chang Hstin and the Restoration of 1917 Chapter X Autobiography of the Old Man of the Pine-tree(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Chapter XI The Forbidden City, 1919-- 1924 Chapter XII The Imperial Tutors Chapter XIII The Manchu Court in Twilight, Chapter XIV The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Nei Wu Fu) Chapter XV The Dragon Unfledged Chapter XVI Monarchist Hopes and Dreams Chapter XVII The Dragon Restless Chapter XVIII The Dragon Flaps His Wings Chapter XIX Dragon and Phoenix Chapter XX Plots and Stratagems Chapter XXI The Imperial Garden Chapter XXII The Summer Palace Chapter XXIII The Fifth of November Chapter XXIV The Dragon Caged Chapter XXV The Flight of the Dragon Epilogue: the Dragon Goes Home The Pedigree of the Manchu Emperors
  • 记忆红楼

    作者:欧阳奋强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策划、拍摄、制作长达三年之久。这部鸿篇巨制既承载了成千上万的中国电视观众的记忆,也是上百个演职人员对那段青春岁月的斑斓记忆。本书以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的自述,和大量经典珍藏剧照,回顾、还原了《红楼梦》这部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的拍摄全过程。 作者回忆了当年“红楼”拍摄戏里戏外的点滴故事,选角、培训、拍摄,多情公子和大观园中的姐妹在镜头外,有竞争也有友爱。曹雪芹笔下的家族荣衰、多舛命途被搬上荧幕后,这些青年男女脱下凤冠霞帔,走出红楼,踏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黛玉”遁入佛门,芳华早逝,“宝钗”移居海外,孑然一身,他们的命运竟也如剧中一样令人唏嘘…… 作者携手当年参与电视剧拍摄的所有主要创作人员和演员,以第一手的资料与读者共同完成这场盛大的文化集体回忆。
  • 延安日記 1940-1945 · 上卷

    作者:蕭軍

    歷史學家高華教授曾苦苦相問:紅太陽是怎麼樣升起來的?蕭軍1940-1945年這兩卷近百萬字日記,提供了第一手未公開過的資料。蕭軍說過:「寫下這些日記時,並沒想到給第二個人——連我妻子也在內——看,更沒想到後來會被抄家而今天竟被作為罪證。如果那時我會預想到今天的後果,也許就不會寫日記了。如今這日記中偶爾記下來的某些不好的、壞的思想、語句,以及記錄的片段,既然也成為了我的反黨罪證,我也無話可說。」
  •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

    作者:《朱镕基讲话实录》编辑组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一书收录了朱镕基同志在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在上海市工作、主政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信件等106篇,并配有珍贵照片和手迹影印件,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真实地记录了朱镕基同志在上海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大刀阔斧的改革思想和施政措施。朱镕基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正值我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当时的上海,财政收入滑坡、工业不景气;市政基础设施陈旧,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士气不振;政府部门官场气息犹存,开拓精神缺乏;等等,其困难和考验尤为艰巨复杂。面对如此局面,朱镕基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入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同时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菜篮子”、交通、住房问题,为上海国际金融都市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足可见朱镕基改革思想的前瞻性。这段时间的工作经历,为朱镕基同志后来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积累下宝贵的实践经验,也成为他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保留了朱镕基同志一贯语言风格,讲实话、讲真话,语言直率犀利,直指问题实质。朱镕基坚决反对奢侈浪费,反对讲排场,反对形式主义,对不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僚作风痛心疾首,批评人不留情面,为了百姓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给自己留后路,充分反映了他忘我为公的高贵品质。本书内涵丰富,富有哲理,读来使人掩卷沉思,产生共鸣。其执政理念、改革魄力、办事风格、说话艺术和人格魅力,实为各级官员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是一部怎样当好省长、市长、书记,乃至企业管理者的教科书,值得为政一方的官员、企业界人士好好研读,同时普通读者也可从中领会为人之道。
  • 我看到了幸福

    作者:向京

    向京的随笔、小说和部分雕塑作品。
  • 红墙童话

    作者:王凡

    说到中南海,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以及策源于那里的波及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强的中国、甚至亚洲地区的政治风云。然而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这块为红墙围着的院子里发生的一切,都被严密地封闭着,让世人感到神秘莫测,因而充满好奇和诱惑。于是,这里偶尔透出的只言片语,抑或某件事情的零散琐屑,往往被辗转演绎成与实情差异霄壤的故事。于是,中南海更神更奇了。 的确,中南海的运筹决定了1949年以后中国的命运,然而政治经济运筹并不能包容那里的一切。其实,工作和生活在中南海内的,除了中共中央及共和国政府最高领袖外,还有一批从高级、中级到一般级别的中共干部,以及大约两三百个孩子。这里除了演进着有关中国和世界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及重大社会问题的最高决策历程,维系着中央与政府各部门及各地领导群体联结管道的流通外,还有着与普通人近似的生活。 世人有世人的中南海揣测,中南海里的成人们有自己的中南海感观,而孩子们眼里的中南海则又是一番天地。孩子们的嬉戏打闹,说明中南海内有宽松的生活空间,孩子们眼里的领袖人物,与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人物,别有一番风韵,孩子的一些观念,可以看出中南海的成人们潜移默化烙上的印迹,成人们也许不会故事在熟悉的孩子面前表演,故而孩子可能看到成人更真实的瞬间……
  • 魏特琳日记

    作者:明妮・魏特琳

    已尘封60多年的《魏特琳日记》,首次以全貌与读者见面。� 日记全文50多万字。《魏特琳日记》是继《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之后,又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拉贝是一位德国人淇日记以保持原始史料价值见长;东史郎是一位原日本士兵,是作为加害者一方的日记;而魏特琳则作为一位美国人,一位女性、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和南京女性难民心目中的“活菩萨”,其日记具有其他资料不可取代的价值。首先,《魏特琳日记》记载了日军从轰炸南京、进攻南京到南京大屠杀及日军在南京进行殖民统治的全过程,它的翻译出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和沦陷时期南京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其次,由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难民的难民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成了日军实行性暴力的重要目标,作为该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所写的日记是揭露侵华日军性暴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第三,魏特琳女士爱憎分明,感情真切,想像力丰富,其日记文笔优美流畅,可读性强。正是由于魏特琳日记的重要价值,章开沅先生编译的《天理难容》和朱成山先生主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外籍人士证言集》,都曾节译魏特琳日记中有关记载南京大屠杀的部分。
  • 薛飞自述

    作者:薛飞

    作者曾是我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辞职远赴匈牙利,在异国摸爬滚打、艰苦创业十年,如今回首这段蹉跎岁月,令他感慨万千。《薛飞自述:我在匈牙利的日子》将作者在匈牙利十年的心酸体验与奋斗故事逐一娓娓道来,全方位、多角度地真实呈现了作者别样的处世方式、人生经历与情感之路。是一部披肝沥胆、吐露心声的励志佳作。
  • 姥爷

    作者:蒋雯丽

    《姥爷》是蒋雯丽的首部自传体随笔作品集,记录了她内心深处的童年故事。全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作者与自己的姥爷相依为命的童年生活,从出生、成长到成熟,生命在亲情中传承,在温情中延续。文中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情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其中对于亲情的描写极具感染力, 动人心扉。 《姥爷》随书附送蒋雯丽首部自导自演电影《我们天上见》高清DVD。
  • 蹉跎坡旧事

    作者:沈博爱

    钱理群 秦晖 推荐 林达统筹全稿并作序 十年砍柴担任责编 感谢作者记录了一方的民间历史,画下精美插图,记下家乡山水的变迁,记下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乡人故事。让后人懂得和记得: 爱国,就是珍惜一片片土地,就是爱一个个父老乡亲,如果乡土被糟蹋、乡亲不能实现最起码梦想,中国无尊严。 合上这部书,很难平静,心底只留一句感叹:可怜中国农人梦…… ——林达 博老这本书,记录了作者被劳改时,第一个孩子夭亡、前妻远嫁湖北、祖父在绝望中死去等悲惨的人生经历,但整部书的风格并不哀怨,而是一种昂扬不屈的调子。从这部书里,能看出中国底层知识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我以前所读相关题材的书,多是一些大知识分子、高级干部回忆“极左”时期所受的磨难,所表达的痛苦感很浓烈,似乎自己是天下最冤屈的人。 和这类大人物相比,博老因为卑微,所以生命力更强,其对待苦难的态度也更为达观。 这种生命力坚强,对博老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旺盛的求生欲;二是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十年砍柴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大时代中的农人的个人故事,告诉我们,正常社会迷失之后会发生什么。在那个时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民,却很少有人出来讲述农人故事,作者非常特别,他罕见地在填补这个空缺。 他生活在湖南乡村最底层,禀赋奇异,记忆超强,能写善画,关注细节,有天生的历史感,而他的年龄,恰恰连接了那个各种动荡摧毁的传统社会,以及被经济大潮淹没了的一段五十年重要历史。
  • 我从新疆来

    作者:库尔班江·赛买提

    看,是这本书最重要的要义。 一位新疆维吾尔族摄影师,探访一百位普通新疆人,用影像和他们的自白呈现一个真实新疆。 1.他们看这本书 白岩松:看新闻时,新疆有时很远很陌生;看这本书时,新疆却很近很熟悉!这些图片与文字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这些故事会改变什么,我不清楚,但这些故事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身就是改变! 陈坤:《我从新疆来》的每张图片都是一部电影! 陈晓卿:库尔班江是我的同事,我们一起工作多年。作为一名业务出众的摄影师,小库敏锐、勤奋、和善,深受大家喜欢;作为一名维吾尔族青年,他对这些年新疆发生的种种变化一直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认识。这本《我从新疆来》就是他沉淀很久之后的表达,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成龙:《我从新疆来》这本书用心和照片记录了100个故事,记录了友爱与和平。 崔永元:这是用镜头记录的100个来自新疆的普通人和100种真实朴素、各有性格的生活方式。我相信真实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熟悉与陌生。 丁磊:库尔班江对新疆人的拍摄在当下的中国弥足珍贵,也很好地体现了网易所推崇的求真相、近人心的态度。态度在每个人的身上。 窦文涛:库尔班江的故事也走进了《锵锵三人行》。 杨锦麟:库尔班江用镜头和文字,努力向人们介绍客观、真实的新疆,以及在内地工作、学习、生活的新疆人,用心良苦。只有用爱的视角、爱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新疆,走进新疆各族人民的心里。 2.媒体看这本书 《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我从新疆来》聚焦了当下新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即使在读图时代,人性的力量依然葆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人物》主编张悦:任何试图走近新疆人的外乡人总会遇到语言所指和能指上的困扰,看过《我从新疆来》后我很感叹,也许只有像库尔班江这样娴熟游走在维汉两端,并胸怀人类普世价值的有识有情之人,才能避开此困扰,并为我们呈现此中端的。 《凤凰周刊》主编周宇:2014年年初,库尔班江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时,《我从新疆来》还只是一个idea。没想到短短半年之内,他就完成了对百余位新疆人的采访与拍摄。就像他自己常说的:越努力越幸运,越勇敢越能改变。 3.编辑看这本书 库尔班江•赛买提是一个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小伙儿,他不止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纪录片摄像,也是一个跳出地域、民族限制,客观看待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思考者。《我从新疆来》的整个拍摄记录过程中有很多曲折,他仍然坚定,举起手中的相机,用微笑面对社会。他将真实存在的新疆和生活着的新疆人展现给所有人,帮助我们站在新疆的角度,看看另一个视野里的中国。 4.你怎么看?
  • 蒙曼说唐

    作者:蒙曼

    《蒙曼说唐:长恨歌(全2册)》讲述:从一个普通的王子到君临天下的帝王,唐玄宗李隆基走向皇位的过程,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也让他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可以说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是好不容易才得到的。而在谋取皇位的过程中,李隆基身边聚集了不少的人才,这些人才是他政变过程中的功臣。现在李隆基当上皇帝了,他会怎样对待这些功臣呢? 事实上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没有像刘邦做得那么绝对,但还是显示了一定的威力。但我们也会发现一个问题,在唐玄宗处理功臣了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一个人的影子,这个人就是姚崇。姚崇作为久负盛名的大臣,为什么背后会有一些小人行径的举动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姚崇真的是一个小人吗? 唐玄宗对待功臣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功臣一个个都遭遇了不好的下场。在玄宗处理功臣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玄宗始终在幕后,姚崇一直在前面,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玄宗和姚崇的努力,不到两年的时间,唐玄宗时期,一些主要的功臣都赋闲回家或者被贬地方了,功臣对于政治造成的威胁基本解除了,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唐玄宗要想做稳皇位,仅仅解除功臣集团还是不够的,还有一支力量必须加强,那就是宗室,也就是唐玄宗自己的兄弟,而一心想稳定皇位的唐玄宗早就想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会怎么做呢? 可以说唐玄宗为了稳定自己的位置,不但解决了功臣集团,还掌握了自己兄弟们的活动。基本做到了滴水不漏,在此过程中,姚崇也为此帮了玄宗不少的忙,那么为了到达自己的目的,姚崇和玄宗配合默契,我们该怎么评价这一对君臣的行为呢?
  • 我与丁玲五十年

    作者:陈明 口述,査振科,李向东 整理

    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ISBN:9787500082569,作者:陈明 口述,查振科,李向东 整理
  • 刘华清回忆录

    作者:刘华清

    本书是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回忆录,该书以朴实流畅饱含深情的文字,凝练的笔触,珍贵的图片,翔实的经历和感受,生动讲述了作者投身革命、孤军长征、太行岁月、转战冀南、保卫胜利果实、挺进大别山、饮马长江、走进军校、结缘大海、创建第七研究院、当聂帅助手等生平事迹,时间跨度70余年。作者亲切生动的叙述,使读者仿佛坐在老将军面前,亲耳聆听老人家讲述在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中,一步一步由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磨砺成长为党和军队高级领导者的经历。
  •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作者:胡德平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内容简介:由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耀邦同志之子胡德平撰写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对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从胡耀邦同志的直接史料出发,径直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务求解读他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当他的心路思绪已尽,无路可走原地打转时,他是怎样在荒原上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是对胡耀邦同志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的一种诠释与解读,深度呈现了胡耀邦同志的一段心灵史。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回忆胡耀邦同志与战友、朋友等交往的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 朱镕基谈答记者问:书中讲话都是真话
  • 利玛窦中国札记

    作者:(意) 利玛窦,(意) 金尼阁

    《利玛窦中国札记》内容简介:利玛窦(Mathew Ricci)这个名字在中国是并不陌生的。历史上到中国来的欧洲人中间,也许马可波罗和利玛窦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两个名字了。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思想和外界的大规模接触只有两次:一次是魏晋以来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力。作为正式介绍西方宗教与学术思想的最早、最重要的奠基人,这个在中国度过了他后半生的耶稣会传教士,对于发展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流及其历史性的影响,是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的。
  • 弄潮兒

    作者:查建英

    ◎查建英以優美的方式,將局中人的痛切體悟與圈外人的道義坦率融為一體─The New Yorker ◎集深刻、機智與雄辯於一體,查建英可稱是中國女性史景遷─The Nation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清晰的剖面,反映了崛起中國的人物類型與文化關切─Kirkus 我們把在潮中戲水的弄潮兒,來比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主人公是企業家。他們從貧窮到富有的故事多姿多彩,而且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潘石屹、張欣是一對在外人看來不太可能成為夫妻的夫妻,攜手成為中國房地產界中的翹楚;孫立哲是一個善於順應時代潮流的天才,把自己從文革中毛澤東喜愛的「赤腳醫生」變成了特立獨行的出版商;張大中是一個矢志為母親洗清冤屈的家電連鎖企業巨頭,他的母親以「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被當局用最殘忍的方式處決。 第二組人物以知識分子為主。文中涉及北京大學的教授們,他們如何捲入了一場關於教育改革的激烈論戰;作者哥哥查建國,一個因參與組建「中國民主黨」而獲罪並在監獄服刑九年的持不同政見者;最後是一位當過文化部長的作家王蒙,人們為他到底是共產黨的辯護士亦或是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偉大作家而分成兩派。 追蹤並記錄這些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讓這些故事加深讀者對當代中國的理解。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目前發生在中國以及中國人身邊的、錯綜複雜、前景未明但卻生機勃勃的歷史轉變。
  • 法显传校注

    作者:东晋沙门释法显 撰,章巽 校注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是法显参访印度之旅行纪实。法显于公元399年出发,前往印度求法旅行,经西域之南道,进入印度西北面;一方面历访中印度各地之塔寺,一方面巡拜佛迹、学习、抄写经、律、论诸圣典;最后经由海路先到锡兰岛,于公元412年返回中国,他将在印度所闻记述下成为本书。本书对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发展、经济制度等等都有所述及,是五世纪初叶以来印度和西域之佛教文化宝贵资料,是佛教僧侣往印度现存旅行记中最古老之旅行纪实,对研究五世纪初的亚洲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