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
《王小波全集(第7卷)杂文:沉默的大多数》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构身边复杂的事态。 -
白鱼解字
此书是诗人学者流沙河先生几十年对古汉字研究心法与见解的精粹之作,是其触摸中华文化之脉的巅峰之作。他在如数家珍地向读者阐释汉字的意趣的同时,也将《说文解字》的作者——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书中出现的错误于千年后校正。流沙河先生一生痴迷于汉字研究,之前也陆续出版过一些相关著作,本书是其最珍视,也是内容最完整的说文解字著作的手稿本。本书的珍藏版,已于2012年11月份由本社出版,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反应。应广大读者的需求,特此推出平装版。 -
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记忆与印象》是一部构思独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写了看电影……一篇篇极精彩的凡人小传,连缀成一全本悲欣交集的人间戏剧,京味浓郁,动人心弦;完整展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坎坷心路。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史铁生发现了隐匿已久的生命真相。他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字,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并有一种对命运的诗意把握,让我们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
上课记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
草木春秋
汪曾祺的散文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备受读者喜爱。无论叙写花草树木、瓜果食物、山水风景,无论怀人记事、谈文论艺,都极有韵致,语言雅洁,不事雕饰,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又意味深长。本书收录汪曾祺散文39篇,基本囊括了其优秀代表作。 -
活着活着就老了
《活着活着就老了》为著名跨界作家冯唐的经典杂文集。冯唐自称“诗第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但是,除了另类长篇小说《不二》之外,他的杂文卖得比小说好,小说比诗好。可以理解,工作这么忙,房价这么高,谁还看花、看海、看月亮?谁还读心、读灵、读诗?除了骨灰级文艺女青年,谁能专门拨出一个完整的周末,读一本小说? 这一版《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杂文最佳也最全的集成,里面有那些有意思的书、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事儿和有意思的地方,照例写得“见佛杀佛,见祖日祖”。本版新收录了“给未婚大龄文艺女青年的六个锦囊”、“《不二》笔花四照”、“读齐白石的二十一次唏嘘”、“十信”、“三里屯前史”、“战略规划的十二大注意”、“你不可能永远尿那么老高”、“一个人的二十四史”等22篇新作,近30%内容首次集结出版,堪称“终极定本”。用冯唐自己的话说,“有这本,其他版本可以送人了。” 美好的文字总是不多见的,冯唐的随笔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象。你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任何一页都是杂花生树,群英乱飞。 -
杨绛文集·散文卷(上)
《杨绛文集(散文卷)(上):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收入单行本《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将饮茶》和《杂忆与杂写》等四部。前两部记述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亲历亲见,以及她在那场运动中充当“陪斗者”的种种经历。《将饮茶》包含了作者《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和《记钱锺书与 》等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杂忆与杂写》选收了作者怀人忆旧的文章三十余篇,作者为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所写的序文、前言,以及作者的讲演、发言和有感而发的小品文等共二十余篇,这些文章读来亲切感人而又发人深省。 -
长征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 据悉,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曾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1901年》获鲁迅文学奖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此外,他还获过中国报告文学奖、曹禺戏剧奖等。他的新作《长征》,在出版过程中受到了新闻出版署、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的高度重视。 ——以上介绍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主页(http://www.rw-cn.com) -
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对史铁生而言,《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因为他深深明白,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然后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可以说,凡是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史铁生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一一地解答,从而让读者不时产生心灵的强烈共鸣。比如“生病”,他是这样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
来去自由
《来去自由》是备受好评的系列图书《我爱问连岳》的作者连岳在2003年出版的第一本书的再版,减少了两篇文章,但也新增了两篇文章。 收入连岳最早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发表的专栏。第一部分“自以为是”,结合时政表述个人观点;第二部分“连城诀”,是一些比较个人化的文字,个人的成长经历及生活轨迹时有提及;其中一些故事充满幻想性,从文学性上看也属罕见的佳作,这类文字连岳今天写得较少,因而尤其值得珍惜。 连岳的文字观点独特、有趣,想像力丰沛,甚至具备一定的启蒙性。连岳的早期文字虽然较稚嫩,但他的自我形制已经建立了,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偏离过他的观点和道路,他成为了他当初想要成为的人。 -
个人尊严
言必称天下,不以个人面目出现,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当然,现在我把这样为虚伪提出,已经自外于知识分子。但也有种好处,我找到了自已的个人面目。 -
灵魂饭
收有“流行音乐”、“消费的儿子”、“最初的岁月”、“午门广场之夜”、“别人的城市”、“我的写作经历”、“文学和民族”、“妥协的语言”等散文。 -
比我老的老头
“文革”过了,我们下了三年乡又回到北京城了,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我和一些人被调到北京饭店去参加十八层新楼的美术工作。我没有画画的任务,只做了一些计划书的书面构想,比如哪一层会议室画些什么,摆什么,什么格式,请谁搞谁画最合适之类设想。也不一定按时上班。做具体工作的都是海内高手,我分内的工作也不怎么操心。 -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寅恪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寅恪的生存状态和人际交往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寅恪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
舒婷的诗
舒婷在诗艺上的探索更为明显,由感觉上的联想创造独特的时空体验;能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旋律的游移、低回,在灵魂里听到回响,对“通感”的运用使诗更加富有了多层次的含义,也更富有个性的生动气韵。总之,在舒婷的诗中,各种主观性的象征俯拾皆是,意象之间的组合由主体感觉的变化而任意多样,这其实都不仅仅是使诗的语言空间得到了拓展,而且也是突现出了诗人心灵中强烈的自我色彩。本书收录了舒婷部分诗作,供读者领略舒婷的诗,领略舒婷。 -
沈从文家书
《沈从文家书》内容简介:沈从文是个奇迹般的存在,就像他那些不朽的作品。在他仿佛田园牧歌的背景中,他笔下的人物充满原始的激情,却也包含包容、互信的暖意和纯真的理想。在沈从文与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家书中,将看到他极为私密,但也同样动人的一面。那是我们本应无权参与的部分,却因种种不可思议因缘而得以被完整地保存,且成为书籍的形态呈现世人面前。家书从他们初识的一场恋爱风暴开始,辑收到“文革”前夕为止,横亘三十余年、饱经沧桑与离乱,甚至包括不为人所知的,沈从文在四九年的精神崩溃和自杀前后所有文字。 -
小春秋
中国当代文学“教父”锦心绣口解读传统经典,胡兰成之后最有味道的文字,一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告别百家讲坛式戏说,开启国学新实力阅读。 本书集作者《南方周末》“经典中国”专栏、《散文》“经典重读”专栏等文章而成,读经论道,写史见心,皆多有发明,妙趣横生。文笔蕴藉,性灵踊跃,既深得传统真趣,又切中时代之痒。李敬泽的文字经得起阅读者挑剔的目光,每每给人如沐清风的欣喜,而文字背后的寥廓意境,更非寻常人可至。 -
1948:天地玄黄
1948年,中国的社会与政治面临着重大变局,文化生态与文化体制即将迎来深刻的变化,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谁能穿越世事纷纭,看透历史的变数?被郭沫若斥为“粉红色”作家的沈从文,在一封信里透露出了深刻的历史预感:“大局玄黄未定……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 本书在参考大量报刊、日记、书信、传记、回忆录等资料的基础上,从具体的历史细节进入1948年的历史现场,广泛涉及文学作品、歌曲、演出、出版、校园文化、文学与政治的互动等等各个方面,通过对朱自清、萧军、胡风、丁玲、赵树理、沈从文等著名文化人个体命运的揭示,探讨了文学与政治、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种种纠葛,对共和国初期文化体制的形态及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本书材料丰富,文字生动,叙述富有张力与内在激情。虽是历史著作,但洋溢着强烈的现实关怀,是钱理群先生备受好评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了解那段历史,乃至当代共和国史的重要著作。 目录: 一、面对转折——1948年1、2月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冲击波——《人民日报》传出的信息——蒋介石的元旦训词——《文艺先锋》宣布的官方文化政策——《大公报》和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信仰 二、南方大出击——1948年3月() 《大众文艺丛刊》与中共对文艺的领导——文学党性原则的明确提出——“我们”文体的新特征 ——以思想斗争(批判)为发展文艺的中心环节——三面出击:郭沫若怒“斥”沈从文、朱光潜、萧乾代表的“反动文艺”;批判路翎、姚雪垠、骆宾基等作家的小资产阶级创作倾向;对胡风及其朋友的批判与警告——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警惕与防范——以解放区文艺为样板的“人民文艺”的大力倡导——新的美学原则,文艺创作、批评模式在建立中——对五四与鲁迅的再评价:争取文化领导权与正统地位的自觉努力 三、校园风暴——1948年4、5、6月() 学生运动与校园文化——群众歌曲的革命功能——革命盛大节日里的活报剧演出——漫画:精神原子弹——朗诵诗的政治性、群体性与行动性——狂欢的广场文学(艺术)——大学教师在学潮中——自由主义教授的困境、挣扎与分化——师生共识:为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而斗争 四、诗人的分化——1948年6、7月() 40年代末的诗歌刊物与流派——前期《诗创造》的兼容并包性——在内外压力中挣扎—— 新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孕育与聚集——《诗创造》的改组与《中国新诗》的创刊——40年代末现代主义诗歌与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相通与对立——“中国新诗” 派诗人与七月派诗人的相通与分歧——共同的命运 五、批判萧军——1948年8月(一)() 萧军:永远的精神流浪汉——集权、秩序、规范与独立、反叛、自由之间——萧军与王实味事件——《文化报》与《生活报》的论战——大规模的有组织、有领导的“批判萧军反动思想”的运动——五四启蒙主义话语与革命话语的争夺战——知识分子与新政权的关系——言论自由的尺度——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身份的消失——“大批判”思维、文体的开创——对“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出示黄牌——人们期待中的萧军的反应 六、朱自清逝世前后——1948年8月(二)() 朱自清的“背影”——晚年心境的沉重面——1928年《那里走》的困惑,二十年后再思考——对知识分子边缘位置的正视与“悬空感”——向下层人民寻求支撑点的欲求与害怕失去自己的矛盾——既“调整”又“保持”的文化(学术)选择—— 沟通五四个性主义话语与集体主义革命话语,沟通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雅俗共赏、兼容并包、多元发展的文化理想——本不合时宜,却被大用的结局——追悼中的“学者与文人”的朱自清——朱自清转变问题的提出——革命话语对朱自清的改造——革命话语与民族主义话语的结合:毛泽东的盖棺论定 七、胡风的回答——1948年9月(一)() 胡风向“明天”扑去——他眼里的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的异质性与挑战性——受伤的狼的突围与出击——以斗争为中心的思维、情感与心态:批判者与被批判者的同一——自觉地捍卫五四传统:“与无形的封建的中国的斗争”;坚持启蒙主义;反对向 “旧形式”投降——胡风要为他漠视批判者的警告付出代价——胡风与毛泽东心灵的相通——胡风的悲剧:从支持(拥护)出发的对抗——留下的最后一个美好的记忆 八、“新的小说的诞生”——1948年9月(二)() 丁玲与《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命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诞生—— 纳入体制:文学生产与传播的计划化——创作主体的变化:首先是党的干部、战士,然后是作家——以党的政策为创作起点与接受终点——文学的真正主人:革命化的“新人(工、农、兵英雄人物)”——把党的意识形态化为作家的艺术思维:阶级斗争的艺术想象逻辑(题材、人物创造、结构等)——用党的革命语言规范一切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周立波)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示范意义与部分背离——独断话语权的文学秩序的建立 九、战地歌声——1948年10月() 部队宣传队(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独创——泛黄的历史资料所留下的记忆——把毛泽东 “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推向极致:文艺军事化的新范式——快板诗人与“兵写兵”群众运动——革命话语对民间话语的利用与改造:北方农村的演剧与诗歌创作运动——对农民文化的推崇与对市民文化的拒绝——《斜不压正》:赵树理的“党的立场”与“农民的立场”的统一与矛盾,他的文学命运的戏剧性 十、北方教授的抉择——1948年11月() 沈从文的文学梦想——对五四先驱者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历史定位——《看虹录》:将“抽象的抒情”引入小说叙事的自我突破,却一再受到批判——40年代末以沈从文为中心的,以探索、实验为追求的北方青年作家群,同样被遗忘——沈从文终于“觉悟”:不能随着时代变动而改变自己,只能面对“提前死亡”——“投岩麝退香”:沈从文和他的朋友呼吁“文物保卫”——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左倾,少数人退守思想文化上的自由主义——“今日文学的方向”座谈会上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冯至等讨论“如何对待红绿灯的指挥”等问题 十一、南下与北上——1948年12月() 毛泽东三次急电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必须保护文物与知识分子——蒋介石亲自组织“抢救 ”学界知名人士——“危舟将倾”的末世景象,旧秩序再也无法维持——知识者故土难舍,“为伊消得人憔悴”——国民党高压政策为渊驱鱼——走下飞机的仅胡适等人——梁实秋:战乱中的生离死别——枪炮声中的北京大学五十周年校庆——“天下愈乱吾心愈治”:无人顾及中的学术坚守——《浦江清日记》里“三不管”地界中的清华园——稀落、仓皇的“南下”与浩荡、有序的“北上”:两股知识分子人流——“我今真解放”:郭沫若一路高歌——卞之琳等远方归来:赤子的虔诚 不算尾声() 叶圣陶终于“远行”,结束游离状态——郑振铎重读《画梦录》——胡风想起小贩挣扎的叫卖声,他没有在香港“净罪” ——路翎写《危楼日记》,为“时代末日”作忠实记录——丁玲作为新中国的女作家在国际舞台亮相,她感到无比自豪——《传家宝》:赵树理仍在关注农村现实中的“问题”;老赵进城的意义与困惑——萧军的消失:又一个“提前死亡”——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游乐会上处处感到“他”的存在——一颗无声的政治炮弹,沈从文的绝望与去不掉的迫害感——“今日复何悔”:胡适、傅斯年凄然对饮吟陶诗——国民党政府“最后的晚餐”——张道藩拜别母墓悄然离开南京——倾听“北方” 的声音: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年表(1946~1953)() 参考文献() 我怎样想与写这本书——代后记() 再版后记() -
坟
《坟》收作者1907年至1925年所作论文二十三篇。1927年3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1929年3月第二次印刷时曾经作者校订。1930年4月第三次印刷改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作者说:将这些体式上截然不同的东西,集合了做成一书样子的缘由,说起来是很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首先就因为偶尔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谓文章。这是我做的么?我想。看下去,似乎也确是我做的。那是寄给《河南》②的稿子;因为那编辑先生有一种怪脾气,文章要长,愈长,稿费便愈多。所以如《摩罗诗力说》那样,简直是生凑。倘在这几年,大概不至于那么做了。又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字,这是受了当时的《民报》③的影响;现在为排印的方便起见,改了一点,其余的便都由他。这样生涩的东西,倘是别人的,我恐怕不免要劝他“割爱”,但自己却总还想将这存留下来,而且也并不“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④,愈老就愈进步。其中所说的几个诗人,至今没有人再提起,也是使我不忍抛弃旧稿的一个小原因。他们的名,先前是怎样地使我激昂呵,民国告成以后,我便将他们忘却了,而不料现在他们竟又时时在我的眼前出现。 其次,自然因为还有人要看,但尤其是因为又有人憎恶着我的文章。说话说到有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天下不舒服的人们多着,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这是不能如此便宜的,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苍蝇的飞鸣,是不知道人们在憎恶他的;我却明知道,然而只要能飞鸣就偏要飞鸣。我的可恶有时自己也觉得,即如我的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大半乃是为了我的敌人,给他们说得体面一点,就是敌人罢,要在他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君子之徒⑤曰:你何以不骂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呢⑥?斯亦卑怯也已!但我是不想上这些诱杀手段的当的。木皮道人⑦说得好, “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我就要专指斥那些自称“无枪阶级”而其实是拿着软刀子的妖魔。即如上面所引的君子之徒的话,也就是一把软刀子。假如遭了笔祸了,你以为他就尊你为烈士了么?不,那时另有一番风凉话。倘不信,可看他们怎样评论那死于三一八惨杀的青年⑧。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