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文化与中国转型

    作者:袁伟时

    《文化与中国转型》内容简介: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三纲五常是不是该全部丢掉?读经热、国学热是否值得提倡?我们是不是还需要继续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如何?政治改革应该从哪里如何启动?医疗、养老、教育,这“新三座大山”该如何搬走?砸日系车事件,该如何看待? 就上述牵动亿万国人的问题,著名学者袁伟时将一一展开叙述。泼辣的语言,一针见血的见解,鞭辟入里的分析,袁老先生在嬉笑怒骂之间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转型的桎梏做了全面的探讨,令人深受启发。
  • 寒·十八禁

    作者:韩寒

    《寒·十八禁》是一套韩寒自编、自导、自己设计的音乐、诗文、影像集。 音乐内容有一张CD,收录《偶像》、《混世》、《春光》、《最差的时光》、《空城记》等歌曲。 文字内容有韩寒十首歌词手稿。 影像内容有一百幅私家照片,一张多媒体光盘,收藏45分钟的韩寒赛车车、MV制作和歌曲录音的记录,7首MV和韩寒的作品创作记录。
  • 书读完了

    作者:金克木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

    作者:刘心武

    上编:林黛玉之谜 林黛玉家产之谜 林黛玉血缘之谜 林黛玉眉眼之谜 黛、钗关系之谜 林黛玉险境之谜 林黛玉沉湖之谜 中编:古本《红楼梦》真貌揭秘 古本和通行本的故事 不读凡例真遗憾 女娲补天剩余石、通灵宝玉、贾宝玉是三位一体吗? 曹雪芹的《红楼梦》有回前诗 家族史的投射 四大家族惹人眼 钟情大士?种情大士?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三种人称灵活叙述 读不懂第七回,莫读《红楼梦》 白骨累累忘姓氏 细抠精选为求真 从《风月宝鉴》中撷取改造? 史湘云的原型:曹雪芹的一个李姓表妹——脂砚斋 “真事隐”后以“假语存” “秦人旧舍”越发过露——秦之孝如何演化为林之孝 不可不知的几条脂砚斋批语 莫忽略:得到与谋求差事的贾氏宗族子弟们 小红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角色 六足龟·四月二十六·五月初三 四月二十六日是遮天大王圣诞 金麒麟的奥秘 谁是告密者·如何看袭人·贾母巧夸钗 枕霞阁十二钗 贾母论窗需细品·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 不可小觑尤氏·李纨也有尖刻时 三个关于欲望的故事 芦雪广不是芦雪庵·薛小妹灯谜诗大揭秘 不要忽略过场戏 “零碎杂角”、“无意随手”皆见功力 刺绣复杂的人生图像 从《红楼梦》中选出最美的四个场景,你选哪四个? “红楼二尤”的自救悲剧 或打、或杀、或卖——为什么把“或杀”搁在“或卖”前面? 毛刺·油冻佛手·玻璃围屏·官中 风起于青萍之末——小鹊报信 缺中秋诗俟雪芹·玉田胭脂米 不稀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 这两回是否是曹雪芹原笔?如系补作,作者当非高鹗 下编:遗失了的后二十八回:次第检索 你一定要知道: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 探佚《红楼梦》第八十一回至一百零八回
  • 铁屋中呐喊

    作者:余杰

    这本书不是宽容的,它可能会得罪一些老前辈;这本书也不是成熟的,它通 篇充满了反叛与偏执。然而让我们一起重温鲁迅先生的教诲吧——“以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在现今的时候是一定难免的。”
  • 西游记漫话

    作者:林庚

    大家小书是一套非常大气的小书,大家一指作者为大家手笔;一指为写给大家阅读。小书是指开本小巧,篇幅短小,《西游记漫话》则是本很好的小书。
  • 笑林广记

    作者:游戏主人 纂辑,粲然居士 参订,傳财 校

    《笑林广记》是一部古代笑话集,它是民间笑话的集大成者,其刻本最早见于宋代,元、明、清三代,该书内容不断充实,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刻本。这本书采用的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本,编撰者署名“游戏主人”,这一刻本内容齐全、刻工精细,错误也比较少。
  • 红楼小讲

    作者:周汝昌

    《红楼小讲》是周汝昌为普通读者讲解《红楼梦》的二部作品。主体部分曾连载于报纸副刊,结集成书后,颇为各界读者喜爱。再版后,作者特为新版撰作小序,增写数篇讲《红》小文,并补入2000年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整理稿《(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一文。全书深入浅出,对《红楼梦》的人物、故事及前呼后应、手挥目送的笔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精当的解说点评,尤其是对《红楼梦》的主旨、精神,再三致意,是一部可以引领普通读者了解、体悟《红楼梦》真谛的入门读物。
  • 八十年代访谈录

    作者:查建英 主编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 多余的素材

    作者:陈丹青

    本书内容: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法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但圆顶不容易“抄”走,我们早就选定一下雪就画它:它多像苏联画册中的景象——什么是苏联,旧俄、东正教,我们全不懂,但那又怎样!
  • 琼美卡随想录

    作者:木心

    辑录散文46篇。在书中,读者可以一如既往地体会木心行文“丰沛而娴熟”的技巧,他“善用汉赋般的奇字”以及“在别人说不下去的地方说出别开生面”的话的特色。
  • 我的精神家园

    作者:王小波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思想的盛宴。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我们在他的精神家园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领悟着他思考的姿态、深切的人文关怀、平实豁达而宽容的理性精神。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 观念的水位

    作者:刘瑜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 流言

    作者:张爱玲

    《流言》收录《私语》《烬余录》等颇具张爱玲自传性的散文,《童言无忌》《姑姑语录》《公寓生活记趣》等有助于了解张爱玲家人、生活的散文,以及《自己的文章》《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等能更好地理解张爱玲创作的文章。
  • 把栏杆拍遍

    作者:梁衡

    《把栏杆拍遍》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收入《把栏杆拍遍》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有铁甲烈马、威风凛凛,以武起事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此外,作者的一批极具个性与人文内涵的山水散文,也在《把栏杆拍遍》的收集之列。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 梁实秋散文

    作者:梁实秋

    《梁实秋散文》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作为中国现代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梁实秋“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冬夜草儿评论》、《骂人的艺术》、《文学的纪律》、《偏见集》、《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谈徐志摩》、《清华八年》、《秋室杂文》、《秋室杂忆》、《槐园梦忆》、《看云集》、《梁实秋札记》、《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谈吃》、《英国文学史》以及《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本等等。他的大女儿梁文茜女士对我说:我父亲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长销不衰,其中《雅舍小品》在海内外也有300多个版本,这充分说明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的。
  • 百家姓

    作者:杨葵

    作者说,活了四十多年,与多少人相遇。有的仅一面之缘,即成永久陌路;有的定期交集,却从未用心留意;有的以为相知甚深,细想却不尽然。某日一念及此,开始素描其中一二,不想一发不可收拾。 全书收录五十篇短文,速写貌似陌生的熟人,以及貌似熟悉的陌生人。只勾勒大模样,重神似,不强求齐备。其中或另有含义——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曾有这样一些人来过。
  • 自由的老虎

    作者:沈诞琦

    从菲茨杰拉德、冯·诺伊曼、艾伦·图灵、乔治·凯南到约翰·纳什 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一群照亮人类历史的天才,一个故事可以呈现所有道理。一个中国女孩进入普林斯顿,用详实的档案与第一手采访资料,铺写出他们挣脱束缚、追寻内心自由与价值的动人故事。 写作靠的大半是坚持和耐心。在大学毕业后,人所作的选择往往更重要。我很高兴你的书快出版了。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Peter Hessler 彼得·海斯勒 (作家、纽约客记者,著有《江城》、《甲骨》、《寻路中国》) 离开普大已很久,但校园常萦绕在我心头。优雅的环境,杰出的师友,高尚的人格和学术精神使我深得教益, 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本书作者是普大的后起之秀,以清新平朴的文笔描述莘莘学子中的数位。我忝列其间,深感荣幸和惶恐。望作者继续创作,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大校友的人生。 —— 许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这本书的文风活泼、清晰、易读,是对书中所采访和研究的人物的忠实呈现。作者努力让这些人物栩栩如生。我很高兴能成为采访对象之一,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普林斯顿著名学者和校友的文章。 ——Paula Chow 宝拉·邹(普林斯顿大学戴维斯国际学生中心Davis International Center创始人) 在普林斯顿我交了许多患难知己,我的意思是,在我穷困的时候他们真的会替我付饭钱。有三四年的时间我每天饭钱不超过三美元。为了度日我常常只吃麦片。所以我十分感激那些永远支持着我的室友和好朋友们……谁知道当初普林斯顿招生办为什么会看上我。但是我很高兴他们录取了我。我汲取了这所学校的所有精髓。 ——Christina Gelsone克里斯蒂娜•吉尔森(美国大苹果马戏团小丑) 我在普林斯顿度过的岁月是生命中珍贵的一部分,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回到当年:那些由睿智的教授所主持的小研讨会、惊喜地发现班上有比我更聪明的学生、在横穿校园的静谧小道上散步、还有我的初恋…… ——Alan Lightman 艾伦·莱特曼(作家、天体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大学科学写作项目创始人) 在意大利的大学,学生被放在最末位,学生要见教授非常困难。所以对我来说普林斯顿好极了,教授敞开大门,待学生如朋友。这些源源不断的智性资源是普林斯顿给我的最珍贵礼物。 ——Giovanni Olivei 乔万尼·奥利维(美国联邦储蓄所波士顿分行副主席) 我要通过传记钻进采访对象的皮肤。 ——A. Scott Berg 斯科特•伯格(普利策奖(传记类)得主、所著传记包括飞行英雄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好莱坞巨星凯瑟琳•赫本等) 如果你足够关心这世界,世界将展示给你那些文学性的瞬间。在那个瞬间,一个故事可以呈现所有道理。 ——Michael Lewis迈克尔•刘易斯 (作家、著名金融记者、《名利场》杂志编辑,著有畅销书《说谎者的扑克牌》、《弱点》、《点球成金》等)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七辑)

    作者:蒋勋

    蒋勋先生以其对中国文化美学的精深研究,从青春的、人性的、悲悯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让读者不再陷入诸如考据、论证、红学派别的迷阵,“回到文本”,真正感受到《红楼梦》非凡的魅力。蒋勋老师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阅读《红楼梦》,我们在阅读自己的一生:一本书,可以不断让你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 吾国与吾民

    作者:林语堂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作甚丰,其中的散文、随笔更是精华。他结合外国娓语式散文和中国明清之际性灵作品的长处,加上林先生本人的天赋气质,使他的文章显示出主人情、通灵性、富幽默的特色。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