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营造之道

    作者:萧默

    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虽不是纯艺术,却同样具有形式美和艺术美,而且因其体量巨大。保存时间久远,更由于它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等艺术特性,其价值并不在纯艺术之下,且不能被代替。中国古代建筑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在实用和形式美的背后,深蕴着精神内涵——“道”,这“道”既是“人文”的,又是“自然”的,反映出中国人的礼乐、道德观和“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 重读甲午

    作者:金满楼

    人民日报出版社重磅推出金满楼新作--《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 甲午耻、犹未雪, 多少年来一直是华夏热血青年心头的恨事。 对历史上的败绩灾祸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得到启迪, 才能使坏事变成好事。 以敌为师, 以强手为师, 恰恰是一个能崛起的民族应具备的精神。 一场失去国土、财富,乃至尊严的战争; 一个庞大帝国陷入崩溃的临界点; 一头大象被蚂蚁绊倒的命运转折; 120年,甲午重逢,历史煮酒,我们真的警醒了吗? 对于120年前的中国人而言,甲午年无疑是灾难之年、耻辱之年。但是,这场灾难究竟因何而起、国人又该从何处雪耻,却是百年前乃至现在都值得深思的大问题。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的惨败正好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至理名言。本书以洋务运动及明治维新为切入口,用比较的方法透析甲午前后的中日恩怨纠葛,以大格局的眼光,在历史的长镜头中,聚焦当年的这场中日国运之战。
  • 经学的瓦解

    作者:陈壁生

    西学东渐,经学是如何被瓦解的? 当经学遭遇民族国家,中国向何处去? 我们还有能力赓续经学的命脉吗? 随着辛亥革命带来的帝制消失,与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反传统思潮,中国学术也卷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之中。这场革命的核心内容就是:经学的瓦解。 《经学的瓦解》展现了西学东渐中,中国学术研究的主流整体性从章太炎的“以史为本”转向胡适之的“以史料为本”,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古史辨相继兴起,全面移植西方学术分科,从而实现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基本历程。 《经学的瓦解》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分科之学赖以成立的一系列预设提出质疑。中国文明的核心即在经学,经学大义之相传,方能保礼乐文明之不坠。作者提出:重回经学!
  • 唐宋间迷失的帝国(风雨飘摇)

    作者:奎文阁

    《唐宋间迷失的帝国(套装共5册)》内容简介:经历了两百多年的辉煌,又经历了近百年的没落,曾经雄视天下的大唐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这个摇摇欲坠、垂死挣扎的大帝国,在最后的时光里饱受了各种折磨。统治阶层内部,皇室集团、宰相集团、宦官集团和藩镇军阀集团四大势力互相争斗,将帝国政治搅得一团混乱。唐僖宗和唐昭宗成为了末唐十分窝囊憋屈的皇帝,饱尝了颠沛流离委曲求全之苦。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和士兵,备受压迫盘剥,在黄巢王仙芝这些强人的带领下揭竿而起,从根本上动摇着帝国的根基。
  • 权力病人——朱元璋的帝王笔记

    作者:宗承灏

    本书用第一人称展现草根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在古今中外的帝王们中,朱元璋的身份应该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他来自社会的最底层,算是草根中的草根。朱元璋的一生受到了太多来自于精神层面的冲击,地位的卑下、处境的艰难、斗争的惨烈,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创伤。一旦权利在手,巨大的落差使他产生了恍然若梦之感。自卑、恐惧、危机意识纠结在一起,在他的精神上形成了一种近乎变态的被害妄想。他的行事处世更像是一个权力病人,他用权力囚禁万民的同事,自己也被装进了权力的套子里。作者在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筛选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进行深度解读。明朝本就是一个可堪深度研究的时代,作为这段历史的主宰者和主导者,见证者和参与者,朱元璋的心灵图景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这段历史最真实的写照。
  • 西文文献中的中国

    作者: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编

    从西文文献中寻找中国资料,是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反观中国的重要途径。而对西文文献的系统发掘和利用,可能对中国研究带来质的变化。复旦文史研究院以“西文文献中的中国”为题,邀请中西方学者,介绍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国所藏的西文中国文献情况,运用这一新的研究工具,深化学界对中国史和中西交流的研究。
  • 中国现代主义

    作者:Edward Denison,Guang

    尽管在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就传入中国,其影响力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是一样的,但是有关中国现代主义发展的记录却没有出现在世界现代主义历史的记载中。《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视角与变革》通过研究现代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独特经历来解读这一问题。中国的现代主义历程具有显著的变化、突出的矛盾和反复的悖论。中国的现代主义在区域、文化、历史和政治环境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独特语言。这是第一次广泛地研究分析20世纪现代主义在中国建筑和城市景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 中国艺术讲演录

    作者:[美]福开森

    在中国艺术这里,平凡之物可成其绚烂,平常之地可现出神圣之光。 艺术品收藏大家福开森,在华逾半个世纪,汇近百件故宫与私人藏品,全景讲述中国艺术之源流。 此系列讲演,语涉青铜和玉器,陶瓷书画,涵盖中国视觉艺术全门类,又能结合故宫藏品,新的考古发现,以及自己的鉴藏经验,内容翔 实生动,非一般浮泛之论可比,特别适合作为中国艺术的入门书。
  • 新中国对外宣传史

    作者:姚遥

    “对外宣传”是什么?“对外宣传”与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关系?本书以厚重而有趣的历史笔触,回顾了新中国建构国际话语权的历史风云,在一个国际关系不断变化重组、中国领导层依次革新换届、可用的传播媒介竞相大放异彩的时空大背景下,再现了一组组视域宏阔又充满趣味的历史镜头,使读者在重温新中国对外关系史的同时,逐渐认识面向国际舆论的对外宣传,并领略其曾经并正在扮演的历史角色。
  • 长歌行 07

    作者:夏达

    夏达超越自我,领军新派国漫之作《长歌行》再续大唐盛世的风云故事!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之女李长歌为报血海深仇,誓要诛杀当朝天子李世民。从朔州轻车都尉到突厥军师,长歌无所畏惧,却因女伴弥弥之死,对自己所走之道产生了困惑。在第7卷中,李长歌流落流云观,与故人隔墙而居,长歌能否顺利脱险,又所择何道?司徒朗朗是否将传授他毕生绝学?流云观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观主能否坚守自己的道全身而退?而长歌在流云观风云结束后又将何去何从?夏达在《长歌行》第7卷中将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向新的高潮,处江湖之远的长歌会有怎样的命运,居庙堂之高的李世民又会有什么举措?……风云际会,谋略交锋,流云观惊变。尽在夏达古风力作《长歌行》第7卷。
  • 上海罢工

    作者:(美)裴宜理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从下述三个层面揭示了近代上海王人运动与中国政治的关系。第一层面“地缘政治,1839—1919”,追溯了上海工人力量在地理上与文化上的源流。裴宜理认为早期上海工人的反抗因籍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第二层面“党派政治,1919—1949”,描述了20世纪20-40年代上海工人运动的基本状况,作者指出了外来的组织者是如何被迫接受在他们到来之前即已存在于工人中的传统观念——有时甚至与其思想信仰相抵触(例如有些共产党人开展工人运动的第一步就是加入帮会)。第三层面“产业政治”,对烟草、纺织和运输行业作了颇为详尽的个案研究,从而揭示出不同行业的工人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政治形势作出了何等的反应。《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它的成功立足于大量原始资料:工人访谈录、工厂与政府档案、警方报告、干部回忆录以及其他迄今尚未公开的数据。作者驾驭资料之娴熟、高明,令人称道。
  • A Single Tear

    作者:Wu Ningkun,Li Yikai

  • 中顾委工作纪实(1982-1987)

    作者:王晓中

    「中顧委」全名為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於1982年成立,1992年撤銷,歷時十年之久。鄧小平出任第一屆中顧委主任,薄一波、許世友、譚震林、李維漢等中共元老出任副主任。首任秘書長為榮高棠 。薄一波與榮高棠是中顧委日常工作的主持人。從1986年起,作者作為榮高棠的秘書,親身經歷了中顧委的機關工作。 中顧委由一批經歷文革而倖存的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及軍隊高級將領組成,被人視為中共的「元老院」。這批中共元老權重位尊,在上世紀80年代 ,有些人名為「顧問」,其實一言九鼎 ,如鄧小平、薄一波等 。他們的言行作為,影響甚至改變了改革開放的格局。 本書的脈絡依據是作者根據榮高棠十年間的多次口述及提示而整理的文稿。文稿曾經榮本人審閱並予以補充訂正。榮逝世後,作者根據相關文獻及佐證資料重作譔寫,三易其稿 ,是當下有關中顧委的第一本內容最為詳盡的著作 ,披露了該機構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詳情,為研究改革開放運動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修订版 - 许宏

    作者:许宏

    公元前2000 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 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 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 年——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 长歌行10

    作者:夏达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之女李长歌女扮男装,逃离长安。藏身于民间的长歌一心想着诛杀李世民以报血海深仇。然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历,让长歌的心愿从“复仇”转化为“兴唐”。 一番谋划后,长歌毅然西行,打算削弱突厥的力量来为大唐争取积蓄力量的时间,却在回纥遇上了意想不到的人!终于揭开身世之谜的阿史那隼,也有了一番新的打算……
  • 考工记译注

    作者:闻人军 译注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技术汇编,闻名中外的科技名著。相传春秋战国时作,列为《周礼》“冬官”,为儒家经典的一部分。《考工记》译注。将古朴的原文译成白话,详加注释,将《考工记》中有关“百工之事”及官营、家庭手工业的“三十二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分列细述。附“考工记著作年代新考”等。 前方 卷 上 总叙 一、轮人 二、舆人 三、辅人 四、攻金之工 五、筑氏、冶氏、桃氏 六、凫氏 七、栗氏、段氏(阙) 八、函人 九、鲍人 十、韗人、韦氏(阙)、裘氏(阙) 十一、画缋 十二、钟氏、筐人(阙) 十三、?氏 卷 下 十四、玉人、楖人(阙)、雕人(阙) 十五、磬氏 十六、矢人 十七、陶人、旊人 十八、梓人 十九、庐人 二十、匠人 三一、车人 二二、弓人 插图目录 附 录 一、马融《周官传》节录 二、郑玄《三礼目录》节录 三、陆德明《经典释文》节录 四、林希逸《庸斋考工记解》节录 五、徐玄扈先生《考工记解》跋 六、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节录 七、考工记图序 八、考工记图后序 九、程瑶田《考工创物小记》节录 十、考工记的年代与国别 十一、《考工记》成书年代新考 十二、《考工记》的版本源流 后记
  • 大国诸侯

    作者:辛向阳

    《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回顾了隋唐以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近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共和国大写意:中国中央地方关系30年;权限分割图:各国政府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治灵魂:中央与三种地方政府的关系等。
  • 中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的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本书着力于历代中央决策体制及政体运行机制的探索,并以此为轴心铺陈各单项政治制度,力求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方面能有所突破,使之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更贴近政治学的规范。对于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制度,一般在朝代的开创时详细写,其后各代则重点写演变、写特点。同时,要尽可能地结合人物、事件来写制度,争取把制度写活。然而,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至于其实现程度,则有待于读者检验了。
  • 讲解莫高窟

    作者:敦煌研究院 编,樊锦诗 主编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宕泉河畔,始建于公元36年,经历了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一千多年间不停的营建,至今人保存洞窟735个,其中包括45000平方米壁画和两千多身彩塑。 1900年从莫高窟第17窟出土了500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及石窟艺术不仅记录了中古时期敦煌、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历史,还涉及到当时的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信仰,保存了丰富生动的中外艺术形象,展示了中古时期广阔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生活场景,反映了一千多年间艺术的流传及演变。敦煌藏经洞及其母体敦煌莫高窟具有丰富性、多元性、世界性的特点。既有中原汉族文化,也有鲜卑、吐蕃、回鹘、羌、蒙古、吐谷浑等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亚栗特、南亚印度、西亚波斯文化,也有欧洲希腊罗马文化。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内容博大深邃,是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欧亚文化一千年间汇集和交融的结晶。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中国近代史纲要

    作者:

    中国近代史纲要,ISBN:9787507517224,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