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中国古代史教程

    作者:朱绍侯,龚留柱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单纯历史知识的获得不再重要,只有把历史当作哲学去读,通过纷乱的事件去把握人类活动的思想和精神,才能真正做到读史以明智。本书在框架结构和内容设计方面都有新的想法,试图引导大家沉思历史,理解历史,以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展开。
  • 中国民族史

    作者:吕思勉

    《中国民族史》主要内容简介:除自种诸族甚少,不足计外,其余十一族,可分三派:匈奴、鲜卑、丁令、貉、肃慎为北派;羌、藏、苗、越、濮为南派;而汉族居其中。北派除貉族外,非据瘠薄之草原,则据山岭崎岖而苦寒之地,故其性好杀伐。历代为中国患,又蹂躏西域,有时且及于欧洲者,皆此派民族也。南方则地势崎岖,而气候炎热,其民性较弱,而团结亦较难,故不能为大患。然其开发亦不易。汉族卵翼之,教海之,迄今已数千年,犹未能全然同化也。
  • 中国历史的宿命

    作者:贺雄飞

    中国历史的宿命,ISBN:9787501235582,作者:贺雄飞 主编
  • 矢志不渝

    作者:(美)卢苇菁 著

    《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内容简介:明清时期,数以千计的年轻女子抗拒父母的权威,终生忠贞于她们的未婚夫,很多以寡妇的身份终其一生,有的为未婚夫自杀殉死。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的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争论。《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旨在对贞女现象作一历史描述,并探讨赋予其意义的、反过来又被它所影响的明清社会和文化。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试图对贞女现象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达成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判析围绕着贞女现象的矛盾;中突,揭示年轻女子与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探索贞女的情感、理想和生活历程,并由此解释是什么影响了这一时期年轻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及她们如何看待和表达尊严、责任、爱情。
  • 中国模式

    作者:郑永年

    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传播的热门词汇,但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发展而来,它的未来会怎样,却还鲜有深入透彻的系统研究。 本书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独到的分析眼光和独立的批判精神,透过纷繁的表象,超越各种主义的纷争,对关乎国运的诸多重要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冷静、公允、坚实有力的解释。
  • 当中国统治世界

    作者:(英)马丁·雅克,Martin Jacq

    本书是一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书。本书的开篇讨论的是全球的现代发展模式这个主题。第二章探讨了欧洲的崛起,以及欧洲成为第一个走向工业现代化的大陆,并享有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原因。这里暗含着一个主要问题:欧洲的发展是机遇使然还是持续多个世纪的历史转变的积淀?世界的其他大陆能否有欧洲这样的发展机遇?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考察了日本和中国的发展模式,日本是个特例,它是19世纪开始工业化的唯一非西方国家。而中国却遭受了更多的欺凌与压榨。在第五章,我们看到亚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征以及为什么这种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世界。本章考查了东亚国家与西方世界的不同,主要考察点是食物、身体、语言和政治。而得到的结果却是令人吃惊的。在第一部分的这些章节里,我们从历史和现代的角度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东亚不可能遵从西方的发展模式,东亚将保持自己的特色来发展经济。而东亚最重要的国家是中国。本书的第二部分谈到中国的崛起,主要从经济方面。第八章探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包括它有可能成为技术强国。第九章考察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同之处。如果有人认为,中国在未来有可能像西方,那么就错了。因为它们的根是根本不同的。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种文明的特征从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显现了出来。第十一章考察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第十二章考察了中国与其他大陆国家之间的关系。
  •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作者:陈苏镇 主编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一脉相承。本书所揭示的谶纬对东汉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帝国的日常运作及其意义、东晋南朝文化的特点和来源、十六国北朝的胡族政策、唐初对周边民族文化的整合、中晚唐对南朝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赵宋“祖宗之法”的基本精神、宋代士大夫对为政之道的探索和实践、元明政治的君主集权转制特征、宋明之际传统政治文化嬗变等,已大致显现出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政治文化的基本走向和发展脉络,提出了一些有新意、有价值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研究有所贡献。
  • 新中国生活图史

    作者:邓启耀主编

    本图册集萃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以民间生活为主题的纪实摄影经典作品,重现了民间的“共和国记忆”。它无意追求宏大叙事场面或者面面俱到地记录每一个历史场景,而是力求重返到曾经有过的家国生活的“原生态”中去,对其作随机的“切片式”提取,按“国家”、“民间”和“家乡”不同层面采集,分别按客观的时间顺序连结起来,最大程度地唤起各人不尽相同的记忆,重构各自的历史体验和印象,使之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互交织,从而复合为真诚的、深长的历史缅怀。
  • 中国秘密战

    作者:郝在今

    《中国秘密战:中共情报、保卫工作纪实(最新修订图文版)》的描写对象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情报保卫工作,他们以情报、保卫工作为主,也涉及统战、联络、外交等方面的秘密工作内容;重点描写中共中央社会部与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的工作,也涉及其他中共根据地以及中共在沦陷区、国统区的地下工作,《中国秘密战:中共情报、保卫工作纪实(最新修订图文版)》主要描写抗日战争这个时段,但又不能不涉及前史与后史。第一章追溯此前中国情报保卫工作的创立,最后两章简述第三次国内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初期的情况。
  • 中国30年

    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描绘了一个西方人眼中发生巨变的中国。库恩博士是花旗集团全球投资银行的高级顾问;也是全球体育、传媒和娱乐公司国际管理集团(IMG)的高级合伙人,库恩基金会董事长;他还是克莱蒙大学研究生院理事,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自由和责任分会会员。 库恩博士长期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与国内金融、文化、教育、传媒等许多部门有过密切合作,出版了包括《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在内的一系列著作。库恩博士近几年走了中国20多个省份的40多个城市,采访了许多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地方建设者,作了详细的访谈记录。他以第一手的访谈资料为基础,结合改革开放进程中相关的各类文献,撰写了《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 《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一书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进程,考察了改革的运作机制,描述了金融、科技、军事、文化、出版、电影、医疗、宗教等各领域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也作了展望。 他敏锐地发掘了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在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巨大变迁的同时,他坚持将中国放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大环境中去审慎地比较,力图通过自己的写作讲述一个真实的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故事。 作者对中国的历史、国情和文化社会状况都有相当的了解,但是作为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与理解与我们有一定差异,相信读者会理解,并从中获益。
  •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作者:梁思成

    本书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的汇编,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应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 沿着梁思成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其中凝聚的智慧与艺术,以及中国古建中绘画、雕塑艺术的精髓;而且书中详尽的个案描述、手绘孤本图片的再现,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的建筑艺术。 让外国读者不仅了解中国,而且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建筑和独到的建筑艺术; 让中国读者重温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读者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 2011年4月20日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适逢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此书的首发,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梁先生,以及他倾其毕生心血为中国建筑作出的贡献。
  • 李鸿章回忆录

    作者:[美]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

    2011年是李鸿章逝世110周年。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一百年前,在各色人物出于现实利益考量,将李鸿章妖魔化为“卖国贼”的时候,这本书的出版,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李鸿章的一生,描绘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该书是美国著名战地记者曼尼克思宣称从李鸿章一百六十多万字的日记和家书中编撰而成,但这却遭到史无前例的巨大争议。书中展现了李鸿章作为文人一面的浪漫,作为外交活动家的卓越成就,和在甲午海战失利后的内心苦?。 美国评论家认为曼尼克思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和最具天才的历史小说作家。《李鸿章回忆录》堪称是一本伟大历史小说,它的整个故事,本身也如同一页传奇。至今还有一些懒惰的历史研究者将它当作史实进行引用,给历史研究带来黑色的玩笑。但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认为,即使这是一部小说,它也比任何其他严肃的传记,都更为贴切和传神地写出了李鸿章:一位高尚的、孤独的、无奈的先行者!
  •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

    作者:Thomas Mullaney

    China is a vast nation comprised of hundreds of distinct ethnic communities, each with its own language, history, and culture. Today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recognizes just 56 ethnic nationalities, or minzu, as groups entitled to representation. This controversial new book recounts the history of the most sweeping attempt to sort and categorize the nation's enormous population: the 1954 Ethnic Classification project (minzu shibie). Thomas S. Mullaney draws on recently declassified material and extensive oral histories to describe how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in power less than a decade, launched this process in ethnically diverse Yunnan. Mullaney shows how the government drew on Republican-era scholarship for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nspiration as it developed a strategy for identifying minzu and how non-Party-member Chinese ethnologists produced a "scientific" survey that would become the basis for a policy on nationalities.
  • 中国古代星占学

    作者:卢央

    《中国古代星占学》正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整个星占学体系这一基本情况,对古代星占学系统作整体性的介绍。由于干支系统在古代被视为根本的符号体系,它自身或其组成的系列,既体现了阴阳,也体现了五行。在星占系统中干支系统是很活跃的,因此以一章的篇幅来介绍它,并主要着重于干支五行系统。在第二章中,有必要对全部经典的星占学内容作一个稍微全面的介绍。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古代星占学的书籍都还没有这样做过。其实《中国古代星占学》也是将它看作中国古代星占学的背景而写的,所以突出了北斗星占一章。北斗星在星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干支五行的关系更为密切。另外,二十八宿系统和三垣系统则注意于相对完整,而不注重它们自身更多的令人不得要领的细节。对于日月五星的介绍也只限于它们自身,而忽略它们运行到某个背景星宿或与其他某种星体相遇时的占测。这些占测于占验可能重要,但由于其占辞散漫无章,更难以掌握其要领。由于阴阳五行在日月和五大行星占测中尤为特殊,故而不能不花一些笔墨。在最后的第五章里,主要是对后世形式化了的星占体系,力求作完整形态的介绍。这一章包含风角、太乙、遁甲、六壬等式占节。对于这种高级形态的星占学体系,稍微作详细一点的说明。但限于篇幅,没有也不必考察其占测的细节。
  • 长歌行 05

    作者:夏达

    李长歌,本为大唐尊贵的永宁公主,太子李建成的女儿,却在玄武门之变后,失去了父兄与母亲,沦为了不能被世人知晓存在的逃犯。 为向李世民报血海深仇,长歌女扮男装踏上坎坷流亡之路。被东突厥特勤阿史那隼掳回突厥后,她凭借自己的智勇谋略,渐渐得到了阿史那隼的信任。不料在小可汗的算计下阿史那隼遭遇生命之危,大难当前,长歌将拔刀相助还是趁机逃脱?
  • 中国近代史:插图珍藏本

    作者:蒋廷黻

    中国近代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强迫中国面对外面的世界。此后,人们开始了一步步的探索,从奕、李鸿章、曾国藩为首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等人提出的百日维新,最后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本书将近百年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娓娓道来,不是枯燥地堆积史料,不是简单地平铺直叙,却体现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发展趋势。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用血泪写出的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
  • 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

    作者:张绪山

    张绪山编著的《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是研究中国一拜占庭帝国关系的通史性著作。作者充分借鉴国际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将中国与拜占庭史料及相关辅助史料置于共时性的时空范围内互相参证,打通其隔阂,采用校勘比对、多语言互证、音韵勘同等研究方法,在许多关键点上取得了突破,呈现了中国一拜占庭帝国关系的新面貌。《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对两帝国间中介族群角色的研究,使东西两大帝国关系的内涵更为丰富、充实,面目更为清晰、真切。作者在这一领域的开拓性探索,突破了以往的研究视野,将中国一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 内外之间

    作者:李溪

    屏风是一件易朽之物,它在历史上的意义 "在场"并不存留于考古发现中。本书作者通过对屏风存在的场域、图像、主体身份以及用法四个角度的分析,试图呈现出其在唐宋这一历史转型期的意义变迁。处于内外之间的屏风,透露出历史发展中场域和话语的应合与冲突。初唐之前,屏风主要是王家的用具。作为公天下的代表,君主始终要承担"无私"的身份。在仪式的场所,它是帝王光辉形象的映照;在帝王的内殿,它是君王日夜思省的明镜。帝王不合身份的"目光"往往会招致历史的苛责。从中唐至北宋,文人的视角渗透入屏风内外,他们以诗画构建出一个独我的性灵空间。到南宋以后,由于绘画价值的提升,屏风逐渐丧失了艺术品主要媒材的地位,转而成为生活空间里的一件装饰。然而,文人并没有因此放弃以屏风作为性灵承载的意图,他们依然以典故的方式,使它身上的文人意义得以流传。
  • 皇权与绅权

    作者:费孝通,吴晗

    《皇权与绅权(精)》由费孝通、吴晗所著,旨在分析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与阶层权力运作,“目的偏重在提出问题,不在获得结论”。“皇权”本身是为中国人所熟悉者,而近乎习焉不察的“绅权”,作为中国农村社会中特殊的权力形态,正是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官僚政治结构中,与“皇权”互为表里,才使得千百年来政权模式与乡村社会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是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保障,不容忽视。本节高度提炼出“皇权”、“绅权”两种权力形态,围绕它们展开论述,分析二者之间的合作与冲突、性质与演变。可以说,这批社会历史学家们将中国古代史纳入到了社会学的视野中进行观察,既使得对古代历史的解读颇见方法论上的新意,也让“学术舶来”的社会学研究与中国历史实际充分结合。可以说,这一迷人题目所具备的丰富文化感,起到了沟通学术界与大众知识界的效果。
  • 甲子1(独特精装珍藏版,“书香两岸评选最美50本书之一”)

    作者:陈晓卿,朱乐贤

    陈晓卿言:“我们是带摄影机的忠实记录者,为您见证那些不动声色而又惊心动魄的变化。当见证者的镜头无处不在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若干年之后,当子孙们好奇地观赏着我们今天的面孔,这些影像见证的价值和力量将会被加倍地显现出来。见证,是我们唯一的出发点。真实,是我们唯一的目的地。” 作为央视《见证·影像志》的栏目制片人和《甲子》系列片的总导演,陈晓卿一直在探寻一种视角和理念,得以客观、平实、深入地记录那些故事。 在拍摄《甲子》之前,陈晓卿逐字逐句的修改了全部文稿。他说所有认识世界的方法都是有缺陷的,如果这种方法有缺陷的话,我们会派生出另外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并用这种新的方式做新的片子。如今《甲子》文稿3辑成册,回眸甲子岁月,实录市井百态,这实际上是一部60年间中国百姓的民生史,也是一部个人视角的家国史。中国社会点滴记录,于文字之中再一次回甘。 历史可以读解为一次记忆选择的过程,记住什么,遗忘什么,这背后悄然站立着我们的立场。然而无论是影像还是文字,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作为一个活在当下的大众和小众,我们都没有完全失忆。“所以我们掉转船头,逆时代潮流而行,不间歇地向过去驶去。”回眸甲子岁月,实录市井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