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日落九世纪

    作者:赵益

    《日落九世纪:大唐帝国的衰亡》揭示了大唐帝国的神奇之处:任何一个帝国在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的重创之后,不是瘫痪就是死亡,然而它居然又活了144年。不过《日落九世纪:大唐帝国的衰亡》更展示了大唐历史的吊诡之处,在没有势均力敌的外敌,心腹之患旧藩镇也被除掉之后,大唐帝国却迎来迅速地衰落。唐帝国的臣子不是没有进行过励精图治的改革,不是没有进行过垂死的挣扎,然而每一次的结果都与预期越行越远,这究竟是为什么?任何一种败局都饱含了走出历史困境的机会和智慧,作为一个真正从内部瓦解的帝国,它曾走出过困境却没能走下去,这里面的原因发人深省,而这正是我们阅读此书的原因。
  • 中国人的人性

    作者:阿瑟·亨德森·史密斯

    本书原著初版于1894年,面世后即刻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鲁迅、潘光旦、费正清等先后发表文章予以力荐。该书作者美国传教士阿瑟·亨德森·史密斯在华生活达54年之久,他根据自己对中国人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性、价值形态的观察、体验,以西方的文化生活形态为参照,分为27章,精辟地论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等诸多方面,充分显示了其敏锐的感受力、明晰的判断力、深遵的思辨力与高度的概括力。全书生动地勾画出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其目光所折射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已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
  •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作者:Michael Meyer

    Just in time for the Summer Olympics in Beijing, the Old City's narrow lanes and shops are being bulldozed and their residents displaced to make way for Wal-Marts, shopping centers and high-rise apartments. Part memoir, part history, part travelogue and part call to action, journalist Meyer's elegant first book yearns for old Beijing and mourns the loss of an older way of life. Having lived for two years in one of Beijing's oldest hutongs—mazes of lanes and courtyards bordered by single-story houses—Meyer chronicles the threat urban planning poses not only to the ancient history buried within these neighborhoods but also to the people of the hutong. The hutong, he says, builds community in a way that glistening glass and steel buildings cannot. His 81-year-old neighbor, whom he calls the Widow, had always been safe because neighbors watched out for her, as she watched out for others: the book opens with a delightful scene in which the Widow, a salty character who calls Meyer Little Plumblossom, brings him unsolicited dumplings for his breakfast. The ironi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Beijing are clear in the building of Safe and Sound Boulevard, which, Meyer tells us, is neither.
  • 中国古代插图史

    作者:徐小蛮,王福康

    《中国古代插图文化史》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插图的历史,从简牍、帛书上的绘画,佛教经书催生出雕版印刷插图的出现,至宋元明清插图艺术的兴旺时期;从雕版刻印到彩色套印等。作者精选大量珍贵插图,形象地反映了插图文化的演变过程。当今流行的图书插图本越来越受到的读者的青睐,而追溯中国古代图书插图的悠久历史,可以了解各个时代、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图书插图。 图书可以记录记忆,传播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知识。它维系古今,贯穿中外。中华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底蕴,是记载中国历史变迁的载体。
  • 中国佛教史

    作者:蒋维乔

    本书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教育家、佛教家蒋维乔居士在日本学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纲》基础上撰写的著作,对民国以后的中国佛教研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堪称经典。仍不失为一本了解中国佛教历史的基本读物。
  • 字里千秋

    作者:刘涛

    《字里千秋:古代书法》:1926年,梁启超为清华学校教职员书法研究会作了一次有关书法的演讲,他说:“美术,世界所公认的为图画、雕刻、建筑三种。中国于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写字。”梁启超说的“写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有着实用与艺术的双重性格,在古人那里,书写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书法是在不可逆转的挥运之中传达书写者的功力和气格,显示书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同时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 20世纪中国艺术史

    作者:吕澎

    这是第一部系统和呈现20世纪中国艺术进程的著作。 20世纪是中国艺术史上最为复杂并出现重大变革的时期。在西方科学与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产生了全新的艺术现象。层出不穷的流派、风格和问题,不仅反映了艺术家观看世界的全新方式,同时也映射出此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巨大变化。 本书从晚清鸦片战争爆发导致的后果开始切入艺术问题的研究,考察了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描述了辛亥革命后艺术领域里发生的变化:留学运动、西学教育、传统主义者对西方艺术的态度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艺术的政治化倾向等。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决定性地影响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艺术的基本样貌。此时,发生在港台尤其是台湾的艺术构成了中国艺术家与世界文化共同体保持联系的重要链条。1976年之后的中国艺术虽然多少让人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主义运动,但更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期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种种努力引人注目,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的90年代艺术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作者在占有浩繁资料的基础上,第一次独立、系统、简易、生动地叙述了一百余年来的中国艺术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完整框架。 作者简介: 吕澎,1956年出生于重庆。1977-1982年在四川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读书;1982-1985年任《戏剧与电影》杂志社编辑;1986-1991年任四川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1990-1993年任《艺术•市场》杂志执行主编;1992年为“广州双年展”艺术主持;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现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主要著作有:《欧洲现代绘画美学》(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初版、1999年再版)、《艺术——人的启示录》(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20世纪艺术文化》(与易丹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现代艺术与文化批判》(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与易丹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艺术操作》(成都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主要翻译著作有:《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初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三版)、《论艺术的精神》(W. Kandinsky's:The Spirit in Art,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风景进入艺术》(K.Clark’s: Landscape into Art,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等。
  • ' 85美术运动

    作者:高名潞

    高名潞的《’85美术运动》全面透视并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令人激动、最富乌托邦色彩、最具青年造反气质,又最为广泛生发的艺术运动。全书分两卷:上卷“80年代的人文前卫”是高名潞与周彦、舒群、王小箭、王明贤、童滇等人所著《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1991)的修订版。下卷“历史资料汇编”则是高名潞将’85美术运动的原始资料按照时间和理念结构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资料集。上下两卷逾千页,文字与图像交相辉映,浩繁卷帙映衬出历史的重量。 高名潞是’85美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理论旗手,他以“85”为美术新潮命名,意在呼应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85美术运动不仅仅是一次当代艺术运动,更是一次思想运动,文化运动。在高名潞看来,’85美术运动的成就不在造就出了哪几位大师,而在这个潮流之发生发展的活生生的过程。 从编撰时间来看,上下两卷相隔近二十年。在亲历者的书写与历史家的回溯之间,一以贯之的是高名潞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平民意识。理想主义赋予历史家以批判的视角,而平民意识则让历史家的眼光从“大师”转向“艺术平民”。高名潞强调新潮艺术的“群体”特性,而非代表性人物。所以,在“历史资料汇编”中,才会保留那么多自今日视点看来无足轻重甚或转瞬即逝的艺术群体与艺术运动。然而,这便是历史的实况。“我们不以其泯灭而遗憾,亦不以记录泯灭者而自愧自惭。”高名潞在80年代末写下的这番话,依然宣示着他二十年后的信念。 这套《’85美术运动》的出版,接踵于尤伦斯85新潮艺术展和有关星星画会的“原点”展之后,其价值却超迈其上。艺术史家巫鸿评价说:这部著作丰富的原始资料将为未来的历史研究奠定根基。艺术家徐冰则认为,这部书体现和倡导了一种我们逐渐失去的、真正的、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很完整的态度。
  • 秦相李斯

    作者:錢寧

    李斯這個人物,讓我著迷已經很久了。二十歲時,第一次在《史記》中讀他的列傳,便有一種悚然的感覺。後來多讀了幾遍,想見其為人,那中間隔著的兩千年的時光竟漸漸融解消失了,覺得他好像還活著,在我們中間。 我知道這裏面有著一個好故事,可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能力把它寫出來。《留學美國》出版後,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和朋友的鼓勵,以致於自己有時真的把寫作衝動當作寫作才能了。於是,在謀生的百忙當中,偷閑發奮,歷時兩年,寫成此書。只是年紀漸大,閱歷漸多,做起事來卻越來越少了正經,寫作中間,常常嚴肅不起來了,不存寓教之心,只有自娛之意。 說是自娛,也為娛人。作品寫出,是希望讀者花錢來買,作家們的“奉獻”之說,多少有些虛情假意。讀者花了錢,要求一點閱讀快感,實不為過。至於笑過哭過之後,有些感慨,多點醒悟,固然是好,沒有也似無妨。教人育人,畢竟是聖人的事情;娛己娛人,方是文學的本意。 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的序中說:“油滑是創作的大敵,”但又說:“因為自己的對於古人,不及對於今人的誠敬,所以仍不免時有油滑之處。”讀《奔月》,發現遠古射日英雄后羿回家,竟是“在垃圾堆邊懶懶地下了馬”;而《出關》裏,又看到老子留下的兩串木札的《道德經》,被函谷關的關長“放在堆著充公的鹽、胡麻、布、大豆、餑餑等類的架子上”,不禁莞爾,對先生更加崇敬。 若有讀者,在節假閑暇之日或夜深人靜之時,隨意翻開此書,讀到某章某節某段某句,也能會心一笑,作者算就是有了知音。 錢寧 1998.8.8北京
  • 科举史话

    作者:王道成

    《科举史话》:文史知识文库。《科举史话》就我国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经过进行了考证论述,《科举史话》是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一本很好参考书。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世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菜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作者:费孝通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一直探索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的道路。伴随这个过程,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也应运而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篇著名杰作。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 ,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 西夏简史

    作者:钟侃,吴峰云,李范文

    在那个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百废待兴的年代,从事学术研究、出版专业著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那时的整个中国大地上,还缺乏一种学术研究的氛围,我们虽然在西夏王陵共同发掘的过程中,搜集和积累了许多有关西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但要查阅、搜集更多的、分散于各种史籍、散记和文学作品中的有关西夏的资料,却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所以,我们最终只能写成一部反映西夏社会概况的简史。 本书语言简明、通俗、引用的古代文献大多译成口语。古代地名,则尽可能注录处出,以便读者参考。 《西夏简史》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部专史,由于史料分散和缺乏,我们虽然作了大胆尝试,但是仍然感到困难很多,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我们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有限,所以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
  • 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 (平装)

    作者:杨扬

    《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

    作者:张涛之

    内容提要 本书是第一部以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史为题材的 历史演义小说。全书前 17回追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创建共和国 的历程,后94回描述建 国45年间的风风雨雨。 作者以史诗般的笔法, 以大量的史料,深刻的 见地,描绘了历次重大 政治运动的来龙去脉, 重大政治决策的出台前 后,政治领袖们的坎坷 命运,各时期风云人物 的升降浮沉,共和国的 辉煌成就以及她的挫折 徘徊……全书结构宏大 ,内涵丰厚,是广大读 者了解共和国全貌的必 读之作。
  • 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

    作者:钱钢

    《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主要内容:还没有人这样写过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近百名专业各异的执笔者,包括自然科学家、作家、记者,如实地记录了自1900年以来在中国发生的100个最大的自然灾害。中国“多灾”。有许多灾害 是我们无法抗拒的,如地震;但也有许多灾害与人们对森林的讨伐,不适当的土地利用,以及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及水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沙漠化的加速,甲肝大流行。在这《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中,与20世纪初震撼世界的“庚子之变”并存的是“1900年华北大旱”。清王朝行将崩溃前的历史,被生动记录的不是“立宪”的难产、“革命”的胎动,而是震惊世界的“1910年哈尔滨大鼠疫”。而“文化大革命”10年,在这里留下的是“1969年渤海湾冰封”,“1975年驻马店大水”,“1976年唐山大地震”……等一个又一个自然与“人祸”迭加的灾难。历史是多元的——它不仅表现为人类发展的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等等,而且还包括物质世界发展的自然史,以及由此影响下的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灾难史”。自然变化的历史,和它所影响下的人类文明史构成了真正的“大历史”。无疑,这比我们以往能够读的历史更真实。
  • 文物中国史

    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中国史,ISBN:9787544026475,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编;陈成军,王永红卷编写
  • 万世法门

    作者:岳南

    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主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主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 中国人的故事

    作者:夏雨人

    此书为一首足以激发每个中国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精神赞歌。 本书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钱穆的《中国历史精神》、余英时的《史学与传统》并列被推荐给台湾大学中学生必读的历史名著。中国台湾著名历史学家罗晓治说:“夏雨人的《中国人的故事》和房龙的《人类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将枯燥无味的历史故事化、趣味化的典范之作。 作者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将五千年来中国的文化成果分别由历史、语文、政治、军事、天文历史、音乐、体育、物理化学、光学、力学、植物学、农业、建筑等单元来叙述,使我们知道祖先们是如何胼手胝足,以建立我们美丽的家园。 本书主要目的即希望今天的年轻人在了解我们过去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后,能恢复民族自信心,踏着先贤的足迹,继续努力,再造光荣的历史,为下一代谋更大的幸福。
  • 中日古代城市研究

    作者:中村圭尔,辛德勇 编

    本书系中日两国学者对中国和日本古代都城进行研究的学术文集。内容涉及20世纪以来的秦汉城市史研究,日本有关魏晋南北朝的城市研究史,中国汉唐地理研究,宋代城市研究,日本古代的宫都,宋金元时期的西安历史地理,宋元明城市城墙问题,元代都城史研究,战后日本中世都市史研究,明清北京城市地理研究,中国近代都市化和宗族,近代城市史以及大阪的城市社会和文化,等等。
  • 中国古代印章史

    作者:王廷洽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印章及其制度的流变,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文物资料,并且吸收了最新的考古成果,从官制、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入手,对中国古代印章的演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指出研究的前景,是一本有相当学术价值的专题史著。本书共六章,前四章分叙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以后各代印章及其制度,后两章讨论私人印章及印章的艺术流派。全书收录印章图文40余篇,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印章的源流,而且可以让读者欣赏不同的印章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