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本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本书改变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
中国音乐史
在西方音乐盛行的今天,重读我国著名音乐家王光祈的经典名著《中国音乐史》,对于理解作为礼乐之邦的中国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意义深远。该书建基于王光祈先生对中国音乐的广博知识和深刻体悟之上,以书写音乐的手法写史,将乐理常识埋藏于历史脉络之中,阐明了中国音乐的肇端,发展,流派和原理,是一本关于中国音乐的不可错失之作。 -
图解推背图
《图解从古至今说易经•推背图:中国古代第一预言奇书》内容简介:《推背图》是中华预言书中最著名的奇书。全书共六十个图,以六十甲子和六十卦分别命名,预言后世的兴旺治乱之事。书名“推背”两字是根据书中最后一象的“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来。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预言奇书”的《推背图》用谜一样的隐语和图像,将唐朝之后约2000年的历史未卜先知地勾勒出来。从唐朝开始,武后称帝、岳飞抗金、满清入关……直至天下一统,中华腾飞,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兴衰荣辱的历史据说都可在《推背图》中一一找到相应的推衍。 -
古都与城市
《古都与城市》主要内容: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净、《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
广西文革大事年表
全书系统地如实地记载了1966-1976年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者和决策者,关于开展自治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部署、会议决定、指示、通知、报告,两大造反派批斗所谓“走资派”、武斗等活动,以及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极其严重破坏的主要事实。它是广西文化大革命真实历史的写照,是中国这场“史无前例”大浩劫、大灾难的缩影。 广西大屠杀之惨,甚过纳粹于奥斯维辛和日本于南京,据官方统计,死于大屠杀的人数在8万左右,民间传闻10万以上。且被杀者很多被分而食之,被吃最多的是人肝,有女民兵以喜食男人生殖器远近闻名。 -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内容简介:20世纪90年代我有幸参加了《杨尚昆回忆录》的编辑工作。《杨尚昆回忆录》原计划分三册出版,第一册从他的童年写到抗日战争胜利,第二册写在中央办公厅20年,第三册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98年9月杨尚昆同志逝世时,第一册已基本定稿,第二册个别章节已写出初稿,第三册尚未列入议事日程。2001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杨尚昆回忆录》内容扩展为从童年到建国前夕。 -
中国历代服饰艺术
《中国历代服饰艺术》对中国历代服饰艺术的历史和精华做了最集中的展示。全书第一章为导言,简明介绍了中国历代服饰的发展史、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第二章为正文,以服饰形制门类为序,分为首服篇、上衣篇、下裳篇、足衣篇、发式篇、妆容篇、饰物篇、工艺篇、纹样篇共九部分。在每个门类下又按历史沿革编排,详尽地展示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与艺术风格。本书第三部分为附录,收录了图片索引以及中国历史年代表。 -
云髻凤钗
《云髻凤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讲述了:女子的满头乌发隐含着女性自身的骄傲,它是青春年华的代表,爱情的梦想,牵系着许多文化上的深厚意蕴。东方女性的一头长发,如春云一般舒展,如飞瀑一般荡漾,可以挽结成数百种发髻形状:高耸的高髻,玲珑的环髻,小巧的圆鬏,轻盈的蝉鬓……女子用香油、用花液来滋润它,保护它,用金银、珠翠、鲜花、丝罗来装扮它。一头长发,相伴女子一生一世,述说着女子的多少心事?!笔者搜集了一些古代发型发饰资料,参考前辈学者的著作,编成这本可读性强的普及读物,为您解读那些蕴藏在女子发式中的故事! -
毛泽东评说中国历史
《毛泽东评说中国历史》内容简介:毛泽东对历史的兴趣可以说是到了着迷的程度。不但勤于读书,涉猎广泛,而且善于评点。中华五千年历史,从三皇五帝到历代人物事迹,他每有所感,辄有评说。在他留下的读史批语和讲稿中,常就文史古籍记载作出古为今用的新颖阐释,发人之所来教,盲人之所来育,闪耀着睿智的光芒,发人深省。 -
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堪称“红色经典”中的经典。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作家社此次出版的纪念珍藏版汇集1937年英文初版、1938年中译本初版、1939年英文修订版三个早期不同版本中的珍贵图片。 -
慆慆不归-老兵自述-我在台湾40年
于秀所著的《慆慆不归老兵自述(我在台湾40年)》拨开历史尘氛,再现岁月狰狞,时代的巨轮滚滚碾过,一种叫做思乡的疼镌刻于老兵们的灵魂之上,烙印永恒,震撼、警醒着中华。 《慆慆不归老兵自述(我在台湾40年)》中:我实在不能想象那数百万男人的白发,数百万女人眼泪填不平一个小小的台湾海峡!我不禁要问,它还要隔开骨肉同胞多久?它还要让老兵们在流失的岁月中咀嚼多少思念的苦涩?它还要让我们这个民族再经历多久的苦难与分离? -
圣殿:1959-1961信阳大饥荒沉思录
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线装书局出版《圣殿》一书。 军旅作家张向持呕心沥血,历时十年,踏遍豫南的山山水水,寻访上百位当年的干部、群众,满怀一腔热血创作《圣殿》一书,首次全景观地披露了1959-1961史称“信阳事件”这场大饥荒里发生的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和事,反映艰难岁月中的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圣殿》所要展示的是: 大难临头之际,一个馒头似条命,却有人把自己的“救命饭”送给他人; 大难临头之际,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却有不少人甘愿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大难临头之际,千村万寨依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粮仓饥民不谋; 大难临头之际,许多共产党的干部冒着丢官甚至更大的风险,无私无畏地维护百姓利益; 大难临头之际,众多共产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视“生活特殊”为耻辱,家人饿死也属平常; 大难临头之际,朝不保夕的百姓却救活了共产党的干部; 大难临头之际,在死亡线上徘徊的百姓仍然希望不灭,铁心跟着共产党走; 大难临头之际,一个民族同舟共济的精神、顽强的生存意志、良好的风尚、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等等,感天动地。 展示历史悲剧:一场生命灾难,让人们看到政策、决策违背科学规律的惨重代价,让人们懂得尊重科学、崇尚民主的极端重要。 警示存亡之忧:一场生命灾难,让人们看到淡忘群众观念、忽视群众利益的悲惨后果,让人们彻悟“执政为民”、“群众路线”的永恒价值。 揭示天理人心:一场生命灾难,揭示“圣殿”与“根基”的存亡关系,警示执政的共产党人永远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 -
日志中国
《日志中国:1978-2008回望改革开放30年》(第1卷)讲述了人多主意多,一来三去,七嘴八舌,或说重采访或说重编辑或说重思想或说重趣味,几番讨论修补,拟定版面框架如下:每天两个连版,主体部分由一篇主文和一个。“新观察”组成。主文或故事或人物或揭秘:或对话,体裁不限,鼓励创新,无论白描综述,浑然天成皆可;“新观寨”顾名思义,是从新的视角、缔合当下现实,解读、观照主文涉及的事件人物,由名家、大家、专家指点迷津,一抒高见,要求文、情、思相得益彰,给人启迪,亦可反思。此外版面还衬以“那时流行”、“温故知新”、“民间记忆”等短章。“那时流行”选择当时趋之若骛之话语、物件、现象等,发读者思古之幽情,怀过往峥嵘之岁月。“温故知新”通过摘录与当今观念迥异之报章富论,凸显思潮情调之流变,让人恍然隔世,顿生今是昨非之意;“民间记忆”则以刊登日记、文献。手稿、图片为主,重现读者诸君的亲身经历,印证30年岁月的丰富多彩。还有一幅漫画,既为活跃版面,也增视觉元素,或幽默,或寓意,也让本报编辑、美编煞费苦心。难为这些80后出生的编辑记者,竟也很有大局观念责任意识,知道轻重缓急,孰深孰浅,几度出入图书馆搜集资料拾遗寻宝后,初步排定了一个月的版面选题,涉及时政经济文化生活一倒也五颜六色,蔚为大观,最后选定2008年2月19日为开栏日,因为.这天是小平逝世的日子,也是他二次南巡的日子。主稿“小平南巡改变中国”,从深圳一个渔村如今的富足生活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反应这位伟人古稀之年奋勇南巡,疾呼思想解放,开创一个新时代的丰功伟绩。“薪观察”的标题是“思想解放永无穷期”,作者周瑞金即大名鼎鼎的“皇甫平”,文章既是点题,也是开栏声明。 -
帝都
中华民族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安土恋乡的民族,但历史上的中国却是世界上建都最频繁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帝都最多的国家。这看起来非常矛盾。其实,顺着建都这条脉络看,就会解开这一谜团。 中国历史上,有数以百计的城市做过某朝某代的都城,它们的建立过程有如下棋般极有章法,这些都城像一个个“棋子”,每一个棋子代表着一段特定时期的文明,而这些棋子落下的轨迹就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这条轨迹横铺于华夏几百万平方公里大地之上,贯穿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之中。 建立帝都的历程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它明确标示出中国历史上文明重心的迁移路径。同时,透过这条线索还可窥视出中国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隐秘:政治的波谲云诡,经济的起伏跌宕以及文化的瑰丽,社会的纷芸,人性的芜杂…… 中国历史上每朝每代的一切都是围绕帝都来展开和建构的,帝都存在的长度就是国家存在的长度。因此,从了解建都,定都开始更容易清晰地认识历史。 -
Cinderella's Sisters
The history of footbinding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and unexpected turns. The practice originated in the dance culture of China's medieval court and spread to gentry families, brothels, maid's quarters, and peasant households. Conventional views of footbinding as patriarchal oppression often neglect its complex history and the incentives of the women involved. This revisionist history, elegantly written and meticulously researched, presents a fascinating new picture of the practice from its beginnings in the tenth century to its demis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ither condemning nor defending foot-binding, Dorothy Ko debunks many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its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eventual end, exploring in the process the entanglements of male power and female desires during the practice's thousand-year history. "Cinderella's Sisters" argues that rather than stemming from sexual perversion, men's desire for bound feet was connected to larger concerns such as cultural nostalgia, regional rivalries, and claims of male privilege. Nor were women hapless victims, the author contends. Ko describes how women - those who could afford it - bound their own and their daughters' feet to signal their high status and self-respect. Femininity, like the binding of feet, was associated with bodily labor and domestic work, and properly bound feet and beautifully made shoes both required exquisite skills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out her narrative, Ko deftly wields methods of social history, literary criticism, material culture studi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body and fashion to illustrate how a practice that began as embodied lyricism - as a way to live as the poets imagined - ended up being an exercise in excess and folly. -
中國古代同性戀秘聞
本書作者為老報人老作家,長期浸淫中國歷代筆記,從中發掘爬梳大量有關同性戀的資料,整理成書,有助讀者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同性戀現象。 奇聞逸事,另人感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真真假假,至今也無從辨別了。 時至今日,對同性戀者的歧視已屬政治不正確,古人則沒有這種禁忌,本書編寫過程中,已盡量避免有歧視的字眼,希望讀者也用現代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六卷第一分册,主要论述中国古代植物学的萌芽、植物语言学、文献及内容、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以及为人类服务的植物和昆虫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适于科学史工作者、生物党工作者昨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阅读。 -
中国大众宗教
本书收录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大众宗教的相关优秀研究论文。书中论文的研究对象均为在中国民间已大体消失的宗教崇拜,而非现存的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如:白莲教,以及对天后(妈祖)、关帝、碧霞神君、五通神的崇拜等。对于以上各种民间宗教,各篇论文都有独特的研究视角,使读者在宗教沿革之外得以了解:白莲教通过师徒和家族联系的传播网;天后(妈祖)和关帝作为神的形象有着丰富内涵而不仅仅是国家鼓励的那一种标志;对碧霞神君的崇拜因为与女性行为联系密切使儒家文人对之带有疑虑和敌意;五通神虽然被认为是公认的恶神,但演变成一个普济的财神是和中国明末请初的迅速商业化分不开的;宗教崇拜和中国人如定居台湾的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此外,本书还因为对文化移植的复杂性和困难的关注,收录了有关“孔夫子”这一名称的创造的论文。 《中国大众宗教》目录 序言…………………………………………………………………………韦思谛 反叛间的联系:清代中国的教派家族网…………………………………韩书瑞 中华帝国后期白莲教的传播………………………………………………韩书瑞 神的标准化: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詹姆斯•沃森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杜赞奇 泰山女神信仰中的权力、性别与多元文化………………………………彭慕兰 财富的法术:江南社会史中的五通神………………………理查德•冯•格兰 共有的信仰:清代台湾南部客家人的会所、社区与宗教…………迈伦•科恩 北京妙峰山进香:宗教组织与圣地………………………………………韩书瑞 “孔子”与其汉文别称“孔夫子”的创造…………………………… 詹启华 译者后记……………………………………………………………………陈仲丹 -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本文集汇集了作者十余年来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内容涉及到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诸多重要问题和个案,其中包括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晚清新政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物陆军部衙署及其设计者沈琪、中国近代第一部建筑学著作《建筑新法》及其作者张锳绪、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学科确立的过程及建筑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建筑美学思想的发展、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南京中山陵的设计、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杨廷宝的建筑特色、杰出的建筑家梁思成和其妻子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史写作、他的历史研究与现代中国风格建筑的理想在他于1949年以前参与设计的惟一“大屋顶”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中的反映、以及近代国民党人经营时间最长的城市——广州——在1910至1930年代的发展。 在研究中作者从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和艺术史多学科角度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历史方法,进行史实考证、数据统计、文本解读、形式分析,乃至跨文化比较,使得其建筑史研究不仅见物,而且也见背景;不仅见人,而且也见思想;不仅回答“是什么”,而且也回答“如何是”,“为何是”。 本书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建筑史、建筑史学史、设计史、城市史、视觉文化史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