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开放中国
1977-2007——我们曾经以不同年龄,不同角色生活在其中的真实年代。 30年,30段巨细混杂的记忆,试图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变革力量,学习并继承改革的智慧和勇气。 30年前中国到处都是废墟,人民愚昧而贫穷。那个时候和现在的真正差距,其实要比目前所能观察到的更大。尽管这个发展历程一般有很多硬数据来衡量,但是如果以人类的标准看,其间的变化甚至更加惊人。 ——美国《新闻周刊》2007年12月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果从经济增长的指标来衡量,中国这段时间里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史所少见。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话语的主题词。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1月 中国的改革开放堪称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实践。短短30年间,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贫弱国家一跃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民众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满足。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 ——香港《文汇报》2008年1月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伟大作家鲁迅的梦想实现了:中国不再用砖头加固将其与其他民族隔离开的长城。30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与建立市场经济的方针并举,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俄罗斯《独立报》2008年1月 自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路线以来,中国经济便以超过1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如今的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取得如此硕果的动力就是改革开放。 ——韩国联合通讯社2008年1月 这是一本关于改革开放的书。 这是一本亲历者讲述历史的书。 这是一本唤醒记忆并且重新认识所走道路的书。 本书通过对30个人或口述历史,或还原现场,或记录结果等等的方式,来回溯中国改革开放的种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推动力。 -
岁时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岁时文献资料的深刻思考,结合田野考察,向读者解释了:在中国特定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蕴育了中国民众特有的岁时观念,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体系。在历史—现实的时间流程中,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诸多节庆中,我们体味到了中华民族不息的生命意识,感悟到了民众情感的凝聚,历史的传承、社会活力的延续。 -
丑陋的日本人
本书是继柏扬《丑陋的中国人》之后又一部分析东亚民族国民性的力作。这不是一部宣泄民族主义情绪的谩骂之作,而是一部冷静描述和分析日本精神、文化、生活、社会的学者之论。本书文笔流畅优美,叙事轻松活泼,极具可读性,却又不失学术底蕴。是一部兼具趣味性与深刻性的日本文化读本。 本书不仅是一部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以旁观者的目光客观分析日本人的力作,更精编了三部举世公认的日本研究名著在内:克里斯托弗《日本精神》,新渡户稻造《武士道》,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打败敌人先要了解敌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那么,日本人、日本文化的丑陋之处在哪呢?本书从日本文化入手系统解剖日本变化的明与暗,深刻揭示日本国民性,全面解读日本民族文化,既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分光镜,又是日本社会面貌的万花筒。 -
On China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fter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in 1949, China and most of the western world had no diplomats in each others' capitals and no direct way to communicate. Then, in July 1971, Henry Kissinger arrived secretly in Beijing on a mission which quickly led to the reopening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changed the course of post-war history. For the past forty years, Kissinger has maintained close relations with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Chinese leaders, and has probably been more intimately connected with China at the highest level than any other western figure. This book distils his unique experience and long study of the 'Middle Kingdom', examining China's history from the classical era to the present day, and explaining why it has taken the extraordinary course that it has. The book concentrates on the decades since 1949, presenting brilliantly drawn portraits of Mao Zedong, Zhou Enlai, Deng Xiaoping and other Chinese leaders, and reproducing verbatim Kissinger's conversations with each of them. But Kissinger's eye rarely leaves the long continuum of Chinese history: he describes the essence of China's approach to diplomacy, strategy and negotiation, and the remarkable ways in which Communist-era statesmen have drawn on methods honed over millennia. At the end of the book, Kissinger reflects on these attitudes for our own era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an uncertain future. On China is written with great authority, complete accessibility and with many wider reflections on statecraft and diplomacy distilled from years of experience. At a moment whe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thinking about China more than ever before, this timely book offers insights that no other can. -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是讨论语言接触、词汇交流的著作,但著者把语词的问题放在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去分析。西学东渐、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留日热潮……历史的潮涌与新词译词的诞生得到了明确的阐述。历史学可以通过时代关键词的形成透视出近代的脉动;词汇学亦可从近代新知识在欧中日三方的环流中把握概念的引介和语词借贷的关系,并进而审视“新国语”形成的历史。大处着眼,细处着笔,此书之胜人处也。 -
告别饥饿
四位新华社老记者根据自己1980年的采访笔记整理而成的,其中大部分内容曾写成"内参"供中央最高决策层参考,不少内容邓小平、胡耀邦、万里等作过批示,成为制定重大政策的可靠依据,对改变中国前途命运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四位记者当时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33岁。 读罢本书,你可以深切体会到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和艰难,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人民共和国为了摆脱贫困,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幸福,曾经走过怎样曲折的道路,曾经承受多么巨大的磨难。 该书曾于1999年第一次出版,十年以后再次重版重印。第一次出版该书经历了18年,再版该书又经历十年,实在令人感慨。 穆青在记者采访出发前讲的一段话: 要说真话,写实情。斯诺的《西行漫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为什么至今读来仍然震撼人心?就是因为他们真实地记录了大量的事实。他们当时发的新闻,今天成了信史。你们这次调查,今天看是新闻,明天也就成了历史。 --穆青(时任新华社社长) 贾平凹读本书后的评论 书是一个晚上读完的,读得心潮起伏,后半夜完全失眠。这种情况是我以前从未发生过的。全书没有华丽的词句,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质朴到了极致,你说是新闻调查也可,是报告文学也好,是长篇散文也好,但你为中国改革初期现状的巨大真实所震撼,为作者的胆识、良知和职业责任心所凝聚的灵魂所感动。……什么叫社会责任心?什么叫真正深入生活?什么是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如何关注和忧患我们所处的中国?这本书可以做相当多的回答。 --贾平凹(著名作家) 来自凤凰读书 -
站在经济学的高坡上
杨小凯为著名的华裔经济学家,在经济学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曾两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杨小凯著述等身,以其传奇的经历和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2004年杨小凯不幸英年早逝,去世后,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师友亲朋纷纷撰文追思,对其学术思想、治学态度和成长经历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本稿汇集追忆文章约五十篇,从各个方面回忆评价杨小凯,全面展现了一位优秀华人经济学家的一生。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主要讲述了:早在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剑拔弩张之际,晋文公还有点踌躇,其臣下就曾提到晋国的表里山河,用不着有所顾虑。后来晋平公还曾把国险作为晋国三不殆之一。这些都是论晋史者所熟知的往事。其所以被人称道,正是由于符合晋国的山川形势,特别是太行之西,王屋之北,更是如此。晋国和其东南的诸侯列国也曾动过干戈,主要重大战地却都在太行之东、王屋之南。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鞍之战,就都是在远离晋国之地进行的。齐桓公固曾登上太行,而且还西至卑耳山,可是在登太行时,却要束马悬车,旅途维艰。如果要进行战阵,看来还是不容易的。 -
中国近代史:1840—1937
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中国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937年开始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民族经历战火淬炼,迎来新生。百年之中,中华民族从“中古”状态的“老大帝国”,蹒跚前进、趔趄前行,逐渐转型成为“近代化的民族国家”。这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便记录于蒋廷黻先生的这本《中古近代史:1840—1937》之中。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古近代史》,以六万多字的篇幅,简要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华民族“走出中古”的历程。凭着强大的综合能力,蒋廷黻先生摒弃了繁琐的考证和史料堆砌,为读者梳理出了近代中国发展的清晰脉络,论述生动,观点深刻,好读而耐读;第二部分为附录,包括《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及多篇时论,首次完整展现蒋廷黻先生的史学观点和个人见解。 -
中国文明正源新论
《中国文明正源新论》是作者的一个文集,包括少量的访谈与讲话。在我们民族面临新的文明跨越的历史转折时期,重读我们的文明历史,找准我们的文明正源,以新的价值理念寻求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就变得十分重要与迫切。中国文明向前发展,方向何在?从国家高层到每个公民,每个人都面临着“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的严峻拷问。《中国文明正源新论》从我们的文明史意识、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战国之兴亡反思、战国人物论、文明散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红星照耀太平洋
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推荐书目! 《大西洋月刊》2010年国际关系类最佳图书! 《红星照耀太平洋》将会成为研究中国海权崛起的鼎力之作。它篇幅不长,但内容详尽,它观点平衡,但言无不尽。在清晰的叙述中充满着热情。这不是一本关于海军问题的枯燥论述,而是富有强烈的历史感和地理意识。 ——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 Kaplan), 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著有《季风》 吉原恒淑和詹姆斯•霍姆斯从美国的立场和设想出发,论述了中国海军行动的理念、策略以及中国海军的能力,评估了中国海权的崛起将如何影响美国在亚洲的海洋战略。 作者认为,除非美国做出调整,否则中国将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挑战。 -
大明悲歌
本书以崇祯年间的历史为背景,详述了末代皇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来企图中兴大明,却又无力回天,最终走向失败的过程。作者从独特的角度分析了包括崇祯皇帝在内的诸多历史人物的个人悲剧,以及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运用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勾画了明末昏暗腐朽的暮气晚景,书中也隐藏着对国家命运的悲叹。 -
重新发现上海 1843-1949
如果说上海是一座见证了中国近代跌宕沉浮的城市,那么天平社区,则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一个标本,这个面积仅仅2.68平方公里的社区,因为它独特而辉煌的历史,注定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之地。 天平之独特,不仅在于它是上海的一部分,更因为它与这些人的命运曾交错相连:盛宣怀、蒋介石、宋子文、陈毅、宋庆龄、汪精卫、马歇尔……一百多位历史名人,都曾聚集在此,他们与天平一起,亲身经历着中国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 今天的天平,依然保留着这些人的旧宅故居,留存为历史的见证。它们一座座矗立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仿佛在述说着曾经繁华与动荡。 -
政治游说
本书以“政治游说”为主线,从“如何劝说或影响别人决策以达到安身立命、安邦治国和捭阖国际政治外交”的视角,以考证、翻译和解读的形式,运用现代汉语深入浅出地对西汉刘向编撰的《战国策》的全部494篇策文进行了逐一翻译解读,并为重要篇章考绘了近50幅诸侯争雄形势图。本书既是一部古典文献的现代语文版通俗读物,又是一部建立在信史基础上的研究专著。因此,既适合于学习掌握沟通技巧和方法的普通大众,也适合于从事战国史、国际政治与外交研究的学者,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 -
日本论 日本人
《日本论》和《日本人》是戴季陶和蒋百里在长期身日观察了解日本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剖析日本社会、文化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人研究日本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内容包括了日本的历史、文化渊源、社会习俗、民族精神、政治人物等。 -
他影响了中国
读陈云起伏一生,再现世纪神州云谲波诡 叶永烈抽丝剥茧,揭秘中共历史事件真相 他深度影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时代进程 邓小平称他是“改革开放的副总设计师” 他的座右铭:“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 他低调得近乎神秘,却每每在中共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他是中共的“红色掌柜”,他奠定的中国经济体制影响至今。“摸着石头过河”是他的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他一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他就是陈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他都在影响着中国。 他是中国两代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在危难之际受命负责中共特科,从事反奸、锄奸工作,其手稿弄清遵义会议一系列谜团,担任过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又转行当上中共“掌柜”。 他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结束了长达10多年的恶性通胀。毛泽东多次说他“右”,但又不得不在经济发生困难时把陈云“请”出来。作为中国计划经济第一人,他有哪些过人的经济才能? 他在“文革”前经历了三起三落,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属于少数没有被打倒的高级领导人,遭到的批判也不多,他有哪些高明的人生智慧? 他淡泊名利,低调得近乎神秘,却在重大历史转折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秘密会见叶剑英商议粉碎“四人帮”,坚决支持邓小平复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扔出五颗重磅炸弹…… 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通过采访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及陈云的同事、秘书等当事人,获得了大量珍贵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用生动形象的纪实文学手法,真实再现了陈云起伏曲折的一生,揭秘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台前幕后,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陈云多个侧面不为人知的细节。 -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本书为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时的日记,还包括部分手稿和一些私人信件(主要是给父母的),在李希霍芬先生去世后,由其学生整理而成。原书于1907年出版。 本书除了详细记载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时的科研成果之外,也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旅行见闻、经历、感受,以及对中国城市、农 村、交通、风土人情的评价。日记中不时出现他为了实现科研目标,与中国官民沟通过程中使用的种种有趣手段,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他总充满自豪地讲述他是如何实现“精致奢侈”的欧式旅途生活的,让人对他的考察之旅充满艳羡;最重要的一点是,年轻读者在跟随李希霍芬“走完”中国之旅后,能够从他身上学到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手段,这才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虽然李希霍芬想要客观地介绍实际情况,尽量避免用华丽的词句描绘自己的旅行体验和冒险经历,但这仍不失为是一本生动有趣的旅行日记。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由李希霍芬的学蒂森根据他身后遗留的在中国进行考察时的日记、手稿以及数量众多的私人信件编辑整理而成,出版于1907年。与其学术著作《中国》不同的是,本书更多地记录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七次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经历,是一本生动的旅行日记。其内容丰富,包含了李希霍芬对中国山脉、地质结构、气候、人口、经济、文化以及殖民情况的介绍;语言通俗,为读者了解当时中国的面貌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李希霍芬在日记中对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产、人们生活状况、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影响、罂粟的种植情况等作出了细致精确的描述。将该书翻译成中文,首先对于全面客观地认识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提供了依据,其次为地理地质学界对李希霍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更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中国基督教史纲
《中国基督教史纲》是我国学者所撰的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中国基督教通史或全史著作。《中国基督教史纲》于1940年出版,此后曾重印,还出过海外版。尽管问世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该书的影响犹存,目前仍为修习中国基督教史的主要入门和参考书籍之一。 -
1750-1950的中国
《1750-1950的中国》主要内容:这不是一本历史普及读本,我们虽然都是学文史出身,但并不从事历史研究。我们很想在《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的时代强音的间隙,谈谈“大国的衰落”、“帝国的倾斜”。 各位还是先看一张我们根据资料整理出的《1750年-1950年中国的GDP走势图》吧(见下页)。虽然说统计口径不同、数据来源不一、专家立场差异,这份表算不上精确和权威,但以之来呈现一个事实是足够的——中国从1750年-1949年经济一直在下滑,一向不愿正视“夷人”的中华帝国落后了。 有人会认为,落后了是因为被人打了并且打输了,但战争失败后复国并且不到50年又重新立于排头兵地位的国家有的是,而我们从1840年以后就一蹶不振,以至于100多年不能抬头。并且从大量的鸦片战争的研究资料中不难得出结论——战争失败不是中国落后的原因,而是帝国衰落的结果。正应了一句平常语“落后就要挨打”。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