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波斯拉施特《史集·中国史》研究与文本翻译

    作者:王一丹

    《东方文化集成》为季羡林教授所倡导,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和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联合组建的编委会负责组织撰写出版。   这是一项迎接二十一世纪东方文化复兴和再创辉煌的世界性文化工程。   本书上卷介绍了拉施特的生平和著作,他在介绍和研究中国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史集·中国史》的价值及特点,等等。为了尽可能详尽而全面地把拉施特介绍给人们,作者查找和引用了大量文献,包括许多不为前人所注意的材料以及一些已是孤本的手抄本,其中还有拉施特本人所撰写的一篇小传。
  • 匠学七说

    作者:张良皋

    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大于器物,早于典册,久于金石。从建筑入手,研究人类文化,本当顺理成章。目前,不论中外,说起“建筑文化”一词总显陌生,但无妨中国自我作古。中国建筑文化融合得如此紧密,如此悠久,如此普遍,以致人们完全不感觉其存在。所谓“行之而不著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本书将建筑与传统文化,都为《匠学七说》,务在发前人之所未发,唯陈言之务去。本书将建筑与传统文化,都为《匠学七说》,务在发前人之所未发,唯陈言之务去。每念筚路蓝缕,自必仰止往哲;至于宏文大论,但能期之来贤。容我亡冀千虑一得,多言或中,足矣。
  • 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

    作者:陈茂同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伴随着生产水平、经济基础、物质文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而同步进展。因此,对人类衣冠服饰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些侧面情况,增加我们的历史知识。 这些记载,给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衣冠服饰制的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例证。专志记述虽然十分详细,但和出土的石刻、壁画实物校核,却尚有许多不尽相符之处。究其原因,大凡有二:第一,文献记载的冠服制,多是统治阶级朝会、燕享、郊天、祀地等礼仪的服用制度,而石刻、壁画所反映的则多是平时燕居生活和奴隶劳动的情况;第二,后朝人修前朝历史,其时间相隔,或有数百年,中历战乱,资料多有散佚,征集难于周备,加上墓葬实物尚未出土,对于某些服物的认识或有借助想象或推测,以至于难以准确。例如,依史志记载,汉代梁冠和爵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理而论,帝王冠帽必当九梁,但从东汉石刻、壁画所反映的形象资料看,则一般只一梁至三梁。叉据《舆服志》所载,幅中裹头(即平巾帻)是西汉王莽因头秃无发才开始应用的,怛从出土的商代玉雕分析,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有巾裹之制,其间相去千余年。大量的出土文物,纠正了史志记载的不实,所以,我们在叙述历代冠服的具体形制时,尽量参照出土实物及形象资料,若遇实物和图像与文献记载不尽一致者,则或是同时并叙,指明是非;或径从宴物,略加说明。本书的插图。除了可以增强我们的感性知识外,有时还可以作为判断是非的根据之一。衣冠服饰,古今不同制,其中比较重要的区别,大概有两方面:第一,古服上衣下裳,今服则衣裳连称,而裳名转废;第二,古时服装(尤其是上层阶级)都极宽博,只有军士服装较窄小,今天则除了僧衣道服还存古制外,其他服装均尚紧窄称体,并讲究线条美。所以,古今服物名同而形制迥异,例如袍、衫、裙、裤,以至鞋、袜、冠帽等,古今皆同名,而且是人们生活中习见、习闻、习用的东西,但若以今名考之古制,则大异其趣。因此,必须分别考其由来,述其沿革。在书中,凡是古今通用的服名,则多在刨制的朝代加以详叙,或阐明其沿革关系,以使读者对该服物有较完整的概念。古人的装饰物,千奇百怪,诸如首饰、颈饰、手饰、衣饰以及面饰胭脂粉黛等等,名目繁多,品类不一,形制各异,我们只选择较重要的,或能代表该朝特征的,或多数朝代袭用不革的,或古今同制为人们所习见、习闻、习用的,或诗、文、词、赋多所提及的进行介绍,其他就不能一一述及了。各朝冠服制度的改革和服物的更新,与丝棉生产的发展和织染技术的提高都有密切的关系。本书每章都用一些篇幅叙述该朝统治者如何重视、提倡和鼓励丝棉生产的情况,作为冠服制度改革和更新的物质依据。本书的编写内容,除了采用史部文献、出土文物和历代笔记的有关记载之外,还参考、吸取了当代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资料,特此说明。
  • 中国文明的开始

    作者:李济

    《中国文明的开始》是对李济先生1954—1972年间对中国上古文明与文化研究成果的一个初步总结,展现了李先生学术思想和观点的发展。书前收入了五十帧精美图片,其中有些为首次中文出版。全书共八篇,其中第一篇《中国文明的开始》,以殷墟发掘成果,尤其是对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为基础,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进行了探究。其他各篇在肯定安阳发掘对中国历史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远古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原始进行了重新认识,尤其在古史料的收集、选择、整理以及古史的写作等各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提出了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
  • 红尘冷眼

    作者:宋云彬 著,海宁市档案馆,海宁市政协文史

    本书包括《桂林日记》、《昆明日记》、《北游日记》、《北京日记》、《杭州日记》、《甲午日记》、《乙未日记》、《日记》、《昨非庵日记》、《深柳读书堂日记》,真实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300余位现代名人,反映了社会变革时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 中國繪畫史

    作者:CAHILL, JAMES高居翰

    《中國繪畫史》一書英文、法文及德文版於1960年首度由瑞士著名美術書籍出版家史基拉(Albert Skira)出版以來曾多次再版,極受好評。作者融合了德國藝術史和漢學法學方法,以各斷代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為中心,討論及分析繪畫風格如何銜接與轉變,兼論畫家創作時代的社會背景及文化型態。以實在的例子、具體的詞彙、漸進的敘述、專業的語法,使讀者不覺障礙,順利地與作者一同進入歷史的軌道。
  • 唐代景教再研究

    作者:林悟殊

    编辑推荐:唐研究基金会丛书。 本书并非全面系统论述唐代景教,而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误区,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对景教士在唐代中国努力传教的精神及其所取得的业绩,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其最后的失败,应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进行分析,作者把景教在唐代中国传播失败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唐朝宗教政策的变化。 本书作者对学界经常使用的传统景教资料,重新考察,重新解读,特别加以辩伪求真。
  • 直面历史

    作者:徐友渔

    本书主要是作者本人对文革的个人体验与思想反思,其中还包括他针对“红卫兵”行为所做的专题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为我们冷静剖析了那红色年代的疯狂。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简介: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38年,史称民国时期。与政治经济衰败不相对称的是民国学术大放异彩,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继承、整理,西方文化高强度地影响着当时学人的思维和视野,一时间著述兴盛、流派纷呈。为保存、借鉴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促进当今学人在更高层次上研考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及西方文化的交接融合,同时使民国学术著作有出版更见系统性,作者编造了这套《民国学术经典文库》。
  • 延河边的文人们

    作者:朱鸿召

    《延河边的文人们》内容简介:延河,流过延安,流进黄河,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死歌哭,命运浮沉,深刻地溶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悄然地化入几代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此水此河,与海相连。延安文人的命运,浓缩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密码,折射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风雨霞光,也制约着20世纪后半期,以至于21世纪前期中国社会几乎每一个生命的生活品质和价值尊严。关注延安,其实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 遮蔽与记忆

    作者:傅国涌,向继东

    收入本书的文章,都有自己的角度。单篇来看也许不是历史,但合起来看,或许就是历史的某一维度。如把书中林蕴晖的《三年大饥荒中的人口非正常变动》和茆家升的《大跃进中的安徽官场和一个人的觉醒》连起来看,前者是史家大角度、全方位探讨“三年困难时期”究竟饿死了多少人,后者却是安徽一省个案的一个视角。王文华的《晋察冀解放区的“五月复查”运动》是写山西土改中的事;景凯旋的《一个革命话语的产生》,详细披露了《白毛女》这一经典话剧的创作全过程。 本书还要特别提到台湾学者徐宗懋的《1947年春:中外记者团延安之行》一文。当年国民党胡宗南占领延安后怎样?徐先生以史家的笔法,提供了不少难得一见的细节。徐先生的优势是:身在放开“党禁”、“报禁”之后的台湾,能看到我们无法看到的史料。还有杨天石的《1949:蒋介石在日记中如何反省》、苏双碧的《吴晗:学者官员双重身份的悲剧》、李蟠的《喝过延河水的红小鬼阎明智》、雷颐的《森有礼的悲剧》等,都是十分可读的篇什,且又能发人深思。
  •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作者:[日] 城山智子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每一个与国际金融与商品市场相联系的经济体都受到了冲击。本书不仅意在表明中国无法逃避资金流动和贸易急剧下降的后果,而且还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中国历史的新视角。大萧条是现代中国的分水岭。在以金本位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中国是唯一使用银本位的国家。国际银价的波动侵蚀了中国的货币体系,并破坏着中国的经济稳定。为了应对严重的通货紧缩,国家对市场从自由放任转向调控干预。用不同的外汇标准构建新的货币体系,要求审慎的政府管理;最终经济复苏与币制改革的进程导致了整个中国经济政治化。通过对大萧条冲击与其后经济复苏过程的分析,本书考察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关联下,国家—市场关系的转变。
  •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下)

    作者:金冲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为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中,始终贯穿的鲜明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它必须分两步走:后者是人们憧憬和奋斗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所谓必要前提,就是指它是无法逾越的。如果连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都无法做到,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要是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分成两半的话,前半个世纪,也就是一九。一年到一九四九年,中国人主要解决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后半个世纪,也就是一九四九年至二○○○年,中国人所要解决的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问题。
  • 老太监的回忆

    作者:信修明

    文中记述了他在宫中耳闻目睹的有关政治、生活的情景,并着重描述了封建帝王、大臣及太监们的日常生活细节,许多情节都鲜为人知。
  • 1947年春

    作者:秦风老照片馆

    《1947年春:延安》内容为:1947年春,国民党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后,专门安排了一次中外记者的采访活动。整个采访过程虽然经过了周密的导演与布置,为了夸饰“战果“,军方甚至不惜造假,破绽百出,但采访期间记者们拍摄的大量纪实照片,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同于习见的红色摄影家们对延安的纪录,弥足珍贵。
  • 霞衣蝉带

    作者:马大勇

    《霞衣蝉带:中国女子的古典衣裙》主要内容简介:一册通晓几千年中华女性穿衣打扮的历史,图文并茂,让你穿越古典文学、绘画雕塑的斑斓世界,让自己变得更加古典、优雅、诗意…… 《霞衣蝉带:中国女子的古典衣裙》: 叠穿、混搭、透视、荷叶边…… 时尚轮回,看时髦的古人如何玟转潮流 卡地亚、迪奥、爱玛仕…… 众多一线大牌的中国一兀素,一起来追根溯源 全面荟萃中国古典衣裙之美 图文详解中华文化服饰艺术
  • Fortunate Sons

    作者:Liel Leibovitz,Matth

    At the twiligh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sent a detachment of boys to America in order to learn the ways of the West, modernise the antiquated empire, and defend it from foreigners invading its shores. After spending a decade in New England's finest schools, the boys returned home, driven by a pioneering spirit of progress and reform. Their lives in America influenced, not only their thinking, but also their nation's endeavour to become a contemporary world power, an endeavour that resonates powerfully today. Drawing on diaries, letters and other first-person accounts, Fortunate Sons tells a remarkable tale, weaving together the dramas of personal lives with the momentous thrust of a nation reborn. Shedding light on a crucial yet largely unknown period in China's history, Fortunate Sons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issues concerning that nation today, from its struggle towards economic supremacy to its fraught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 坏传统

    作者:朱建军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借鉴西方学界的心理-历史学派技术,以心理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文章精选,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项全新成果。作者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秦始皇统一中国、项羽乌江自杀这样的经典历史入手,从孟姜女哭长城、白娘子传奇这样的神话传说入手,从孔融让梨、割肉饲亲这样的传统美德故事入手,从电影《天下无贼》《太极张三丰》《墨攻》等入手,以及从孔子、秦始皇这样的人物个案入手,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传统中“较坏的”、“不健康的”那一部分作了深度剖析,对中华民族心灵从丰润到萎缩的发生史作了深入的探索。希望通过心理学的这种批判、析毒,让今天的人们生活得心灵舒展 ,不压抑、不焦虑。
  • 长歌行 08

    作者:夏达

    惟有花间人别后,无期。水阔山长雁字迟。 回到长安,繁华依旧,物是人非。 被尘封的过往因为各种势力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然而,长歌却舍弃无限靠近的真相,毅然走上一条迥异的道路…… 国漫领军人物夏达依旧以其独特细腻的叙事、个性鲜明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为我们述说大唐公主李长歌的成长故事。 《长歌行》第8卷一扫前期的迷茫,带着一股意气勃发的爽朗气息!幡然悟“道”的长歌真正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踏出成长的重要一步。“我已失家,不愿意失国”的低诉让人动容,因“哀民生之多艰”而走上“兴唐”道路的长歌,面对阿窦的不理解、风起云涌的局势,自是“虽九死犹未悔”。 《长歌行》第8卷是新篇章的开始,为了家国天下,长歌与阿史那隼分道扬镳,果断向西。强敌环伺,险阻重重,周旋在各种权谋诡计里的长歌,纵素手染血、刀剑加身,心自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