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作者:许嘉璐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并不是一本对古代典章制度进行考证的著作,作者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古人的服装和佩饰、饮食和器皿、宫室和起居、车马与交通作了介绍,而且其中也有些异于成说的一得之见,为现代社会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必读之书。
  • 海殇?

    作者:王义桅

    本书记录了一名学者外交官在布鲁塞尔任职三年的感悟,参加四百多场国际研讨会的所闻,以及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反思。作者以中国古老智慧概括出欧洲海洋文明衰落的五大内因,剖析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八大模式和海洋文明的五大悖论,提出“改造我们的欧洲文明观”这一时代命题,以纠偏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仰视西方的知识体系与价值标准。 作者认为,尽管中欧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面临着通过自身的文明转型推动人类文明转型的时代使命。在文明互鉴互融过程中,中欧携手开创新人文主义,为世界所期待。中国崛起必须超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惯性思维,摒弃“复古” 与“接轨”的迷思,并通过复兴中华原生文明,创新人类文明而确立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
  • 中国名号与中古地理探索

    作者:胡阿祥

    本书从中国古代名号、中古地理的独特视角出发,对先秦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作者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古代国号、名号、地名等为研究对象,力图将隐藏在其中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涵揭示出来,从而将一幅生动有趣的中国古代社会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 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

    作者:桑兵,关晓红

    本书力图从本事与观念两个层面重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各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书中各章的作者都在相关领域浸润有年。研究范围从清代的汉学与宋学,到抗战时期的“战国策派”,包括陈澧与东塾学派,康有为、章太炎与今古文之争,全盘西化派,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张荫麟、乡村教育各派、清华学派等。在深入门户、超越派分,更好地理解古往今来学术发展的渊源脉络的共同理念下,各专题注重实证,详人所略,是站在学术前沿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最新研究。
  • 复兴之路(上中下)

    作者:中央电视台《复兴之路》节目组

    《复兴之路(上中下)》述事宏大,解读深刻,凸现了历史发展主体脉络,电视片原创精彩内容及画面与图书内容合为一体,给人以启迪,引人以思索,发人以共鸣。这是一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史诗;一套浓缩民族复兴历程的震撼影视图书;一套极具深厚历史底蕴和史料价值的影像资料的纸质化精粹集成,更是一套思想性、历史性、可读性俱佳的可收藏的精品图书。
  • 文革大笑话

    作者:刘济昆

    作者之前生活在成都,现在好像是定居澳大利亚。 序言是流沙河老先生做的。 http://hahame520.blog.163.com/blog/static/3151456200722191840731/
  • 变化中的中国人

    作者:E.A.罗斯

    《变化中的中国人》的英文版本出版于1911年,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观察中国的代表作。书中主要纪录东西文化在中国的冲突,作者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阐发了一些有趣见解。其对中国人口、环保及禁烟等问题的议论,极有预见性并富史料价值。 我们常常将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归于中华文明及其社会制度。实际上,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仅仅在于有限的土地上养活了过多的人口。 假如中国人有幸经历一个持续、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且这一阶段不至被任何历史的反动、外族统治及内乱所打断,至多需要两代人的时问,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就会与美国平民的生活水平不相上下。 本书中主要纪录东西文化在中国的冲突,作者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阐发了一些有趣见解。其对中国人口、环保及禁烟等问题的议论,极有预见性并富史料价值。
  • 失去的机会?

    作者:杨奎松

    《失去的机会》为抗日战争史丛书之一。
  • 中国经学史十讲

    作者:朱维铮

    本书是关于中国经学史的论著,首次结集。按照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设计,收入本书的论文限于十篇。本书的内容包括小引、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经学、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论语》结集脞说、汉学与反汉学、晚清的经今文学、重评《新 学伪经考》、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附:中国经学史选读文献提要等内容。
  • 中国封建社会

    作者:瞿同祖

    瞿同祖在导论中提出,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他认为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规范之一。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和巩 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因而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意义和作用。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他认为集中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这两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秩序。
  • 1939年:走进西康

    作者:孙明经 摄影,张鸣 撰述

    《老照片》专辑重现尘封了60年的影像,追寻一个消失了的省份。本书中收录的老照片讲述了上个世纪30年代西康的老故事,读者从中将会对那逝去的年代有一个了解,《老照片》是当代青年人认识过去一个极佳的窗口。
  • 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

    作者:臧云浦,朱崇业,王云度

    本书分为《中国历代官制简述》、《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解》及《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及词简释》三个部分。《简述》部分简要叙述了先秦至清官制的演变。《表解》部分列有自秦至清各朝官制、爵号、俸给、品秩等简表。《名词简释》部分主要解释先秦至清历史上较常见的官职名称、兵制中的主要兵种以及科举制中的专有名词。   本书释词所用年代为旧纪年,公元纪年附在旧纪年后。释词中的古地名均注有今名。词目索引参照《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词目笔画索引排列。   本书辛亥革命以后的官制、历代农民起义政权的官制一律不收。
  • 中国心灵

    作者:(德)卫礼贤

    卫理贤在中国的日子,正是中国经历着巨大变革的岁月。他目睹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看到了辛亥革命如何席卷中国大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心灵》一书中,他不仅描绘了中国的政治变革、社会变迁,还为当时的著名人物、名山大川、风俗习惯留下了色彩斑斓的一笔。卫礼贤中文造诣甚好,对中国古诗词和传统典籍非常熟悉,对中国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书中处处可见中西文化碰撞所进发出的火花。
  • “大锅饭”

    作者:罗平汉

    千百年来一向生活散漫惯了的中国农民,一夜之间来到公共食堂集体就餐,的确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大改变。但是,吃饭方式与社会制度之间,并没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农民是在家里吃饭还是在公共食堂吃饭,充其量也只是生活方式的问题。可是,在庐山会议后的全党“反右倾”过程中,在何处吃饭这个生活问题,与当时的许多事物一样,竟上升到了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公共食堂也就赋予了“社会主义阵地”的特殊意义,凡是坚持公共食堂,就是坚守“社会主义阵地”,反言之,就是破坏社会主义,就是企图走资本主义道路。于是乎,一度垮掉了的公共食堂重新恢复,全国出现了第二次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
  • 邓广铭全集(全十册)

    作者:邓广铭

    《邓广铭全集(共10册)》内容简介:邓广铭(恭三)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宋史泰斗:’、“一代宗师”。他早年师从傅斯年、胡适、陈寅恪先生,毕生求索上下古今,著述宏富,主要研究范围则在宋辽金史,尤专精于宋史。先生初登史坛,就以宋史研究成果一鸣惊人,深得胡适先生称许。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说:“其用力之勤,持论之慎,并世治宋史者,未能或之先也。……神思之缜密,志愿之果毅,逾越等伦。他日新宋学之建立,先生当为最有功之一人,可以无疑也。”陈先生的盛赞和厚望,是一代青年史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顾颉刚先生在《当代中国史学》中也称誉“宋史的研究,邓先生实有筚路蓝缕之功”。半个多世纪之后,周一良先生评价说:邓先生可谓“吃透了”宋史,实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并世诸贤治断代史者似罕有人能与之同样全面而深入地专精一个时代。先生的学术成就不但受到史学界的高度重视,而且还获得文学界的推崇。茅盾先生就曾赞誉《稼轩词编年笺注》为“传世之作”。 先生治史,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全新的视角。他努力探索中国古代特别是宋辽金时期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学术文化史和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各方面的重大课题。他的一生出入于宋辽金史特别是宋史的不同领域,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数百篇论文,推动宋辽金史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另外,先生在历史典籍的整理与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先生的学术著作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他的《全集》具有“卓然不可磨灭”的历史品格。 先生的著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关怀。上世纪30年代当他开始进入史学领域之时,正值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先生晚年在《自选集》的《自序》中回忆道:把两宋的境遇同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境遇相比拟,“在今天看来,尽管是不够恰当的,但在当时,人们却大都是如此看待的。也正是在这种并不恰当的类比之下,我才选定两宋与辽金对峙斗争的历史时期作为我进行钻研的主要课题”。他正是怀抱着这种民族救亡感和历史责任感,选择了自己的专业,自觉地将毕生事业融人国家、民族的命运之中。他的学术生涯从陈亮研究起步,以王安石、岳飞、辛弃疾、陈亮等时代精英以及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着力 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命途多舛。但是总有人投身历史研究,一生孜孜石乞石乞,夙夜匪懈,尽心竭智,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先生就是如此。发扬光大先生毕生从事的学术研究事业,是后人包括他的学生们的责任。先生的《全集》堪称20世纪宋辽金史研究的一座丰碑,也将成为新世纪史学发展的一个坚实起点。 《邓广铭全集》共分十卷,收录邓广铭先生学术著作六种,古籍整理笺注四种,讲义、教材、百科词条等五种,论文等二百二十四篇。
  • 我的1976

    作者:彭子诚

    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各方面的人物在1976年的经历。他们之中,有居庙堂之高的官员,有领袖身旁的护士、卫士,有贬谪于江湖之远的作家、画家,有闻名于世的记者、播音员,有处于社会底层但热情未泯的知识青年,也有普普通通的农民子弟以及士兵。在他们的经历中,有生死悲情、辛酸往事,有激情进发、义愤填膺,也有惶惑不安、惊魂未定,当然更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1976年中国社会的全景图。
  • 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

    作者:金启孮

    本书由《北京郊区的满族》、《京旗的满族》和《府邸世家的满族》三部分组成。《北京郊区的满族》,记录的主要是满族下层人民生活、习惯、思想、感情;《京旗的满族》,记述了1949年以前作者亲自调查的北京城区满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姓氏、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特征,为了解1949年以前北京城区的满族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府邸世家的满族》,对各王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一起走向没落的社会背景描写得淋漓尽致,是研究清史和满族史弥足珍贵的历史记载。可以说本书是一部二十世纪京郊、京旗、府邸世家满族的变迁史。
  • 中央樂團史(1956-1996)

    作者:周光蓁

    中國的中央樂團曾出訪歐美載譽而歸,與世界一流指揮卡拉揚、小澤征爾、斯維特蘭諾夫,及獨奏巨擘奧依斯拉赫、史頓、曼紐軒等合作,並為數以百萬計的工農兵演出,熬過多次運動的爭議與起跌,一度更貴為全國艷羨的樣板團,最終卻因市場經濟下的改革浪潮而解散,令人唏噓不已! 本書引用了大量的樂師回憶以及文件互相佐證,五個附錄更是把此中華第一國家交響樂團的歷年演出、錄音,以及外國樂團到訪的資料,巨細無遺地展示。本書更附送一張錄有22段歷史性錄音的CD,殊為珍貴。
  •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

    作者:林毓生

    围绕中国思想现代化这个主题,林毓生先生的这部文集分为五四运动,自由主义理念、人文重建、台湾当前文化发展、有关当代新儒家等几大部分,体现作者多年来对乌托邦主义的反思。
  •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

    作者:(日) 沟口雄三

    本书通过对于李卓吾和阳明学的阐释,对于中国前近代不同于西方的路向进行了辨析,认为“在中国思想中存在着不同于欧洲思想史的展开的中国独自的思想史的展开”,反对一般常见的、以欧洲的历史展开和价值观为基准的西方中心论历史观,从而在中国内在的思想理路中寻找中国的“近代”及其“屈折与发展”;他还打破了在日本通行的对于李卓吾童心说是个人主义表现的肤浅说法,把李卓吾晚期的复杂思想,特别是佛教思想在他身上的独特体现推向对于明代思想本身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