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

  • 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

    作者:麦高温

    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动乱和变化?保持着哪些文化传统和陈规陋习?都市、乡村及社会各层面的具体状况如何?本套丛书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本套丛书的作者皆系一百年前在中国居留并深谙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他们以外人独有的视角和眼光打量、考察着这块神秘的土地,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纪录下他们的观感和惊奇。每本书都保留了大量老照片,这使我们可以更直观和清晰地回眸清末民初那一段充满创伤的岁月……
  • 史学遗产六讲

    作者:白寿彝

    《谈史学遗产》一文从理论上阐述了研究史学遗产的重要性及研究史学遗产的方法。关于研究对象,作者从七个方面作了概括,即归纳了史学遗产中的主要成就,并将其比喻为一个个“花圃”。这就是:中国史学上有关基本观点的遗产,包含历史观、历史观点在史学中的地位、史学工作的作用;史料学遗产;历史编纂学遗产;历史文献学遗产;重大历史问题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厉史启蒙书方面的遗产。关于研究史学遗产的必要性。作者指出:一,研究史学遗产,可以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史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二,研究史学遗产,可以逐步摸索出来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三,研究史学遗产,可以把历史上人们提出来的一些史学问题作为当前研究的资料,丰富我们的研究内容。这些见解,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回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自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发表《新史学》对中国古代史学进行激烈的批评后,直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古代史学始终处于不被重视以至被否定的地位。白寿彝先生在1961年撰写此文,这在当时不仅要有学术上的见识,而且要有理论上的勇气。 作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撰写的五篇文章,集中讨论了四个问题,即历史观点、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历史文学。
  • 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

    作者:杨启樵

    《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 1421:中國發現世界

    作者:孟西士

    1421──明成祖永樂十九年 中國人發現美洲大陸,早於哥倫布七十年; 中國人發現澳洲,先於庫克船長三百五十年; 中國人解決計算經度的問題,遠遠領先歐洲三個世紀。 中國人到達麥哲倫海峽,比麥哲倫的出生還早一個甲子; 過去的歷史課本都可以扔了,過去學的也可以遺忘,因為這本書改寫了一切。
  • “封建”考论

    作者:冯天瑜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封建"考论(修订版)》主要内容简介:“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封建制的基本内涵是世袭、分权的领主经济、贵族政治,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大体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实行地主经济基础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欧洲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制)与中国的殷周封建制相近(当然也有区别,中国是“宗法封建”,西欧是“契约封建”),与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公武二重制“酷似”,中国晚清、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制”对译feudalism。清末民初中国采用这一在汉外语言对译间形成的新名。五四时期,陈独秀忽略中日、中欧历史差异,引入西欧及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反封建”命题,形成“封建=前近代=落后”的语用范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共产国际文件以“半封建”指称现实中国。随后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之一派,信从单线直进史观,把以君主集权和地主自耕农经济为特征的秦汉至明清的两千余年纳入“封建时代”,以与西欧中世纪对应,“封建”概念泛化,既与本义脱钩,也同对译之英文术语feudalism含义相左,且有悖于唯物史观创始人的封建原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五种社会形态”单线直进说框架内的泛化封建观普被国中。注目中国史自身特点的学者曾质疑泛化封建观,提出救“封建”概念误植的方案。《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封建"考论(修订版)》沿此轨迹,强调“名辨”的重要性,考论“封建”,并拟定“制名以指实’等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建议秦至清主要时段的社会形态称之“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此两千余年简称“皇权时代”,以反映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本真面目,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较准确的前史表述。
  • 中华二千年史

    作者:邓之诚

    《中华二千年史(套装共4册)》确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著作,这些特色又是与邓之诚的史学思想分不歼的。作为爱国的进步史家,邓之诚治史的目的是揭示中华民族治乱兴衰的原因,高扬群策群力缔造民族业绩的团结精神,经世致用。《民国学术经典丛书:中华二千年史(套装共4册)》自问世以来就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今天,该书仍是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读之书,读其书必知其人,以上分析如能于人们了解,认识该书旨趣有所补益,也就达到目的了。
  •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作者: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以前所作。所收论文,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这一时期的疑难课题。唐师在上述诸领域纵横驰骋,均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卓然成一家之言。
  • 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

    作者:孟云剑,杨东晓,胡腾

    《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为献给建国60周年而创作,一套共三本,分别为编年纪事、成长地标和风雨人物,全面客观地展示了建国60年间的历史风云和亿万人命运坎坷,大处可揽国家民族之命运,小处可见社会民生之心态,鲜活而充满趣味。
  • 中越战争秘闻录

    作者:金辉,张惠生

  • 60年语录

    作者:袁起,邹国良,文朝利

    本书用建国60年里最具有代表性的语句,把60年间的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联缀起来,其意在于通过新鲜生动的语言,使大家在治乱兴衰的历史经纬中看到丰富多彩的细节,看到更为生动、更为具体和更个性化的历史画面,使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社会基因,更好地明白-- 在这60年间,中国人到底经历过什么,面对过什么,以及更为重要的:他们思考过什么?
  • 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

    作者:西里喜行

    《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套装上下册)》是迄今为止中琉日关系史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其内容丰富,大量使用新发掘的史料,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套装上下册)》是琉球史、中琉关系史、日琉关系史研究以及包括东北亚区域局势在内的国际背景下的中琉日关系史研究的力作,《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套装上下册)》的翻译出版,将对中国学者的上述研究起到提示或借鉴的作用,具有比较重大的学术价值。 《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套装上下册)》作者系日本国立琉球大学教育学教授,1940年生于冲绳县,得地利之便,使《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套装上下册)》更具特色。
  • 咸丰皇帝

    作者:喻大华

    《咸丰皇帝》主要内容简介:咸丰皇帝奕詝(1831—1861),他即位初期,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直到他在避暑山庄撒手西归9东南半壁江山依然硝烟弥漫;在他统治期间的中后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陷落、圆明园灰飞烟灭、大片国土沦陷。咸丰帝心胆俱裂,以31岁的年纪命丧热河。此间,王朝政局跌宕起伏,各种势力集团纵横交错,斗争激烈……
  • 寻求历史的谜底

    作者:杨天石

    中国近代史充满着谜团。本书是对这一时期若干重大谜团和尖端问题的探索。作者依据多年来在海内外精心访求的珍贵而可信的资料,抉幽钩隐,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许多重大的历史奥秘,诸如康有为密谋捕杀西太后,梁启超密请诛杀袁世凯,同盟会内部的两次“倒孙”风潮,蒋介石刺杀陶成章,汪蒋矛盾与中山舰事件的发生,武汉政府密谋逮捕蒋介石,胡汉民密谋武装推翻南京政府,李宗仁密谋向蒋介石夺权迫使其出国等重要史实,均有确凿而生动的阐述。对近代史上的几种重要思潮,作者也有精辟的分析,提出了不少引人深思的问题。
  • 中国历史的教训

    作者:习骅

    《中国历史的教训》(全新修订精装版),是一本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也是第一本由纪检监察干部倾注心血、联系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而写就的读史感悟。 作者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12年—2014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多家媒体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作者巧妙地从古今历史,特别是明清治国、吏治等历史典故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从关注“四风”问题的《朱元璋为何暴打茹太素》到透析“官商勾结”的《张之洞借钱》,从探索“总开关”问题的《高级干部的低级错误》到聚焦作风建设的《作风建设与历史周期律》……这些文章紧跟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打虎拍蝇”的节拍,精选案例,精讲故事,精析道理,成为学习领会新一届党中央治理腐败的坚定决心和高超战略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守纪律讲规矩,做好各项工作的有益参考。 《中国历史的教训》(全新修订精装版),整体进行全新修订,增加了多篇附录文章,有趣、有料,叙事流畅生动,见解独到深刻,传递廉政新思维正能量。
  • 追我魂魄

    作者:云杉

    《追我魂魄》以一个记者采访的角度,通过抗战老兵和幸存村民的回忆,再现了1942年八路军总部突围战斗的壮烈史实,展现了太行根据地军民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同时也对当下发出追问。作者说:“我的前辈,我的同事和朋友,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这部小说,我不再是写一段过去的历史,而是‘我们’和历史之间无法回避的思索。” 云杉笔下的追索之旅,在时空隧道中往来穿梭。出现在历史中的人物培蕊、兔唇、李营长、黑村长等,跃然于作者笔下;出现在现实中的人物老铜寿、王俊、穆易、陈辉等人的故事着墨并不铺张,但都是在起承转合的关键处:由此产生的强烈反差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索空间。 《追我魂魄》的文字简练、生动,极具穿透力,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促人深思。
  •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作者:韩茂莉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 Forgotten Ally

    作者:Rana Mitter

    The epic, untold story of China’s devastating eight-year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For decades, a major piece of World War II history has gone virtually unwritten. The war began in China, two years before Hitler invaded Poland, and China eventually became the fourth great ally, partner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and Great Britain. Yet its drama of invasion, resistance, slaughter, and political intrigue remains little known in the West. Rana Mitter focuses his gripping narrative on three towering leaders: Chiang Kai-shek, the politically gifted but tragically flawed head of China’s Nationalist government; Mao Zedong, the Communists’ fiery ideological stalwart, seen here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epochal career; and the lesser-known Wang Jingwei, who collaborated with the Japanese to form a puppet state in occupied China. Drawing on Chinese archives that have only been unsealed in the past ten years, he brings to vivid new life such characters as Chiang’s American chief of staff, the unforgettable “Vinegar Joe” Stilwell, and such horrific events as the Rape of Nanking and the bombing of China’s wartime capital, Chongqing. Throughout, Forgotten Ally shows how the Chinese people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wider war effort, at great political and personal sacrifice. Forgotten Ally rewrites the entire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Yet it also offers surprising insights into contemporary China. No twentieth-century event was as crucial in shaping China’s worldview, and no one can understand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merica today, without this definitive work.
  • 用年表读懂中国史

    作者:马东峰,张景忠

    国内本有态度的历史年表,全书采用陈寅恪、王国维、吕思勉、钱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观点独特,分析透彻,发常人所未见,揭示难得勘破的历史规律。可谓是当今历史出版当中的难得佳作。  除此之外,本书用年表贯穿全书,标明公元、朝代、帝王年号,系以历史事件,包括朝代兴衰、帝王更替、战役、改革、政争等,世界史大事夹杂其间直接与之对照。每个朝代的重要史实,标题清楚,叙事明白,与年表相呼应,方便查询,实为及其适合学生与一般读者阅读的中国历史读物。 编年体和纪事体的完美结合  国际*流行的年鉴派史学风格  视觉直观,线索明确,中西对鉴,巨细无遗  多所高校教师联合推荐
  • Beyond the Pass

    作者:James A. Millward

    James A. Millward's study of the Qing dynasty's governance of Xinjiang is possibly the most careful study of the subject written since Owen Lattimore's studies of Central Asia. Taking on the Fairbankian idea of concentric rings of Chinese empire, Millward reminds us that the ways in which the Qing dynasty governed its far western regions was a Manchu policy,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The treatment is topical, but does not lose sight of the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The study ends, however, before the Muslim rebellions in the region changed it forever, both in its ethnicity and demographics.
  • 失败的遗产

    作者:严泉

    从1913年至1923年,民国国会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两遭解散而两度复会,围绕内阁制与总统制、单一制与联邦制等问题,制宪议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制宪议员选择的是封闭式的制模式和对抗性的制宪策略,他们排斥北洋实力派对制宪过程的合理介入,沉陷文人式的学理空谈而不能合理地分配政治权力。这些因素,是导致民初制宪政治和民主转型终以失败结束的重要方面。 本书结合历史学与政治学的分析方法,爬梳民初制宪会议的原始记录,运用理性选择理论、策略互动论等分析手段,返回历史现场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力图避免目的论的后见之明及以往对民初制宪失败的道德化评价;同时,作者拓宽视野,将民国制宪与美、法等国制宪过程相比较,当前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民国初年制宪政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