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诗学

  • 希尼三十年文选(修订版)

    作者:[爱尔兰]谢默斯·希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叶芝以来爱尔兰最重要诗人

    ☆希尼亲自编辑、精选,毕生文学精华,现当代诗学集大成之作

    ☆知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 全新修订版

    “像花了很多光年从远方而来,又要花很多光年才能抵达的星光”

    ◎ 内容简介

    《希尼三十年文选》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已出版文论集《专心思考》《舌头的管辖》《诗歌的纠正》和《写作的地点》中的精华文章,以及此前从未正式出版过的经典作品,包括一些正式的文学演讲、对爱尔兰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极具 启发性的文学评论,是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作为爱尔兰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及著名的诗学专家,希尼在这里对众多欧美现当代杰出诗人做了非常深入透彻的分析。他们是叶芝、彭斯、华兹华斯、菲利普·拉金、伊丽莎白·毕晓普、奥登、米沃什、布罗茨基等等。

    无论是自传性的、主题性的,还是批评性的文章,希尼这样描述,“这些文章结集在这里,都是为了寻找答案,以解决这些反复思考的中心问题:一个诗人应如何适当地生活和写作?他与他自己的声音、他的地方、他的文学传承和他的当代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媒体推荐

    谢默斯·希尼的作品有一种抒情美,并含有伦理的深度,它使日常令人惊奇的事和生动的经历得以升华。——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卫报》

    如果想要弄明白诗作之于诗意的关系,希尼的文章必不可少。——《文学评论》

  • 诗义会通

    作者:吴闓生

    诗义会通,ISBN:9787547503744,作者:吴闓生著
  • 中国诗学之精神

    作者:胡晓明

    本论著着重论析了中国传统诗学中所蕴藏的精神价值与思想传统,将中国诗学中的思想传统归结为一种人文精神,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之一种知识意向、价值意向。本书提供给我们一个较广阔的视角,从文化精神的脉络探寻诗学的发展,以期找出一包涵丰富的诗心。
  • 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

    作者:叶维廉

    本书是作者在在北大讲座的学术结晶。这次讲座的特点是从全球化的现状出发,将保护文化生态的问题提高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高度来进行考察。他认为目前几乎覆盖了全球的文化工业就是透过物化、商品化、按照市场原则来规划文化活动,裁制文化,以配合消费者的需要,把利益的动机转移到了文化领域,大量复制音调划一的文化生产。
     本书内容包括:道家美学、中国诗与美国现代诗、道家精神、禅宗与美国前卫艺术、全球化——自然生
  • 论诗术中篇义疏

    作者:阿威罗伊

    阿威罗伊似乎不满足于阿拉伯文化中众所周知的诗的原则,这促使他作一篇中篇义疏来解释亚氏这篇著作。在注疏过程中,他表现出一种引导阿拉伯诗本身转向的愿望,希望它抛弃琐碎、不负责、甚至纵欲、放荡的关注点,转而服务于道德目的。正是因为人们能从诗人富于想象力的表达中获得愉悦,能从朗诵押韵的整齐诗行中享受快乐,诗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说服工具;诵读诗句最初是因其悦人的形象或者动听的声音,现在除这个功用外,还可以用它来形成意见和思维模式。 ——巴特沃斯
  • 诗与哲学之争

    作者:罗森 (Stanley Rosen)

    罗森尽管相信现代派诗人“艾略特所阐明的真理:诗与哲学是关于同一世界的不同语言”,但是,他的老师施特劳斯却帮助他了解到,“两种语言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因此,与其说罗森在他的著作中试图为这种“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提供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不如说,他在力图展现这种争纷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从古希腊、特别是柏拉图出发,罗森从多个侧面关注尼采以来现代思想所面临的危机。既考察“哲学向诗投资”所带来的历史主义、虚无主义后果,同时也反思将哲学等同于冷酷的数学,而使自身沦亡为技艺、使对哲学的爱欲归于沦落的惨剧。
  • 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

    作者:(美)维塞尔

    《马克思与西方传统: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一书是西方英语学界一部研究马克思思想与德国浪漫派联系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与西方传统: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的角度相当独特,选择马克思的早期诗歌为分析对象,通过详尽的文本阐释,在德国浪漫派的美学以及诗学的背景上,梳理了马克思思想中独特的德国浪漫派因素。而正是这一独特的因素,使得马克思的思想,得以通过费希特、黑格尔思想中的德国浪漫派的特质,真正地承续于伟大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
  •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

    作者:陈伯海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目录 代序 对话·交流·会通 ——兼论中国诗学的现代诠释 ……………………………………………………(1) 导言 一个生命论诗学范例的解读 ——中国诗学精神探源………………………………………………………………(1) 上编 情志篇:中国诗学的人学本原观……………………………………………………(23) 释“诗言志” ——兼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25) 释“缘情绮靡” ——兼及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48) 释“情志” ——论诗性生命的本根……………………………………………………………(70) 中编 境象篇:中国诗学的审美体性观……………………………………………………(93) 释“感兴” ——论诗性生命的发动……………………………………………………………(95) 释“诗可以兴” ——论诗性生命的感通作用………………………………………………………(123) 释“意象” ——论诗性生命的审美显现………………………………………………………(143) 释“意境” ——论诗性生命的精神境界………………………………………………………(166) “气”与“韵” ——兼探诗性生命的人格范型……………………………………………………(197) “味”与“趣” ——试析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220) 释“妙悟” ——论诗性生命的超越性领悟……………………………………………………(244) 下编 言辞体式篇:中国诗学的文学形体观………………………………………………(269) “言”与“意” ——诗性生命的语言功能论………………………………………………………(271) “文”与“质” ——诗性生命的文辞体性论………………………………………………………(297) “声”与“律” ——诗性生命的音声节律论………………………………………………………(320) “体”与“式” ——诗性生命的形体组合论………………………………………………………(343) 释“诗体正变” ——中国诗学之诗史观……………………………………………………………(371) 结语 “生命之树常青” ——论中国诗学精神之返本与开新………………………………………………(401) 附录 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 ——《人间词话》“出入”说索解……………………………………………………(411) “变则通,通则久” ——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432) 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 ——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443) 参考引用书目…………………………………………………………………………………(449) 后记……………………………………………………………………………………………(464)
  • 诗歌讲稿

    作者:韩作荣

    在诗坛,韩作荣是个深受尊重的诗人。他在传统向现代艰难递进中焚膏继晷的写作实践,他对中外诗歌几十年锲而不舍的研读与思索,他对当代汉语诗歌的识见、遴选和推介、对大批青年诗人的发现与扶植,他对诗歌教育与普及所作的大量演讲,体现了一种虔诚、深入且宽阔的诗人风范与境界,并奠定了自己在诗坛不容忽视的地位。中国诗人有一个潜在的共识:对诗歌的理解与阐释必须由诗人自己来完成。这是因为只有写作才是深入诗歌内部并洞察诗歌秘密的有效方式,他们对诗的敏感与发现、解析和述说有着抽茧剥丝般的力量。韩作荣的这部作品把净洁而平易、尖新而奇绝、绚丽而斑斓的诗歌精神和写作技艺,解说得深入浅出。这部书对中国诗歌的贡献,有待于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共同去辨认与回味。
  • 人面桃花相映红

    作者:吴航斌

    《人面桃花相映红》内容简介:唐人诗云:自识夫子面,便获夫子心。《人面桃花相映红》八卷,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元典为谈艺底本,一卷三品,一品三段,情深文明,言近指远。更益以诗意古画,映照解读。说文解字在先,格物、禅喻或心析参诗于后,取径不一,但皆重于比物连类,互相发明。全书援引各家诗作词品、文学武侠,经纬纵横,申说司空图诗论“味外之味、象外之象”的别趣与深意。行文轻快,笔法入微,固属文艺赏析之作,而对文理章法及相应的人情之常,常有独到的兴会与适度的发挥。席勒所谓造艺本于游戏之天性,细按《人面桃花相映红》字里行间、文情墨意,笔端流丽、口角生风,可见作者对此精神契会于心。
  • 诗经全译全评

    作者:李家声

  •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作者:蒋寅

    本书是对中国古典诗学若干基本概念和命题的研究,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资料的运用都基于作者多年研究诗歌史和诗学文献的积累。其中有些问题,迄今为止很少有人涉及;有些虽被谈得很多,但作者提出问题的角度和结论仍能自出新意,成一家之言。初版问世后,学界多有征引、发挥,有些篇章曾引起讨论和商榷。这次再版,新增了作者近年撰写的《境·境界·意境》、《以高行卑》两篇,并对原先各篇作了不同程度的充实和修订,但未改动最初的分析和结论,以保留原有的学术面貌。
  • 重启古典诗学

    作者:刘小枫

    《重启古典诗学》内容简介:十年前,笔者转向古典学问时随即面临一个问题:中西方的古典学问博大精深,但在如今的学科建制中却找不到地盘,甚至找不到一个恰切的学科名称。古典学问不按如今的文、史、哲划分学科,西方的现代“古典学”也不能涵盖西方的古典学问。如何为古典学问确立一个恰当的名称,使之在现代的大学体制中有一个落脚处,非常困难——当时我想到的名称即“古典诗学”,但随之感到这个名称也需要大费周章地说明:它不是中文系的一个二级学科,更不是中文系二级学科古代文学下的一个专业方向,而是…… 晚近十年,笔者试图从多方面说明何谓“古典诗学”,文章不论长短、不论文体,在此结集,便于学界同仁指教。
  • 于坚诗学随笔

    作者:于坚

    “于坚随笔”收录于坚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随笔作品精华,展现了作者在思想、诗学、地理、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思考、体验与感悟,开创了一种手记式的现代文体,笔法拙朴而不失开阔,文本建构的原创特色丰盈,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中独树一帜。 于坚说,这是一个散文时代,散文更接 近人生,接近生活世界,散文的时代则是生活的时代。在未来主义的神话面前,他正视此时此地的生活所焕发出来的价值,他坚持书写一种地方性的经验和记忆。他言辞激越,但内心柔软;他的思想有着针尖般的力量,但胸中却包蕴着广阔且厚朴的情怀,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之一。 “于坚随笔”分为《于坚思想随笔》《于坚诗学随笔》《于坚人间随笔》《于坚大地随笔》四册,共计百万余字,于2010年12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隆重推出。该书将成为新世纪华语文学独具阅读价值与思想启示的随笔作品经典。 《于坚诗学随笔》收文23篇,从诗歌精神的重建谈到当代诗歌的民间传统以及近年来一些关于诗歌的重要对话,时间跨越20 多年,亲历和见证了近30 年来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于坚对中国诗坛的贡献不仅在诗,也在于他对诗学的探索。
  • Poetics

    作者:Aristotle,D. W. Luca

  • 音乐诗学六讲

    作者: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

    本书系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于1939年受哈佛大学“诺顿系列讲座”委受会之邀,以“音乐诗学”为题所做的六次讲座的文稿而整理成书,曾分别以法语和英语出版。本书不是一本系统严谨的理论研究著作,也有别于一本传授音乐概念性知识的教科书。它从一位作曲家的角度,结合个人创作实践和亲身体验,以辩论者的姿态现身说法,将创作者个人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阐明了作者对音乐本质核心价值的理解,剖析了音乐创作中核心环节的把握和取舍,并对创作与传承,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独立与结合,社会价值体系与音乐自身的价值规律之闻的分合等一系列美学问题作出了深刻而直白的阐述。本书虽篇幅短小,但内容充实、涉及广泛、视角独特、言辞洗练。书中对个别作曲家或音乐事件的评价从不含糊或拐弯抹角,语锋犀利且不乏偏激,虽因此引发种种争议,但也充分表现出一个大家的无畏与真诚,一个智者的大气与包容。相信对于音乐家和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具有哲学指导意义的、值得细细品味的论著。 前言 杨燕迪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音乐现象 第三讲 音乐创作 第四讲 音乐类型学 第五讲 走下神坛的俄罗斯音乐 第六激讲 音乐表演 中译者后记
  • 诗神远游

    作者:赵毅衡

    1983年写出《远游的诗神》一书,为中国新时代比较文学研究中第一本具有扎实影响的著作,得到中国比较文学协会颁发的比较文学研究一等奖。但原书印数极少,已成学界罕见珍藏。作者在二十年来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收集材料,全力重写,把考察时段上溯十九世纪,下及当代,细绘出“未来-变化-变后之变”三阶段大场面,并且以这个大规模考察作背景,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中国的诗学,哲学,宗教,是美国诗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影响。
  • 黄节诗学诗律讲义

    作者:黄节

    诗学 序 3 诗学之起源 5 汉魏诗学 7 六朝诗学 12 唐至五代诗学 18 末代诗学 30 金元诗学 48 明代诗学 54 诗律 序 63 诗律 一 66 五言律诗正格 诗律 二 80 五言律诗偏格 诗律 三 94 五言律诗拗格 诗律 四 109 七言律诗正格 诗律 五 122 七言律诗偏格 诗律 六 132 七言律诗拗格 附;蒹葭楼诗 序 149 卷一 154 卷二 218
  • 中国诗论史(上中下)

    作者:霍松林主编

    我国诗歌被我国其他各种文学艺术所利用,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诗情、诗意、诗美,是我国一切文学艺术的本质和灵魂,甚至是数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的本质和灵魂。中华民族从《诗经》、《楚辞》以来创造了无数辉煌瑰丽的文学艺术珍品,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那无数文学艺术珍品,其中的诗歌当然是诗情、诗意、诗美的集中体现;其中的散文、戏剧、小说、音乐、绘画等等,也无不洋溢着诗情、诗意、诗美。苏轼称赞王维“画中有诗”,鲁迅推崇司马迁的《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类似的评论很多,无烦辞费。 正因为中国诗歌与其他中国文学艺术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所以中国诗论中的物感、神思、风骨、情采、兴寄、兴象、意象、情境、意境、气韵、滋味、兴趣、性灵、情景、神韵,以及味上之旨、韵外之致、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等许多概念、范畴和术语,或适用于其他文学艺术,或与其他文学艺术理论相通。这一切,也正是中华文化民族特色的突出体现。 基于上述种种考虑,我们决定撰写一部体现中国特色的《中国诗论史》,为增强当前诗歌创作的民族特色服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艺学服务。 在撰写《中国诗论史》的准备阶段,我们对历代诗词曲论专著进行逐一研究。凡重要者介绍其作者、时代和版本情况,概述其主要的理论内容,评价其在中国诗论史上的地位;凡理论价值不高者则列入“存目”,只作简介。《中国诗论史》分诗论、词论、曲论三类,各按成书先后编排,包含诗论专著302种,词论专著104种,曲论专著31种,总计437种。取名《中国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
  • 宋代诗学通论

    作者:周裕锴

    宋诗学既汇聚着传统的精髓,又折射着现代的光辉;它从唐诗学的印象感受、激情想象的氛围中走出来,以其哲学、政治、历史、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诗性智慧,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清晰的理论形态。本书是一部在现代诗学语境中阐释宋诗学的力作。全书分“诗道”、“诗法”、“诗格”、“诗思”、“诗艺”五编,深入探讨了宋诗学“句法”、“气格”、“理趣”等重要范畴,涉及宋诗学的本体论、功能论、修养论、风格论、创作论、鉴赏论与技巧论等各个层面,内涵丰富、行文优美。除了专业学者可资借鉴外,热爱古典诗歌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