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劳工

  • New Masters, New Servants

    作者:Hairong Yan

  • 大工地上

    作者:潘毅,盧暉臨,張慧鵬

    在急促發展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大工地,城市的工地有如中國社會的縮影,揭示了三十年來改革開會所造成的社會矛盾。被城市的消費文明吸引的農民,從鄉村到城市的工地上打工,在分包勞動制和城鄉戶籍制度下成了「農民工」,他們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工人,沒有任何受國家法律保障的身份,得不到作為工人的基本權利。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但作為主要勞動力的農民工卻只能在資本主義生產結構夾縫中掙扎求存。 本書以扎實的田野調查,深度的理論分析,結合故事的敘述方式記錄了建築農民工的種種苦難,使本書成為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重要閱讀作品!
  • 富士康辉煌背后的连环跳

    作者:潘毅 盧暉臨 郭于華 沈原

    ‧ 全球最大代工企業富士康的17起連環自殺事件,轟動兩岸三地,引起全球廣泛注意。為了調查真相、瞭解代工企業生產管理模式,關注“世界工廠”裏農民工的處境,兩岸三地包括北京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等20所高校的60多名師生,分頭到富士康位12個廠區實地調查,有些更進入富士康生產線,親身經歷打工生活,收集大量一手資料。 ‧ 本書以紮實的調查數據、理性的學術分析和感性的工人故事,論述富士康的生產管理制度、工人的生活空間、職業安全、權益保障,以及學生工使用的情況。 本書特色: ‧ 從宏觀的角度,反思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 ‧ 調查代工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反映富士康工人的處境。。 ‧ 內容紮實,由兩岸三地20所高校60多名師生實地到富士康在中國12個場區實地調查而寫成。 ‧ 除嚴謹的學術分析外,又在各章配以相關的工人故事。
  • 大工地

    作者:潘毅,卢晖临,张慧鹏

    建筑工人,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拿着最低最难要的工资。他们为城市的繁荣献出了青春、健康甚至生命。然而为了争取一点血汗钱,他们甚至需要爬上高楼寻求自杀以引起关注。房地产建筑行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龙头而备受瞩目,但这种经济增长背后疯狂的资本积累、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各种社会伤害却常常被忽视。建筑工,这个民工中规模最大、命运最惨的群体,吸引了本书作者潘毅教授及其团队的目光。两年来,他们深入工地、访谈工人并随工人返乡,访问了近百户建筑工家庭,获得了详细的第一手材料。书内,潘毅博士将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来透视建筑业农民工阶层形成背后的故事。
  • 全球“猎身”

    作者:项飚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 出租车!

    作者:[美]格雷厄姆•郝吉思 著

    该书是第一部关于纽约市出租车司机和他们所构成的群体的论著。它从出租车司机的劳工动乱、种族纠纷到无情竞争和政治图谋都有所论及,驾轻就熟地论述了这个群体——大多数是下层阶级移民——以及他们为实现美国梦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作者通过原始文献、当时的新闻报道、好莱坞电影、学术界的研究和出租车司机自身的讲述,展示了他们的历史。
  • 我們

    作者:顧玉玲

    關於夢想與失望,選擇與無法選擇的 異鄉人「我們」的抵達之謎。 這是幾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獨特、無以複製、不容簡化歸類,我們有幸貼近陪同,唯老老實實記錄下來。──顧玉玲 這一本「他者」之書,企圖忠實地呈現、記錄幾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作者顧玉玲長期投身工人運動,蓄積了超過十五年對於勞工和移工生活的近身觀察、參與,所寫成的第一本文字記錄。 這本書的出現,為身為「我們」的讀者打開另一扇觀望的窗口,進一步看見那些其實與我們在同一空間進出、卻被忽略、並受到種種不平等對待的移工們,他們想要成為「我們」當中一份子的渴望、卻如何一再受挫的過程;作者也一再凸顯社會劃分「我們」和「他們」人為界線的種種不合理之處,讓「我們」有機會思索和反省,並試著邀請讀者進入「他們」,就有如照鏡子一般,可以在他者當中看見我們,看見自己。 此外,從書寫傳統的角度觀察,對照於本地作者總是急切地想突顯自我與群體不同的書寫主流,本書顯現出特別珍貴的特質,亦即是評論家唐諾指出的「書寫者自我的縮小」。自我變小,便能容受得下更多人更多故事和更周到的思維。 特殊的視角,再加上作者在書寫之前積累的豐厚材料和底蘊,以及節制不流於悲情控訴的說故事技巧,一個個移工的生活彷彿顯影般鮮活地躍於字裡行間,才造就出本書的獨特之處,並同時獲得第九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得主的殊榮。
  • 中国新工人

    作者:吕途

    《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从新工人 群体微观的故事引导我们走向社会结构层次 的总体把握。中国经济的崛起造就了一个新 的群体,这就是新工人群体,我们通常称之 为打工群体。两亿多的打工者从农村来到城 市,本书通过一百多个访谈故事来反映他/ 她们在城市待不下、却也回不去农村的迷失 状态。本书强调,迷失是崛起的前奏,中国 新工人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中国新工人的 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39
  • 跨国灰姑娘

    作者:蓝佩嘉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 韩国工人

    作者:(韩)具海根

  • 失语者的呼声

    作者:潘毅,黎婉薇

    當打工妹滿懷憧憬地來到城市以後,她們常常面對的是︰日復一日的超時加班,頭班病和工傷的威脅,拖欠工資和人身侮辱,還要面對城市的冷漠與歧視。然而,她們不知道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即使抗爭,往往也難以取得全面勝利。 可她們為什麼還不斷地涌向城市?為什麼進城了,又回鄉,回鄉了,又進城?進城務工僅僅是為了增加一點收入,或是開開眼界? 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城市的繁榮離不開打工妹辛勤的汗水,因此,就不該讓她們再付出辛酸的淚水﹗
  • 南下打工记

    作者:米周

    《南下打工记》在2013 年4 月首次发表于豆瓣阅读,累计评分9.0。 2013年的春天,我结束了五年的留学生活,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一家小工厂,投奔朋友,开始了南下打工之旅。来到工厂那一刻,我几乎立刻被淹没到浪潮之中。我看到这个“世界工厂”各个环节的人,和他们握手、聊天、同桌吃饭,成为其中的一员。于是我便拿起笔,记录下经历的一切。从简单的工作日记开始,慢慢扩大观察范围,我开始斗胆探索每个人如何做着更美丽的梦,并为之实现而付出的适可而止的奋斗。我羡慕起南下打工时遇到的打工妹们,或多或少,她们至少还都知道在为什么而奋斗。毫不夸张地说,她们经历过比我更加起伏的人生,也经历过无数次梦想的破灭。 每一次梦想破灭后,她们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再找一个梦想。 如果一下子找不到呢? 那就做好手头的事情。 然后呢? 然后好事自然就随之而来了。
  • 上海罢工

    作者:[美] 裴宜理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政治变革,从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到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所有这些变革都曾受到工人运动的极大影响。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这部专著在广泛吸收欧美工人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人政治放在比较的角度加以研究,以一种更普遍的眼光关注罢工、工会、政党等问题,探讨了工人的文化与生活状况,为人们展示了一幅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
  • 打工女孩

    作者:[美] 张彤禾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打工女孩的命运转折点永远是她向老板发难的时候。那一刻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迫使这个世界将她视为一个个体。 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绝大多数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工厂内部的恶劣环境,许多写中国农民工的书也并不真实。我希望能写点儿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我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 工厂女孩

    作者:丁燕

    讲述80后、90后打工女孩的寻梦历程 追问现代工业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在东莞,这个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数百万女孩从乡村奔赴这里,固定在流水线旁,日夜重复着机械的劳动。 在工厂,女孩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 在流水线上,人是固定的螺丝钉,每个身体应该采取的姿势,都被清晰而准确地规定好。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百次地重复,一万次地重复 ,一万次乘以一万次地重复。一切围绕着机器旋转,人成为无意识的附庸。 2011年,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只有亲历过工厂生活的人,才能写下这样细致、敏感、真实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