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大革命

  • Fractured Rebellion

    作者:Andrew G. Walder

    Fractured Rebellion is the first full-length account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ed Guard Movement in Beijing, the nation’s capital, from its beginnings in 1966 to its forcible suppression in 1968. Andrew Walder combines historical narrative with sociological analysis as he explores the radical student movement’s crippling factionalism, devastating social impact, and ultimate failure. Most accounts of the movement have portrayed a struggle among Red Guards as a social conflict that pitted privileged “conservative” students against socially marginalized “radicals” who sought to change an oppressive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 Walder employs newly available 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the recent memoirs of former Red Guard leaders and members to demonstrate that on both sides of the bitter conflict were students from comparable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who shared similar—largely defensive—motivations. The intensity of the conflict and the depth of the divisions were an expression of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structures that continued to exert an irresistible pull on student motives and actions, even in the midst of their rebellion. Walder’s nuanced account challenges the main themes of an entire generation of scholarship about the social conflicts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shedding light on the most tragic and poorly understood period of recent Chinese history.
  •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s History

    作者:Joseph W. Esherick (

    Based on a wide variety of unusual and only recently available sources, this book covers the entire Cultural Revolution decade (1966-76) and shows how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experienced by ordinary Chinese at the base of urban and rural society. The contributors emphasize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during this tumultuous period, exploring the way events originating at the center of political power changed people's lives and how, in turn, people's responses took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unplanned and unanticipated directions. This approach offers a more fruitful way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its historical legacies. The book provides a new look at the student Red Guard movements, the effort to identify and cultivate potential “revolutionary” leaders in outlying provinces, stubborn resistance to campaigns to destroy the old culture, and the violence and mass killings in rural China.
  • 香港六七暴動內情

    作者:張家偉

    六七暴动,亦称六七左派工会暴动、五月风暴,当时参与者称之为反英抗暴,1967年5月于香港爆发。香港亲共的左派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对抗英国殖民政府的暴动。事件由最初的罢工、示威,发展至后期的暗杀、放置炸弹。结果51人直接在暴动中丧失性命,另外超过800人受伤 这几年第一本敢捅这个马蜂窝的书,是张家伟2000年着的《香港六七暴动内情》。 張家偉是個記者,屬於香港土生土長年青一代,應該未親身經歷“六七年暴動”,他重新編排的有關歷史,是通過舊報章和訪問輯成的。张家伟是个记者,属于香港土生土长年青一代,应该未亲身经历“六七年暴动”,他重新编排的有关历史,是通过旧报章和访问辑成的。 《香港六七暴動內情》著筆客觀,翻查資料努力,但整體成績並不能完全滿足讀者要求,出來的結果顯然較表面化,與書名強調的‘內情’距離甚遠。《香港六七暴动内情》着笔客观,翻查资料努力,但整体成绩并不能完全满足读者要求,出来的结果显然较表面化,与书名强调的‘内情’距离甚远。
  • 文革之子

    作者:[美] 梁恒,朱迪思·夏比罗

  • 位卑未敢忘忧国

    作者:余习广 主编

  • 特别辩护

    作者:马克昌 编

    《特别辩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辩护纪实》意在留下律师为“林、江集团”案主犯辩护的历史资料,所以只写了庭审姚文元、陈伯达、吴法宪、李作鹏、江腾蛟时的律师辩护;而没有请律师辩护的张春桥、王洪文、黄永胜、邱会作等被告人的庭审情况,则不在写作之列。江青虽然庭审时没有辩护律师,但她还是提出聘请律师,并且有三位律师两次与之会见,在“会见被告人”一章,自然应有会见她的篇幅。与此相联系,也将“庭审江青及其自我辩护”列为一章,以便读者了解江青在受审活动中的情况。
  • Rise of the Red Engineers

    作者:Joel Andreas

    "Rise of the Red Engineers" explains the tumultuous origins of the class of technocratic officials who rule China today. In a fascinating account, author Joel Andreas chronicles how two mutually hostile groups--the poorly educated peasant revolutionaries who seized power in 1949 and China's old educated elite--coalesced to form a new dominant class. After dispossessing the country's propertied classes, Mao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ook radical measures to eliminate class distinctions based on education, aggravating antagonisms between the new political and old cultural elites. Ultimately, however, Mao's attacks on both group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purred inter-elite unity, paving the way--after his death--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a new class that combined their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his story is told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which--as China's premier school of technology--was at the epicenter of these conflicts and became the party's preferred training ground for technocrats, including many of China's current leaders.
  • “文化大革命”简史

    作者:席宣,金春明

    《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内容简介:我们二人都是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几十年的专业工作者。对“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工作,也近20年了。由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的特殊复杂性和曲折性,至今对一些问题还不能说都分析清楚了。但是,我们认为,对“文化大革命”10年的历史,确实已经到了应该给予系统的阐述、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的时候了。而“文化大革命”研究的现状同广大群众要求了解历史、认真汲取经验教训的迫切需要,确实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重大历史事件的透彻剖析和研究总结,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研究“文化大革命”史的责任绝不应只留给后人。我们这一代“文化大革命”的亲历者,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这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使我们鼓起勇气写出这本《“文化大革命”简史》,把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为一家之言贡献给读者。希望对“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同时,通过探讨和交流,也使我们自己对“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得到推动。
  • 大动乱的年代

    作者:王年一

    20世纪的中国(共10册),ISBN:9787215003279,作者:王年一著
  • Red Azalea

    作者:Anchee Min

    闵安琪的《红杜鹃》于1994年出版后立刻成为全美畅销书。《时尚》杂志称这是一本“短小的杰作。”美国所有主要媒体刊物都对这本书进行了评价。一本不厚的书,也是关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再次使西方读者重温中国的史无前例的大疯狂。 闵安琪的这本书是自传体,与大多数中国作家写的关于文革的真实叙述属同一类别。故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从她上小学,作红小兵头目写到她下农场,最后回城作电影演员,参与江青等制做的电影《杜鹃山》的拍摄。在电影拍完之际,毛泽东谢世,江青被捕,因为扮演《杜鹃山》主角,闵安琪也被打入政治冷宫,直到她的朋友,电影演员陈冲帮助她来美国。 与其他文革回忆录不同的是,《红杜鹃》不是关注文化革命的历史,而是以电影的手法,截取几个断面,以几个女性的故事来反映文化革命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她这代人心理的塑造。文化革命塑造了一代人,这代人对革命满怀热忱,对党忠心耿耿,下决心彻底放弃自我,成为革命新人。然而,自我的一部分就是性的欲望。这代人是否可以放弃性的欲望从而成为货真价实的革命新人?闵安琪从这个角度。不但描绘了文革对人的基本欲望的剥夺、压迫、摧毁;也控诉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的根本非人性。同时,《红杜鹃》也讲了一个反叛的故事。革命越压抑,欲望越强烈。 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她的家庭和文革的最初影响。在这里她只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母鸡大胡子的故事,二是她参与批斗老师的故事。闵安琪来自上海的里弄,一个平民之家。文革开始时,她不过是个小学生。不过,那个社会环境迫使她学会了残忍,并尝到背叛的滋味。比如她杀了母鸡大胡子,批判了爱护她的从美国回来的好老师。 第二部分是全书写得最有意思的部分。高中毕业后她来到东海之滨的红火农场,这里她遇到了同连队的知青小绿,连队指导员严和陆。小绿是个爱美的姑娘,在那个性别不分,一律跟男人一样的农场里,显得与整个环境格格不入。小绿在与爱人幽会时被严指导员带的人捉住,闵安琪也参与了这场捉奸。小绿的爱人被指控强奸而枪决,而小绿从此精神崩溃,一蹶不振,几年后黯然死在在一条臭水沟里。小绿的故事显示了文革对人的欲望的压迫和毁灭。 与此同时,闵安琪也到了欲望鼓涨的年龄。她和严之间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友谊。严爱上了另一个连的某个男生。闵安琪为他们当信使。可是那个男生不知什么原因,不作回答,闵安琪不愿使自己的朋友伤心,便编故事,安慰岩的心。而且由于她们住上下铺,她们想办法住到了一个床上。白天劳动,夜晚她们钻在一个被窝里,闵安琪讲幻想中的爱情故事,她们抚摸对方,满足她们的性幻想和性欲望。性的欲望如此强烈,她们的同性爱几乎就是在革命的眼皮地下进行的。这种既秘密又公开的同性爱写出了欲望的不可泯灭。革命在这本书中是由那个叫陆女生来化身的。她也住在这个宿舍里,每天搂着一个骷髅睡觉,据说这个骷髅可能是她在江西牺牲的革命爸爸的遗骨。陆除了革命之外,似乎什么都不懂,革命不但使她疯狂到与骷髅同床的地步,革命也没有给她任何对世界和自己的理解。 第三部分,是闵安琪被选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后的故事。为争演主角,这些被培训的学员勾心斗角。最后闵安琪被叫到北京,被赋予重任,成为《杜鹃山》的女主角。其中和那个神秘的上级的关系写出了闵安琪的对男女爱之中的政治权力关系的尝试。就在影片完成之刻,江青的末日也到了。影片终究没有上演。 文化革命时期,是中国禁欲主义达到顶峰的时期。爱情成为禁忌,性欲更是一个不可提的议题。一代人成长在不但对身体无知,也对自己的心理发展无知的社会环境里。革命是轰隆隆的,要求每个人牺牲,要求每个人献身。当献身革命的时候,献出去的身体是否有自己的不可战胜的自然语言?《红杜鹃》的结论是人的自然欲望的不可剥夺。革命试图剥夺人的欲望,与人的本质相反,违法人性自然规律。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把文革从人性的角度考察,从欲望的角度考察,揭示文革的压抑,对人性的毁灭。 这本书写到不同种类的欲望,同龄男女之欲,同性之欲,年龄地位相差悬殊男女之间复杂的欲望。通过对多种欲望的描绘,红杜鹃让读者看到了文化革命的另一面。那就是,革命也剥夺不了的人对爱情的渴望和欲望的力量。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同性恋行为,这在文化革命回忆录的写作中,是一个特殊的、无人触及的侧面。 这本书的确引起很多读者对其完全的“真实”怀疑。读起来太像小说,其真实性就似乎打折扣。不过,我愿为《红杜鹃》一辩,因为写作,说到底,是一种想像行为,想像本是就是虚构。《红杜鹃》走的是象征性的路子。书中每个故事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还具有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性手法写作,目的是表达时代精神的真谛,尤如中国写意画。运用自传体是利用这种文学样式的真实感。以自传体写小说,不仅揭示自己的精神生活历程,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人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时代。《红杜鹃》是有自己角度的作品。 《红杜鹃》是一本极为文学性的书。闵安琪的语言非常简单,但是简单之中有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1984年来美的时候,她一句英文都不会写。10年后她出了用英文写的小说。她善于直接把中国的成语翻译成英文,运用在上下文中,生动,新鲜,往往出乎意料之外,获得奇妙的陌生化效果。她的语言还十分感性,非常诗意,似乎是非叙事性的,简单的句子里深涵激情,文字很有张力,似乎笨拙的语言获得很强的艺术效果,尤如原始土著艺术。
  • 季羡林随想录

    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随想录(10):牛棚杂忆》内容简介: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条蠢驴,对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至今还没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有不少人早就认识了它的实质,我却是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我实在感到羞耻。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
  • 一叶知秋

    作者:唐少杰

  • 号子里的那些人

    作者:夏泊

    《号子里的那些人》:作者的写作,以亲身经历为基础,真实地讲述了文革期间监狱里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从进看守所开始,走出监狱结束。作品在谈笑之间,深层次地剖析了当年监狱中法律的缺失以及监狱中的生存潜规则。巡视着人性的丑恶以及人的灵魂的魔鬼化过程。 要监狱里面生存下去,就无法避免的残酷奸诈的勾心斗角,趋利避害,巴结权力,拉帮结派,相互争夺,又彼此合作。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中,那些人——极度扭曲,那些事——风云突变。 《号子里的那些人》还讲述了“我”偷越国境到越南“抗美援越”在越南监狱中邂逅一位越南女犯人的故事。越南的监狱和中国的监狱又有何不同?所有迷团都有待读者去书中寻找……
  • 牛棚杂忆手稿本

    作者:季羡林

    《牛棚杂忆手稿本》:真情、真实、趋势、真切贯穿了季羡林先生一生。《牛棚杂忆》是先生在“文革”时期一个非常真我的历史真实写照。为此,笔者们出版先生的手稿本,就是为了真实地记录先生当时的心路历程,其价值和意义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贡献,自不言而喻。按先生的话:“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同时,对研究者和收藏者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意义。由于各种原因,先生手稿漂移多处,是在周折了半年多的时间才收集齐全的。可见,先生真诚执著和对这段历史情感交织再现的《牛棚杂忆手稿本》,是多么的珍贵。这是先生用了大约三个月的心血抄成的定稿,用先生本人的话说:“草稿与定稿之间差别极大,几乎等于重写。”
  • 大动乱的年代

    作者:王年一

    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悲剧,是国家民族的一场大灾难。但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被诬陷致死? “接班人”林彪为什么要叛逃?煊赫一时的“四人帮”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 该书理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假、丑、恶现象;找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揭示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形成、发展、终结的历史必然。它对“文化大革命”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以“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可读性很强的专著。
  • 人有病 天知否

    作者:陈徒手

    本书以当事人口述,并根据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俞平伯、沈从文、丁玲、老舍、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等作家在一九四九年后的遭际和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历程,让读者了解到那一段段尘封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