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汉学

  •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

    作者:[法]伯希和

    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周年了。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则有100多年了。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探险,则颇为引入注目。《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试对伯希和西域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尤其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
  • 中国的女性与性相

    作者:[英] 艾华

    对于一位西方女权主义学者来说,以中国的女性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背景来考察这些变化过程,确认其中与“女性”有关的性别含义,是一项富于持挑战性的工作。作者的观察和阐述几乎是全面的,包括了对女婴的态度、性教育、恋爱婚姻、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卖淫、同性恋等。本书对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相的纵向研究带来了令人惊叹的启迪性,它不仅源自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全新视角,也显示了作者的理论造诣所具有的穿透力。 译者的话 /1 前言及鸣谢/1 1 绪论:1949年以来的性话语/1 政治及意识形态背景/4 性问题的话语材料/9 占主要地位的话语及其读者/13 起源 /17 中国女性研究和分析术语/22 2 性差异的科学结构/31 性与科学教育/32 20世纪50年代的性和生育的观点 /38 性差异 /41 改革主义者对性与生育的解释/45 3 给青少年的建议/53 青春期的定义/56 月经与女性的弱点/61 “恶习”与无节制的危害/66 对青春期的道德与社会监督 /70 4 婚前观念/77 求爱与“约会”:历史与社会背景/78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爱 /82 讨论20世纪80年代的爱/89 婚前激情 /92 婚前性行为的女性标准 /97 5 一夫一妻的理想/105 妻子与性和谐/106 天生的母亲/113 性与老年女性/117 一夫一妻制与婚姻忠诚/120 覆盖女性的身体/124 6 健康的身体/135 生育健康/137 优生 /141 堕胎 /145 性传播的疾病/148 7 性与商业化的市场/155 拐卖妇女 /156 卖淫 /161 色情物品 /165 强奸与性暴力/167 8 怀疑中的性/175 处女及受害者/177 婚外性行为及女性“第三者”/180 不自然的女性/186 同性恋 /190 9 结 论/200 参考书目 /205
  • 国学与汉学

    作者:桑兵

    乱世出学人。近代中国学是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史料大量涌现,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如果说不通域外不能知近代史,那么不知中外学术交往,则难以恰当体验近代学术发展。国际汉学家对近代中国学术大家的评点有与国内公意不尽相同之灼见。对王国维、陈垣的推崇中外一致,对梁启超、胡适的看法则相去甚远,对国人推崇陈寅恪则多少有些莫名所以。这其中之因缘,颇值得玩味……
  • 中国近事

    作者:(德)G.G.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是17-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之一,在其学术生涯中对中国的关注与热情始终是他学术思想的重要方面。以与入华传教士的通信、辗转惧的资料和自己的研究为基础,莱布尼茨旨在引导欧洲学者走近中国,推动中西在宗教、科学上的交流与互补。本书也是继拉丁-法文原版后的第一个外文译本。
  • 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

    作者:[意]史华罗

    该书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情感文化的深层次社会内涵,综合分析中国15—18实际典籍文献中的情感与心境词汇,并在与西方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中,试图重新发现并建构传统中国的情感文化。作者史华罗为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中国历史学教授,意大利汉学学会、欧洲汉学学会理事。
  • 日本中国学之发展

    作者:仓石武四郎 讲述

    本书是根据已故仓石武四郎教授于昭和二十一年度(1946)在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开课的备课讲义整理本翻译而成的。整理本的底本为其亲笔原稿,现存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后经大岛晃教授等多人的精心整理,以补注的形式补充了大量信息,还收录了仓石教授另一篇论文《日本汉文学史诸问题》,由汲古书院出版。日本著名汉学家、原东方学会理事长户川芳郎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撰写了序言,对作者的生平与学术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
  • 图说汉字的历史

    作者:阿辻哲次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汉字写真集。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汉字史通论,主要考察了新石器时代直至现代的汉字发展史,探明了汉字在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及其历史地位。第二部分重点叙述了汉字的书写史,比如书写工具史、书写材料史等。作者以“对汉字未来的思考”一文做结语,提出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推进,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微机处理语言的情况下,汉字将如何获得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 域外中国学十论

    作者:葛兆光

    本书是域外中国学十论,主要的内容包括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九十年代日本中国学的新观念评兴膳宏、川合康三《隋书经籍志详考》、从丧葬制度中理解中国宗教与社会、日本的中国道教史研究印象记、文献学与历史学的进路、重新清理唐代宗教的历史、见微与知著、隔帘望月也是洞见、学术思路的转换、附录一: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附录二: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中文译者序、后记。
  • 欧洲与中国

    作者:赫德森,

  • 帝国的隐喻

    作者:[英] 王斯福

    《帝国的隐喻》是一部享有盛誉的宗教人类学著作,作者以中国东南地区的民间宗教和信仰为案例,用“他者”的目光,客观考察了如上现象,为人们理解中国人日常生活及其信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对中国人而言,在社会生活与历史方面有着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地域崇拜及其节庆的制度。这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巅峰状态.突出反映了一种生与死的感受,并且于其中呈现出来一种中国人政治关系的整体图画。
  • 罗马与中国

    作者:费雷德里克.J.梯加特

    《罗马与中国: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J.梯加特的部代表作,出版于1939年。这部书突破传统的史学研究观念,提出并使用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即:针对历史上某一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将与之有较密切关系(在时空上)的历史事件详加罗列,在精细的对比中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该书列举的大量史实表明,在罗书帝国的盛衰期,其本土及北境、东境经常遭受蛮族的进攻、骚扰,而这类“侵扰”,以及罗马帝国主动发起和被动接受的诸多战争,又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中国对西域地方的经营及政局变化的影响,从而在理论上将古代东西方的交往(尽管在当时应属于较疏松、较间接的交往)由简单的经济关系上升到复杂的政治关系,使当时的世界形势展现出一种全新的画面……
  •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

    作者:[法]安田朴

    可以说,文化交流史与人类文明发展史几乎是同步的。故每个文化圈所固有的文化,归根结底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是整部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各种文明或文化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的“开明政治”成了西方“理想政府”的模式;中国的重农风尚促使西方形成了以魁奈和杜尔哥为首的重农学派;中国古老的冶炼术成了西方最大金属工业的基础;中国式的花园庭院装点着西方的王府公园;中国的许多国宝文物成了西方博物馆中的珍品••••••凡此种种,安田朴先生都在本书中如数家珍般地做了介绍。
  • 中国古代籍帐研究

    作者:池田温

    日本汉学家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是研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名作。一九八四年,中华书局曾出版了龚泽铣的汉译本。此次修订新版,除对原译本作了修订外,还收入了一九八四年版未能收入的大量录文,提高了本书的利用价值。
  • 孔子:即凡而圣

    作者:[美] 赫伯特·芬格莱特

    《孔子:即凡而圣》紧扣《论语》的文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念,力图呈现孔子的思想特质。作者认为,从心理主义和主体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论语》,是出于西方知识背景的误解,而孔子思想的主旨在于礼仪行为的强调。礼仪是人类经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性的表现,礼仪的践行可以使人性在社群的整体脉络中趋于完善。而人们纯熟地实践人类社会各种角色所要求的礼仪行为,最终便可以从容中道,使人生焕发出神奇的魅力。圣人境界就是人性在不离凡俗世界的礼仪实践中所透射出的神圣光辉。
  • 理解农民中国

    作者:[美]李丹(Daniel Little)

    《理解农民中国》为一部富有新意的理论著作,评介了西方以中国农业和农民为主题的理论:斯科特一波普金争论;施坚雅的中心地与巨区论;关于中国经济史上技术突破的争论;解释19世纪中国农民起义的千年王国论、阶级斗争论与地方政治论;关于过密化的争论。在此基础上,《理解农民中国》从社会科学哲学的高度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剖析、总结和反思,对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社会解释的微观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近年来,西方有关中国研究的理论著作层出不穷,但是像《理解农民中国》这样“理论”的“理论著作”却并不多见,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相关研究者也会得到启迪。
  •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作者:Timothy Brook

  • 古史异观

    作者:[美]夏含夷

    本自选集即反了这些大部分的得与研究成果,一共收了29篇,有15篇基本上讨论的是甲骨文和金文,13篇基本上谈的是传统经典(以《周易》和《竹书纪年》居多数),还有一篇基本上探讨考古学问题。有的论文是年轻时代所做的(诸如《释御方》,是1981年写的),有是最近纔写成的(诸如《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吴迷鼎的时代》)。其结论往往与中国国内的通常流行的看法有点两样(其实与国外的普遍看法亦有龃龉)。现在把论文集中在一起在中国出版。 组织这样的论文集时候,至少有两个先决问题。第一是次序应该按照篇章发表的前后还是按照内容的关系。有的时候,篇章发表地暖意离它写作的时间拖得相当长,不一定能够反映我学术演变。因此只能按照内容来组织,于是有的时候所重褈。第二个问题是应该不应该修正错误。尽管有一些地方现在看来肯定是错的(诸如《西周之衰微》一篇说周穆王以后东土没有发现多少铜器,还是“此鼎铭文与西周晚期年代考”以为史翏和史籀是一个人等等),但是仍然学得保持原来的梯子还是有它的价值。因此,除了改正一些错字和加上一个“后记”(在《也谈武王的卒年——兼论 的真伪》)以外,本编都没有任何的更改。
  •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 第一卷

    作者:

    目錄 一編 庫車阿克蘇烏什之古名 (1) 中國载籍中之梵衍那 (8) 魏略西戎傳中之賢督同汜復 (13) 蘇毗 (20) 玄奘沙州伊吾間之行程 (22) 景教碑中敍利亞文之長安洛陽 (34) 支那名稱之起源 (36) 唐元時代中亞及束亞之基督教徒 (49) 馬可波羅行紀沙海昂譯註正誤 (71) 諸蕃志譯註正誤 (71) 宋初越南半島諸國考 (119) 關於越南半島的幾條中國史文 (149) 二編 庫蠻 (1) 塞語中之若干西域地名 (46) 漢譯突厥名稱之起源 (48) 漢譯吐蕃名稱 (54) 高麗史中之蒙古語 (57) 南家 (71) 中國载籍中之賓童龍 (74) 南海中之波斯 (79) 葉調斯調與爪哇 (96) 蘇門答剌島名之最古記錄 (105) “瀛涯勝覽”中之麒麟 (110) 真臘風土記補註 (114) 占城史料補遣 (120) 右研究十三篇見於《通报》者三篇,見於《亚洲报》者七篇,見於《远东法国学校校刊》者三篇。其中七篇撰人伯希和,四篇撰人費瑯,一篇撰人戈岱司,一篇撰人鄂盧梭。 一九三三年二月一日馮承鈞識 三編 “蒙古侵略時代之土耳其斯坦”評註 (1) 荨麻林 (54) 蒙哥 (71) 四天子說 (84) 四編 莎兒合黑塔泥 伯希和 (1) 漢明帝感夢遣使求經事考證 馬司帛洛 (17) 秦漢象郡考 馬司帛洛 (48) 唐代安南都護府疆域考 馬司帛洛 (54) 李陳胡三氏時安南國之政治地理 馬司帛洛 (103) 安南省道沿革表 馮承鈞 (124) 五編 玄奘記傳中之千泉 (5) 黑衣大食都城之漢匠 (7) 梵衍那考補註 (10) 畏吾兒文殘卷中之地名 (14) 突厥語與蒙古語中之驛站 (17) 斡耳朵 (23) 元秘史舊蒙文中之一段訛誤 (24) 評長春真人西遊記譯文 (29) 澳門之起源 (39) 評王國維遺書 (52) 評中國歷史商業地圖 (72) 蒲陶 (82) 押不廬 (84) 中亚史地叢考 (110) 牟子考 (160) 右選考證之文十五篇,並出《通报》,其中十四篇皆屬伯希和教授近年撰作,惟“押不蘆”一篇乃勞費氏遺筆。兩年來命兒輩筆受,現既集而成帙,可續《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諸編之後也。 一九四O年二月二十九口馮承鈞識
  • 海市蜃楼中的的帝国

    作者:(法)于格

    自从罗马的贵族夫人们身穿透明的罗纱,欧洲就开始向往中国了。与遥远的民族,外来的奇事与奇物的交流,从无法进入的地区回来的旅行家们的故事,这一切都激起了传说故事兴旺和繁荣。丝绸之路之所以称之为神话与传奇故事之路,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伴随货物一同产生的副本,它们输送的是信仰、信仰的载体,稿本著作,地图,艺术品,豪华物品等……
  • 唐代的长安与洛阳(资料篇)

    作者:[日]平冈武夫今井清编

    本书收录长安与洛阳的主要地理资料——《唐两京城坊考》5卷,《唐两京城坊考校补记》1卷、《长安志》6—10卷、《河南志》4卷,与仅藏于日本金泽文库的日本早期抄本《两京新志》卷三、曹元忠《两京新志》辑本、平冈武夫《两京新记续拾》等及其他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