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董橋

  • 給自己的筆進補

    作者:董橋/著

    本系列書原名《英華沉浮錄》,共10輯。係董橋於1995年至1997年於香港《明報》所撰寫的專欄文字,後由明窗出版社結集出版。 本次出版,配合台灣情況,於每篇文後附加發表時間,並依內容重新編輯為閱讀(作品集1、2)、文物及政治文化(作品集3)、語文(作品集4、5)以及人物交遊(作品集6)五類,提供讀者背景想像,分別為《天氣是文字的顏色》、《紅了文化、綠了文明》、《竹雕筆筒辯證法》、《鍛句鍊字是禮貌》、《給自己的筆進補》、《酒肉歲月太匆匆》,原書之序則移於《酒肉歲月太匆匆》書後以為〈附錄〉。
  • 英華沉浮錄(三)

    作者:董橋

    《英華沉浮錄》六卷是董橋1995至1997年在《明報》的專欄文字。這六卷本依內容分集,於每篇文末加上原來寫作的日期。 作者說他相信語言文字與時並進。新詞彙、新句法反映新事物、新情景,只要自成合理的新意,當可豐富語文的內涵;相信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承載文化之餘,往往也會傾覆文化。文化認識的深淺雅俗,決定語文境界之高下清濁。 這些文章曾引起香港朝野的注意,連上海的報紙也在陸續選刊。作者希望在安裝了空調設備的現代書房裏,依然會有一盞傳統的明燈照亮文稿。新和舊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多少前朝舊宅的深深庭院裏,處處是花葉掩映的古樹。
  • 竹雕笔筒辩证法

    作者:董橋

    本系列書原名《英華沉浮錄》,共10輯。係董橋於1995年至1997年於香港《明報》所撰寫的專欄文字,後由明窗出版社結集出版。 本次出版,配合台灣情況,於每篇文後附加發表時間,並依內容重新編輯為閱讀(作品集1、2)、文物及政治文化(作品集3)、語文(作品集4、5)以及人物交遊(作品集6)五類,提供讀者背景想像,分別為《天氣是文字的顏色》、《紅了文化、綠了文明》、《竹雕筆筒辯證法》、《鍛句鍊字是禮貌》、《給自己的筆進補》、《酒肉歲月太匆匆》,原書之序則移於《酒肉歲月太匆匆》書後以為〈附錄〉。
  • 舊日紅

    作者:董桥

    你說香港文學的精華在散文,而散文的精華在董橋。雖說是出自董迷的誇張,卻也不無道理。但在董橋自己,早就不在乎寫的是「文學」還是非文學,是「散文」還是應景時評,當然更不在乎所寫所作是否屬於某一區域文學裡的精華了。 ——黃子平
  • 人道是伤春悲秋不长进

    作者:董桥

    人道是伤春悲秋不长进,ISBN:9787538254471,作者:董桥著
  • 鍛句鍊字是禮貌

    作者:董橋/著

    本系列書原名《英華沉浮錄》,共10輯。係董橋於1995年至1997年於香港《明報》所撰寫的專欄文字,後由明窗出版社結集出版。 本次出版,配合台灣情況,於每篇文後附加發表時間,並依內容重新編輯為閱讀(作品集1、2)、文物及政治文化(作品集3)、語文(作品集4、5)以及人物交遊(作品集6)五類,提供讀者背景想像,分別為《天氣是文字的顏色》、《紅了文化、綠了文明》、《竹雕筆筒辯證法》、《鍛句鍊字是禮貌》、《給自己的筆進補》、《酒肉歲月太匆匆》,原書之序則移於《酒肉歲月太匆匆》書後以為〈附錄〉。
  • 舊情解構

    作者:董橋

    選載: 薰香記 ……到得下午,那老人果然來了。念波堂眾家丁見他鬚髮如銀,背負長劍,雖以七旬之年,步履之間穩健異常,顯是武必`厚的高手,急忙退到堂前小路兩邊,目送他昂然進入正廳。此時廳內一片幽靜,那老人站在一張紫檀木桌旁,伸手摩挲桌面鑲的黃金白玉,遊目環顧四周景物,但見廳內陳設一派華貴,調度得人;左首雕花木櫃上一個宋瓷花瓶,不遠處一座沈石田繪的小屏風,右首長案上是一座五彩鏤空夔紋薰香爐,燒#檀香,爐酸鳦儐躓瘜B散出裊裊青煙。老人認出這薰香爐是他江南祖宅裡的舊物,只今搬來這裡點綴,倒也出落得甚是雅緻。紗窗外則叢蕉青翠,修竹搖影,別有一番境界。 那老人嘆了口氣,心道:「碧眼海魔這廝當年攻城掠地,連敗官軍,霸佔我家當,搶走我女兒,如今退出江湖,倒會享福!我老矣,十數年來闖蕩南北,浪得武林虛名,骨肉恩仇容待來日了結且也無妨,只是當年師父最珍愛的這座薰香爐康熙瓷器,還有寶劍一把、砲氻@塊,碧眼海魔這廝搶走後抵死不還;眼下中土雖已不復當年異族搜括,如沸如羹,無奈正邪數派高手正為這祖傳三件至寶爭論不休,不都企望原璧歸還,挽回顏面,消除戾氣,且可藉此激勵眾人,重振武威。萬一今日女兒冥頑,再或海魔作梗,老子非一掌劈倒這念波堂不可!」
  • 回家的感覺真好

    作者:董橋

  • 英華沉浮錄(二)

    作者:董橋

    小序 《英華沉浮錄》專欄今年三月結集出版了。這?輯錄專欄最新的六十篇文章,編為《英華沉浮錄》第二卷。 我相信語言文字與時並進,新詞彙、新句法反映新事物、新情景,只要自成合理的新意,當可豐富語文的內涵。我也相信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承載文化之餘,往往也會傾覆文化。文化認識的深淺雅俗,決定語文境界之高下清濁。確實如此。 我沒有興趣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我也沒有興趣替人家修改作文。我喜歡觀察古今中外帶有文化趣味的情事,領會個中寓意,然後回過頭來斟酌眼前的文化現象以及這些現象牽出來的語文課題。於是,《英華沉浮錄》第二卷的寫法跟第一卷就略為不一樣了:但見文化之林,不見文字之樹。 這個專欄引起香港朝野的注意,連上海的報紙也在陸續選刊,我很高興。我非常謝謝所有關懷和愛護《英華沉浮錄》的人:我那樣用心寫,果然沒有白費。我也該謝謝幾個批評我的人:那些批評都沒有顯出功力,反倒讓我覺得我用功追求的境界實在並不太低。 董橋 一九九六年七月九日
  • 小品(卷一)

    作者:董橋

  • 小品(卷二)

    作者:董橋

    董橋 曾任《明報》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美國新聞處「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現任《蘋果日報》社長。
  • 字里相逢

    作者:董桥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 讀書人家

    作者:董橋

  • 为红袖文化招魂

    作者:董桥

  • 留住文字的绿意

    作者: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