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董橋

  • 给自己的笔进补

    作者:董桥

  • 英华沉浮录 4

    作者:董桥

    《英华沉浮录4》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 博览一夜书

    作者:董桥

  • 記得

    作者:董橋

    可是書還是要寫,要出。一連幾個深宵我都在整理牛津大學出版社林道群打印的一堆清樣,收了去年二月到今年一月三日我的四十六篇隨筆,書名我套用米勒的《 Remember to Remember》題為《記得》。是聖誕前後的一個侵晨,我睡醒忽然想起亨利·米勒,想起《北回歸綫》和《南回歸綫》,想起 Leonora駡我讀米勒的書,想起那本《 Remember to Remember》。起床開燈找遍書架找不到那本書。翌日翻遍書箱還是找不到,只好上網訂購。過不了三、四天書寄來了,連夜翻讀,真像跟烽火中失散的老朋友重逢,兩鬢斑白,一臉風霜,昔日那份矜貴的關愛猶在:米勒畢竟念舊。他說他和他的女人匍伏在地上看巴黎地鐵地圖,指着地圖上的站名辨認他住過的地方,順着手指的游移回憶他熟悉的地區他走慣的木橋他買醉的酒館。過不了幾年巴黎淪陷了,他說他默默坐在廣場櫈子上餵鴿子,「少不了還有希特勒,胃口比鴿子大多了」。偶然走進小鎮幽暗古舊的咖啡館,兩盞吊燈照亮桌球檯面的綠絨布,兩個士兵彎腰對壘,他說那是梵谷的畫了:"The mission of man on earth is to remember"。厚古而不敢薄今,浪漫而不忘務實,米勒懷舊懷的是文化那炷幽明的香火和儒林那份執着的傳承。三十四年前威爾遜送我《 The Colossus of Maroussi》的時候皺着眉頭補了一句話:「世界太喧鬧了,我們差點錯過了這樣遠古的一聲喟嘆!」我記得那年冬天倫敦連下幾場大雪,冷得要命。
  • 清白家风

    作者:董桥

    《清白家风(精)》收录了作者董桥创作的三十篇作品。 《清白家风(精)》具体收录了《扇子有情》、《坚道有个管先生》、《写给刘若英的新书》、《西园一枝》、《记戴立克》、《李子不甜》、《钱穆字幅的联想》、《伤逝》、《清白家风》等文章。
  • 英華沉浮錄

    作者:董橋

    詞匯是語言的建築材料。社會不斷演進,語言不斷發展,詞匯因此也處於經常變動的狀態之中:新詞誕生,舊詞消失,甚或舊詞另生新意。眼看詞匯步步豐富、步步充實,自然可喜;反之,一見詞匯受到扭曲、變得累贅,難免憂心。
  • 保住那一髮青山

    作者:董橋

  • 沒有童謠的年代

    作者:董橋

  • 小風景

    作者:董橋

    六、七年前讀過一篇《樓前白玉蘭》,說一位學人到北京一所賓館去開學術會議,看到院子?三株盛開的白玉蘭,又碰到做生意發了大財的中學同學大秦在賓館?包了個套房做辦公室。大秦套房那扇窗正對著那三株樹,學人說大秦真有福氣,有那麼標致的玉蘭花陪著。大秦似乎從來沒注意到院子?的樹,還以為學人說的是他窗戶上掛著的「招財進寶」菱形掛件,一味誇說是香港買的鍍了金的真貨。學人心?發堵;催他上樓開會的人說住這賓館的個個是大款,問他那位中學同學是不是也非常有錢。學人回頭看了看那三株白玉蘭說:「不,他其實很窮很窮」。 這篇小品劉心武寫得很有意思,給了我一些聯想,當時隨手寫了一篇《故園那株白玉蘭》。我不羡慕大秦,也不鄙視他,做大生意賺大錢是他的私事,不把窗外白玉蘭看在眼?也沒什麼大不了。學人瞧不起大秦滿腦子招財進寶我也能理解,他說大秦「其實很窮很窮」反映的正是讀書人的精神面貌,有點迂腐,有點滑稽,卻是高遠的。我當然覺得那三株白玉蘭那樣好看,簡直是窗外一幅小風景,冷落了多可惜! 這種小資產階級心態我是甩不掉了,去年報上專欄欄名索性改為《小風景》,正是這篇小品撩出來的。 轉眼寫了八十篇,幾乎每一篇都配著一幅小圖畫,全是我家的藏品,存心讓讀我小品的人抬頭瞄一瞄窗外閑閑淡淡一翦疏影,算是碌碌浮生?意外的慰藉也好。 牛津大學出版社願意出版這樣一本附尠彩圖的《小風景》,那份細心是大秦沒有的。我的文章其實也很窮很窮,書裡這幾十幅大名家小名家的作品倒是十幾年來我苦心招紅進綠的成果,標致不輸賓館院子裡那三株白玉蘭。報上發表的畫作跟文章本來就不很搭配,又縮小縮得厲害,這次編書重新做了些刪削和調度,圖與文還是掛不了鵾,隱隱然多了一點點呼應好像好多了。
  • 倫敦的夏天等你來

    作者:董橋

    這本《倫敦的夏天等你來》收錄二○○一年至二○○二年作者在《蘋果日報》上寫的「信息小景」專欄小品近百篇。作者說:「現實政治一旦貶值成一台冗長鬧劇,藝術一定要守住這樣傲慢的潔癖。我想起我在《從前》寫的那篇《倫敦七六冬天》,想起那位南非同學,想起我們一起喝白酒的暑假,想起草莓帶生鮮的香甜:倫敦的夏天確實綿麗而深情。」
  • 英华沉浮录 6

    作者:董桥

    《英华沉浮录6》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 景泰蓝之夜

    作者:董桥

    《景泰蓝之夜》是作者谈文玩、以及人物交往的随笔,作者与沈尹默、张充和、沈从文、台静农、朱家溍、王世襄……那些风华绝代的人们的交往,那典雅无比的乾隆掐丝珐琅套盒,那娟秀的小楷,那淡雅的墨梅,那细致的工尺谱,那余香袅袅的香炉,无不充满意趣和韵味。包括《墨梅枝谭》、《芦塘鸳鸯》、《黄溶书扇小注》、《毛姆书录与藏画》、《盖斯凯尔夫人》、《沉香钩沉》、《沈尹默蜀中小品》、《吉庆栈遗闻》、《沈尹默的小手卷》等。
  • 董橋文字集(編號珍藏版)

    作者:董橋

    《董橋文字集》是董橋以往文字的重編本,是對董橋二十多年文字生涯的回顧和檢鴃C雖然作者自謙“半生文章寒傖”,但讀者從這些熔鑄學識才情於一爐,評說中西古今興會事的篇章中,一定能驚喜的發現董橋的文化關懷是多麼執著,多麼深切,董橋的文字世界是多麼引人入勝,多麼耐人尋味。 《董橋文字集》編號珍藏版為一套十二集(共分十八冊),匯集了董橋先生的精選散文,道盡他對文學、文化、政治、藝術和人生的精闢見解,文字優美,寓意深遠。 《董橋文字集》珍藏版,內附董橋親筆簽名卡,禮盒包裝,共限量發行五百套,極具珍藏價值。
  • 從前(增訂新版)

    作者:董橋

    身處東方明珠的媒體高層,身畔盡是熠熠耀眼的華燈燦影,董橋猶自是個舊派的人,他心中那些窗竹搖影、野泉滴硯的少年光景一直揮不去,電腦鍵盤敲打文學的年代忽焉已至,他心中嚮往的竟還是青帘沽酒,紅日賞花的幽情…… 《從前》三十篇,董橋懷舊憶往,情深筆淡,一把舊摺扇,一張藏書票,一方木刻,一封來自遠方的信簡,都是一則則動人的故事;有走過時代的滄桑、人生際遇的喟歎,沈實的清愁,料峭的溫煦,像酒,像淚。 名作家楊照認為董橋具有「以理性建構風格、以風格推動理性的獨到魅力」。董橋遊走古今中外,才‧情‧學‧識兼具,下筆優雅從容,令人沉醉遐想。 本書目錄自序——001 舊日紅——007 雲 姑——015 耳 語——021 念青室情事——029 戴洛維夫人——035 古 廟——043 風蕭蕭——051 南山雨——057 初版水仙花——065 寥 寂——071 玉玲瓏——079 榆下景——085 雪 憶——093 諜 影——099 石頭記——105 硯香樓——113 湖藍綢緞——121 西貢沉淪——127 椅子上的花環——135 四季草——141 流 言——147 寶寐閣——153 靈 光——161 倫敦七六冬天——167 虛構的風采——173 南湖;芝瑛——179 師山廬——187 莊嚴的承諾——195 念奴嬌變奏——201 字裏秋意——207 特載: 一曲如夢令 高大威——213 ——我讀《從前》
  • 青玉案

    作者:董橋

    近年董橋的新書在裝幀上總喜歡花一番心思,仿古典書的皮紙裝幀,燙金的封面,實在叫人愛不釋手。這本裝幀雅緻的本子,載有四十四篇董橋的最新文章,帶您走進董橋的古董、舊書珍藏的世界。
  • 這一代的事

    作者:董橋

    書分三卷:「思想」不托門牆,只寫「散墨」;「中國」似真似幻,且說「情懷」;「文化」最是關鍵處,更不屑鑿空武斷以為議論,不免索性「眉批」了事。 散文須學、須識、須情,合之乃得 Alfred North Whitehead 所謂「深遠如哲學之天地,高華如藝術之境界」。年來追 求此等造化,明知困難,竟不罷休,遂成《這一代的事》。 二十四年前《這一代的事》給台北簡志忠的圓神出版社出版。簡志忠是我的好朋友,國語講得最純正的台灣彰化人,斯文,真誠,剛毅,是八十年代台灣年輕企業家,肯讀書,肯擔當,跟他的妻子秋梅帶着一對子女過着幸福的日子。《這一代的事》之後,跟着的幾本書初版我都交給他出。那時候我才四十幾歲,他才三十出頭,我們理想很多,激情未亡,出一本書彷彿替中國文化砌上一塊磚頭,快樂得要命:「散文須學、須識、須情,合之乃得 Alfred North Whitehead 所謂『深遠如哲學之天地,高華如藝術之境界』」,我的〈自序〉裏這樣寫,心中確也這樣相信,傻乎乎抱着這樣一點熱忱走了幾十年,匆匆六十八了,我依然這樣相信,只是不說出口也不寫出來了。牛津大學出版社要重印這本書,我有點遲疑。他要我寫幾句話,我倒想起簡志忠了,一起聽雨客舟中的朋友。幾十年前台北的雨似乎很多,總是點點滴滴停不了,很詩意:現在台北的雨沒那麼好聽了。
  • 立春前後

    作者:董橋

    這是董橋2011至2012年最新寫成的隨筆,隨筆越寫越像小說。 自序: ……………………………………………………………………………………………………………………………………这个苦衷我懂,李侬也懂。收到保暖套我格外思念她:一针一线都是心,难为她牵挂这边的阴晴圆缺。1997年到2012年我写了十几二十本书,李侬不谙中文竟嘱我每出版一本给她寄一本,书架一角渐渐摆满了一整排,说是为老朋友的心血存个念想。相交四十年,我看着这位异国知己成长,风雨人生,匆匆寒暑,戴立克偶然英译了我的一些文字,李侬每读一篇都劝戴立克接着翻译,说是弄一本英译选集纪念我的英伦岁月也好。戴立克是老派英国人,译笔乍看很像吉辛的《四季散墨》,他嫌有些中文词意英文译不出神髓,生怕不小心露出林语堂英译常有的瑕疵,情愿选些适合迻译的篇章才译。转眼我老了,戴立克也老了,年轻时代一起玩的朋友只剩李侬还保得住天生的妩媚旷代的风韵。“英伦风华都留在你鬓发间那枝粉彩瓷簪上了,”戴立克说,“老董再写十篇《丽人行》也抵不过灯火阑珊处的一个回眸!”戴立克措辞温秀,李侬横波嗔了他一眼更温秀。世间还是游戏好。 文章也是游戏好。Christopher Morley说小说家吉卜林纵然写的是榴弹大炮的故事,字里行间铺排的倒是献给珍·奥斯汀的深情颂辞,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报上专栏说到头来莫利谁都不记得,吉卜林的书倒流传不衰,1907年还成了英国第一位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吉卜林诗歌里皱着眉头鼓吹的“白人大任”(the white man's burden)人人似乎淡忘了,他的《丛林故事》和《吉姆》反而记得,我的小孙子还在读,1894年初版,一百一十八岁的老书了。老书好看的真多,比好看的新书多。宋元明清不必说,老民国许多残卷如今翻翻书香依然很浓。从前我在伦大亚非学院图书馆读过周作人一本《立春以前》,封面清雅得要命,几十年来想买一本那个初版本至今没找到。壬辰龙年立春是农历一月十三阳历二月四日,我的新文集既是立春前后出版,书名就叫《立春前后》也许比周作人的《立春以前》更见韵致。老一辈人说“立”乃开始,“春”乃蠢动,一立了春,百草苏醒,一片吉庆:人老了多些吉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