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鲁迅研究

  • 话说周氏兄弟

    作者:錢理群

    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有些特别:它是根据上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因此本书的副题是“北大演讲录”。这是一部偏于普及性的著作,讲课与整理成书的目的都很明确:要把我在书斋里的研究成果讲给青年学生听,并从他们那里得到反馈,进行两代人,师生之间,研究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的交流。评述,在讲清楚鲁迅、周作人基本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更注重他们的这些思想观点在中国的当前现实中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是更接近于我在这一时期所写
  • 反抗绝望

    作者:汪晖

    鲁迅的作品不是畅销书,是常销书,能够这么被出版的中国作家并不多。对于那些求生存而不苟活的人,想庄严的工作的人,鲁迅能够激发人的生命力,是生命力的能源,无论你领会多少或深浅如何。
  •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

    作者:钱理群

    钱理群 著 ISBN 978-7-108-03572-1 2011.01出版 定价:38.00 钱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学讲完最后一轮鲁迅研究,整理出版了《与鲁迅相遇》,但这并非他的“天鹅绝唱”,退休后,他于2004年回到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为中学生开起了一门选修课;2005年,他又在北京大学附中、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分别开设了一学期 “鲁迅作品选讲” 的选修课。2009年又到台湾清华大学讲授了这门课。本书就是根据这四处的录音整理而成,每一部分都附选了学生的优秀作业。还是看看学生们是怎样看这门课和他们的老师吧:“他不再是拗口的语句,不再是每一篇都要背的烦恼,而给了我一种想要静下来读他的欲望。”“以平常心看鲁迅。”“以前认为他是一个冷冷的、尖刻的人;现在发现他的内心充满了那个时代的人所不具有的爱与悲悯。”“老师讲课的样子和方式都很可爱。”“老师讲到了中国人的奴性,那您受谁压迫,被谁而奴役呢?您有奴性吗?”“说实话,我对这门课的感受要远比单纯的对鲁迅的感受要丰富、真诚得多。”
  • 心灵的探寻

    作者:钱理群

    本书是《回望鲁迅丛书》系列之一。 本书要说的是“我之鲁迅观”。而且,“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同样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透过“我与鲁迅”,可以从一个特定侧面,看到中国的成长于50、60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与20世纪中国变革的先驱者鲁迅的认同与辩异,理解与误解,感应与隔膜……
  •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作者:汪晖

    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 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 鲁迅与终末论

    作者:[日] 伊藤虎丸

    对留日时代“初期鲁迅”的阐释和对《狂人日记》的解读,作为“伊藤鲁迅”的本体论,具有一个出色的学术模型所具有的优点。作者对“竹内鲁迅”框架的继承与突破,把鲁迅放在明治三十年代背景下的问题提起,对鲁迅与尼采关系的微宏兼备的阐释,对《狂人日记》的处理,均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道人之所未道,体现着学术的继承性、独创性、开放性和可能性——在作者看来,“鲁迅研究”非但不是一个过去的课题,而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未来性的课题。
  • 声之善恶

    作者:汪晖

    本讲稿系根据作者2007年7月中国文化论坛“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汪晖对鲁迅两个经典文本的再阅读和再阐释:《破恶声论》呈现了鲁迅早期思想中对现代性经典问题“什么是启蒙”的思考与回答;《呐喊自序》则蕴含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秘密,揭示了他文学写作的根源和动力所在。 汪晖的读解深入浅出,不仅紧扣文本,而且将文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从而带领读者逐渐抵达鲁迅思想的深处,并通过鲁迅理解所谓“革命”和“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
  • 民间野草

    作者:范美忠

    《民间野草》作者用优美而不失理智的文笔解读鲁迅的《野草》,用十五章的篇幅细细挖掘鲁迅文章深意,还原多面化鲁迅的思想与世界观。在解读鲁迅的同时,引经据典,谈文化发展路途和文化现状,对现代性启蒙观进行反思性解构和重构。所谓“民间”者,一则言作者之生存状态,虽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几年来却一直辗转行走于草莽江湖间;二则言其写作方式并非搜集爬梳史料,荟萃众家研究成果,而是在生命体验之基础上,以诗化独语之方式出之,乃难登大雅之堂的野狐禅是也。虽如此,作者仍以多年学术教育经验,结合自己阅读之所得,将一本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的书呈现在世人面前,此书不失为一本深入解读鲁迅的佳作。
  • 鲁迅的抬棺人

    作者:吴中杰

    吴中杰说:“为鲁迅抬棺的十六位青年作家,就是鲁迅文学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受到鲁迅的信任,也为捍卫鲁迅的文学道路而斗争,因而经历了文坛上的风风风雨雨。”《鲁迅的抬棺人》选择了萧军、胡风、聂绀弩、黄源、巴金这五位抬棺人,再加上冯雪峰作为描写对象。冯雪峰当时因肩负中共中央特殊使命而处于秘密状态,未能参加抬棺,却是鲁迅丧事的策划者。从他们所坚持的文学主张和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可以透视出鲁迅文学道路的历史命运。正是从这一角度着眼,此书的副标题是:《鲁迅后传》。吴中杰解释:“《鲁迅后传》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比如,也可以专写鲁迅身后的是是非非,环绕着他的争论。但鲁迅对于不虞之誉和不虞之毁都并不在乎,重要的还是他所开创的文学道路的兴废。本书所着重描写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因而,鲁迅抬棺人的命运,也就不仅是他们个人际遇,而是关系到中国文学发展的道路问题。”
  • 鲁迅传

    作者:刘再复

    《鲁迅传》内容简介:鲁迅是出现在20世纪中国苦难大地上的一种天才“异象”,他的作品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苦闷的总象征,这是刘再复先生对鲁迅的总评价。《鲁迅传》(鲁迅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评述”。“传记”部分“史、思、诗”三者并行,历史感、思想性与叙事的诗意兼备,是刘再复先生早年传记作品的得意之作:“评述”部分汇集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关于鲁迅的最新思想成果,这是经过一番自我反省和知识更新之后再次面对鲁迅的明心见性之论,其中包含许多关于鲁迅和中国文学、文化新颖的真知窖见。书中还收入了他与李泽厚、林岗等友人关于鲁迅的共同思索,这又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灵魂共振”,其思想锋芒还辐射到鲁迅之外更广泛的人文科学领域。
  • 鲁迅传

    作者:朱正

    魯迅雖然已經離世大半個世紀了,但他無疑仍是今天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當代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德、法、俄、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 魯迅的文章如匕首,似投槍,既解剖歷史,又批判現實。他對中國人精神的拷問,對國民性的鞭撻,提出「立國」必先「立人」的思想,大聲疾呼改變「國民性」「救救孩子!」等,無不振聾發聵。魯迅創作的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形象,給我們似曾相識的感受,並時刻提醒我們作深切的自我觀照。 本書作者朱正研究魯迅五十多年,是魯迅研究領域中的專家,文獻基礎紮實,考證功夫精深。過往的“魯迅”,總是脫不了被“捧”與被“罵”的宿命,時而“旗手”時而“過時”,被人按照意識形態的需要烙上不同的印記,可以說,魯迅“被尊崇的程度就是他被歪曲的程度”。但朱正先生不同。 朱正在書中大量引用魯迅及其同時代人的文章和書信,結合魯迅研究的最新成果,把魯迅的一生置於歷史大環境中,更將國際及中國近現代史中的一些大事件,與魯迅個人的生活及其作品的背景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他立場持平,讓歷史再現,讓同時代人説話,使我們對魯迅、魯迅的作品以及那時代有更深入的理解。書中雖然引用了大量歷史資料,但因爲都是選用魯迅、周作人等文學大家的文字,讀起來並不覺得枯燥,適合中文科師生閲讀。
  • 鲁迅评传

    作者:曹聚仁

    关于鲁迅先生的传记和评传,国内不下十数种版本,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可以说是最具个性的一本。传主和作者,是同时代人,且是当时文坛交往甚密的文友。因此,曹著《鲁迅评传》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文艺观、社会观、政治观乃至个人脾性等方面的了解、认识、评介,具有直接鲜活的印象及一般作者无法企及的深入了解,他既“不需要仰视也不必俯瞰”,诚如作者1933年秋亲口对鲁迅说:“与其把你写成为一个‘神’,不如把你写成为一个‘人’的好。”此书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在当时特定的时空里,作者的思想,也少“羁绊”,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可以自由地写鲁迅评传,包括自己的传记”。这些独特的主客观因素,无疑为我们研究鲁迅提供了一份值得重视的范本。   193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鲁迅先生在我的家中吃晚饭,一直谈到深夜。他是善于谈话的,忽然在一串的故事中,问了我一句:“曹先生,你是不是准备替我写传记? ”他正看到我书架上有一堆关于他的著作和史料。我说:“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适当的人,但是,我也有我的想法。我想与其把你写成为一个[神],不如写成为一个[人]的好。”   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坛的彗星,他的眼光远大,头脑清晰,那是我们不可企及的,但他决不是[十全十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
  • 人与鬼的纠葛

    作者:[日]丸尾常喜

    《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以日本学者擅长的文本细读方法,将历史学、思想史、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引入鲁迅研究,以细密的考证和富于感悟性的阐释做支撑,在考察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时独辟蹊径,深入探究鲁迅世界里“鬼”的文化原型。鲁迅不仅对社会上与国民性中有形无形的“鬼”给予痛切的挖掘和批判,而且勇于同自身的“鬼气”肉搏。鲁迅自身之“鬼”颇为复杂,既有传统赋予的文化阴影。也有现实与传统让他背负的精神创伤与罪和耻的意识;他身上“人”与“鬼”的冲突不仅有黑白分明的两军对垒,也有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二律悖反。作者引导读者去接近一个伟大而复杂的灵魂。
  • 鲁迅与日本人

    作者:[日]伊藤虎丸

    《鲁迅与日本人》:回望鲁迅
  • 从“绝望”开始

    作者:【日】竹内好

    鲁迅叫我们正视自己的腐肉,而且不允许我们有一点点逃避。鲁迅那冷峻的目光一直在注视着我们,他执拗的阻碍着我们只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内心满足的人,或想出人头地的人最好不要读鲁迅。只有那些想和周围的人一起幸福并且为此而感知自己不幸的人,才可以以鲁迅为友,来研读鲁迅。世界在病态之中,我们自身不可能健康……
  • 反抗绝望

    作者:汪晖

    汪晖1988年的博士论文,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在鲁迅小说世界的复杂的精神特征与鲁迅内心世界之间找到关联的纽带”。作者以颇具原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通过对鲁迅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的描述与分析,努力发掘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揭示了鲁迅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深刻内涵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
  • 无法直面的人生

    作者:王晓明

  • 与鲁迅相遇

    作者:钱理群

    本书是钱理群在告别北大讲坛之前的“最后一次演讲”的现场录音整理讲稿。钱理群试图把鲁迅还原到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之中,对其生命足迹、思想脉络和文学作品一并进行“文本细读”。隐约回荡在这纸面和文字间的钱理群的苍老而暗哑的声音,在春日阳光漫漫的课堂中,把不再是神话人物和历史雕像的鲁迅与年轻学子们维系在一起。时在2001年,钱理群的“天鹅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