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電影

  • 凝望·時代

    作者:張靚蓓,陳少維 (攝影)

    沉甸的時代投以無聲凝望, 我們一同穿越了那時代最細膩而悠長的風景 二十年前的台灣電影新浪潮運動,在《悲情城市》獲得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金獅獎達到最高潮;作為在國際影展上第一部代表台灣發聲的電影,《悲情城市》蘊含了開創性的影像美學、當時禁忌的政治題材,以及那個時代的細膩紋理與氣味。作為電影文本,《悲情城市》創造了電影藝術的高度,也設立了時代的里程碑。 而成就這部電影的,共同創造出電影中每一段影像、不管是畫面裡或外的人們在無數個夜晚白天激烈討論激盪;彼此磨合、創造出每一個細節的專注目光;創作的漫長路途中來來去去的背影,共享收穫一刻、最真摯的眼淚;還有更多說不完、說不滿的風景,都只在這電影背後無聲經過。 然而這些,才真正是對那個時代最最白描的底蘊片段…… 那,才是這個故事要繼續延續下去的,最真實的創作者們的人生。 本書特色 本書除了電影《悲情城市》最重要的十六位幕後人員訪談外,另外收錄超過一百幀由當時的電影劇照師陳少維所側拍的黑白攝影,完整呈現電影的時空氛圍;另外亦由資深電影人張華坤、褚明仁等提供當年威尼斯影展資料與頒獎影像。 資深影評人黃建業、聞天翔為序推薦;書末收錄陳儒修、黃建宏兩篇重量級評論。
  • 再見楊德昌

    作者:王昀燕

    2007年,台灣新電影重要旗手楊德昌因癌症病逝於洛杉磯,迄今五年,台灣始終未有企劃完善的專書詳實剖析其創作梗概。兼之,自1982年起始的「台灣新電影」至今恰屆滿三十年,近年台灣電影重又發光,於此之際,更有必要對於影響新一代電影人甚巨的影史浪潮做一回顧。 過去,楊德昌相關專文多從評論的角度切入,有別於此,本專書計畫深度專訪曾與楊德昌共事的若干電影人,藉由口述歷史,深入台灣電影的創作現場,留下可貴紀錄。這些原始素材一方面可作為社會大眾親近楊德昌作品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史料。 本書共計專訪下列曾與楊導共事之台灣電影專業人士:小野、吳念真、柯一正、余為彥、舒國治、杜篤之、廖慶松、陳博文、張惠恭、鴻鴻、陳以文、王維明、陳駿霖、金燕玲、張震、柯宇綸。訪問內容除以楊德昌電影為主軸,更旁及多位資深影人的從影小史,並從各自的專業出發,談及對電影的看法。
  • 剪辑的语法(插图第2版)

    作者:[英]罗伊·汤普森,[美]克里斯托弗·J

    拆解类型化剪辑技巧 介绍实战型剪辑原则 ◎ 入门基础,剪辑新手的迷路指南针 ◎ 图文并茂,直观揭示剪辑点奥秘 ◎ 实战总结,汇聚作者数十年经验 ◎ 章末回顾,扎实掌握每章所学内容 这是一本简明直观的基础剪辑教程,涵盖剪辑工作所需的各方面信息。作者从介绍最基本的镜头类别开始,分析怎样选择剪辑点和转场时机,总结出四十六条常用的剪辑原则,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各类剪辑技巧和方法并最终用于实战。全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深入浅出地展开每一个剪辑话题,便于翻查、容易上手,是每位电影爱好者、剪辑初学者和从业者的书橱必备手册。
  • The Wes Anderson Collection

    作者:Matt Zoller Seitz (A

    Wes Anderson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voices from the past two decades of American cinema. A true auteur, Anderson is known for the visual artistry, inimitable tone, and idiosyncratic characterizations that make each of his films—Bottle Rocket, Rushmore, The Royal Tenenbaums, 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 The Darjeeling Limited, Fantastic Mr. Fox, and Moonrise Kingdom—instantly recognizable as “Andersonian.” The Wes Anderson Collection is the first in-depth overview of Anderson’s filmography, guiding readers through his life and career. Previously unpublished photos, artwork, and ephemera complement a book-length conversation between Anderson and award-winning critic Matt Zoller Seitz. The interview and images are woven together in a meticulously designed book that captures the spirit of his films: melancholy and playful, wise and childish—and thoroughly original.
  • 世俗神话

    作者:(匈)伊芙特·皮洛著

    《世俗神话》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上对电影本体进行了心理学和美学的思考,视野宽阔,涉及哲学、美学、神话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有助于读者深入认识电影的本体理论和创作风貌,开拓电影思维和体验电影创作的审美品格。
  • 電影II:時間-影像

    作者:Gilles Deleuze,德勒兹

    時間-影像如何產生?無疑地,就是戰後隨著電影的轉變,因為感官機能情境讓位給(新寫實主義的)純聲光情境而產生。但這樣的轉變以各種不同的模式已醞釀多時(如小津、還有曼奇維茲,甚至於歌舞片)。時間-影像不會消弭運動-影像,而是反轉之間的從屬關係。時間不再是運動的一個數值或量測,即某種間接再現,同時運動也只是時間直接呈現的結果:即使是造假運動、錯接。錯接是「無理斷裂」的例子,況且當運動的電影利用有理斷裂進行影像串聯時,時間的電影則致力於無理斷裂上的再串聯(特別是聲效影像與視效影像之間)。 認為電影影像確實就是當刻是錯誤的。直接的時間-影像並非屬於當刻,也不單純就是回憶。它與經驗性的接續時間以及心理記憶決裂,而得以呈現為某種時間的次序或系列(如奧森•威爾斯、雷奈、高達……)。這些時間的符徵跟思維符徵和話語符徵之間密不可分。但思維又如何在電影中自顯?而什麼才是專屬電影的話語行動呢?
  • 發現安哲羅普洛斯

    作者:Michel Ciment,Helene

  • 杨德昌电影研究

    作者:黃建業

    楊德昌的電影研究 楊德昌從《光陰的故事》、《指望》,一直到《獨立時代》,雖一貫地掌握其理性分析和社會省察的風格,但在每部作品,都努力地打破其過往的創作空間與駕輕就熟的手法。對於一位電影創作者言,楊德昌這種險著中求突破的精神,真可謂勇氣可嘉。楊德昌在台灣新電影中他是相當重要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則是為由他開展出來充滿知性思辯的現代風格在中國電影脈絡中,仍是一個極有開發潛力的異數。 本書目的不在成一家言,或以楊德昌電影作為一理論試驗場印證當代各家各派的批評分析理論。只祈望以當前有關楊食作品的論述觀點,作一較有系統的陳述和研究開發及整理。也同時透過這些論述,彰顯出楊德昌在創作歷程與作品間的主題變異和風格突破。這無疑是較接近「作者批評」的基本態度。 電影研究雖在國內未成風氣,它應是一個亟待電影熱情愛好者參與的工作。本書或許只是這路徑上的一塊小磚塊,望未來繼者能寫下壯闊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黃建業,廣東東莞人,畢業於文化大學中文系。曾任金馬獎評審,國際影展策劃。現任教藝術學院。舞台劇編導作品有《凡人》、《早餐》、《尋找關漢卿的三個女人》、《天堂旅館》、《專程拜訪》、《大家一起來跳舞》等。著有《轉動中的電》、《人文電影的追尋》、《潮流與光影》等書。
  • 光影传奇

    作者:屠小文

    《第10放映室》开播8年来第一次结集出版,堪称一册电影百科全书,一部电影发烧友的葵花宝典,一个视觉化的电影论坛。集合了国内一流的学者、电影人、影评人,从不同侧面对电影进行解读和解秘,趣说、妙论、酷评,导演台前幕后的奇闻逸事,明星银幕内外的悲欢离合,凡电影所及,无不一一道来,趣味十足。本书选自《第10放映室》播出的节目中一批深受欢迎的国内外著名导演和演员专集。
  • 看电影的艺术(影印第7版)

    作者:约瑟夫•M•博格斯(Joseph M.B

    《看电影的艺术(影印第7版)》编辑推荐:美国高校经典教程,透彻解析观影之道。全面展现电影艺术,完整还原原著风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400余所著名学府指定教材,发行7版畅销不衰。聚焦当下热门影片,以全新视角解读经典知识体系,兼顾趣味性与理论性。独具特色的“闪回”单元,集中探讨了动画、剪辑、色彩等技术领域的发展脉络。影印版完整呈现原书450余幅图片,配以48个彩页,生动展现“视觉特效”、“色彩”等相关章节精彩内容。保留原书中片段练习、DVD花絮参考、索引等内容,方便读者使用、学习。
  • 夢是唯一的現實

    作者:Charlotte Chandler

    比起他的夢,費里尼的現實人生甚至更見精采。他將夢境寄託於菲林片格之上,為我們留下豐富的的遺產。「夢是唯一的真實」----費里尼如此描述他的生命主題。本書分三大篇,上篇描述他年幼時受到馬戲、電影及美國漫畫的影響;年少時到羅馬從事漫畫及記者的工作,並進而接觸電台、電影編劇的經過。中篇講述他如成為導演,且逐漸闖出知名度。下篇則著重於費里尼成為大師以後,如何成為一則傳奇。 這本書是作者花了十四年的時間(1980年至1993年費里尼去世前幾個星期)與費里尼對話的成果。費里尼天南地北, 隨興而至,揭露了他外在與私下的不同面貌。
  • 電影的七段航程

    作者:Jean-Luc Godard

    本書是法國導演高達於1978年在加拿大蒙特婁電影藝術學院所作的演講紀錄,他的演講內容深具當代西方知識分子的特色,包含大量的文化關懷和時事常識,在這本書中他探討了電影創作,製作與種種電影理念,且融合了他個人的心路歷程、挫折情結與反省檢討,在他奇異而特殊的思維之中,把電影鋪展成一個有機的宇宙,牽絲扯蔓縱橫無際,而高達在片中表現出的機智、風趣、坦誠和親切的態度、與他在電影中予人一貫的艱澀乖離有天壤之別,可幫助讀者對他的電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進而啟發對電影本身拮取新的賞析角度。
  • 梦与日记

    作者:Ewa Mazierska,Laura

    本书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全面而系统研究意大利中生代代表性导演南尼·莫瑞蒂的著作,分析和检视了南尼·莫瑞蒂在过去三十年里的作品和这些作品在当代欧洲电影中重要地位。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大量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本书将南尼·莫瑞蒂的电影作为一个透视镜来观察和讨论当代欧洲的社会问题和人的状况,例如男性与权力危机,市民关系的变化以及左派的危机。这是一部系统介绍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电影人南尼·莫瑞蒂作品的研究批评著作,对了解意大利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创作和批评现状以及欧洲当代社会议题都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梦与现实中的游离,南尼·莫瑞蒂的镜头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虚幻的梦,也是当代社会的真实写照。于此,电影的艺术功能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社会功能,如镜面般清晰地反映着当代欧洲社会本质上的演变,也正是这面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自己的影子,一个游离在梦与现实中的影子。南尼·莫瑞蒂的作品混合着自传与虚构、私人观察与社会评论、喜剧与悲剧、自我批评与残忍讽刺等矛盾的元素,这种不寻常的混合使他的影片不可归类,也难以和其他人进行比较。本书将莫瑞蒂的电影看作一系列关乎艺术领域和社会秩序的异质性话语——关于风格、文化、社会、政治和语言的话语——的十字路口,深入分析和阐释了南尼的作品。 本书着重分析了四个相互贯穿的、构成他全部作品的基本主题: 自传、日记及艺术家在影片中的再现; 意大利和西方世界中的家庭与男性气质危机; 喜剧、幽默、激进讽刺和生存反讽; 西方社会中公民与政治组织的关系的转变,以及语言在后现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 身不在场

    作者:木卫二

    这是金马奖、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木卫二的首部影评集,从其十年来的千余篇影评和数百万文字中遴选而成,并根据电影类型和文字风格进行了精心编排和梳理,并配以精美图片。书中精选近70篇影评,涵盖中国两岸三地、日本、韩国、欧美等世界范围内的优质电影,如《一代宗师》《恋恋风尘》《听说桐岛要退部》《无耻混蛋》等。 作者置身银幕之外,窥视着光影里熙来攘往的世间人情。他用朴素而流畅的文字记录下他的观影体验,以及他对电影的全部热忱。同时,这些文字以电影为名,也在呈现着电影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看电影是一个不断扼杀自己生命和情感的过程,尤其是当你置身在一个黑暗的空间场所里面。即便电影画面是表现漆黑一片,我们依然能看到投射到银幕上的黑暗,因为电影放映是必须有光亮的。人类在黑暗中沉睡,在黑暗中做梦,所以电影被很多人描述为一个梦。” 导演魏德圣、编剧梅峰、作家韩松落、影评人magasa联袂推荐,给我们的生活开启一个个经典而怀旧的梦境,让我们用银幕上的斑驳为自己在繁乱世间开辟一片遐想地。 当电影市场和制作用心越来越趋向两个相反极端,就更能显出这本影评集的重要价值。 ——导演 魏德圣 电影是一场梦,一场游戏,是人生歧路上的一次意外遭遇,也是步履不停的青春历险。木卫二的影评,让我们重新审视观看与阅读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电影与社会的关系。这些最终以朴素而流畅的文字记录下来的电影体验,感情丰盛,思辨清晰,是心灵过往的回忆,是人生重现的时光。 ——编剧 梅峰 电影,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观看和评论的对象,对木卫二来说,却是一个世界,他像“超体”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不分昼夜,也不留余地。他的文字里,有他对电影的全部热忱、全部热爱,这种热忱,让他成为我心目中的影评标杆。 ——作家 韩松落 影评有无数种写法。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每个人对电影的判断都是基于自身的审美历史和人生经验。木卫二的影评就是这样,毋宁说它是某种形式的自传,读者可以从文章中看到作者的生活轨迹和喜怒哀乐。 ——影评人 magasa ...(展开全部)
  • 電影I:運動-影像

    作者:Gilles Deleuze,德勒兹

    這項研究並不是一套電影史,而是嘗試對屬於電影的影像與符徵進行分類。我們在此對第一類型的影像──即運動-影像,還有它的主要變化──感知-影像、動情-影像與動作-影像,以及構成上述影像特徵的各種(非語言學)符徵等等進行思考,有時是光與陰影的抗爭,有時又是光與白色的關係。這些質性與力量有時表現在容貌上,有時又展示在「任意空間」裡;有時揭示出原創世界,又有時實現於假定為真的地點裡。電影裡的偉大作者各有所長地發明並構成了這些影像與符徵,他們不只得以媲美畫家、建築師與音樂家,甚至可與思想家並駕齊驅。光是經由視聽效果而批判或讚揚是不夠的,而是應該說明思想如何用運動-影像,以及最深刻的時間-影像的聲光符徵來進行,以求偶爾能生產出偉大的作品。
  • 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

    作者:林旭东 张亚璇 顾峥

    无业少年、野模、混混们,在塞上的旧工业城市里上演着漫无目的的青春,烟尘弥漫。影片对于现实的描述是一如既往地冷静、真实,某一年的中国内地……某一群人的挣扎或不挣扎——如同遥远的我们。32岁的贾樟柯绝对可以算是国内电影界状态最佳的一位导演,他此前完成的《小武》和《站台》两部影片足以向世人见证当下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眼下,不仅在资金上有北野武事务所及其他方面的保障,游离于“圈子”之外的贾樟柯还拥有了一个较为稳定完备的创作群体,他本人也始终保持着塌实冷静的生活状态及艺术敏感,透过他的作品,过去二十年内中国人所经历的期盼与梦想、焦虑与迷茫统统呈现得格外清晰。由于一些不便名讲的原由,贾樟柯的电影至今无法在大陆公开放映,这不得不算做一种遗憾乃至悲哀。
  • 青年电影手册(第一辑)

    作者:宋健君

    《青年电影手册(第1辑)》继承和延续《电影手册》的精神,同时更紧密的与中国电影相联系,力图在影评标准、电影创作、导演对话、新人关注以及电影国际传播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先锋的思想、火辣的群体、睿智的目光、平实的笔触,一本属于青年人自己的电影手册。
  • 必要的静默

    作者:罗展凤

    《必要的静默:世界电影音乐创作谈》讲述了:假如电影《十诫》、“红蓝白三部曲”中没有普列斯纳的哲理性音符;假如《塞瑟岛之旅》缺少卡兰德若诗一般音乐的呼应;假如久石让的童趣乐曲从未出现在宫崎骏的电影中……或许这些曾深深打动了无数影迷的电影将黯然失色。《必要的静默:世界电影音乐创作谈》作者与十余位世界顶尖电影音乐家访谈,记录其独特的电影音乐创作理念,他们对艺术的坚持和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藉此我们知道,那些音乐何以如此动人。珍贵访谈外,《必要的静默:世界电影音乐创作谈》亦收录创作者本人的公开演讲。
  • 中国电影,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作者:孙健三

    中国电影在国难日深的年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中国第一部《电影检查法》的内容是什么? 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电影运动做出了哪些贡献?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做了哪些工作? 郭有守作为民国政府管理电影的最高官员,和左翼电影有什么关系? 《渔光曲》与《农人之春》,谁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编者经过长期的搜寻与整理,收集了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孕育、诞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文献资料,包括中国教育电影运动兴起之初关于电影检查的组织、规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情况,中国教育电影与左翼电影运动的关系等。本书所收的文献资料十分珍贵且极具研究价值,对中国电影史以及近代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