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電影

  • 青年电影手册(第六辑):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作

    作者:程青松 主编

    100部电影处女作 100个追逐电影梦想的故事 100个华语电影导演的诞生 本期《青年电影手册》封面人物为贾樟柯和赵薇,2013年对于他们是难忘的一年。2013年贾樟柯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13年赵薇以7亿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单片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并获得29届金鸡奖导演处女奖。 100位华语导演,他们是最艺术的,也是最先锋的;他们是最商业的,也是最新锐的。 《青年电影手册》第六辑首次聚焦华语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去聆听他们的故事,去探究他们的第一次源于什么样的渴望。第一次,也许没有经验,但是有足够的激情。他们寻找,他们探索,他们历险,100位导演,100部处女作,100种不同电影道路的开启,却又殊途同归,他们都是诞生在光影之中的追梦人。 以虔诚和谦卑之心,向梦想致敬! 名人推荐 侯孝贤:记录青年电影的创作于历程。 姜文:电影创作作应是自由的梦想。《青年电影手册》的批评也应当是:自由加独立。梦想与激情。 王小帅:坚持独立批评的精神,看《青年电影手册》。 贾樟柯:青年电影,反叛精神。 焦雄屏:电影是执着的梦,但它可以实现。 田原:青年永远电影,电影永远年轻。 章明:电影与青年同在,即使是侯麦,伊斯特伍德那样的青年。 郭晓冬:愿我们的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 戴立忍:不曾间断地审视书写这一世代的华语电影,这个工作不见得有掌声,但不能没有。 肖风:期待《青年电影手册》成为浩瀚影海中的灯塔。 郝蕾:关心电影,关心《青年电影手册》。 王超:不弃良知,独立品格,为电影人生之尊严,勇敢批评。 关锦鹏:电影离不开生活,好好细味生活。 许鞍华:祝《青年电影手册》一帆风顺,洛阳纸贵。 宁瀛:期待《青年电影手册》。 李少红:电影永远是青春的梦想。 刘晓庆:《青年电影手册》开拓希望的路,我们都在路上。 佟大为:电影是我的信仰,也是我们的梦。 路学长:关注电影本体,促进电影实践。 顾长卫:热爱电影就把《青年电影手册》天天装在兜里放在心上吧。
  • 电影行话手册

    作者:[美]托尼·比尔

    本书按照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以词典的模式整理收录了美国好莱坞电影圈中的各种术语、俗语、暗语,在保留英文原文的基础上配以中文翻译和阐释,全面、深入地展示了美国电影圈从业人员的专用行话,也从侧面呈现出美国电影技术、艺术方面的发展历史。此外,本书还包含多篇编撰者托尼•比尔的电影从业经验之谈,内容涉及剧本创作、片场礼仪和明星趣闻。全书文风轻松幽默,集电影知识、英语知识于一身,是一本功能强大的掌中宝典。
  • 电影语言

    作者:[法] 马赛尔·马尔丹

  • 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

    作者:[英]吉尔·内尔姆斯 主编

    全球顶尖电影学者亲撰导读,世界知名高校指定必读经典 「编辑推荐」 •重视基础,梳理经典电影理论与研究观念 •提供新知,紧跟时下最前沿的观点与方法 •独辟视野,以新角度对电影进行独立思考 •个案分析,最细致深入的理论研究实战示范 •资料汇总,针对每章议题精选片单及参考书目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导读课本,自1996年初版以来,深受海外高校推崇。书中各领域专家对电影研究的理论重镇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与检视,从最经典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到曾掀起思想怒潮的女性主义电影和酷儿理论;从好莱坞大片垄断全球的成功之道,到各民族电影为争取立足之地的奋力挣扎。 全书各章节皆配以丰富、精彩的个案研究,囊括120余幅电影剧照,并对关键术语与概念设计了方便详尽的边注,而章末精选延伸阅读、推荐片目及网络资源,则为有志于电影研究的读者提供全球视野、指明深入方向。 「专业领域权威专家推荐语」 一个学科和一种媒体的故事该怎么讲呢?这问题是《电影研究导论》面临的挑战。经过对旧的和新的、本土的和全球的、广为流行的和不大为人所知的大量影片进行详尽分析,本书每一篇文章都令我们感叹电影这种媒体的威力和神奇。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电影学者尝试和提出过的概念工具和关键问题,以及今天仍在进行中的关于电影的性质、功能和价值的探寻。《电影研究导论》对当今已成为一个研究客体的电影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敏锐而又细致的扫描,将形式与内容两者连缀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比尔·尼科尔斯,美国电影历史学家与理论家 因为由多人著述,《电影研究导论》更像是某种散点透视的小百科:既梳理变化过程,又突出检视方法;虽美英电影为主,仍兼顾其他重要国度;以理论范畴区隔,却无处不渗透工业考量。作者们试图规范电影学术,打通形式、类型、明星等媒介元素与身份、性别、国族等文化概念的藩篱。于是,在历史与当下的张力之中,“电影是什么”的原始母题获得了新的解读。 ——杨远婴,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 文德斯论电影

    作者:〔德〕维姆﹒文德斯

    《文德斯论电影》收集了文德斯早期电影学院学生时代所作的电影笔记与摇滚乐评,而至晚近对德国电影界的批判,以及对电影前途的省思等散文。 本书收录了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两本重要著作:《情感电影》与《影像的逻辑》,循序结集了文德斯自一九六八年到一九八八年二十一年间所作的散文、影评及对话。前者论及电影里的摇滚乐、前卫电影、对西部片的热情、对德国的认同问题等等,后者则探索其个人导演生涯的发展,并逐一讨论自己的作品,解析每一件作品成形之前的创作历程。 “影像是脆弱的。大部分的时候无法适切地表达影像……写作得要格外当心。”文斯除了藉由写作将电影经验传承下去,也藉之观察电影、观察自己,以及反省电影评论的危机。 文德斯的个人际遇、生活逸闻极其娱乐兴味,其分析精辟入微,却又不流于好为人师的学派作风;这种种累积起来,对读者而言正是不自觉的欣喜。
  • 电影的故事

    作者:(英)马克·卡曾斯

    作者以电影制作者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从无声时代到有声时代再到数字时代。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影制作者是如何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制片手段的,以及电影制作者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该书是图文本,以丰富的照片资料、通俗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电影的历程。
  • 江湖有事

    作者:马家辉

    名曰“目迷”,因为自从让眼睛第一次盯着银幕,便迷路了,在光影丛林里回不了头;也曰“耽美”,因为流连于光影之美,注定久久沉溺,无法自拔。 卷一谈的主要是阳刚味道浓烈的电影,包括英雄片、警匪片、黑社会片、刀剑片、战争片等等。江湖是作者的一个青春梦,于是,他开始在纸上谈黑社会,也终于借电影起始、以江湖为题,完成了自己心事的述说。更多地,我们读到的不是电影上的江湖,而是现实中香港、台湾社会的奇诡多姿的人情世态。
  • 木乃伊防腐指南

    作者:大旗虎皮,云中,magasa,谋杀电视机

    这本书是关于一群热爱电影的人的书。 这群人曾经用七年时间,也就是博客最鼎盛的时期,在互联网上留下过一点脚印,现在这本书就是相关遗迹的陈列。中文互联网影评发端于世纪之交,依托于几个标志性的BBS,形成了几种显著不同的风格和模式。这本书的作者则是在网络影评进入博客时代之后,试图展示用中文进行电影写作的另一种可能。在刚刚投入电影评论之初,这群人几乎无一例外是电影专业之外的业余人士(这几乎是大多数“网络影评人”的共同特征),但在和电影及影评相伴的岁月里,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了职业影评人或电影文化工作者。他们至今信仰这种影像的艺术,相信它可以帮助每个人对抗心底的孤独。
  • 眨眼之间

    作者:[美]沃尔特·默奇(Walter Mur

    本书汇集了著名剪辑师沃尔特·默奇极具创造性的、多层面的思考,可以说这对过去的剪辑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开篇他便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剪接可以被接受? 从这里开始,默奇带领读者进入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贯穿其间的既有美学上的追求也有实际操作上的考量。他对很多议题提 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剪辑时、做梦时、现实生活中影像的连贯性与非连贯性,判断好剪辑的标准,眨眼的动作既类似于剪辑时的画面切换又是出于一种情感暗示,等等。 在新版本扩充重写的部分中,默奇总结了数字剪辑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优势和可能产生的问题。 .................................................................................................... 推荐—— 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着迷了:连着几小时聆听沃尔特谈论生活与电影,欣赏他随手抛撒的无数智慧的小碎片,就像格林童话中的汉塞尔和格蕾特尔在森林小径上留下的面包屑一样——这是迷途中的路标,也是滋润心灵成长的养分。 ——弗朗西斯•科波拉,《教父》、《现代启示录》、《惊情四百年》导演 在我看来剪辑是电影这门艺术形式的核心,本书为深入这一棘手的技艺进行了艰难的跋涉,但表述出来却极其清晰明了。沃尔特•默奇对剪辑的深刻理解让人吃惊,所有真正想了解电影制作过程的读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美国风情画》导演 第一次见到默奇时,他趴在KEM剪辑台上睡着了,当时他为剪辑《对话》熬了一个通宵。默奇是我认识的剪辑师中唯一一个真的与胶片同床共枕的人,事实上,他深爱着每一部他参与过的影片。正是在《眨眼之间》这本书中,他透露了私密的经验与细节,字里行间记录了他对剪辑的热情。没法爱上电影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妙处的。 ——菲利普•考夫曼,《布拉格之恋》导演 这本小书中最宝贵的内容是默奇提供的第一手的知识与经验,读者可以从中窥见电影最终得以诞生的奥秘。我想这对电影领域的行家或爱好者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弗莱德•齐纳曼,《正午》、《朱莉娅》、《老人与海》导演 剪辑师之间的心灵是相通的。阅读沃尔特•默奇的书,有一种同呼吸共命运却又力不从心的感慨!《眨眼之间》能让我们从中找到距离,相信它是我们剪辑同行的良师益友,同时也会为电影发烧友打开另一扇窗,窥见电影制作的另一个视界,帮助我们认识电影,爱电影! ——周新霞,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国家一级剪辑师,代表作品有《荆轲刺秦王》、《潜伏》等 本书既是英美院校电影专业的必选参考书,也为专业电影剪辑师提供了一种超然于一般技巧解析的思考角度,既哲理又感性,从而为其他领域热爱电影的众多读者一窥电影剪辑的奥秘提供了一把精巧而实用的钥匙。 ——夏彤,中央美术学院电影系教师
  •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作者:[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

    本书是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与世界级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就电影艺术问题进行的对话录。这是一本最具“挑战性”的书,它揭示了希区柯克这个易受攻击而又敏感的人的真正本质,也记录下了自默片时代起便活跃在影坛上的这位大电影艺术家行将消逝的艺术秘密。这场交谈进行了四年,希区柯克回答了特吕弗关于自己电影生涯的500个提问。特吕弗以俄狄浦斯求神示的方式向他发出询问,试图通过希区柯克的全部作品去搞清“希区柯克式电影语言”的独特架构——正是这种架构形成了他不可模仿的风格。
  • 侯孝贤电影讲座

    作者:卓伯棠 主编

    这本书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侯孝贤200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所做的一系列讲座的记录稿,首次全方位地回顾了其创作历程。 全书主要分成6个部分:侯孝贤导演电影之路,电影真实与现实的关系,侯孝贤电影的美学信念,谈法国电影导演布列松的电影,侯孝贤与香港影评人对话和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书末附录有侯孝贤导演作品年表。书中他细数自己的每一部影片,拍片时的故事、技术上的细节,侯孝贤讲得不少,就像诗话记下来的本事及推敲的过程。侯孝贤在讲座中讲别人也是在讲自己,理论、观念、心得、见地、经历、掌故都有,而且是一条条、一片片杂糅的,听上去似闲话,实则不言理而理自至。书里还爆了不少演员的料,如说舒淇“非常悍”,说刘嘉玲“太聪明”,但这些话都不能只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 一山走過又一山——李安·色戒·斷臂山

    作者:李達翰

    這是李安「再生」的故事,一段非常值得詳實記錄的旅程。 這個故事應該從李安拍完《綠巨人》之後開始說起。 在電影《綠巨人》之後,李安曾一度萌生不再拍片的念頭。但是這部上映時帶來諸多批評的電影,卻成了他和父親溝通的橋樑。曾一度希望李安執教的父親,在《綠巨人》之後告訴李安,「你只能戴著鋼盔衝下去」。之後不久,父親便過世了。 父親過世之後三個月,李安再度開始拍片,對他來說,父親的過世是自己一個時代的結束,他的作品必將面臨另一個重大的轉變,而那個時候,出現的就是《斷背山》。 李安如何重新站起來?如何在創作中找到新生的力量?如何在《斷背山》之後,又挑戰《色戒》?這是一段非常值得詳實記錄的旅程。這是一個難得的「故事」。 寫這本書,是一個熱愛李安電影的人能為李安及其電影所做的最高獻禮。 也是一個熱愛李安電影的人嘗試為李安及其電影保留最完整的工作記錄。 這本書,談的就是李安電影走入另一個時代的紀錄。 包括《斷背山》榮耀的背後李安及所有工作人員對它的投入及思索。 2006年7月李安在瑞典與甫過世的偉大導演柏格曼的一次劃時代會面。這對李安是深具個人意義的一次會面。他希望能與家人及朋友分享的一次會面。 以及電影《色戒》的開鏡與拍攝。華語電影對李安來說,一直都有著特別的地位,也是讓他的藝術和創作重生的地方。 創作的旅程一山走過又一山、長路迢迢而沿途滿佈險阻。正是最謙卑的身軀才能穿過狂風暴雨、最熱情的雙手才能融化冰天雪地,讓人站上柏格曼那種大師的高度、觸及藝術光輝燦爛的頂峰。 李安正向這個目標邁進。
  • 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作者:吴迎君

    本书是国内外全面解读胡金铨执导电影的第一本著作,立足对胡金铨电影的影像解读,结合胡金铨本人一手论述资料,总体揭示胡金铨在中国两岸三地政治分置和文化对峙的现实语境中,通过电影书写追索人的精神家园的根本追求,并具体落实在胡金铨电影内在的美学、家国、信仰三重观照上,而其中贯注着胡金铨所代表的“南下影人”一代人的疏离他者并自我疏离的悬置性精神处境。 书稿通过“总-分-总”式章节总体结构(导论,第一至五章,结语),由总体到局部,整部书稿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本书始终注重将电影的影像元素分析和思想阐述结合而论,既在避免纯技术分析,也在避免纯理论玄谈。 本书资料较为丰富翔实,通过各种途径搜寻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匹兹堡大学图书馆、法国高校图书馆等港台和英美法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胡金铨电影的全面分析。
  • 天才的陰暗面-緊張大師希區考克

    作者:Donald Spoto

    本書是一本權威性的傳記,曾獲得愛倫坡獎,傳記的主角為謎樣且孤僻的導演希區考克。甚獲好評的傳記作家Donald Spoto針對令希區考克終生癡迷的幾樣事物追根究底,諸如食物、謀殺和理想化愛情等的執迷;並從希氏的童年和學生時代出發,一路來到他在美國名列電影史上最偉大導演之林的黃金時期,以回溯其人無雙且詭異的天賦之根源。作者訪問曾和希氏合作的編劇、演員和長年故交,並從事周密的研究,寫成這本具決定性地位的希區考克傳。
  • 複眼的映像

    作者:橋本忍

    「若說世界最有名的日本導演是黑澤明,那最知名的日本編劇家就是橋本忍。」 一個是電影天皇,一個是編劇鬼才,兩人聯手創出日本影史的最高成就。 但為何「對黑澤明而言,橋本忍是……不該遇見的人」? 「看橋本忍的劇本,讓人睜大了眼。」——黑澤明 1950年,32歲的橋本忍認識了黑澤明,兩人共同寫出《羅生門》。這是橋本忍第一部電影劇本,此片獲得了威尼獅金獅獎,將日本電影推向世界。1952年,他寫出《生之慾》,1954年完成《七武士》。橋本忍僅用四年時間即登上劇作家的頂點。 除了是黑澤明長期倚賴的編劇,《切腹》、《白色巨塔》、《砂之器》等其他日本導演名作也都出自橋本忍筆下,被推為「日本戰後第一編劇」。但與這樣的孤高成就相對的,是橋本忍的體弱多病。這位天才劇作家從小病痛不斷,「身體幾乎沒有一個部位沒動過手術」,但在停筆十年後以八十多歲高齡撰寫本書時,病情卻奇蹟般好轉。本書不但是橋本忍獻給日本電影那段黃金歲月的珍貴紀念,更是以驚人執念對影片創作提出的諍言。 「不單是為了影評人和少數有志從事電影業的人,也是為了喜愛、熱愛電影的龐大電影迷,讓他們看見電影的本質……」 浪人般的編劇生涯竟是從病床上拉開序幕。從向鄰床士兵借來的閒書上,橋本忍發現了「編劇」這個行業,三年後以第一部作品拜師日本電影大師伊丹萬作門下,並成為伊丹唯一的編劇弟子。之後,他遇見恩師口中「注定要相遇的男人」黑澤明,以《羅生門》一戰成名,展開驚濤駭浪的電影人生…… 《羅生門》之後,《生之慾》、《七武士》等名作陸續將日本電影與黑澤明推向世界。《七武士》甚至被譽為日本影史的最高傑作,成為世界各國電影名校的共通教材。 黑澤明與橋本忍迎來生涯的最高成就,同時也開始面對創作人的最深恐懼…… 《複眼的映像》,記錄了那些影史名片的背後祕辛,電影公司老闆、製片、導演、編劇等才氣縱橫的電影人共同將日本電影推向顛峰的歲月、電影大師不為人所理解的孤獨時刻…… 一代編劇親自上演的真實人生,情節甚至比電影還精采。
  • 杨德昌电影笔记

    作者:王耿瑜(主编)

    “我想你可以准备一张猫王的唱片、一支老派克钢笔喝一些从杂货铺买来的猫耳朵、麻花和咸酸甜,然后,开始往下翻,慢慢地,进入这唯一,纯粹的世代……” “这本书是向所有的电影工作者致敬的。因为这些人的努力,台湾电影才能苟延残喘至今。笔者以第一人称的我,参与了这整个事件。”
  • 十年一覺電影夢

    作者:張靚蓓 編著

    《十年一覺電影夢》記錄了這十年來,李安的電影夢如何從夢逐步實現。李安拍的電影,讓我們看到他的藝術思維;李安在電影背後與電影之外所想、所為的點點滴滴,則盡現於《十年一覺電影夢》中。
  • 里芬施塔尔回忆录

    作者:里芬施塔尔

    《里芬施塔尔回忆录》内容简介:莱妮·里芬施塔尔,舞蹈家、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摄影家、作家,二十世纪德国最有名也最有争议的人物,《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一百位最重要艺术家中惟一一位女性。1902年出生于柏林。1933年,为纳粹党纽伦堡党代表大会拍摄了纪录《信仰的胜利》,翌年,又为纳粹党代表大会拍摄了最为世人激赏和诟骂的纪录片《意志的凯旋》。1936年受国际奥委会之托为柏林奥运会拍摄纪录片。这部后来被命名为《奥林匹亚》的纪录片,几乎成了所有体育纪录片的圣经。1945年被定名为纳粹同情并被逮捕入狱四年,从此告别了心爱的电影。影评人里查德·考利斯坦率地说:“那因为《意志的凯旋》拍得太好了,加上,她的风格,加上,她是个女人,一个美丽的人。” 1955年,海明威的小说《非洲的青山》使她迷恋上了非洲。她数次前往深入考察那里的土著居民——努巴人的生活习俗并出版了一本摄影集。1974年,72岁高龄的她谎报了20岁年龄,参加了深海潜水训练班,沉迷于深海水下摄影,也成为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深海潜水者。1984年,80岁的她为了“澄清误会,消除成见”,开始撰写这本回忆录,前后历时五年。2003年,里芬施塔尔去世,享年101岁。
  • 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1989-2006

    作者:舒明

    《平成日本電影》……乃日本片迷案頭必備的天書。作者用功之勤,涉獵之廣,在日益浮淺而崇尚即食速成的香港影評界,可謂無人能出其右。 ──李焯桃,香港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 舒明在后记中写到:……本书试图用简洁清晰的文字,全面介绍最优秀和有代表性的平成日本电影,致力解答影片“说什么”、“怎么说”和“好在哪里”这些基本及有意义的问题。行文上知性的评述多于感性的遐想……。这也正是舒明此书的特色:绝无虚招,货真价实。 本書中評介了日本自平成年代起(1989年)至今的十大導演、演員及135部優秀電影,其中有84部入选《电影旬报》年度十大日本电影,有16部更是每年的最佳电影。概述電影的創作背景和在香港的放映情況,並探討當代日本電影的新趨勢。 此書分為四輯: 第一輯為歷史篇,由日本映畫百年史說到平成電影新貌,兼論平成電影在香港。 第二輯為人物篇,導演與演員共冶一爐。涉及到的人物除了有中国影迷熟悉的岩井俊二、冢本晋也、大岛渚、铃木清顺、三池崇史、是枝裕和、北野武、中田秀夫、周防正行、SABU、三谷幸喜等外,还有资料难寻的小栗康平、相米慎二、冈本喜八、原一男、崔洋一等等的介绍。 第三輯乃作品篇,最為豐富。每部電影除了註明該戲的基本資料外,也提供了劇情概述、导演背景、手法特色、获奖情况、星標評分與評論。作者將電影分爲青春、愛情、喜劇、歷史、黑幫等類型作評述,並將題材相近的電影作對比。比如介绍黑木和雄的《浪人街》一片,短短两页的篇幅,就介绍出了影片最大特色(片尾15分钟的大杀阵)、日本武士片可以分作哪三大类型、本片的摄影师宫川一夫(《罗生门》)和片中最出彩的演员石桥莲司等等,不仅仅是介绍单独的一个电影或一个导演,而是把相关的其它重要内容也全盘托出给了读者。 第四輯則是資料篇,包括《电影旬报》平成年代年度十大日本电影完整名单、平成年代日本四大电影奖项获奖名单、一九八九至二○○五年在香港公映的日本电影的名单(包括映期与票房)以及香港电影节放映的日本电影名录。
  • 電影現場之旅(港岛篇)

    作者:奇夫

    香港电影是本土文化一个重要资产,当中除却展现多年来本地创作人的非凡创意,更以菲林定格,为香港这个混杂城市「捕光捉影」,记录下不同年代、不同时刻的城市景观。 本书由热情澎湃的奇夫作向导,带领读者纵横港岛一圈,数十年来二百多部香港电影近三百个拍摄场景,尽在其中,读者更可跟随奇夫走访这些热烘烘的场景,作另类的文化旅游,也顺道以文字重温大量港片电影精彩片段,透过奇夫及其笔下光影,从头细说香港社会发展三十年,还有爱恨交织的我城意识形态转变。真正的「星光大道」,原来遍布港岛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