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孙康宜

  • 情与忠

    作者:孙康宜

    陈子龙,明末著名作家,反清志士,复社领袖;柳如是,明清之际著名歌妓才女,秦淮八艳之首,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频密,尤其与陈子龙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学术大师陈寅恪撰有传世名作《柳如是别传》,使陈柳情事三百年后仍传为佳话。本书以陈柳诗词为媒介,将男女情爱与君王故国之忠绾合为情与忠两个进路,一方面从文学思想史的进路点明晚明“情观”是明代文学的主导力量;同时,从抒情美学的理论阐说的进路,发掘陈柳诗词的美学内涵。
  • 我看美国精神

    作者:孙康宜

    本书是著名华人学者孙康宜女士在近四十年的移民生涯中,对美国社会诸多变化表象下美国精神的捕捉。作者伸展敏锐的阅读触角,从书籍到影视,由建筑至宗教,见身边人事,阅东西文化,透过一个个焦点事件中不起眼儿的寻常物事,兼及相关历史人文,剥离出与众不同的解读,见证美国的情趣与新知,文化的渐进与互渗。丰富驳杂,清新流利,在严谨的学术思想外,洋溢出文化视野的捷才博学和兴趣真情;在生动的实例表述中,潜藏着与传统或现代的中国精神相关的比较情怀。
  • 文学经典的挑战

    作者:孙康宜

    本书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对中国文学与美国文学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供读者学习使用。
  • 亲历耶鲁

    作者:孙康宜

    这本随笔集大都有关我在耶鲁大学教学和生活的心灵故事。我在耶鲁教书已有27年之久。回忆l982年刚抵达校园的第一天,我的耶鲁同事傅汉思(HansH.Frankel)教授就送我一本诗人贺兰德的新著《诗律的理念》(Rhyme's Reason,耶鲁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那本书很有启发性,它教导读者如何把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用“诗”的方式表示出来,而最富于诗意的情境就是一种“自我描述”(self—description)。后来我认识了贺兰德(他是耶鲁英文系的教授),彼此成为经常讨论诗歌的朋友,而且还同住在一个名叫“木桥”(Woodbridge)的乡村里。他给我的影响很大,使我深刻体会到,宁静与省思乃是个人生命中的最佳补药。 对我来说,生活中每一刻的思考都是一种享受。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曾说:“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得越深就越难加以描写。”但我却喜欢沉陷在描写的乐趣中,喜欢试图捕捉那偶然超越了现实局限性的诗的境界。耶鲁的校园很美,正好让我能享有思考的空间。我最喜欢独自坐在校园里的石台阶上,一面通过四周的宁静来打开我的心灵空间,一面思想那种独处的丰富感。我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写出来的。 然而,本书所有的篇章都是在我的“潜学斋”里写成的。这个书斋原是多年前父亲为我命名的,不论我住到何处,不论房子大小,我的书房都叫“潜学斋”。如今双亲均已过世,让我更加珍惜父亲为我所写的“潜学斋”遗墨。尤其是,父亲在“潜学斋”三字下的附言“康宜敦品励学”令我终生难忘。我必须继续努力修养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人生的阅历,才不致辜负我父母的期望。 本书能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申作宏先生,是他的热心和执著才使其及早实现。我也要感谢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行人廖志峰先生,经他授权使用了我前些年出版的《耶鲁潜学集》中的不少篇章。同时,我的好友苏炜和康正果两位先生也给了我多方面的帮助。
  • 耶鲁潜学集

    作者:孙康宜

    耶鲁潜学集(增订本),ISBN:9787561318911,作者:孙康宜著
  • 耶鲁性别与文化

    作者:孙康宜

    出了多位美国总统的耶鲁大学已有300年的历史,自1701年创校以来,它一直固守其独立的 传统。作为哈佛的强力对手,耶鲁尤在文学、艺术史、戏剧、音乐及其他人文方面领先,它 注重发挥诗的精神,强调对个人创作的尊重和信仰,本书作者孙康宜教授在耶鲁主教文学已 近二十年之久,在这个涵盖即兴随笔、文化评论和学术杂文的集子里,她特意写出一连串耶 鲁生活的见闻及思考:耶鲁和哈佛的比较、牛头犬的象征意义,住宿学院的生活风味,耶鲁 在中国的献身活动,书本至上的精神态度、墓园里的心神感悟,师生间的缘分与情趣、常春 藤男女合校的性别之争……或以感性的情思触发个人的想象;或以知性的学术思考,精析当 代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特别是有着现代人在新的性别意识潮流中所表现的自我调整和变 化,学贯中西的孙教授均以深入浅出、机智而灵活的文字作出了发人深省的全面阐释。
  • 把苦难收入行囊

    作者:(美)孙康宜

    本书的书名是《把苦难收入行囊》,这是因为书中所描述的,基本上与作者个人童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有关。对于一个旅居美国多年的人来说,作者的人生仿佛是一段连续的旅程。同时,往日的苦难就好像是旅途中一直携带的行囊一般,那是作者不愿也不能忘却的东西。另一方面,这是一本有关“走出”白色恐怖的书。这本书所记录的大多是半个世纪以来,作者自己家人和某些亲戚、师长、朋友们所经历的真实故事。同时本书也叙述了作者自己自我追寻和自我反省的过
  • 孙康宜自选集

    作者:(美)孙康宜

    执教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孙康宜教授多年来一直兼顾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该领域的中英文文本之间游弋已久。她与苏源熙(Haun Saussy)率先主编中国古代女作家诗词及相关评论的大部头英译选集,又与宇文所安(Stephenowen)领衔主编出版了巨著《剑桥中国文学史》。孙康宜所著的《孙康宜自选集——古典文学的现代观》所收的十多篇学术论文涉及孙教授在编译选集、撰述新史过程中个人的心得洞见、边缘论题和最新探索的生荒领域,其中对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明清文学中一向被忽视的作家和作品以及中国古代女性作者的地位问题等,均做了饶有趣味的探讨。另外,《孙康宜自选集——古典文学的现代观》还收入专题演讲一篇以及访谈录数篇,其耐人咀嚼之处,别开户牖之境。
  •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孙康宜,宇文所安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Kang-i Sun Chang,Ste

    China has one of the longest continuous literary traditions in the world. From the beginnings of the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to the lively world of internet literature, these two volumes tell the story of Chinese writing, both as an instrument of the state and as a medium for culture outside the state. The chapters, organized chronologically, treat not only poetry, drama, and fiction, but also historical writing and other prose forms. Written by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experts in the field, the History frequently challenges current scholarship, from taking recent 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 into consideration to understanding Chinese modernity not as a sudden rupture with the past but as part of a longer process. The History offers both an integrated narrative, situating literature in its larger cultural context, and an overview of the key developments of the past millennia accessible to non-specialist readers as well as scholars and students of Chinese. Contents Volume I: Introduction; 1. Early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hrough Western Han Martin Kern; 2. From the Eastern Han through the Western Jin (AD 25–317) David Knechtges; 3. From the Eastern Jin through the Early Tang (317–649) Xiaofei Tian; 4. The Cultural Tang (650–1020) Stephen Owen; 5. The Northern Song (1020–1126) Ronald Egan; 6. North and South: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Michael Fuller and Shuen-fu Lin; 7. Literature from the Late Jin to the Early Ming: ca. 1230–ca. 1375 Stephen H. West; Bibliography; Glossary; Index; Volume II: Introduction; 1. Literature of the Early Ming to Mid-Ming (1375–1572) Kang-i Sun Chang; 2.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ate Ming (1573–1644) Tina Lu; 3. Early Qing to 1723 Wai-yee Li; 4. The Literati Era and its demise (1723–1840) Shang Wei; 5. Prosimetric and verse narrative Wilt L. Idema; 6.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1841 to 1937 David Der-wei Wang, Jing Tsu and Michel Hockx; 7.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1937 to the present Michelle Yeh, Jing Tsu and Michel Hockx; Bibliography; Glossary; Index.
  • 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

    作者:孙康宜

    【内容简介】 2005年3月7日,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人们身上的冬装尚未脱尽,而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内却已是一片春意。“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大—耶鲁比较文学学术论坛”在这里顺利召开。在此后两天半的时间里,以北大、耶鲁为主的40余位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美国各大院校的学者们济济一堂,大家就共同关心的议题发表己见,切磋讨论。会议最后还特意用半天时间举行了专场圆桌讨论。在这种面对面、直接、平等的跨文化对话中,北大—耶鲁比较文学学术论坛顺利闭幕。. 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密切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本次会议不仅进一步推进了两校业已存在的友谊与合作,而且用一个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传统与现代”——聚合起了以两校为主的中美双方学者,帮助大家从传统透视现代,并以现代意识激活了对传统的认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论文集,就是对当时那场认真、深入的跨文化对话的真实记录。...
  • 词与文类研究

    作者:(美国)孙康宜著、李奭学译

    本书的观念架构系以诗体的发展为主,所标举的文体研究系建立在两个基设之上:其一,诗体的演进乃时代新美学与文化观的反应;第二,诗体的根本意义植基于其恒动的演化史上。本书重点在处理词史早期大约二百五十年的时间范畴希望能借此彰显词独特的结构原则。本书的骨干围绕词的两个层面撑起。首先,就词的整体性而言,我们必须从其独特的形式(如平仄与分片的原则),从其结构(亦即构词方式),或从其功能(如主、客体的关系)来分析。其次,追踪分析文类发展的历时性面向,从“史”的观点追索历代大词家之间的联系。 “词”是通俗文学直接瀹启下的产物,在发展成“体”之前,乃为通俗曲词或娱众佳音。而词人不断把通俗曲词化为文人词的努力,在词体的发展史上亦辙迹分明。本书第一章主要论点在此。 接下来研究了五位大词家,都是词史早期的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李煜、柳永与苏轼,从中窥见词的发展过程。
  • 抒情与描写

    作者:孙康宜

    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是由极其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在传统与个人独创的互动和互补之间,文学才逐渐显示出它的多样化。本书中作者在分析六朝诗歌之时,选择了“表现”和“描写”这两个文学因素,来作为检验个别诗人风格的参照点,主要因为在80年代初期的美国文学批评界中,“描写”正是许多批评家所探讨的重点。在逐渐走向后现代的趋势中,人们开始对视觉经验的诸多含义产生了格外的关注。而这种关注也就直接促成了文学研究者对“描写”的兴趣。传统与个人创造的相互作用是本书关注的中心,书中所论及的五位诗人,在发展自己的个人风格时,都寻求将自己的抒情与过去的典范联系在一起。
  • 古色今香

    作者:张充和 书,孙康宜 编注

    笔笔稳贴,字字生姿,琴曲书画大家张充和题字墨宝,诚书苑之奇葩,字林之精品。 今近百幅张充和书法佳作、封面题字,由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精选编注,并辑入张充和自选的手书诗词、工尺谱和条幅等作品,独具创意,别开生面,汇为《古色今香》:第一集收录张充和给自己的题字,如工尺谱《思凡•芦林》、诗词《小园》、《桃花鱼》等;第二集收录给沈从文的题字,如书名、挽联等;第三集收录其他方面的题字,上辑题给白慎谦、金安平、孙康宜、傅汉思、黄裳、焦承允、顾彬、钱存训、沈尹默、施蛰存、史景迁、周有光、余英时、董桥等,下辑题给新近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庆典、北京语言大学及中国文化研究社、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每一个字都像一副面孔,或眉清目秀,或启唇欲语,在纸面上呈现出各自的神容,适合展玩、收藏。 综观《古色今香》与《曲人鸿爪》,一为张充和题字选集,一为曲友题赠张充和选集,比足并辔,击节可赏。 今天四对夫妇,顾传玠、张元和、张允和、沈从文、张兆和、傅汉思都离我而去,张充和还生活在美国。张充和受到的传统教育最多,是书法家。 ——周有光 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 ——欧阳中石 有光先生说得十分准确:“张家四姐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四姐妹中我闻名最早、相识最久、相知最深的则是充和。 ——余英时 她是我的长辈,九十多岁高龄,笔力依然如此劲秀!可佩! ——许倬云 对张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书画,当今才女。 ——白先勇 充和先生送过我一幅墨宝我已然很满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董 桥 张充和题签,多参以六朝墓志笔意,具端庄古雅之致。 ——白谦慎 掰着指头算,依旧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会写字的虽不少,但如此优雅,且又如此高寿的,没有第二位。 ——陈平原
  • 走出白色恐怖

    作者:孙康宜

    这本书是孙康宜一家走出苦难、超越困厄的回忆。作者的父亲是天津人,母亲是台湾高雄人,国共内战期间,一家辗转到台湾,不想却是厄运的开始。五六十年代,被称为台湾“白色恐怖”的高峰期,军事法庭受理的案件多达三万多件,被长期监禁、被处死者,保守估计也有七八千人,知识分子、军人、工人、农民均有被打击的对象,著名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因思想问题而被捕,研究中国诗词的叶嘉莹教授也因家人受牵连入狱……1950年初,孙康宜的父亲因她舅舅参加了反抗当局暴政的活动,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判刑十年,家产尽遭查抄。母亲带领全家躲到农村,坚强生活,供儿女求学读书,狱中的父亲也通过信仰找到精神寄托。之后全家迁至美国,展开另一段生活。书名之所以用《走出白色恐怖》,是因为“写在这里的章节大多与白色恐怖有关,但这本书并非控诉文学,也不是伤痕文学,相反地,这是一本‘感恩’的书——对那些给我们雪中送炭的朋友和亲人,我的感激是一言难尽的”。作者想纪念的却是一个个在集权下生活的平凡而善良的人,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我原来以为从前幼时所遭遇的患难是我生命中的缺陷,但现在发现,那才是我的心灵资产。”文中还带出张光直一家、沈从文夫妇、杨宪益夫妇等浮光掠影,都很令人回味。而关于作者的大舅舅陈本江和“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的部分,更是对台湾政治迫害年代有志人士的深切纪念。 这次三联的增订版还请学者王德威写了序言“从吞恨到感恩”。王教授不仅对台湾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历史做了简单介绍,而且用很动情的文字称许了孙康宜笔下的人物以及作者本人的写作态度。“往事不能如烟:不能忘记的不只有苦难和冤屈,还有仁爱与自尊。”
  • 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卷)

    作者:孙康宜

    ● 本书为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国别文学史之一,该系列由著名学者主编,因定位的读者目标为普通大众,故力求以叙事的方式写成一本整体连贯、可通读的文学史,而非仅供专家参考的研究性论著;同时又能深入浅出地把相关领域最前沿的观点和学术成果呈现出来。 ● 《剑桥中国文学史》力图实践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即文学文化史:相对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分析,更重视物质文化发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杂志与报纸副刊等——对文学的影响;相对于对作家个体的强烈关注,更注重文学史的有机整体性,及对一些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对于以朝代断代、将文学史与政治史重合,则更强调文学、文化的历史自主性;相对于传统文学史致力于将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则更注重文本的不确定性……因而作者问题,文学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选集的编纂,文本的制作、流传与改写等等在本书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头到尾地阅读《剑桥中国文学史》,就像读一本小说一样。我们的目的是阅读,而非提供参考。我们的目标不是写一本传统的文学史,而是写成一本文学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点。 ——孙康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