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阮庆岳

  • 7-ELEVEN便利城市

    作者:阮慶岳

    台灣的便利商店密集度是全世界第一名。 在台北,到處可以看到兩家便利商店在路邊比鄰或過街相對。 便利商店像城市的大鐘,為台北人的生活節奏精準報時。 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便利商店,像一面鏡子般映照出拼命工作的台灣社會。 著有《美國大城市的衰亡與誕生》的Jane Jacobs說:「城市是完全實質的地方,要了解它的行為,需要從觀察有形和實質的事情上去獲得資訊,而不是憑空的幻想臆測。」便利商店是都市生活中非常平凡的實質事物,卻蘊藏著豐富的資料庫等待我們去挖掘。 在現今全球化系統暢行無阻的時代,假設我們想跟摩爾一樣再寫一本《烏托邦》,該怎麼架構心中的理想世界?我們一方面試著以台北為觀察對象,把全球化現象中的通路系統──7-ELEVEN──當作測試點,提出我們的回答。另一方面,我們也將全球化通路系統視為都市經脈,每一間7-ELEVEN就是一個穴點。我們企圖在都市經脈末端對社區及都市做出診斷,期能改變調整都市的整體體質。 八家7-ELEVEN、九位建築師、一位社會學家、八位詩人和接近八十位的同學,我們用詩和建築,在《7-ELEVEN便利城市》裡打造了嶄新的社區。 參與團隊: 實踐大學建築系2007工作營 策劃:阮慶岳、曾嬿芬、林聖峰 建築師:連浩延、劉國滄、王昀、朴胤鎮、藤本壮介、曾瑋、馬可‧卡薩格蘭、林龍如、熊宜一 詩人:劉克襄、鴻鴻、夏夏、鍾喬、曾淑美、阿芒、小耿、楊小濱 基地:捷運明德站(明華店、明德店、德致店、統勝店) 捷運公館站(軍總店、統全店、大台店、溫州店)
  • 朗讀違章

    作者:阮慶岳/策畫,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

    都市夾縫空間中的人情與氣息-- 當代亞洲都市裡的隱匿秩序,來自日常最自然需求的紋理 「違章建築」是從都市夾縫中長出來的庶民生活體現,它是人民的建築,勾勒出底層常民真實生活的紋理;它也是與人民站在一起的一百種方式,是從人的身體與生活出發的延伸。它是非法的小革命,是暫時的、游擊式的,卻萌生處處從不曾休止。它是都市底層生命力的成就具型。 由阮慶岳策展、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的「朗讀違章:王澍×謝英俊建築展」,由王澍、謝英俊兩位建築師分別在城中藝術區的屋頂與後巷,以可快速拆卸組裝的木構與利用常見的鋼管鷹架,各設計了〈亦方亦圓〉、〈後巷桃花源〉兩個作品。這兩個作品在時間縱深上延續了兩位建築師持續以來的設計哲學,在空間的幅度上也不只呼應台北、台灣城市的違章現象,也呼應了隱藏在亞洲都市中的生活秩序。 本書不只收錄展覽紀錄,而是從展覽作為核心出發,耙梳兩位建築師的代表作品與哲學,並邀請Marco Casangrade、褚瑞基、顏忠賢、巫祈麟、吳介禎等五位建築師與建築評論人與作品對話,試圖在展覽結束之後,透過書籍的形式持續激盪出從「違章」出發的能量,在這本書中,我們從朗讀違章做為起點,進而閱讀違章,閱讀一種自下而上的空間生產∕伸展哲學。 因此書中另以小冊收錄由建築師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的研究生汪凝、李墨針對台北違章的進行空間、物質性及環境關係等三個層面做成「違章三法」分類研究,為閱讀都市中的違章提供了清晰的理路取徑。 兩位參展建築師 台灣建築師謝英俊,2011年甫獲頒以人道主義關懷著稱的美國Curry Stone設計獎。從台灣九二一震災開始投入災區家屋重建,參與包含中國大陸四川大地震、台灣八八水災等,長期致力於自然災後的重建工作。相比於蓋豪宅,他關心的始終是「70%人類的居所問題」。 中國建築師王澍,曾獲2010年度德國謝林建築實踐大獎;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展作品〈衰朽的穹隆〉獲特別榮譽獎。他將工作室取名為「業餘工作室」,認為「建築設計只應該是一種業餘活動,生活永遠比設計更加重要」。
  • 城市漂流

    作者:阮庆岳

    西雅图 SEATTLE 摇滚乐博物馆/弗兰克・盖里 盖里能勇于率先脱离钢与玻璃有如金箍圈般长久以来对技术与美学的限制,使现代建筑得以从几乎已经令人动弹不得的某种当代美学限制里豁然脱身,让建筑美学思考的可能开了一扇大窗,的确是功德无量令人敬佩。至于营造技术在形成建筑美学时显现出来的笨拙、不合理与昂贵,究竟是不是建筑师应当思考的问题与责任?或足本就是属于营造方法与新材料、技术发明者赶不上时代脚步的错,根本就是与设计者无关的呢? 贝利夫美术馆/斯蒂文・霍尔 霍尔可能是现代建筑史上最善利用自然光线的几位建筑师之一,他称阳光的丰富性有如交响乐般层次丰饶,我们实应善用并借着它来显现空间的优美品质。但是和另一位也同样善用阳光的建筑师路易斯・康所不同的是,康多半是以阳光深重的强烈明暗对比,来显露空间中崇高得近乎宗教的个性,霍尔则惯常在接以阳光在空间里的直射、折射与反射亮面的效果(而非阴影),来陈述他对空间模糊暖昧诗意的捕捉,也往往能同时显示出一种相较之下更有人性的仿宗教性性格来。 纽约 NEW YORK “Comme des Garcons”/川久保玲 川久保玲很清楚她并不是在为所有的人设计服装,她是为那些敢与她同样走在时代最前端的人设计衣服的,而如何维持住自己永远是浪潮中最前端的水波,是她工作中动力的来源与挑战。这种挑战(也是近了叛逆的自毁)精神,在她的作品中屡屡可见,例如70年代时她大胆选用当时的禁色“黑”为主色,当时在一场名为“Red is Black”的发布会中,她以《圣经》中对“惧怕”的感觉为构想主轴,以7种不同的黑色来展现她对服装美的看法,并同时来挑战禁忌所能达到的极致。 莱赫曼・墨水画廊/雷姆・库哈斯 库哈斯基本上是20世纪现代建筑长期以来少见的能以诚实无惧态度面对社会真实现状的嘹亮新声音;在他之前的现代主义诸大将面对现实社会时显得有些清高离世,似乎有红尘不染的洁癖姿态,而随后的后现代主义群雄,虽然决定跃身与现实对舞相呼应,却选择了以历史糖衣包装商品的不痛不痒的手法,令人对其究竟是在卖笑或是卖身混淆难分,也自然难于给予任何诚恳的敬意了。 库哈斯对于现实环境的不拒不离,甚至勇于投身去改造的态度,使他有着迥异于前人的身姿;以他对资本主义架构下的商业形态为例,他虽未必赞同这样的价值系统,却也一样保持着勇于投身尝试的态度……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屈米 屈米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的这个设计案,从一开始就备受期待与瞩目,一方面是因为基地所在是作为美国教育重镇的哥伦比亚大学,另外则是建筑界也以好奇的目光,等待屈米推出另一代表性建筑作品,他在这样的压力下,似乎就显得有些进退失据,甚至显现出有些过度理性与感性飘逸迷人魅力的不足了。 芝加哥CHICAGO 罗比住宅/赖特 赖特的建筑形式与风格,虽然是他最为人所讨论并引为称誉之所在,但事实上他的建筑手法在整个20世纪对后继者的影响力,是远远比不上其他欧陆的现代主义大师的。赖特真正的价值,可能反而是他的建筑具有一种本分性格,他真实地显现出一个建筑师如何以自身所熟悉并具真实生命力的材料,在依循机能的需求下、反映出当下环境的现实性与这样现实性中的美感可能,并在其中寻求生命个体与宇宙自然和谐关系的坚持态度。 …… 在赖特的理念中,早要使每一个人都有充分的土地、空气和阳光,使人的价值能在其与自然的互动中重新建立,不至于使人成为都市中一个失去价值意义的符码。
  • 惚恍

    作者:阮慶岳

    十四個廢墟二十一個故事,這些作者說他「走走就出來了」的作品。受到日本攝影家小林伸一郎作品而啟發了這個廢墟主題,但寫的並非建築物的身世。你可能在文字裡讀見殘敗物體也可能藉一張張的圖片憑弔它過去的榮光,那就好像一間雙重的房間小說與廢墟互涉而且彼此藉體還魂,但又各自獨立。在文中建築形體是隱形的,文字出入虛實之間、往返過去與現在的時間之流,兩者參差對照。打破形式的、融合小說新詩札記的一種新的文學嘗試、同時探掘神祕美學的可能;衰敗虛幻含著些許溼度好像夢遊者般,承繼如唐朝鬼才李賀(想像豐富奇特色彩瑰麗)、或19世紀如藍波Rimbaud、波特萊爾Baudelaire、惹內Genet或像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之美學風格,表現了陰柔、沈鬱、暗淡、寓言式的、神祕的文風。
  • 开门见山色

    作者:阮庆岳

    建筑除了响应技术、预算以及现实需求外,当还要有些为人类环境所做出善意出发的思维。 创作过程的困难挑战,是与现实诱惑相互交加共存的,当为与不当为的扶择,或就应该回归去看是否关照了本来自己的初衷吧! 在遇到各样的困难(或诱惑)时,设计者是否还是坚持自己的初衷,努力破围而出地去完成整个案子。 好的建筑并非必然是拥有最佳先天条件的作品,反而是能在自己的既有条件下,做出不卑不亢、适切响应的建筑。 文学也自有其初衷,而是不是违背了自己文学的初衷,是我以为文学创作是否能诚实的所在。 所以可以如此回目于文学与建筑间是因为在面对“诚实与适当”这样的思考时,它们也本是同一物的。 阮庆岳是台湾著名建筑评论家和小说作者,本来一直在两个领域里分别拓展,但是此次却有意把两种专长汇合,成为文学(主要是欧洲古典文学)和建筑(主要是西方当代建筑)的相互激励、置疑,他在书中所做的,并不是建筑与文学的一般比较,而是强调它们在精神上对作者分析城市/建筑的启发,是超越了一般的所谓学术性的类比的感性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