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空间

  • 空间的生产

    作者:[法]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的生产》是亨利﹒列斐伏尔具影响的代表作,也是城市研究领域引用率高的著作之一。本书同时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空间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奠基性文献。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菲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菲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被生产出来。(3)空间通过知识与理论的诠释而被建构出来。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列菲伏尔尝试重建关于空间的元理论;同时又从空间实践的层面提出:空间不是既定的,而是具有建构性的力量,是生成的,具有实践的反思性。本书主体分为七章:一、当前工作的计划; 二、社会空间;三、空间的构型; 四、从绝对空间到抽象空间;五、矛盾的空间;六、空间:从矛盾到异化;七、开放性与结论。

  • 性別、認同與地方

    作者:琳達·麥道威爾 (Linda McDow

    地理學怎麼會和性別扯上關係?難不成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如果性別屬性是社會建構的,那麼,女性氣質與男性氣概隨著時空不同又有什麼變化?女男社會關係能有多大的變異範圍?地理學家對這些議題有什麼意見? 這些是作者在本書中處理的核心議題。作者由各種地方開始,接著將視野擴大至全球的流動與遷徙,討論在其中性別關係的變化,如何影響和反映了這些空間的性質,以及人們對女男言行舉止的共同期待。本書結合各種日常生活經驗與理論,除了質疑二元對立的性別框架外,也更積極探討性別的多樣性,及其與空間的各種關係。 本書巧妙地結合了理論與個案研究,並於每一章文末,大量羅列相關著作,提供讀者參考。對於空間與性別的關係,無論是初探式的了解,或者希望更深入的研究,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精彩讀物。
  • 意中的建筑•空间品味卷

    作者:[日]中村好文 著

    建筑是知性和理性的产物,完全承受着人们经年累月活动在其中,所以对于房间的布局必须仔细考虑,任何细节也不能放过。 建筑是感性和梦想的产物,是色彩、线条、材料、形态所构成的不可动摇的和谐。 建筑这种东西,如果忽视了风土和气候便不够完整;那些位于建筑中不同造型的物体,能够给予空间某种紧张感和跳跃感。 建筑本身必须是一个有效的立体结构。其空间价值只有当您将自己置身其中,亲眼去看、倾耳静听、用手掌去抚摸接触,才能细细品味、深深了解…… 本书是在走访了那些令人心情舒畅、使时时回想起来的“意中的建筑”之后,就它们的印象和魅力,想起什么就写什么的情况下所完成的东西。原本它便不是研究类书籍,既没有精致的分析,也没有深刻的考察。所以本书就像是镶嵌着插画和照片的画册,随你的喜爱,从任何章节开始读起都无妨。本书谨献给那些心中拥有珍藏的宝物,而且细心呵护它的人,也就是说对“意中的建筑”这个词句,能产生共鸣的读者。 《意中的建筑•空间品味卷》 管窥巨匠的建筑图面 萨伏伊别墅 设计 柯布西耶 1931年 法国 普瓦 一百二十八片消失的雨户 掬月亭 江户时代初期 香川县高松市 化腐朽为神奇的点金术 古堡美术馆 设计 卡洛•斯卡帕 1964年(原14世纪建筑物) 意大利 维罗纳 好不容易才到达的旅途终点 檀一雄在能古岛的家 福冈县福冈市 《第三个人》躲入的下水道 维也纳的下水道 19世纪中叶 奥地利 维也纳 在轻松的自然状态下施工大吉 续•我的家 设计 清家清 1970年 东京都大田区 风景中的葬礼 森林墓园 设计 埃里克•冈纳•阿斯普朗德 1940年 瑞典 斯德哥尔摩 幽禁思想家的雅致牢房 丰多摩监狱 设计 后藤庆二 1915年 东京都中野区 森林中的十字架 奥塔涅米礼拜堂 设计 赫基与凯伊加•塞伦 1957年(1978年重建)芬兰 奥塔涅米 我心中的楼梯间 旗之台车站 1951年 东京都品川区 华生啊,居住方法即生活方式 夏洛克•福尔摩斯博物馆 1815年 英国 伦敦 在冲绳的家午睡后的感觉也很愉快 中村家住宅/铭苅家住宅 18世纪中叶 冲绳县北中城村/ 1906年 伊是名村 与生物学者的二人三脚 沙克生物学研究所 设计 路易•康 1965年 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拉斐特 读者参观导引 结语
  • Chinese Spatial Strategies

    作者:Jianfei Zhu

  • Social Space and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

    作者:David Bray

    Review "[A] meticulously crafted piece of research....highly stimulating and important..." -- The China Journal, January 2006 Review "Bray makes his case quite admirably. The argument is tightly woven. The framework is consistently applied. The conclusions are illuminating."—H-Net Reviews “[A] meticulously crafted piece of research....a highly stimulating and important book....It is a fine examp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theories with China studies...”—The China Journal “...this book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a leading example of scholarship on governmentality, and one that should inspire scholars to conduct further studies of the danwei and related institutions with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China.”—The China Review
  • 后大都市

    作者:索亚

    当我们进入新千年时,都市研究领域在城市研究的学术法则和主题的多样性上从未像现在这样显得如此旺盛丰富,有如此多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如此地与我们时代的主要政治经济事件相结合,以及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如此地动荡。现在可能是研究城市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因为有如此多的新东西和新挑战要应对,同时,就如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把握新的都市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存在着不一致。读《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吧!
  • 巴黎,现代性之都

    作者:David Harvey 大衛.哈維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城市,迄今魅力不減反增,但它卻是在「第二帝國」時期,才翻身成為我們今日所知的現代性樣板。在一八四八到一八七一年兩次失敗的革命之間,巴黎經歷了一場驚人的轉變,俗稱「巴黎大改造」。奧斯曼男爵,傳奇的巴黎首長,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觀,以今日巴黎四處可見的林蔭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紀地圖,巴黎才變成今日如夢如幻的巴黎。這段期間也興起了以高級金融為主體的新資本主義形式,以及現代的大眾消費文化。城市外貌及社會景觀的遽變,帶來嶄新的現代主義文化,同時也脅迫巴黎沿著階級的界線斷裂,結果是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興起,以及隨後的血腥鎮壓。  巴黎為何成為巴黎?哈維的全景式觀照與戲劇式的敘述,使得閱讀本書一直充滿著張力。本書與卡爾.休斯克《世紀末的維也納》,允為研究現代都市興起的兩大歷史傑作。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世界知名的批判性知識分子。他有十本作品,包括《後現代性的狀況》(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社會正義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資本的空間》(Spaces of Capital)、《資本的限制》(The Limits to Capital)與《新帝國主義》(The New Imperialism)。之前多年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牛津大學,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CUNY Graduate Center)與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年生,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著甚豐。  重要譯作有《論歷史》、《世紀末的維也納》、《肉體與石頭》、《孩子的歷史》(以上為麥田出版);《錯的是我們,不是我:家暴的動力關係》、《懲罰與現代社會》、《你的權利從哪裡來?》(以上為商周出版)。
  • 文化地理学

    作者:【英】迈克・克朗

    本书从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化,着重研究文化是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起作用的,并且将文化视为实际生活情景中可定位的具体现象。
  • Space, the City and Social Theory

    作者:Fran Tonkiss

    Space, the City and Social Theory offers a clear and critical account of key approaches to cities and urban space within social theory and analysis.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 of the social and the spatial in the context of critical urban themes: community and anonymity; social difference and spatial divisions; politics and public space; gentrification and urban renewal; gender and sexuality; subjectivity and space; experience and everyday practice in the city. The text adopts 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drawing on a range of debates on cities and urban life. It brings together classic perspectives in urban sociology and social theory with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urban problems and issues. Rather than viewing the urban simply as a backdrop for more general social processes, the discussion looks at how social and spatial relations shap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city: as a place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of solitude; as a site of difference and segregation; as a space of politics and power; as a landscape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distinction; as a realm of everyday experience and freedom. Similarly, it examines how core social categories - such as class, culture, gender, sexuality and community - are shaped and reproduced in urban contexts. Linking debates in urban studies to wider concerns within social theory and analysis, this accessible text will appeal to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urban sociology,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urban and cultural studies.
  • 城市设计的维度

    作者:卡莫纳

    本书通过城市设计的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以无与伦比的广度系统展开,帮助读者通过一个个逐步推进的概念形成城市设计的全面视野。作者们解释了变革和更新的催化剂,探讨了全球和当地的语境,以及城市设计操作所处的进程。本书展现了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六个关键维度——社会的、视觉的、功能的、时间的、形态的和认知的——既便于在专题上深入阅读,也可逐页浏览。全方位地说明城市设计思想和方法。是英国多所著名高等院校的城市设计必读著作,受到国际城市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

    作者:包亚明

    序 包亚明 前言:后现代性与都市研究 包亚明 福柯专辑:空间与权力 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 米歇尔·福柯、保罗·雷比诺 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 米歇尔·福柯 权力的空间化 戈温德林·莱特、保罗·雷比诺 后现代境域中的鲍德里亚 季桂保 利奥塔后现代性理论研究 李钧 时装与后现代主义 伊丽沙白·威尔森 巴塔 耶:浪费与越界的精神意义 谈峥 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 彼埃尔·布尔迪厄 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地理学 里兹·庞蒂
  •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作者:Bill Hillier,Julienn

    The book presents a new theory of space: how and why it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how societies work. The theory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a new way of describing and analysing the kinds of spatial patterns produced by buildings and towns. The methods are explained so that anyone interested in how towns or buildings are structured and how they work can make use of them. The book also presents a new theory of societies and spatial systems, and what it is about different types of society that leads them to adopt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spatial forms. From this general theory, the outline of a 'pathology of modern urbanism' in today's social context is developed.
  • 第三空间

    作者:[美]Edward W.Soja

    导论/路线/序曲 第一部分 发现第三空间 第一章 亨利·列斐伏尔不平凡的旅程 起点 路径 趋近 到达 第二章 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 透过“阿莱夫”展望第三空间 他者化—第三化 再次概括/在前进之前 第三章 探究差异构成的空间:边缘随笔 论后现代性构成的差异 与蓓尔·瑚克斯同在第三空间 第四章 增强第三空间的开放性 空间女权主义批判 后殖民批判 第五章 异形地志学:福柯与他者性的地理历史 第二次发现 与福柯同在第三空间 第六章 历史主义空间批判再表征 新的导论 固守历史主义 第二部分 内外洛杉矶 第七章 回忆:洛杉矶城堡的异形地志学 展览会印象 主要事件:象征市政中心 第八章 外城内部: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 “托托,我有个感觉,我们是不在堪萨斯了” 奥兰治郡及其周围若干景观 结语:外城先行 第九章 一点困顿的刺激: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当代比较 在斯坝伊街 离开斯坝伊街 后记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观点 后记Ⅱ:后大都市预览 人名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论文、书目中英文对照表
  • 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

    作者:王昀

    《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的研究指出了聚落的空间组成与居住者的空间概念的相关性,同时发现了空间概念在聚落的空间组成当中是通过住居的大小、住居的方向以及住居之间的距离表现出来的,并在此基础上并将表现聚落空间组成的各个数学的关系量进行并完成了数学模型化的开发过程。 《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由以下三篇所组成:第一篇是对空间概念和聚落调查的基础事项进行整理;第二篇是对聚落的空间组成的数理解析;第三篇是利用所开发的数理模型对聚落的空间结构进行解析。
  • 艺术介入空间

    作者:卡特琳・格鲁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今日的艺术家如何构思在都会或公共空间的作品,他们的主张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情感与精神的新感受。艺术的地位为何?我们应该把艺术品视为从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区分出来的产物吗o艺术家应该独自一人在工作室内创作,还是与其他专业对话,同心协力完成一个都市美化计划?”介人都会 这个举动应该是永久还是暂时性的?审视都会中的艺术,其实是向亡的历史提出疑问,也就是跨越艺术史的有限藩篱来接触都会空间的发展历史,并了解它与艺术的所有关联性。如此一来,我们才有办法就公共空间、记忆的角色、与艺.
  •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作者:Henri Lefebvre

    Henri Lefebvre has considerable claims to be the greatest living philosopher. His work spans some sixty years and includes original work on a divers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architecture, urbanism and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lif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s his major philosophical work and its translation has been long awaited by scholars in many different fields. The book is a search for a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ental space (the space of the philosophers) and real space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pheres in which we all live). In the course of his exploration, Henri Lefebvre moves from metaphys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meaning of space to its experience in the everyday life of home and city. He seeks, in other word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real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the mental and the social, and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ality. In doing so, he ranges through art, literature, architecture and economics, and further provides a powerful antidote to the sterile and obfuscatory methods and theories characteristic of much recen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This is a work of great vision and incisiveness. 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its author's wit and by anecdote, as well as by a deftness of style which Donald Nicholson-Smith's sensitive translation precisely captures.
  • 儿童易遭侵犯空间的分析及其对策

    作者:中村攻

    目录 前言 儿童、城镇与犯罪 第一章 “区域规划整理”与危险空间 1 与城市化无关的公园 2 与公共设施没有一体感的公园 3 没有必要与公园邻接的公共设施 4 沿道的不合理利用与危险的道路 5 区域规划内的农家造成的危险空间 第二章 “变化的城市街区”的危险空间 6 变化的行业种类 7 变化的商店街 8 立体型停车场 9 住宅的三层化 10 与写字楼邻接的住宅区 11 由地价上涨造成的空屋、空地 12 关闭的工厂 13 重建的住宅区 14 旧城改造 第三章 “电车站附近”的危险空间 15 电车站附近的楼街 16 电车站的站台 17 地铁站的周围 18 商店街周围的胡同 19 与商店街邻接的公园 第四章 “住宅区”的危险空间 20 住宅区北侧的公园 21 住宅区山墙侧的公园 22 高层住宅的进出口附近 23 电梯 24 高层住宅的一层 25 高层住宅的院落 26 住宅区的绿化 27 自动售货机 28 商业设施的合并 29 横穿住宅区的干线道路 30 利用性低的住宅 31 大规模的住宅 32 不完善的社区自治活动 第五章 “一般城市街区”的危险空间 33 遮挡视线的植被 34 有效利用回填土的公园 35 公园的娱乐设施 36 与公园邻接的公益设施 37 高架桥下的公园 38 脏乱的公园 39 被掩盖的绿道 40 路边停车 41 大规模的无人停车场 42 无人化的治安亭(派出所) 43 观光场所 44 大规模的封闭型建筑物 45 集合住宅区内的商业设施 46 单身公寓 47 利用性低的两层独门独院 48 中高层住宅区楼下的道路 49 与主干道邻接的小型住宅 50 学校设施 第六章 危险的公园 51 住宅小区实例1 52 住宅小区实例2 53 住宅小区实例3 54 一般城市街区实例1 55 一般城市街区实例2 第七章 安全的公园 56 从设计管理方面加强防范性的公园1 57 从设计管理方面加强防范性的公园2 58 被邻接建筑物保护的公园1 59 被邻接建筑物保护的公园2 60 被邻接建筑物保护的公园3 61 被邻接建筑物保护的公园4 62 被利用者守护的空间1(公园) 63 被利用者守护的空间2(道路) 结束 面向孩子们的安全城市 后记 译者的话
  • 影像地誌學

    作者:顏忠賢

  • 中国空间

    作者:李晓东

    《中国空间》旨在研究中国传统空间观以精神上的空间构想来指导物质实体,并探求其潜在的论证机制。我们看待空间尚存许多疑点,尤其对于空间概念混淆不清。更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疑点显得愈加扑朔迷离。我们今天的空间观,很大程度上已颇受西方观念的影响。一言以蔽之,西方的空间观强调有形驾驭无形;而中国的空间观则以无形喻示有形。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往往经由暗示或寓言化来体现。考察空间概念的沿革,将促使我们深入地反思。首先,“有形”与“无形”相映生辉的魅力。怎样能够使我们以新视角体验自身在空间中的存在?其次,如何通过感知(印象)观念(表达)来体现建筑实体(有形)和社会文化内涵(无形)之间的对话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