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胡适
-
胡适评传
李敖说,这部《胡适评传》,不该单是胡适之个人的评传,它是时代的评传,它是以胡适为主角之一的时代的评传。所以,很可能的,许多人看了这部评传会感到惊讶骇异,从正文来看,它可能是文学的,从脚注来看,它可能是历史的;从夹缝来看,它可能是无孔不入,惊世骇俗的。 做为一个对方法训练和史学训练稍有所知的人、做为一个对新时代空气稍曾呼吸的人,现在自告奋勇地做这件大工作。作者的目的不仅是"画"胡适之的"像",并且还要画这个时代的像,要画出这个时代里的大舞台、画出它的喜剧和悲剧、画出剧里的主角和配角、画出它的场地的布景、画出布景后面的众生相,也画出戏台前面的千万史眼睛。本书分为关于《胡适评传》、楔子、可怜的县太爷、可怜的小寡妇、半个台湾人、被拧肉的时代、努力做徽骆驼、侬跟我来、《竞业旬报》、少年诗人、无忘城下盟、从逛窑子到上北京等章节。《胡适评传》并非诗化的、颇为好读的书,与大众的趣味也有一定的距离,它的意义恐怕更在方法论上。作者在《关于胡适评传》里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十多年来,我遍读有关胡适的一切著作,深觉不过是两类而已:一类近于酷评的(diatribe);一类是过度颂扬的(eulogy)。两类共有的毛病,是不能用严格的方法去接触史料、解释史料。于是,旌旗开处,胡适一出场,喊打与叫好之声此起彼落,胡适一方面被骂得天诛地灭,一方面又被捧得缩地戡天。结果呢,双方的感情因素是满足了,可惜被搬弄的却不是真正的胡适之!"李敖的这段话,写在1964年,距今已30余年矣,读来仍觉亲切,可谓中肯之谈。 -
胡适口述自传
本书是胡适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作的英文口述自传,由唐德刚记录、整理,后又经唐德刚翻译、注释出版了中文版本。 书中详细记述了胡适一生的求学和研究活动,为读者展示了胡适思想变化的完整脉络,是读者了解胡适的最佳读物。 -
四十自述
自序 序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 一、九年的家乡教育 二、从拜神到无神 三、在上海(一) 四、在上海(二) 五、我怎样到外国去 附录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
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
1.学界公认最权威最翔实的胡适传记 2.哈佛博士江勇振首次全景式再现“多面胡适”的巅峰十年(1917~1927) 3.“吾辈已返,尔等且拭目以待!”——胡适 4.纠正周策纵、唐德刚、林毓生、周质平、罗志田等名家旧说 1917—1927年是青年胡适名满天下、如日中天的巅峰十年。他引爆五四新文化运动,引领公众舆论,参与思想、政治论争,争夺文化霸权,时刻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短短十年,青年胡适一跃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公共知识分子”、“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本书大量征引第一手材料,跳出胡适研究窠臼,纠正周策纵、唐德刚、林毓生、周质平、罗志田等名家旧说,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多面胡适”—— 他如何借助北大推广白话文? 如何取代梁启超成为文化界大佬? 如何与陈独秀分道扬镳? 如何操纵媒体,塑造自己的“公知”形象? 如何挪用、误用、滥用杜威、赫胥黎、易卜生? 如何一度倡导法西斯主义? 如何提倡“好人应该当官”?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自由主义者? 如何努力赚钱,成为民国版税第一人? 如何及时行乐,周旋于众情人之间? 如何热衷暴露个人身体隐私? 如何成为一个处世圆通、人见人爱的社交明星? -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这本书收录了胡适之先生晚年的言谈。胡颂平先生在他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把胡适之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除了编入《年谱长编》的以外,都收入这本书里。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
再造文明的尝试
本书要研究的是胡适。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而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1891-1929年间的胡适。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一个没有什么身世凭借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回国两年间,即“暴得大名”,一举成为士林之首,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之事。这个极有意思的事例,几十年来吸引了无数学者。故此,有人曾说,胡适的“暴得大名”,就是因为“中国思想界有一段空白而恰好被他填上了”。而今,这个人物已经远离我们数十年,但是关于他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胡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
重寻胡适历程
在胡适个人生命史上的每一阶段,一向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疑点,他的博士学位问題,他的西洋哲学素养,他封毛泽东的影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随着《胡适日记全集》的出版,其中有些问題已能够获得比较明确的解答。 本书根据《胡适日记全集》的內在线索,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就上述引起议论的疑点,择其较有关系者予以澄清,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原业面貌。 -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述最多、影响最大,自传材料最丰富的一个名人,同时也是最被人顾盼、窥伺、议论,却又最被人误解的一个名人。 《舍我其谁:胡适》立意重新诠释胡适的思想、全面改写胡适的一生。《璞玉成璧,1891—1917》,是这套全传的第一部。 不被胡适牵着鼻子走,用详实的材料和严谨的考证说话,澄清以往关于胡适的许多重大误会。通过比勘不同版本,阐释《四十自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背后的真相;重新塑造上海时期胡适的思想状态,挖出被胡适淡出乃致完全湮灭的狭隘而狂热的民族主义,以及他修身进德的焦虑。 留美生涯是胡适一生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胡适一生中最不为人所知的一个阶段。作者孜孜矻矻,系统地描述并阐释胡适的留美生活及心路历程,言人所未言。举凡饮食起居,到他的思想履迹(从民族主义者到以爱国为基础的世界主义者,到绝对的不抵抗主义,再到国际仲裁主义;从无病呻吟到乐观主义;从宗教情怀到性别观念;从上课修习、转学哥大到博士学位问题,到新文学革命),指出胡适“实验主义其表,实证主义其实”的真身,创获极大极丰,诚乃胡适研究史上的一部扛鼎之作。 -
胡适杂忆
本书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几十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妙趣横生。 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语谈辨,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
胡适口述自传
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对自己的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氏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这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胡适口述自传》:“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
我的朋友胡适之
本书收入南星翻译的《一知半解》,还收入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温源宁30年代英文评论的中译,其中既有对英美现代诗的赏析,也有对中国画的品评,还有对英国散文集的推介。虽然有些译文较为粗疏,仍足以窥见温源宁多方面的学术成就。有必要指出的是,温源宁是目前所知最早向国人介绍大诗人T.S.艾略特和著名小说家D.H.劳伦斯诗作的,功不可没。附录部分收入林语堂所译《吴宓》《胡适之》两篇,以与南星所译对照;还收入钱锺书的书评《不够知已》、张中行作岳麓版《一知半解》序和香港书话家黄俊东的《不完全的了解》,以稍稍展示《一知半解》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影响。 -
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
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ISBN:9787505721197,作者:韩石山著 -
胡适与鲁迅
《胡适与鲁迅(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作者邵建,阳光与闪电是面对黑暗的两种方式,在比较的意义上,温和的胡适不妨是阳光(且看他那惯见的春阳般的笑容),犀利的鲁迅当然更合适是闪电(包括他的眼神和文风)。闪电以它的锐利,可以刺穿黑暗,让黑暗现出原形。但,闪电并不能驱散黑暗,且复归于黑暗,同时使黑暗更黑暗:因了它刚才的照亮。当闪电消歇之后,战胜黑暗的是阳光。和闪电相比,阳光不迅即,却持久;它不是在黑暗中穿刺,而是在黑暗的外面将黑暗连根拔起。不妨看地平线上的黎明,阳光与黑暗交锋,黑暗是在阳光面前一步步退却,消解于无形。 -
白话文学史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开风气的人物,他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的地位。作者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其突破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一)打破了前人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把视野伸展到了经典作家作品以外的广阔领域,大拓阔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二)研究方法上,注重纵向的考查与横向的比较;(三)跳出传统的思维偏见,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评判中国古代文学。总之,要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胡适的声音
作为哲学家、学者、作家兼教授的胡适,不仅其诗其文对当时或者后世有一定影响,其演讲艺术亦因有独特的风度而受到学者的普遍赞誉。本书取自其演讲录音,贯通胡适前后各个时期,并配有CD。 目录如下:谈谈实验主义(1919)、研究国故的方法(1921)、打破浪漫病(1928)、中国禅学的发展(1934)、《水经注》考(1952)、搜集史料重于修史(1953)、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1953)、科学的人生观(1930)、工程师的人生观(1952)、提高和普及(1920)、书院制史略(1924)、大学的生活(1958)、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1960)、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1962)、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1931)、传记文学(1953)、白话文的意义(1954)、中国文艺复兴运动(1958)。 胡先生雅善言词,而且善于恭维人,国语虽不标准,而表情非常凝重,说道沉痛处辄咬牙齿地一个字一个地吐出来,令听者不得不信他所说的话语。他曾对我说,他是得力于《圣经》传道的作风,无论是为文或言语,一定要出之于绝对的自信,然后才能使人相信。——梁实秋 我在康奈尔时代,演讲的地区相当辽阔——东至波士顿,西及俄亥俄的哥伦布城。这个区域对当时的在美国留学的一个外国学生来说是相当辽阔的了。为着演讲,我还要时常缺课。但是我乐此不疲,这一兴趣对我真是历四五十年而不衰。——胡适 我这一个徽州的小孩子,没有学过国语,没有受过国语的训练,站在那个字纸篓的旁边,找到一本破烂的、不完全的《水浒传》,“李逵打死殷天赐”,就这样地发疯。根据这个经验,我们就提倡“白话的文学”,这是我们有把握的。我们晓得,全中国凡是进过学堂的人,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凡是认得一千字或两千字的人,只要他瞒住了老师,瞒住了父母,半夜里偷看小说,把小说瞧得得意忘形而发疯,这班人都得了一个工具,一个文学的工具,一个语言的工具,将来都可能成为国语文学的作家。诸位先生,都是来自各地,来自不同的区域,最早没有受过国语的训练,没有受过白话文学的训练,我们当初提倡白话文学的人没有给你们开学堂,给你们辅导白话文学,大家却都能够用白话写文章了。不过,我们与白话文学也有一点关系。1915 年,我在外国做学生的时候,就同许多同学,通讯讨论,打笔墨官司,后来这笔墨官司的一部分,在《胡适文存》里面也发表了。在良友公司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本,里面发表我一篇自传,叫作《逼上梁山》,我把当时在国内的许多通讯发表出来,现在那一篇文章放在台湾版的《四十自述》的后面做一个附录(参见台湾远流版《胡适作品集》第一册《四十自述》第97 至第131 页)。我那自传在那个时候——在打笔墨官司的时候,就感觉到,不要怕没有标准的语言,没有标准的国语,没有标准的文学的国语,没有标准的国语的文学,不要紧。我们就是规定标准文学的人,我们的创作就是规定这个国语文学标准的人,不要怕。没有一个人要把每一个字都要看标准国语字典才能做文学家,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所以大家都知道。我们当初就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实在说来是不错的。不是我们创造的,不是我们几个人创造的,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给我们的,演变下来的。一直演变到现在可以说是最了不得的、最合逻辑的、最简单的一种文法的语言。同时呢,在这个七八百年当中,尤其在这个四五百年当中,有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这一类伟大的小说以后,我们有一个文学的标准国语,文学的标准国语就是标准文字。说这一个的“这”字是怎么写法,那个的“那”字是怎么写法,诸位要想一想,在那个语言还没有标准的时候,这些小说没有通行之前,要看到宋朝的《高僧传》,和尚的语录里头用白话,比方说“呢”字——你肯不肯“呢”?现在用尼姑的“尼”字加“口”字就够了,古时间的那个“呢”字怎么写呢?想不到的,古时间的“呢”字是用渐渐的“渐”字,那就困难了,在底下加个耳朵的耳字,那个字读起来,你看多么困难!再比方你们我们的“们”字,现在容易了,“门”字旁加个“人”字,这个“们”字,古时间就没有这个东西。当时有的人用“满”字;后来用每一个人的“每”字:“我每”、“你每”、“他每”;到后来,才标准到我们的“们”字。当初不单是我“们”、你“们”、他“们”没有,我面前这样的桌子也是没有的,播音器也是没有的,这样的杯子也没有的。后来,“人”有了,“兄弟”有了,“姊妹”有了,“学生”有了,“朋友”有了,这个都是老百姓创造出来的。回头想来,那个时候造个“们”字,造个数目字的多数,也是很困难,我们不能不感谢他们这个几百年的小说家,就是无意当中找到了这个公式,乱抓汉字,把汉字拿来写白话,写他们的白话的作品,写他们的活的文学。这样说起来,说破了所谓文学革命,是一个钱不值。简单得很,“白话”!就是“汉字写白话”!就是我们几千年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的语言,活的语言。这个几百年无数的无名的作家做的这些评话、儿歌、情歌、戏曲、小说都是了不得的东西。 ——选自《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
胡适文集(7卷)
《胡适文集(1-7卷)》内容简介:胡适(1891-1963)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家和著名学者。本文集收入他的文学创作、文艺理论、文学史著作、古典文学研究和考证,以及有关文化问题的论著和书信,力求较全面地反映作者的文学成绩和基本文化思想。 本文集所收著述,分类编为七卷:第一、第二卷为文学创作,分别收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游记、人物传记;第三卷为文论,分别收入文学理论和有关文化问题的论文;第四卷为文学史著作;第五、第六卷为古典文学研究和考证;第七卷收作者生前未发表过的有关书信,并附《胡适简明年谱》。所收著述均分类依时间顺序排列。 -
怎样读书
同一本书,懂得方法的人读了,可以获得智识,应付环境;反之,不懂方法的人,读了却一无所得,反博得“书呆子”的绰号。本书把国内闻名的学者教授所发表的关于他们本人的读书经验汇集起来,以之供读书青年的参考。 -
星星·月亮·太阳
由于胡适爱惜自己的羽毛,时刻记挂着历史会对他如何评价,因此从不轻易在书信、日记中留下任何情感上的鸿爪。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梳理胡适情感世界的著作,依靠围绕胡适这颗“太阳”的星星与月亮所留下来的文字,从她们的爱、恋、嗔、痴中揣摩并反观胡适的情感历程。 这本《星星月亮太阳》的传主是胡适,但那些敢于付出、勇于示爱的星星和月亮,才真正是赋予这个故事以血肉、情韵与色彩的主角。她们的爱恨、她们的相思、她们的挣扎,甚至她们对爱欲的礼赞,是胡适情感世界里最扣人心弦的精华。因此,本书也是所有想了解胡适生活和思想的人的一部必读书。 -
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先生写日记之勤,令人钦佩。早期的留学日记,多是流水账,很短,只有两三句,但由于其无与伦比的连续性,读者读之,并不觉得枯燥。海外留学,读书、忧国、思乡成为胡适先生日记的三大主题,现在读之,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情之真,意之切。其中关于读书,日记中提到的最多,日记中经常提到当日看了什么书,以及零星的一些感想。 后来胡适先生的日记主要是札记的形式,胡适先生将这种札记作为思想的草稿,从中可以看到胡适先生思想形成的轨迹。其中还有许多胡适先生的英文演讲稿,中英文对照,实为学习英语的好材料。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胡适先生用英语演讲的录像。由于历史悠久,图像与声音都很模糊,所以感觉有点滑稽。 胡适先生酷爱写日记的原因,他从自己经验里得到一个道理: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 译成中国话就是:要是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胡适先生认为这种工作是求知识学问的一种帮助,也是思想的一种帮助。 -
胡适全集(共44卷)
这是一套胡适著译全集。除包含曾发表、出版的胡适的论著、创作、书信、日记、译文以及用英文写作的文章外,还辑录多种未刊稿。共计42卷,后附胡适生平年表、胡适著译系年两卷。既有研究胡适的文献价值,又有独一无二的欣赏价值,是文学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全书用现代规范简体字横排。个别用简体字可能妨碍文章表达处,仍用繁体字。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