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土地
-
博弈
《博弈:地权的细分、实施和保护》是在土地问题日趋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博弈和争夺一方面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土地制度的变迁。做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对改革土地制度和调整土地政策具有独到的见地。这里,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是张老师在这一领域诸多研究成果的集结。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月1日) 丛书名: 博源文库·中国经济观察丛书 平装: 273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9787509719602 条形码: 9787509719602 产品尺寸及重量: 22.8 x 15 x 1.6 cm ; 422 g -
地权的逻辑Ⅱ
房价居高不下、拆迁此起彼伏,腐败接连不断,土地制度因此被一次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变革地权几乎成了泄洪的唯一通道。此时,我们希望听到和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想要的“真相”,而不是基于土地自身逻辑常识的真相,谬误便由此而生。 本书则是在全面认识土地属性,尊重土地制度历史渊源与现实语境的前提下,提供一种与时下主流的“黑板经济学”的“常识”大为不同的新常识,并从另一个视角还原了土地财政、征地拆迁等焦点问题的真相,并提出新型城镇化所需要的城乡统筹模式。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关乎每个人的利益,也是几乎所有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根”,但地权并不浪漫,地权变革如果迷信“浪漫主义想象”的逻辑推演,结果可能是中国社会转型之殇。 -
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
《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变革史》是一本讲述中国从农耕社会到现在的土地制度变革的书。 它立足当今中国第一热论的土地问题,分析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如周代的“分封建制”和“不籍千亩”,北魏的“太和改制”、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制度变革,并最终结合研究成果,提出对未来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建议。 -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作者在多年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土地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地方政府进行的制度创新,提出了若干改革中国土地制度与完善土地政策的建议。书中对二元土地制度、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展以及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所有制权利状况的分析,受到理论界高度关注。在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政策建议对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 -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本书以多次全国范围内大样本抽样调查和典型案例调查为基础,通过规范的实证分析,研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土地制度面临的困境、成因、制度背景以及改革路径。考察了目前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及其相关财政、户籍制度改革之间的紧密关联,给出一个土地制度和相关财政、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并对这个方案的含义进行多方面的讨论,给出了一个从财政角度对上述整体改革方案进行的可行性分析。 -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问题是事关中国改革方向和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但同时又极其复杂,不仅在实践中出现了土地财政、地方债务、高房价等连锁问题,在学术界也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议和分歧。本书指出,目前城市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农村、农民、农业”的老三农问题,而是“农地流转、农民离乡务工、农地非农用”的新三农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要从“土地城市化”真正走上“人的城市化”,并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其核心是重新调整“土地开发权”的分配,实现公民权利的均等化和人力资本的普遍升级。城市化转型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围绕这一主线展开,重重难关和纠结就迎刃而解。 -
吾民无地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
本书启用了“可信度” 和“空制度”两个概念。一种为社会群体所信赖并确认为可信的制度,其创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群体根据其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无视这一条件,不仅会导致对社会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作用甚微的空制度的产生,而且会导致社会不公加剧,甚至引起社会冲突。本书指出要正确理解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其诀窍在于理解政府所采取的放手政策,及其所刻意坚持的制度模糊原则的意义,因为这两者促成了适合不同地方特性并具有可信度的制度的产生。 目 录 绪 论…………………………………………………………………………………………1 第一章 农地产权制度的可信度,即“有意的制度模糊”之所以生效的原因…………26 第二章 为什么农民没有权利——土地产权纠纷和习俗权………………………………65 第三章 中国的草原管理:“空制度”的创建……………………………………………100 第四章 争议地带——森林权、登记和社会矛盾…………………………………………137 第五章 “四荒”拍卖政策174第六章国有化和私有化之间 ——作为第三条道路的共有财产?………………………………………………217 结 论 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254 附录一 两个村庄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71 附录二 国营林场和村庄之间的土地纠纷材料……………………………………………274 附录三 乡村学校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77 附录四 某砖窑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80 附录五 “第二轮”土地承包(农民持有的副本)………………………………………283 附录六 “第二轮”土地承包(村民委员会持有的副本)………………………………286 附录七 责任山承包合同……………………………………………………………………288 附录八 长城村拍卖宜林“四荒地”造林合同……………………………………………289 附录九 官厅村“四荒地”拍卖合同书……………………………………………………291 附录十 将农村土地转让给一家企业的手写合同…………………………………………292 附录十一 上垣村草原界线四至范围的手写协议书(不包括地图)……………………293 附录十二 某村庄的草原使用合同…………………………………………………………295 附录十三 某农户的草原承包合同…………………………………………………………300 中英文专有名词索引…………………………………………………………………………302 -
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市场与土地分配的专着。作者在书中强调提出了两个看法。 第一,秦汉以后出现的地主,不是皇帝所“封”或政府所建,因此“封建地主制”实在是个很不恰当的名称。绝大多数的地主是由土地市场定位的。主流派学者一向认为地权的转移都是不同方式的土地兼并,地权是越来越集中,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关于中国明清两代残存下来的地籍册档,不可完全否定其价值。黄仁宇先生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不懂得数字管理”,更有甚者说明清绘制的鱼鳞图册“根本不是史实而是传奇”。这些地籍册档自然不够齐备完整,但若加适当运用,还是很有价值的实证史料。 本书即利用了这些明清官方地籍资料,再加以民国期间的农村调查资料,利用正规统计方法,对明清以来之农村地权分配做了明确之计量研究,并对地权分配之长期及短期周期变动有具体之分析。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经济史研究上的一个误区 二 租税制度的影响 三 商业资金流向农村 四 人口增加 五 我们需要实证分析 第二章 士地丈量、登记与统计 一 沿革 二 从地籍到户籍 三 面积单位 四 垦田面积的可信度 第三章 分析工具 第四章 综合分析 一 从吉尼系数看 二 地区性的差异不显著 三 地权分配的变动 第五章 农村分化 一 垦荒运动之后续发展 二 朱学源户分家析产 三 包产到户 四 地主的置产簿一五 是福音还是罪恶 第六章 地权分散的机制 一 继承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 贫户与富户生育行为之差异 三 养子与嗣子 四 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地权分配之变动 五 土地分配的周期 第七章 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 附 录 A.北宋主客户统计 B.明清土地分配 C.国民政府内政部之调查统计 D.满铁调查统计 E.其他调查统计 -
中国土地制度史
本书摈弃断代研究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几个专题,研讨其演变的过程。其中包括土地所有权制、耕地面积的变动、人口与耕地的比率、农业经营方式、租伽制度等,不但提供贯通历史的纵向观察,也澄清一些以西方经济史观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错误观念。书中有许多有关土地制度的一手资料,辅以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独特的诠释与看法。 目录: 序 第一章 土地所有权制 一 上古的井田制 二 秦以后的土地私有制 三 限田与均田 四 政府及皇室直接经营的公地 五 禄田、勋田及赐田 第二章 耕地面积之变动 一 度量衡之变动 二 土地清丈与地籍 三 鱼鳞图册之研究 四 土地丈量的方法 五 整理历代耕地统计 第三章 人口与耕地 一 历史上的人中统计 二 人口循环的成因 三 人口与耕地的比率 第四章 耕地的分配 一 影响耕地分配的因素 二 历代耕地分配实况 第五章 农业经营方式之比较 第六章 历史上的经营地主 一 经营地主的演变 二 奴婢、部曲、雇农的身份 第七章 历史上的租佃制度 一 租佃制度之发展 二 地租的形态 三 佃农的身分与生活 第八章 结语 -
中国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研究
该书在方法论层面,坚持了以“四个结合”为核心的研究逻辑,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历史分析与现实研究相结合、对制度绩效的实证研究和对制度改革的应然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从而将“理论分析”、“历史条件”、“现实制度绩效”和“产权改革”四大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有效整合了制度经济学、认知科学(哲学)、知识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层面,综合采用了文献法、历史法、问卷调查与统计方法和大量的比较法,从而顺利完成了各部分的研究任务,最后提出,新一轮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在做实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基础上,利用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的生成机理,通过管理农地制度环境促使农民建构起主观土地所有权(认知)。 -
黑蚂蚁蓝眼睛
《地母三部曲:黑蚂蚁蓝眼睛》内容简介:黄河决口冲垮了已有的秩序和文明,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不再面对过往的历史:柴姑变成了蚁王,成天咀嚼着蚂蚁,天生要和大堤相伴相对:老佛从沙土窝里扒出来,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腊和大黑牛相依为伴,终成眷属。黑马来到了荒原,爬到树上安居。广衰的土地上,万事万物繁衍生息、自由成长,在与狼共舞、与妖作歌的挑战和冒险中,土地咸了人类的皈依。人间的是非成败,最后都由土地包藏化解,凝重博大的土地成为了万物之母。在悲壮奇绝的情境中,男人们辛苦地劳作,在渴求生存的同时,寻找着迷失的本性,所以女人成了意志和权力的中心。小说的魅力来自于黄河的波涛,充满了深沉和忧郁,雄浑和神秘。 -
地权的逻辑
在本书中,作者对最近一些年围绕土地制度改革激烈交锋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解读和回应,而且系统地提出了土地制度建设的主张。作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本书的写作,书中的案例及数据十分翔实,论述严谨,介绍了中国现今关于土地问题存在的各种不同观点和主张,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分析了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何种制度建设最具有可行性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充分地论证。作者认为不应该仅抽象地讨论土地权利与农民利益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深入到土地制度运作的具体语境和处境中,深入到土地权利的内在逻辑中去,认真理解和体会地权的逻辑。 -
佃农理论
《佃农理论》196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是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今天�《佃农理论》之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且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例如,由Edward Elgar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理论经典文选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一书,在选出这个学派最有影响与代表的40篇文章中,其中两篇就是《佃农理论》的主要章节。 《佃农理论》主要是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如果能够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 在本书中,张五常深入地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约的本质以及交易费用的关系。现代合约经济学的研究已经渗透到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成为现代经济学最热门的论题,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功不可没。 此外,本书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与深入性,还在于文字优美、格式规范,此文亦成了不少经济学学子写作的典范或范文,在英语世界具有广泛的市场。本书由英文原版译出。 -
无土时代
一群怪人,与城市格格不入,变着法儿与城市“对抗”,上演了一出出人间悲喜剧。他们生活在城市里,却怀念乡村,留恋农耕,渴望原生态的风景。 《无土时代》是著名作家赵本夫继《天下无贼》之后创作出一部长篇力作。小说的人物形象极其生动,又借鉴悬疑小说的某些特征,故事悬念叠生,非常好看。时下的长篇小说普遍思想匮乏,而《无土时代》是继王小波《黄金时代》等三部曲之后再次展示出思想锋芒,对全球化为表征的现代文明进行了尖锐的反思,对当下经济过热、国土流失,生态失衡等社会问题也作了深刻的追问。 -
秦腔
《秦腔绘画评点本》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叫引生的“疯子”的眼光,书写了对农民沉重的负担及农村文化的失落所寄予的深层忧虑与深切同情。作品以凝重的笔触,解读中国农村20年的历史,集中展示了乡村价值观念和传统格局巨大面深刻的变迁,是“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
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把麦地、树林、冬日的小灰雀,连同自己质朴的生命一起带入太阳的光流。苇岸不仅安息在丰盛的麦地之中,也将永远活在金子一样闪耀的他的语言里,他的语言目击了创造。 ——王家新 在苇岸的生命里,钟表还没有发明,他只是从对天象的推算和对地理的察看中感受四时的变化,从血液的运行中 体味生命的流动。他延用的是一套古老的思维逻辑,并且如同恐龙和猛犸,因其在现代社会的绝迹而显得异常可爱。 ——祝勇 读一读苇岸宅心仁厚的散文,会让我焦躁的情绪迷途知返,重怀感恩。他让我只要看到缓缓移动的羊群露出草丛的背脊,就相信即便最荒凉的地方也有善美生生不息。 ——周晓枫 来到他那旷阔的、安静的,经由他细细抚摩过的世界。这时,我沉痛地感受到了一种丧失:中国失去了一位懂得劳动和爱情的善良的公民,中国散文界失去了一位富于独创性的有力的作家。 ——林贤治 在苇岸先生阅读、写作面对的墙上,一直挂着两幅肖像,他们是列夫•托尔斯泰和享利•戴维•梭罗。他对朋友们说,他是生活在托尔斯泰和梭罗的“阴影”中的人。实际上,他是一个“人类的增光者”,仁厚的博爱和至善的赤诚以神奇的力量使他在同代人中出类拔萃。 ——袁毅 他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 他处在自然的核心,每天,他与光明一起开始工作,与大地一同沐浴阳光或风雨。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芸芸生命交谈。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只是如他恐惧的那样,这种关系,在今天的人类手里,正渐渐逝去。 他像学者熟悉思想和书册那样,熟悉自然,熟悉它的植物和大地。他能看出大地的脉络,能品土壤的性质;他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与吐蜜的秘密。 他滞于现代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的孤单存在,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他是苇岸,大地上的苇岸,汉语世界里最后一位孤独的放蜂人。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