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生活周刊

  • 断裂的乡土

    作者:朱文轶

    《断裂的乡土》是作者从业近10年的第一本新闻作品集。身为记者,要感谢这个时代的馈赠,我们经历了一个前人和后人都可能再难以想象并理解的历史时期,这个一直讲究韬光养晦,也讲究厚积薄发的国家,用在漫长而缓慢的时间里积攒起的能量,酝酿成了2000年到2009年最令世界注目、规模最为壮观的经济崛起。这场突出其来的崛起也造就了令人陌生的现实,为报道者提供了富饶的素材。看起来这个时代里经济记者也许更有可为,但经济巨变引发的社会生活上的裂变要更为惊人。
  • 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

    总第768期
  • 孤独的狂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编

    《孤独的狂欢》:三联生活周刊文丛。我在1995年9月接任《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筹备《三联生活周刊》正式以半月刊方式连续出版的时候,设计最后一个栏目为《生活广场·大家谈》。就栏目而言,是沿袭原来的设计。在我接手《三联生活周刊》之前,钱钢在《三联生活周刊》创办试刊期间,就设计了“生活广场”这个栏目,杨浪在《三联生活周刊》以月刊方式正式创办时,改成为“百姓广场”。“广场”是当时三联书店的领袖董秀玉先生特别喜欢的一个概念,那是一个无拘无束开放交流的文化空间。 虽为“广场”,其实能做到集会、演讲交汇之气势并不可能,要想将一种思想有寄附之地,文字在千字之内也不可能。我一开始求助于文学圈最熟悉的朋友,王小波、余华、苏童、史铁生,他们都具备最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记得王小波在“生活广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个人尊严》,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不在单位里、家里,不代表民族、国家单独存在时,居然只能算是一块肉”。
  • 庄园与下午茶

    作者:李孟苏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特派海外记者李孟苏撰写的英国专题报导“海外特稿”三年来的精选结集。65篇捕捉重大新闻事件、热点人物和公众话题的文章,涉及王室、媒体、社会、法律、体育、文化、时尚等领域,既有对事件过程与真相的追踪与剖析,现场感强,信息丰溢;又有轻松的笔墨、风趣的调侃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写来如话家常,读来如围炉夜话。周刊主编朱伟说,李孟苏这些专栏特稿的成功,是她深入研究现代传播关系的产物,“她从八卦故事的津津乐道入手去剥传媒关系与这种关系的因果,在故事叙述中寄附其文化分析,所以好看又不轻薄。
  • 秀场后台

    作者:孟静

    《秀场后台》主要介绍了作者的一些优秀的文章比如李安:十年河东、文化商人赵本山、赵薇:一个女人的传奇、海岩的生活九曲十八弯、高圆圆:幸福感与美貌无关、邓超:这圈挺好、张涵予:痛饮生活的满杯等。
  • 上半截与下半截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编

    “生活圆桌”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一个栏目,每期刊发4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讨论生活观念,讲述生活中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出了100期,圆桌上就有了几百篇文章,从中选出107篇编成这个集子。当初编写这个栏目时,没想着要出书,就当它是个消耗品,赶紧弄出来赶紧让人家看,结果有些人看了挺高兴,就凑趣编这么一本书。可以负责地说,这本书比市面上大多数随笔集之类的东西好看、言之有物,文章也
  • 不纯真年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不纯真年代》:三联生活周刊文丛。我在1995年9月接任《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筹备《三联生活周刊》正式以半月刊方式连续出版的时候,设计最后一个栏目为《生活广场·大家谈》。就栏目而言,是沿袭原来的设计。在我接手《三联生活周刊》之前,钱钢在《三联生活周刊》创办试刊期间,就设计了“生活广场”这个栏目,杨浪在《三联生活周刊》以月刊方式正式创办时,改成为“百姓广场”。“广场”是当时三联书店的领袖董秀玉先生特别喜欢的一个概念,那是一个无拘无束开放交流的文化空间。 虽为“广场”,其实能做到集会、演讲交汇之气势并不可能,要想将一种思想有寄附之地,文字在千字之内也不可能。我一开始求助于文学圈最熟悉的朋友,王小波、余华、苏童、史铁生,他们都具备最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记得王小波在“生活广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个人尊严》,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不在单位里、家里,不代表民族、国家单独存在时,居然只能算是一块肉”。
  • 像羽毛一样轻(生活圆桌精选集第3卷2003-2004)(精)/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三联生活周刊》迎来自己创刊号出版十年之际,我们编辑了这本文集,想给刊物的成长留下一点记忆。 文章是由曾在或正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提供的,他们从个人角度讲述的故事,涉及周刊从创刊至今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部分重复的内容和过于冗长的感想。数十位读者朋友也写来文章,他们对周刊的期待我们已经铭记在心。
  • 妖娆世纪

    作者:曾焱

    留学法国归来,曾焱继续对法国文化精神、浪漫气质做深入寻找。她所关注的女性,面临着不同的情感困境,曾焱充满热忱地歌颂她们那种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忘我追求的自由精神。这些女性传奇背后,是丰富的法国艺术圈的文化生态,绘画、音乐、文学、哲学,一个个领域都莫测高深,不能进入这些领域,就无法深入体会到这些艺术家的情感与精神境界。 主要篇目:没有归属的缪斯/最后一个沙龙女主人/畅销五十年的忧愁/去要幸福吧,不必有罪恶感/有一种传奇来自破坏/当弗洛伊德遇上玛丽/在画框之外
  • 生命八卦

    作者:袁越

    从美国归来的袁越接受过系统的生命科学训练,他的经典口头禅:有什么科学根据?《生命八卦》的科学根据来自哪里呢?自然是世界权威科学杂志发布的信息,以及主流综合性媒体的科学板块。袁越从中寻找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最新报道,一旦发现感兴趣的话题,便动用一切可靠的搜索引擎,寻找一切有价值的素材,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把科学新知通过一个有趣易懂的故事告诉读者。 主要篇目:男人为什么长乳头/有机蔬菜也靠不住了/为孩子做个备份/兔唇、叶酸,和那些关于健康的忠告/抑郁症到底应该怎么治/锻炼的误区/万能流感疫苗
  • 零碎的欢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编

    《零碎的欢颜》从另一个角度上分析了“生活圆桌”和《纽约客》各自的价值。有人把“生活圆桌”和《纽约客》杂志的“城中闲谈”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没什么可比的,这两个栏目都放在杂志比较靠前的位置上,这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我也从来没认真看过“城中闲谈”,看《纽约客》都是看它的长篇特写,那是杂志写作的最高标准。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生活圆桌”的价值,在一开始,它是有价值的,它给我们的表述方法带来一些变化。在十来年前,报纸杂志上见到的短文大多是“散文”或者“美文”一路,也没有那么多专栏和专栏作家,所以“圆桌”上比较肆意、信息丰富的短小文章还能让人眼前一亮,当然有许多作者在这样短小的文章中还呈现出了想象力、结构感,那更了不起。
  • 《三联生活周刊》十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生活》周刊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办。1926年起由邹韬奋任主编,发行量达到15万份,是极有影响的刊物。当年,邹韬奋在发刊词中说:“本刊的态度是好像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 1995年,时逢邹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继承《生活》的传统,于1月14日恢复出版了《三联生活周刊》。三联书店总编辑董秀玉在这一期的“编辑手记”中说:“今天,我们处于世纪之交的大时代中,这是我们的幸运。如何从老百姓最最平凡的生活故事中,折照出这个时代,反映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新课题,提供人们崭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资讯,当是我们最需努力的关键。” 十年里,《三联生活周刊》坚持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承诺以最快、最丰富、最好看的标准梳理一周新闻。 这本书,是由《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和现在的参与者们提供的回忆文字,还有一些珍贵的创刊史料。希望这本编辑部故事能让“大家在谈笑风生的空气中欣欣然愉快一番”。
  • 有关品质

    作者:朱伟

    《有关品质》的原始目的,就是逼迫自己读书——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希望通过读书,来消解对岁月飞逝的恐惧。之所以确定以“品质”为名,是期望能每周不懈怠持之以恒地积累分辨质地的能力,通过叠加累积,保持自己重心向下,以不致于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里,轻浮在光怪陆离之中。因目的就是逼迫自己读书,所以严格说,这个专栏就是每周逼迫自己完成的一篇读书笔记。之所以要不断变换领域,是为摆脱惰性,使自己能时时清醒意识到自己之无知无能。知识之海洋太浩瀚无涯,而我们惯于以惰性满足已知的自以为是。只有时刻警惕自己的无知无能,才能鼓荡起自己的求知欲,每周求知,每日求知,其实也只能在茫茫大海里照亮极小极小的一块领域。
  • 文艺犯

    作者:王恺

    本书是作者社会报道本行之外的闲散文章结集,话题涉及美食、影视、旅游、人文地理诸多方面,以深沉广阔的文艺眼光俯瞰人间、书写世界,故名为“文艺犯”,“犯”乃“范”的谐音,亦为不务正业的自嘲之谓。 家国苍生,食色男女,荤情素调,王恺是随笔界的欢喜和尚。——毛 尖 观察敏锐的记者,嗅觉贪婪的食评,历史学者的考据癖,坦率诚恳的理想家。——孙甘露 游走这种无赖行径,被王恺发展成行为艺术。 ——迈 克 王恺善被情感调度的那一面:脆弱的心扉能敏感地牵动心弦,恰在这样的情感牵制容易构成的挣扎与撕裂中,有可能产生血肉文字。 ——朱 伟 大概好多记者,采访之余,心里都流淌着一篇篇散文,他们的内心就是承载这些文章的最好的地方,王恺居然写出来了,那我们就会看到,用文艺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它还是温情的,不那么残忍。 ——苗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