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清代

  • 近世人物志

    作者:金梁

    内收近代五百余位名人佚事,内容分别采自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王闓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内容信实丰富,对于清代人物及相关史实的研究均为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孔祥吉先生特为本书撰写前言:《金梁其人与〈近世人物志〉——兼论其以日记勾画人物的治学特色》(文见中华文史网),对本书的作者、内容及价值均有详尽的介绍,其中既有深入的开掘,亦不乏独到的见解,本身就是清史研究领域的一篇重要文献。
  • 三礼馆

    作者:林存阳

    本书以探究《三礼》学演进问题为入手,以乾隆初叶为重点考察时段,以清廷诏开三礼馆为核心议题,将其置诸清代社会由乱而治而盛的广阔历史背景之中,从清代学术发展的整体过程予以把握,通过对清廷诏开三礼馆的举措和缘由、纂修进程、人事变迁、《三礼义疏》的学术取向与架构、《大清通礼》等御纂礼书所发挥的政治文化功能、三礼馆开馆的历史意蕴等问题的详细梳理和阐发,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清代学术与政治文化在清中期转型的契机与表现形态。通过梳理、剖析这一既具典型性又具转折意义的大型政治性学术活动,旨在揭示《三礼》学在清中期的演进走势,以及学术思潮与政治文化取向互动所形成的影响,进而彰显三礼馆在清代《三礼》学史和政治文化抉择转型过程中所具有的关键性和历史意义。 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三礼馆的诏开及其原因 第一节三礼馆的诏开 第二节开馆之缘由 第二章三礼馆纂修整体进程 第一节三礼馆之进程 第二节《日讲礼记解义》的校刊 第三章三礼馆人事变迁与纂修条件 第一节三礼馆人事变迁 第二节纂修《三礼》义疏的条件 第四章《三礼义疏》的学术取向与架构 第一节《三礼义疏》的学术取向 第二节《三礼义疏》的架构 第五章《钦定大清通礼》等的政治文化功能 第一节《钦定大清通礼》与《皇朝礼器图式》 第二节《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第六章三礼馆诏开的历史意蕴 第一节政治文化抉择的定型 第二节学术转向与礼学兴起 第三节三礼馆之启示余论 附录一 三礼馆编年 三礼馆儒臣一览简表 附录二 方苞三礼学论析 杭世骏与三礼馆 礼法之治:维系清代王权的一种政治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作者:江庆柏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收录清代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医药卫生、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收藏等方面的人物。收录的一般条件是:曾任重要职官,考中进士者,有传世著作或虽无著作存世但为清朝重要者,有突出事迹、重要影响者。全书计收人物二万五千人左右。僧道人物因人数众多,难以列举,除少数几位以俗名收入外,其馀均未收录。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说的“清代人物”是指主要活动年代在清朝的人物,包括生于明朝而卒于清顺治三年以后及生于清朝而卒于民国三十八年九月十日之前的人物。明末清初人物以年代为界,不涉及本人政治态度。生于清末而进入民国的人物,以从事传统学术研究者及重要政界人物为主,从事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及从事现代文学创伤的人物,一般不收。 每条包括传主姓名、生卒年份、字号、籍贯、资料出处五部分内容。
  • 清代宫廷包装艺术

    作者:Consultant Francois

    《清代宫廷包装艺术》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 空山堂史记评注校释 附史记纠谬(上下册)

    作者:(清) 牛运震 撰,崔凡芝 点校

    牛运震是清代有名的《史记》专家之一。本书共十二卷,从本纪到列传,作者探其要,对《史记》一书的写作特点记载的虚实等,都一一作了评点。特别是在写作上的评点。能够画龙点睛,一语道出《史记》文字的优长所在,不论对读《史记》还是研究《史记》的人,都十分有益。本书点校者崔凡芝教授,长期从事《史记》研究,对本书研究尤深,她特选了牛运震得《史记纠谬》一书附在了本书之后,更增加哦了本书的学术内容。
  • 清代内务府

    作者:祁美琴

    《清代内务府》1998年曾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任出版社社长汪霁老师曾经给予的关心和帮助令我永志难忘。此次因刘小萌师兄推荐,承蒙辽宁民族出版社厚爱和吴昕阳女士的支持,予以再版,我深感荣幸,这是对我的学术研究给予的莫大鼓励。内府机构是不同朝代宫廷事务的服务机构,它最能体现当朝统治集团的统治意识和个性特征,因而,通过对一个朝代内府机构的系统研究,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个朝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特性,了解这个朝代兴衰存亡的内在原因。清朝内府机构更具有典型性。
  • 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

    作者:曼素恩

    書是一項「改寫歷史」的工作,或說是改寫五四以來一部舊的「婦女受封建制度壓迫史」,重探明清兩代在社會╱政治╱經濟上的劇烈變化與性別關係的強烈互動關係。而近年來不斷挑戰成見、建立新婦女史的努力中,本書正是其中的佼佼之作。 「Precious Records」一詞,是作者直接譯自清代完顏惲珠《蘭閨寶錄》這本最早由婦女編寫的婦女史之書名,因為這被視為盛清婦女典範意識的代表;另一方面,這一書名又何妨解讀為現代婦女史學者珍重處理各種婦女史料的心情──沉埋已久的史料重新「浮出歷史地表」,對整體歷史觀產生重要影響,豈能不視為珍寶? 作者以整體的視野,掃描了影響十八世紀婦女生活的各個層面,舉凡政策、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個人心理等皆包括在內;故婦女由為人女、為人妻到為人母的角色轉換、經濟發展與婦女勞動價值及生存率的關係、文化價值與德言容工的修養等等,在在屬於本書鳥瞰的範圍。在方法學上,作者嘗試結合史學與其他學科,因此大量利用婦女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作。其次,她更有意識地將婦女置於十八世紀歷史的中心地位,揭露男性中心史觀的不足之處,由女性角度出發,探索新的歷史議題。
  • 清代士人游幕表

    作者:尚小明 编

    士人游幕的盛行及其影响的深远,是清代历史上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在《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一书中,作者对此曾有所论述。但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进一步研究清代士人之游幕,仍然非常必要。首先,就研究对象而言,《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研究的主要是清代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学人”的游幕活动,那些地位相对较低、影响相对较小的普通之“士”的游幕活动,基本上没有纳入讨论范围。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主要是通过研究学入游幕活动与他们学术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探究清代学术发达的原因。因此,学人游幕活动中的一些与此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并没有纳入论述范围,或虽有所论而语焉不祥。 从时间跨度看,本项研究跨越清朝一代,长达258年,是一个长时期。在此期间,清朝统治形势和社会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士人游幕的许多方面不能不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本项研究时,就必须考虑到不同时期内士人游幕可能发生的变化。为此,量化分析必须划分为若干时段来进行,这样,不仅每个时段的士人游幕状况可以得到充分重视,而且可以通过对各时段士人游幕状况的分析,得到关于有清一代士人游幕的综合性结论。
  • 翁同龢日记(共八卷)

    作者:翁同龢

    歷史與空間:關於新版《翁同龢日記》 文:翁思再 晚清名人日記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日記中有號稱「晚清四大日記」者,它們是: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以及葉昌熾《緣督廬日記》,其中以兩代帝師、兩次出任軍機大臣的翁同龢之日記價值最高。翁同龢長期處於朝廷核心地位,而且所記日記跨度長達四十六年,涉及晚清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地理、天文氣象、書畫鑒賞、醫藥、皇家禮制等等諸多方面,生動反映當時的思想風潮和社會生活。日前,經過補正和完善的新版《翁同龢日記》由上海中西書局出版,引起學界關注。 這是《翁同龢日記》的第五次出版。回顧第一次出版是在翁同龢故世21年之後的1925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石版影印,出版界鉅子張元濟先生在題記中寫道: 「公(指翁同龢)之從孫克齋(指翁同龢的侄重孫翁之喜)以公手書日記示余,余受而讀之,四十餘年大事粲然具備,小心寅畏,下筆矜慎,然紀載所及偶有一二流露之處,觀微知著,益不能不歎公之遭際為可悲也。……鳩工歲餘,今始竟事。乙丑仲秋門下士海鹽張元濟謹跋」。 此後又出過三種不同版本的《翁同龢日記》:1970年台灣趙中孚先生主編的繁體豎排本,1973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出1925年涵芬樓版的縮印本,1985年中華書局印行了陳義傑點校、整理的簡體橫排版;該版本增附1883—1884年翁同龢《軍機處日記》,並在2006年再版發行。上述版本均有不同程度的錯漏,文字方面在所難免。而主要遺憾在一些關鍵內容,由於歷史的原因,存在人為刪隱之處。這些刪隱,主要出自於翁同龢本人。 1994年6月11日翁同龢為戊戌變法擬綱領性檔《定國是詔》的第四天,正值他父親翁心存的冥誕,卻遭慈禧太后在幕後炮製一道詔書,把他貶回常熟老家。百日維新失敗後,六君子被殺,光緒皇帝遭幽禁,康有為和梁啟超亡命國外,慈禧太后對於翁同龢則追加處分:「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在這個過程中,翁同龢為了避禍,對原來日記裡同康有為有關的部分進行了刪改。這樣做的後果是使得一些史實變得撲朔迷離,有人認為戊戌變法同翁同龢無關,甚至認為他在光緒皇帝面前壓制康、梁的變法主張。不過對於翁同龢日記中的刪改早就有人提出疑問,如金梁的《近世人物傳》第16頁「翁同龢傳」裡就寫道:「按翁氏似有重繕改易處,如李蓴客(即李慈銘,《越縵堂日記》作者)卒於甲午12月24日,而翁次年閏5月初9日尚記李蓴客來,被(令人)頗不解其故。繼思翁自戊戌罷歸,不無顧忌,甲乙兩年,正值樞要,凡所記載,尤慮觸諱,自取剛繕,亦屬常情,甲午之事,誤入乙末,蓋一時疏忽耳!」金梁雖言之成理,但只是按常理推斷,並無證據。證據在哪裡呢?無疑應該在翁同龢日記的原稿裡,因為在白紙黑字上的刪改之處必然留下痕跡。那麼他的手書原稿又在哪裡呢? 翁同龢於1904年故世後,包括日記原稿在內的大批文物由其直系後代保管。1919年翁同龢的嫡重孫翁之廉故世,這批資料由翁之廉的胞弟翁之喜保管,翁之喜促成了商務印書館於1925年出了首版《翁同龢日記》。主持此事的張元濟是翁同龢的門生,出版時不但完全遵從翁同龢刪隱後的內容,還為尊者諱,追加刪隱。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翁之喜把日記原稿託付給了翁之廉的嗣子翁興慶即翁萬戈,在四十年代的兵荒馬亂中,翁萬戈在志士仁人的幫助下,把這批文物船運美國家中,從而免遭當時和後來的種種戰火和劫難。 近年,翁萬戈先生拿出了這批珍貴的史料,力主出版這部完整無誤的簡體橫排本。此議獲得上海中西書局的全力支持。九旬高齡的翁萬戈親自擔任新版《翁同龢日記》的編者,並指定他的侄子翁以鈞負責校訂。在家庭責任感的鞭策下,翁以鈞辭掉一切職務,全身心投入到日記點校工作之中。他在翁萬戈先生的指導下苦攻四年,殫精竭慮,終於不辱使命。新版日記增加了兩種軍機處日記,即《1883-1884年的中法戰爭日記》《1894-1895年的甲午海戰日記》,還增加了翁同龢早年參加學政會考及隨父翁心存護送道光皇帝梓宮入西陵時所記日記兩種,即《己酉夏南歸赴試日記》(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初六日)和《庚戌恭赴西陵日記》(道光三十年九月十八日至二十七日)。此外,還增補了翁同龢自訂年譜(原名《松禪年譜》)及其侄曾孫翁之喜所作的《松禪年譜補》。當然,被翁同龢後來挖改(剪貼)刪隱的內容,此番新版全部予以復原,那麼所謂「李蓴客」的懸案也因此而落地了。 從新版所附原稿圖照可見清晰的痕跡:「李蓴客」三個字是在原字被挖去後貼補上去的。那麼原來是哪三個字呢?請看全文:「晚飯後李蓴客先生來長談;此君舉世目為狂生,自餘觀之,蓋策士也。」記日記的那天是光緒二十一年乙未閏五月初九日(1895年7月1日),恰恰在這一年,康有為自編年譜裡有這麼一段記載:「時翁常熟以師傅當國,憾於割台事,有變法之心,來訪不遇,乃就而謁之……乃與論變法之事,自未至酉,大洽,索吾論治之書。」很清楚:死於光緒二十年的山西道監察御史李蓴客,既不可能在身後訪翁同龢,而且年逾花甲的他也不會被世人目為「狂生」。因此原稿被挖改的三個字必「康有為」無疑。 同康有為有關的還有翁同龢在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即1897年12月11日的日記,半頁被剪去,另貼半頁新紙。此為翁氏最大的一次刪改。此日應為一大早朝見光緒帝之後,前往位於宣南的南海會館去見康有為懇談。近代史學者孔祥吉認為:「翁氏此舉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至為關鍵。倘若沒有這一舉動,康有為則已束裝南歸,執教於萬木草堂了,根本就不會有以後的高燮曾的上書舉薦,也不會有光緒帝召見。那麼,戊戌維新的歷史肯定會重新改寫。守舊派剛毅等指責翁氏招引奸邪,並非空穴來風。因此,這一頁日記翁同龢是非改不可的」(據《清人日記研究》p23,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此類被裁剪的挖改部分,木已成舟,無法復原,編者從保存文獻的角度出發,將挖改痕跡拍成照片,作為插圖放入日記附錄《刪改真相》之中,供專家讀者研讀時參考。 對於1925年張元濟為尊者諱而刪改的部分,新版《翁同龢日記》也予以一一復原。值得提出來的是,復原內容中有戊戌十月十六日至廿三日(1898.11.29至12.6)記上海之行,這八段日記是回常熟後補記的,而此時正值戊戌政變結束,慈禧太后大力整肅帝黨,報紙上登出朝廷嚴旨,公佈翁同龢種種罪狀,詔曰革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云云。然而處於人生最危難之際的翁同龢,照樣信筆重溫上海之行。在十月廿二日(1898.12.5)所記中,還詳述摹翁方綱(蘇齋)在唐歐陽詢《化度寺碑》後的題跋,可見其從容淡定,置生死於度外,百忙中還不忘學問。此外日記手稿原件中還有不少翁同龢的手繪圖,其中多為地形圖、星象圖等,此番編者也都作了保留。新版《翁同龢日記》全書規模擴成8冊,是迄今為止相關出版物裏最完整最準確的一種,將對近年史學界一些爭議問題的解決產生積極作用。 《翁同龢日記》的出版過程,凝聚了翁氏家族幾代人文化守護的心血。自上世紀中葉翁氏後人就開始做翁同龢日記中的人物索引,可惜一場文革終止了這項工作。文革之後,翁以鈞的父親翁開慶協助翁萬戈整理家藏文獻,出版了《文獻叢編》,並且繼續整理翁同龢日記中的人物索引。翁開慶故世後這項未竟工程落到了翁以鈞身上。如今,翁以鈞先生每天以敬畏之心,孜孜矻矻,2012年底之前如果沒有不可抗力發生,這個最新版本的人物索引應能付梓。 http://om22.com/wenweipo/wenview.php?news_id=OT1202050001
  • 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

    作者:王志明

    《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内容简介:在清朝前期百余年的官僚制度建设中,为期十三年的雍正朝具胡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即对清雍正朝官僚体制和组织及其动作进行了细化研究,从选官的角度,着重考核了雍正朝官僚制度中的引见制度,文武官员保举的各种现象,而且从动作层面考察了官僚保题亲缘关系的特点、负面作用和矫正措施等,还统计分析了引见文官的学历、年龄、家族构成、籍贯,对选官的家族因素和地域构成等进行了考论。全书资料详细,体例完备,考核严密,是清雍正朝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 大清一统志(全十二册)

    作者:[清]穆彰阿,潘锡恩 等纂修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地理总志。清代编修《一统志》前后凡三次,第三修始于嘉庆十六年(1811),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名《嘉庆重修一统志》,穆彰阿等修,共560卷,另加凡例、目录2卷。《嘉庆重修一统志》进行了增补,不仅仅是嘉庆二十五年以前的清代地理总志,而且也包含了以往各代的地理志内容,它不仅为研究清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其价值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地理总志。兹将本书影印出版,以飨读者。 第一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一至卷五十八) 第二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五十九至卷一百八) 第三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一百九至卷一百五十) 第四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一百五十一至卷一百九十) 第五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一百九十一至卷二百三十八) 第六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二百三十九至卷二百八十八) 第七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二百八十九至卷三百三十三) 第八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三百三十四至卷三百七十八) 第九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三百七十九至卷四百二十三) 第十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四百二十四至卷四百五十六) 第十一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四百五十七至卷五百一) 第十二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五百二至卷五百六十)
  • 清代思想史

    作者:陆宝千

    清代思想史,ISBN:9787561772843,作者:陆宝千 著
  • 清代笔祸录

    作者:金性尧

    《远东精选:清代笔祸录》为本社“远东精选”丛书之一种。《远东精选:清代笔祸录》从多种正史和野史中钩沉资料,用随笔札记的形式,对发生在清代统治期间的多次“文字狱”作了剖析,从中透示出封建专制独裁的黑暗和事件背后的人间百态。
  • 清代八旗子弟

    作者:刘小萌

    本书对清代的八旗制度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旗民分治,一代经制、旗民畛域,日渐融通、濡染汉习,渐忘旧俗、盛极而衰,命蹇多乖、破除旗汉界,谋生皆任便——辛亥革命前后的八旗子弟。
  • 清人笔记随录

    作者:来新夏

  • 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

    作者:(日)森田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水利的兴衰,对农业的发展又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历代政府会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作为区域社会的官僚和民众也会特别关注本地水利的建设,由此,水利史的研究成为中国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森田明教授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专攻中国明清社会经济史。本书以清代水利史为中心,分别探讨不同地域水利设施的兴废,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水利问题的态度和举措,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演变和发展的脉络。作者搜集并整理了很多罕见的方志和家谱等资料,发微探隐,以小见大,分析精深,见解独到,是海内外关于清代水利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 清季军事史论集

    作者:王尔敏

    王尔敏先生乃近代史研究的巨擘,早年即以军事史研究而著称。本书即王尔敏先生研究清代军事史相关成果之结集。书中除主要探讨了清代军事制度之变迁外,还侧重讨论了晚清之际湘军体制之成型,并对曾国藩、胡林翼等湘军创始人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研究。全书史料之丰富,研究之透辟,无不显示出作者之高远识力,该书可谓研究清代军事史之重要力作,也可作为研究湘军史之延伸。 ◆ 目录 再版赘言 叙录 一、清代勇营制度 二、“练军”的起源及其意义 三、胡林翼之志节才略及其对于湘军之维系 四、曾国藩经营湘军之艰难遭遇及其心理反应 五、曾国藩与李元度 六、由墨从戎论湘军将帅之志节及其军容之维系 七、湘军军系的形成及其维系 八、咸同之际江南官绅借兵助剿的经营及其影响 九、咸同之际江南官绅诱降太平军之经营及其意义 征引书目
  • 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

    作者:杨海英

    明末清初的历史中,洪承畴是一个难以绕开的人物。他,富有文韬武略,却无弘毅坚持;热衷功名利禄,但又谨小慎微;政治嗅觉灵敏,极善经营关系,权变机略第一,见风转舵也快。他,兵败松山降清,一失足成千古恨。经略西南言病,几于功成又垂败。本书旨在通过研究洪承畴在明末清初这个历史关节点的所作所为,探讨他在明清易代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涉及洪承畴与明末政局、与南明隆武政权和永历政权,与江南秘密复明运动,与清廷及满族贵族的关系等问题。希望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证性研究,勾勒出更加真实、具体、形象、丰满的洪承畴形象,并展示其所处历史环境的复杂性。
  • 清代满汉关系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

    在清代268年历史中,满汉关系始终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本书是学术界有关清代满汉关系的第一部学术论集,内容围绕不同时期满汉关系或满汉关系的不同侧面(如军事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展开,既有对历史事件、现象、制度、人物的考察,也有对满文文本(档案、碑文、日记、辞书、子弟书)的解读,以及对基本概念(如满族、满洲、旗人、汉军、汉人、领域性)或旗人意识、多元认同等问题的探讨。
  • 图说清代女子服饰

    作者:读图时代 编

    《图说清代女子服饰》内容简介:服饰,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中国人民以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艺术。 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是服饰历史上继“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无论款式品种、衣着特点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服饰文化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研究我国现代服饰文化的平台。 女性服饰在服饰的发展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爱美的天性使妇女对美好事物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创造出绝美的服饰艺术。但同时,女性的服饰也受到封建礼教、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通过对女性服饰文化的解读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