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清代

  • 清代学术史讲义

    作者:柴德赓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柴德赓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辅仁大学讲授清代学术史课程时的讲义以及李瑚先生当时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第二部分为柴先生之读书笔记,题名为《识小录》;最后一部分收录了柴先生有关清代历史和史学问题的代表性论文:《明季留都防乱诸人事迹考上》、《〈鲒埼亭集〉谢三宾考》、《王西庄与钱竹汀》、《试论章学诚的学术思想》。
  • 清代中国的若干问题

    作者:[日]石桥秀雄

    《清代中国的若干问题》是一本清史研究的论文集,收录了16位日本学者撰写的论文。这些论文涵盖的时间长,上自清入关前,下到清末;内容广泛,涉及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和藩部等各个领域。论文使用的史料翔实丰富,观点明确独到。诚如编者所言,每篇“都是以解决清史各个领域中的问题为目标的极其优秀的论文”,代表了日本史学界清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 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

    作者:尚小明

    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ISBN:9787801491923,作者:尚小明著
  • 最后的记忆

    作者:定宜庄

  • 乾隆帝及其时代

    作者:戴逸

    《乾隆帝及其时代(插图本)》着眼于世界史的视野,以乾隆帝八十多年的生命之旅为切入点,广泛搜罗中外各种文献与档案,给人们展示了古代中国最鼎盛时期政活、经济、军事、文化与外交诸层面的生动历史场景。严密的考据与优美的叙事相结合,并且引入世界历史的变幻节奏,在中外互动中给人以历史感悟,让人认识到乾隆帝当时的天朝心态及其致命伤,进而在反思中华帝国晚期封闭格局的同时,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 清初政治史探微

    作者:姚念慈

    《清初政治史探微》(以下简称《探微》)包括前编和后编两部分。前编是我的博士论文《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以下简称《初探》),后编由三篇文章组成。《初探》的任务是解决八旗制格局之上的国家形态。为此,首先要对八旗制有我自己的界定。在我看来,八旗是满族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八旗既是社会组织的最高形式,同时又是满族社会和国家的基本格局,故而我将满族国家称之为八旗制国家。建立在八旗制之上的国家主要机构与八旗制本身的矛盾统一运动,构成《初探》一以贯之的线索。从时间跨度而言,《初探》大致涵盖了太祖、太宗两朝,即入关前满族国家政治的主要内容。后编三篇文章,是《初探》的续篇,分别论述多尔衮摄政时期、清世祖福临亲政十年以及康熙初年四辅臣阶段。三篇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探讨入关后满族八旗制对清初国家体制及政局的影响。这三篇文章都是旧题,我并非刻意求新,只是从自己对入关前满族国家政治的理解出发,重新进行了一遍梳理。
  • 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

    作者:陈永明

    本书旨在探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朝野如何通过对南明(1644-1662)兴亡的评述及南明历史人物的臧否,互动地建构了当时的社会话语,并因时制宜地塑造了对这段历史的集体回忆。 综观清代头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争夺对南明史的解读权时,官、私之间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清代康、雍、乾三代君主虽极渴望垄断社会话语的领导权,但在建构对这段历史的社会记忆过程中,他们却无法做到完全随心所欲,而须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所约制。由于统治者没可能全面控制整个意识形态角力场,故他们在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诠释历史时,仍须与汉族知识分子寻求共识,并在若干历史问题的观点上作出妥协。这亦解释了,何以在禁制社会上南明史异读的同时,统治者也不得不不断修订本身的论点,力求提出合乎华夏文化传统的解读理据。清政府对于南明“忠臣”评价的转变,便是此方面较为突出的例子。
  •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作者:杜家骥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十五章。上编内容包括:入关前的八旗领主分封、八旗领主分封与清初政权的体制、八旗领主分后金(清)政权的特性、满族领主分封制与清政权的统辖体系、清入关前八旗宗室领主、大臣的联旗共议国政制、清初八旗领属关系的多次改变及其政治影响、清初与领主分封制相关的八旗诸问题考释;下编内容包括:八分体制瓦解后八旗领主分封的长期残留及其政治影响、旗人内部的等级差别与“抬旗”、入关后八旗王公大员议处国家机要大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八旗教育及其政治作用与影响、旗人之任官制度与其政治影响、清入关后的八旗奴仆及其与清朝统治、八旗旗人的婚姻及其政治相关内容、总结与余论。
  • 帝国掠影

    作者:刘潞

    18世纪末,为打开对华贸易大门,英王乔治三世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派出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庞大访华团。为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使团出发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却不幸空手而归。清代外交史上这一重大事件,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题目,学者们从中英政治经济及礼仪文化诸方面给予了大量研究,使人们对这一事件有了深入的认识。笔者曾在英国国家图书馆查阅到当年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来华时所绘大部分图画(以下简称亚图),发现马戛尔尼访华的相关著述,除了政治史经济史上的意义,还可以有社会学视角方面的解读。特别是亚历山大随团访问时画的一批水彩画,因其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方面,它们不但成为18世纪西方了解中国的最早的形象资料,还成为此后西方人关于东方景象的一个重要创作源。如1843年伦敦出版了以亚历山大绘画为原型的铜版画集《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习俗》(China,The Scenery,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这足以体现亚历山大图画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价值。而亚历山大在中国所绘的一些中国行业图,更是成为19世纪后在西方多次出现的“中国行业画”之滥觞。本书仅以这批图画为主要依据,通过对亚图产生的背景及内容的考查,对18世纪末英国人眼里的中国社会,作社会学视角的粗略解读。
  •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

    作者:刘小萌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ISBN:9787500470847,作者:刘小萌
  • 大清留美幼童記

    作者:錢鋼,胡勁草

    一八七二年到一八七五年,大清王朝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年齡在九歲至十五歲的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踏上美國的土地。曾國藩和李鴻章說,這是「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 ... 「留美幼童」被「召回」後,親身經歷了近代中國的風雲激盪 ... 他們中,有中國偉大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有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有中華民國的第一位總理 ... 清政府是如何作出這些決策的?幼童在美國經歷了怎樣的生活?他們回國後走過了怎樣的路?他們有怎樣的歸宿?他們對近代中國的發展有什麼重要影響?歷史的吊詭叫人唏噓不已 ... 他們的命運,離奇且曲折;他們的故事,美麗而憂傷 ...
  • 绝域与绝学

    作者:郭丽萍

    该书从学者个人际遇、学术交游、师友传承等方面入手,了解学术作品从酝酿到成品的过程,并深入学人心灵深处,体味他们献身学术研究的执着与艰辛,从人物命运入手来谈西北史地学。并且,区别于以往赞颂歌曲式的研究,本书侧重于对于学术发展内在动力的探讨,静然地感受这一学派学术辉煌灿烂的另一面。
  • 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

    作者:

    《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套装全上下册)》内容涉及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光及民俗等各个方面,而其中最为珍贵、最为系统的包括三个方面,即义和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方面的照片,多为首次付梓面世,是研究和了解相关事件的珍贵史料。
  • 清代的皇权与世家

    作者:赖惠敏

    海宁陈氏、查氏,桐城张氏,山东孔氏,以及满洲钮祜禄氏等,均为清代著名的世家大族。本书对其家族形态、人口成长、地域分布,及其与皇权的关系等论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讨论。作者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借鉴人口统计、族谱分析等社会学研究方法,由此跳出了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窠臼,为认识有清一代的历史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视角。
  • 雍正朝满文硃批奏折全译(上、下)

    作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

  • 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

    作者:经君健

    贱民的存在,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本书从法制史、社会史和经济史等不同角度,特别从制度方面对清代的贱民进行考察,首次从等级的角度指出贱民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贱民等级内的等第划分。本书对清代的奴婢、堕民、丐户、九姓渔户、疍户、乐户、佃仆等各类贱民的来源、身份特征、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以及法律身份解放的过程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前人未曾论及的问题以及不同于前人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清代等级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 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

    作者:金承艺

    全书约26万字,作者关注的重点集中在清初和清末两个时间段,所论问题多是大家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努尔哈赤的一生、皇太极的即位问题、雍正是否夺嫡、奕訢受封恭亲王、慈禧太后的家族、关于李连英的记述等等。作者为皇室后裔,家藏有玉牒、圣旨、关防、祖先影像等,自小即备闻国乘家史,以其身份书写清史,不仅在材料、信息的占有方面,而且在观点和立场上都有独到之处。像《慈禧太后的家族》与《关于李连英的记述》等几篇文章,作者将对现有史料的解读与自己的家史及幼年的记忆相结合,是几篇很有史料价值的回忆文章。加之作者的文字清雅,能娓娓道来,可读性较强。
  • 清朝的国家认同

    作者:刘凤云,刘文鹏

    新清史着重强调了清帝国与众不同的满洲元素及其独特性质,倾向于从边缘的观点审视清史。或从满洲及清的形成,八旗制度的内部结构及其作用等,来判定清朝有别于中原王朝的朝代特征;或把清朝置于内亚的空间,放大可汗体制对清朝的影响,但其否认满族的汉化过程,否认满汉双向互动中的民族融合与文明共生,显然难以让人信服。本书除了选辑国外新清史研究代表性论著,还汇集国内学术界的相关论述与评议,对前者的某些理论进行尖锐剖析,期待以此深化中国史尤其是清史研究。
  • 清代通史(全5册)

    作者:萧一山

    《清代通史》由我国著名学者萧一山所著。 萧一山(1902-1978),名桂森,号非宇,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2年赴欧洲考察。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48年到台湾,长期从事历史研究,有多部著作行世。 《清代通史》自20世纪20年代出版以后,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此后的数十年间,“新史料发现甚多,如军机处及内阁大库档案之整理……太平天国遗书文物之研究,各国秘档私藏之公开展览,凡足以证往谍传说之谬误者,皆一一加以删正。原缺篇章,亦为补充,又增数十万言”,即为今日所见之书。 本书是最大的特点,是资料丰富,叙事明晰,使阅读此书的人,对有清一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文化、民生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也为从事历史研究,特别是从事清史研究者提供了一部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 鸿雪因缘图记(套装共3册)

    作者:完颜麟庆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鸿雪因缘图记(套装共3册)》共三集,每集分上、下两卷,一事一图,一图一记,凡二百四十图、记二百四十篇,系清完颜麟庆着文,汪春泉等绘图,为作者记述身世与亲历见闻之作。麟庆曾经宦游大江南北,加以性好山水,所至之地皆不废登临,留心考察,见闻宏广,并将自己所历所闻所见一一详加记录,复请当时著名画家汪英福(春泉)、陈鉴(朗斋)、汪圻(甸卿)等人按题绘成游历图,以期使生平雪泥鸿爪之印痕藉以长久保留。是书以图文相副相成的形式,实录其所至所闻的各地山川、古迹、风土、民俗、风俗、河防、水利、盐务等等,保存和反映了道光年间广阔的社会风貌。所载二百四十图,内涵涉及山水屋木、人物走兽、舟车桥梁,包罗万象,纤毫毕具。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著录此书,称其“以图来记叙自己生平,刻得很精彩,可考见当时的生活实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