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叙事学
-
故事的形成
在本书中,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探究了这一人类本质中难于捉摸但又是基础性的一面,追问我们如何利用故事来理解我们的生活。他提出了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来审视叙事:理解我们如何讲述我们的故事,发现我们如何利用叙事来创建自我感和诠释他人的生活,认识到文学如何改变了故事是什么的观念,以及法律如何教给我们关于叙事的期待。结果是一个精湛的、令人兴奋的合成物——人类学、心理学、文学、法学以及哲学的合成物。 -
故事的变身
本书首先厘清了叙事与媒介的界定问题,考察了传统媒介的三种模式,并对互动小说、超文本小说、多媒体作品、基于网络的短小叙事,以及人工智能支撑的互动戏剧进行了解读,对“叙事越界”现象作了独具匠心的描述。作者追求跨学科与跨媒介的叙事学,对电视真人秀电影《楚门的世界》和真人秀节目《幸存者》进行比较,做出的叙事学解释尤为精彩,展示了故事作为一种意义形式如何在新旧媒介中呈现为多重变身。 -
叙事学导论
叙事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结构主义学说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兴理论,它代表着当代小说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具有巨大的理论潜力。本书从叙事文本、叙事功能、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情境、叙事声音、叙事作品的接受等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该书不仅对西方当代叙事学家,如巴尔特、托多罗夫、布雷蒙、格雷玛斯、热奈特、查特曼等人的学说作了精辟扼要的分析,也阐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家的独特贡献。全书深入浅出,注重对具体文本的分析,是带领你跨入叙事学之门的一位最佳向导。 收起>> 目录 顶部 引言 一 叙事文本 文本语言的有机构成 …… 二 叙事功能 叙事功能的定义 …… 三 叙事语法 叙事之“事” …… 四 叙事时间 顺序 …… 五 叙事情境 叙事角度与叙事情境 …… 六 叙述声音 叙述者 作者 隐含作者 …… 七 叙事作品的接受 阅读 符码 “萨拉金” …… 附录:《萨拉金》 -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探讨的不少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略,书中不少观点在国内外均属于首次提出。上篇和中篇所采用的把小说家叙事观点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以往的研究相比有所创新,对英美不同小说叙事传统的对比研究也构成了一种新的途径。下篇清理了后经典叙事理论中相关概念、术语的混乱,纠正了种种偏误。 -
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
本书收录十一篇论文,贯穿其间的是作者关注的三个主题:如何从一般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和阅读早期叙事文;如何看待历史叙述与虚构故事之间的关系;如何重新审视研究早期叙事文所遇到的一些考证上的难题。 -
故事的语法
无论作者是否同意,本书在下面这一点上是最有用的:它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乔姆斯基语言学程序与那些周边研究领域间的遇合之下潜存的多种变形——乔姆斯基日益感觉语言学能够根本上“服务”于这些领域。 ——叙事学家、英国华威大学教授 克里斯托弗•纳什(Cristopher Nash) ……这些观察的解释与运用,最终取决于语法运用者的目标。无疑,未来的研究者们将会像普林斯建构可以为教师、编辑、批评家或教育心理学家等等所用的结构类型学。但看起来即便像我们这些忙碌的英文教师,也能够从叙事学理论中获益。 第一要务是知道至少一种比较好的理论,我要说,普林斯的理论就是(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它是唯一可选的)。第二要务就是去运用它。…… ——美国黑山州立大学文学教授加利•斯坦雷(Gary Steinley) 随着杰拉德•普林斯的《叙事学》、《叙述学词典》等几种著作陆续译介到中国,这个四十年来活跃于国际学坛的名字正日益为中国叙事学界所熟知。本书是作者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出版于1973年。作者秉承现代叙事学“语言学模型”传统,在批判吸收普罗普、布雷蒙、托多罗夫等先贤的叙事结构研究精华的基础上,遵循当时方兴未艾的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对故事的语法做出了新的探索。 书除前言、导论外共有四章。导论指出了故事语法的性质、特征与标准。第一章提出了故事之基本单位——“最小故事”这一概念,并论述了最小故事的生成语法。第二章论述“核心简单故事”的特征与生成模式。第三、四章两章分别论述了“简单故事”和“复杂”的特征与转换生成方式。在“附录”中,作者以著名童话故事《小红帽》为标本,例示了简单故事的生成过程。全书内容富有新意,逻辑谨严,行文简约,对于理解故事之本质及结构有很大启发性。 中译本附录了作者三篇论文近作。有两篇涉及作者在本书出版30多年后关于故事问题的反思与拓展,另一篇涉及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区别。与本书合观,能够见出作者学术探索的进展轨迹。 -
西方叙事学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深入浅出地系统评介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评介叙事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全面、清楚地了解叙事学的目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学科定位,较为准确地把握有关概念和方法,注重介绍切实可行的叙事学研究方法,以及与叙事学方法构成互补关系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将对中国叙事作品的分析和对西方叙事作品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中外叙事作品的结构技巧均能有较好的了解。 -
当代叙事学
本书的范围涉及近年有关(文学中的以及非文学中的)各种叙事理论的方方面面,显示这些理论如何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不仅是虚构作品,而且是诸如传记与历史写作这样的非虚构作品的理解。华莱士·马丁通过对同样几部作品的反复分析比较和评价这些理论。这些例子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幸福》、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弗朗西斯·麦康伯夫妇的短促幸福生活》和《哈克贝历·芬历险记》以及基于传统民间故主题“失而复得的情人的礼物”的一系列故事。 马丁首先描述了1960年以前英美文学批评中有影响的小说理论,然后综览了其后一代的理论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叙事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和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本书的主要章节刻画了从对情节的结构分析到对叙事话语、读者反应以及解释问题的详尽研究这一转变。马丁在其与传统文学批评和其他可能的阅读方法这一更大语境的联系之中审视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以及符号学的理论。本书结束于对下述问题的考虑:叙事本身如何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突破被用于分析它们的理论以及批评家们与哲学家们在试图定义“叙述”和“虚构”时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依据主题划分的一组书目为近年对叙事理论的研究著作提供了一个有选择的指导。《当代叙事学》将会受到研究小说、虚构作品和批评理论的学者的欢迎。 -
热奈特论文选 批评译文选
跨文本性的各种形式既是文本性的种种面貌,又强烈地反映为程度不同的文本类型:任何文本都可能被引用而成为引语,但是引语是一种确定的、显然对其每种性能都具有超验性的文学实践,这种实践有它自己的一般特征;任何陈述文中都可能投入副文本功能,但是前言(我想说“书名”也一样)是一种体裁;批评(元文本)显然也是一种体裁;大概只有广义文本不是一种类型,容我冒昧,因为它是(文学的)类型性本身,只是某些文本比其他文本的广义文本性更深刻一些;关于作品更具广义文本性或较少广义文本性(更易分类还是较难分类)的简单区分已经构成广义文本分类的一种雏形。显然,承文本性也是文学性的一种普遍形态(程度不同):没有任何文学作品不唤起其他作品的影子,只是阅读的深度不同唤起的程度亦不同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作品都具有承文本性。 热奈特是享誉全球的法国当代著名学者。《文选》包括6篇论文,分析抒情、史诗和戏剧三大形式的形成,提出系列文本概念,讨论文学性的标准、风格的定义及在意义形成中的作用,提供语用学分析的范例,推出纪实叙述学的内容。 《批评译文选》选译了巴特、托多罗夫和斯塔罗宾斯基等9位著名批评家的12篇论文。涉猎文本理论、风格学解读、戏剧批评、列维-斯特劳斯研究、巴赫金和雅各布森研究、人文主义研究、全球化以及欧洲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等。这些论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热奈特论文选》目录 译者序 广义文本之导论(全译) 隐迹稿本(节译) 虚构与行文(全译) 内容提要 1.虚构与行文 2.虚构作品的语言行为 3.虚构叙事与纪实叙事 4.风格与意指 热奈特著作年表 《批评译文选》目录 文本理论……………………………………(法)罗兰•巴特 莱奥•斯皮策与风格学解读……………(瑞士)斯塔罗宾斯基 戏剧:文化碰撞与多元文化主义之症结……(法)伊•谢弗雷尔 《结构语义学》中译本前言……(法)特里萨•基恩•格雷玛斯 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益于思”的人类学 ………………………………………(法)马塞尔•埃纳夫 1963—2003:面对哲学的人类学家 ——马塞尔•埃纳夫与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访谈录 …………………………………(法)马塞尔•埃纳夫 对话与独白:巴赫金与雅各布森………(法)兹•托多罗夫 人文主义的昨日与今天……………………(法)兹•托多罗夫 恶的记忆,善的向往…………………………(法)兹•托多罗夫 全球化的若干问题………………………(法)埃•吉•罗莫 欧洲的多元文化主义现状与欧洲一体化式的多元文化主义 …………………………………(法)里•卡斯多利亚诺 确定的世界的时代结束了……………………(法)阿•李比雄 -
小说的时间性与现代性
内容提要 在西方小说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对小说形式、叙事结构和语言文体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有关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我看来,小说叙事的时间性研究,本质上是对现代性文学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的探索。从18世纪晚期欧洲“成长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的兴起开始,现代西方小说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始终承载着对现代性的时间观念和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的反省。本论文尝试着对成长教育小说进行“谱系学”(genealogical)分析,意在将文学形式作为探讨现代性的一种中介方式,以揭示出现代性时间叙事如何重塑了文学对世界的想象。 本论文由“绪论”、八章正文和“结语”,共十个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从莱辛在18世纪对艺术形式所做的两分法——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分野开始,循着多位理论家小说时间研究的踪迹,呈现出有关小说形式与时间性关系等基本问题。并进一步深入到小说理论家卢卡契、巴赫金和奥尔巴赫的时间研究中,揭示出时间性与叙事性之间问题视域和复杂关系。 前三章以墨罗蒂对欧洲成长教育小说的研究为基础,多层面分析了成长教育小说的时间性叙事与现代性话语之间的表象关系,并力求全面清理各种小说时间性的研究方式及其在认识论层面上的局限。根据迈克黑尔小说理论所提出的两个基本研究角度:认识论与存在论,本论文进一步为成长教育小说时间性研究提出新的研究范式:成长的存在论维度和成长教育的生存论时间性。 第四、五章以两个新范式为出发点,揭示出包括巴赫金、卢卡契和墨罗蒂等在内的小说理论家在成长教育小说时间性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往往局限在认识论的时间性的单向度上,未能展开主体成长的另外两个时间性维度——存在论和生存论的讨论。只从单向度研究小说时间,就很难真正面对“成长教育”的传记性长篇小说——这种现代性话语的文学象征形式本体及其背后的深刻矛盾张力场。 在第六章讨论成长教育小说生存论和存在论时间结构的基础上,第七章直接进入到问题的核心——现代性的时间性研究中。随着揭开现代性话语背后线性和武断的时间逻辑之后,本章同时着手为后现代空间性叙事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话语平台。 第八章力图阐明: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时间性叙事、到后现代的存在论空间叙事,这一转化过程中潜藏的错综复杂的深层原因。面对这种刚刚出现的叙事学转向,无论是传统叙事学,还是各种新、旧小说理论,都仅仅停留在初步探索层面,有诸多关键问题未曾触及。就此而言,本章从空间与存在论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在分析叙事的存在论因素与认识论的时间性之间张力的同时,深入研究多样性和碎片化的空间性叙事,以及它与存在论哲学思潮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蕴涵在现代性意识形态内部的矛盾之中,而借助杰姆逊、奥斯本等对现代性时间性研究的成果,并联系托马斯·曼对时间性叙事的反思,以及卡尔维诺空间叙事小说的文本分析,就成为我的一种研究策略。 结语部分梳理出三组重要的叙事关系:现代性与认识论的时间性叙事、存在论与生存论的时间性叙事、以及存在论与后现代空间性叙事。这三组关系既是小说叙事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现代性研究的可资参照的有效坐标。应用这三组研究范畴,本论文紧紧抓住“成长”和“教育”——两个主体和时间性建构的核心元素,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出时间性叙事内部的矛盾和嬗变的根据,并且敞开时间性与空间性叙事之间的矛盾,透视其交互融合与相互转换的基础,拓展小说研究的文化视野,力求丰富小说理论的内涵。可以说,正是将小说形式的研究置于时间性现代性话语这一宽广的背景之中,本文的研究才获得了新的问题视域和研究入思角度,才可能厘定现代性与欧洲成长教育小说的内在脉络和紧张关系。 关键词:成长教育小说 时间性叙事 空间性叙事 认识论 存在论 生存论 -
小说门
《小说门》包括:第一章缘起;第二章经验;第三章虚构;第四章时间;第五章空间;第六章悬置;第七章摇摆;第八章风景;第九章结构等等。 -
空间叙事研究
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空间叙事研究》是国内外第一部该领域的专著,具有学科领域的开拓性、理论的系统性和观点的新颖性三大突出特点。 -
圣经的叙事艺术
希伯来《圣经》的叙事极具艺术品质,但西人的研究于此颇为淡漠。这 本由巴埃弗拉特所著,李锋译的《圣经的叙事艺术》的关注,恰在于《圣经 》叙事的形式与结构。作者首论叙事人与叙事模式,再谈人物塑造、情节构 成、时间空间和文体细节,最后加以统括。《圣经的叙事艺术》视《圣经》 为文学,意在为其叙事提供指南,展现一番全新的阅读方式,其中所涉文学 特征以众多实例旁证之,遍及全经,惟《创世记》与《撒母耳记》为重。出 版以来,本书被誉为“圣经文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创举”。 -
热奈特论文集
本书内容包括:广义文本之导论;隐迹稿本;虚构与行文。 译者序 1 广义文本之导论(全译) 2 隐迹稿本(节译) 3 虚构与行文(全译) 热奈特著作年表 -
中国叙事学
《中国叙事学(图文版)》讲述了:叙事学是60年代以来在西欧新兴起来的文学理论,由于它采取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原则,使这门学问显得十分独特,颇多新见;同时在操作中又使人深感其局限性很大。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一些青年学者趋之若鹜,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了多部著作。仅就笔者所见,光以“叙事学”命名的就有4部。但都是综合外国学者的观点写成,最多加些中国文学的引证,处在介绍、搬运阶段。 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的基础上写成的《中国叙事学》,在现代思想的观照下和对西方叙事学的参照下,确立了一种新的立场,一系列新的观点。这就是作者通过对我国古代典籍的细读,钩玄提要,梳理爬抉,发现了不同于西方叙事的我国叙事的文化密码,即叙事与历史相结合的源起,提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叙事中的不同表现原则,发掘了中国叙事智慧之特征。书稿通过对不同于西方叙事中的结构、时间、视角、意象、评点的总体把握、阐幽发微式的探讨,从理论上揭示了不同于西方、对于西方学者甚为陌生的中国叙事学世界,初步建立了我国自己的叙事学原理。 -
形式的内容
《形式的内容》是一部论文集,由8篇文章组成,是作者在1979—1986年间对叙事理论和历史再现问题的研究成果。怀特认为,叙事不只是历史再现的一种可用或不可用的话语形式,它还必然包含着意识形态。叙事不仅传达意义,也创造意义。一句话,叙事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我们无法对它们做出截然区分。因此,怀特将这部论文集定名为《形式的内容》。作者在书中对后结构主义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这是一部体现作者后现代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
结尾的意义
本书是作者在布林・莫尔学院的讲座用稿在书中作者分六章对虚构理论进行了深入透辟的研究阐明了西方阐释学的原则――结尾必须申明开端的目的,必须赋予中间过程以秩序和意义――在文学上的价值:文学这类”解释性虚构”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这本书作者承认。现在人们难以“想象生活的时间和世界的时间的关系”,并主张文学与批评必须适应现代生存环境,但是并不相信历史连续性会被断裂与危机所取代,要有一条可行的中间又不使自己变得连续”。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