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字学

  • 汉字构形学讲座

    作者:王宁

    《汉字构形学讲座(汉字教育读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 汉字学简论

    作者:张桂光

    人都是一个个的“个体”,通过语言这种纽带,结成了人类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语言,人类就不会与动物相揖别,也就不会有人类的今天。语言正如空气和水一样,是人类须臾不可离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既然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怎样评价都不过分,那么对语言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就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项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基础工程,人类的奥秘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加以破译。   汉语是人类众多语言当中的一种,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这不但是因为汉语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了汉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明,而且是因为它非常丰富,有着众多的使用者。在汉民族最早的成系统的语言资料——殷墟甲骨文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词语和语法格式,因为它就是我们汉语的前身。   《汉字学简论》是一部由古文字学家撰写的汉字学通论性著作。由于作者在古文字学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因而使得他的汉字学理论体系的大厦建筑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 汉字源流字典

    作者:谷衍奎

    《汉字源流字典》近150万字,它对构成汉字基础的所有偏旁部首及有构字能力的汉字,从源至流进行了全面解说,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常用汉字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哪些字有关联,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加强对汉字形的记忆和对字义的理解。编者对汉字的解说,除了尽量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主要展示了编者多年研究汉字的结晶。编者深入把握汉字的构造规律,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依据,参之以文化传统、验之以民间习俗,对许多文字的本义都提出了更合乎实际和情理的解释。
  • 甲骨文字学纲要

    作者:赵诚

    《甲骨文字学纲要(繁体竖排版)》从理论来讲应该称之为《甲骨文字学》,是一部断代文字学。由于各汉字系统的断代研究尚未开展,相当多的问题尚待探索,一些关键的历史性线索尚待系联;也由于能够确认的甲骨文字还比较有限,甲骨文字之间平面关系的认识也很不充分,所以对甲骨文字各个方面的论述只能是一种提纲性的,所以书名称之为《甲骨文字学纲要》。 旧时的文字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篆,对于甲骨文,或根本不谈或介绍极简。现在的文字学是什么都介绍,什么都要讲,当然也包括甲骨文。但因为各种汉字都涉及,关于甲骨文字就论述得相当不充分。也有介绍甲骨文的专书,但有两个严重的倾向。一是把与甲骨文有关然而是属于考古学、甲骨学的内容,如甲骨的发掘、著录、断代、缀合、辨伪等等作为重点材料。以致使读者在读完全书之后,对甲骨文字本身仍没有多少感性或理论上的认识。另一种倾向是用较多的篇幅介绍某些甲骨文字的具体用法并选注某些卜辞,有点像甲骨文选读。这样做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一方面是从理论上来介绍、论述甲骨文字本身既不全面又不深入。另一方面作为认字或阅读卜辞的课本又显得相当贫乏。还有一些文字学或汉字学著作,虽然也讲到了甲骨文,由于各类汉字的断代研究不够充分,所以关于甲骨文的平面描写不够完整不够系统,关于甲骨文往后发展变化的历史线索不太清楚,而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也就很自然地不够深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把学术研究推向更为科学更切实用的发展道路,最好的办法是把有关甲骨发掘、断代、缀合、著录、辨伪等等的内容集中在一起编写成一部《甲骨学》;把殷商刻辞中的主要内容精选出来按类排列编写成一部《甲骨文选本》或《殷商刻辞读本》;把对于甲骨文字、词的解释的内容集中起来加以选择编写成一部《甲骨文字典》或《甲骨文词典》;再从语言学角度编写一部《甲骨文字学》探讨一些汉字学上的理论问题;另外,几十年来考释甲骨文字的经验、教训、方法、原则、成果、问题等等需要很好总结,最好和甲骨文字的研究史结合起来,编写成一部专著。 《甲骨文字学纲要》虽然是一部断代文字学,但接触到了汉字的起源、性质、构成等等各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由于对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了必要的综合和全面的排比,对甲骨文字的结构、使用、发展进行了规律性的探索,对汉字学上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如本字、初文、古今字、假借字、本义等等结合甲骨文字的现实进行了反复考核,所以对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摆出了一些新的材料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希望《甲骨文字学纲要(繁体竖排版)》的研究成果,对于弥补汉字断代研究之不足,加深汉字历史发展的研究,促进《金文文字学》、《战国文字学》等等断代文字学的编写,加强汉字理论方面的探索,丰富中国文字学的内容。都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 战国文字通论(订补)

    作者:何琳仪

    《战国文字通论》论述了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战国文字与传钞古文、战国文字分域概述、战国文字形体演变以及战国文字释读方法等五章内容。
  • 中国文字学

    作者:容庚

    容庚(一八九四-一九八三),原名肇庚,字希白,號頌齋,廣東東莞人,我國當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書畫鑒賞家、收藏家。一九二五年,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畢業,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兼任《燕京學報》主編,倡導成立我國第一個考古學組織「考古學社」,並主持编輯出版《考古學社社刊》。一九四六年南歸,任廣西大學、嶺南大學教授。一九五二年,任中山大學教授。晚年將「生心血所購藏的書畫碑帖、古銅器文物等千餘件,分别贈與廣州市博物館、廣州市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及廣州師範學院,並將大量圖片資料、手稿等贈與中山大學圖書館、古文字研究室及中山市圖書館等。容庚先生治翠嚴謹周密,矜審賅博,形成了以目錄為階梯、以原材料為基礎、以考據為手段、以善通變為目標的治學特點,展現了以编纂叢帖書畫為工具的目錄學、以青銅器為重點的考古學、以考訂史實為目的的考據學、以金文為中心的古文字學的學術大視野。並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為我國的學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容庚先生一生出版專著二十餘種,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留下了豐碩的成果。為滿足學術界研究的需要,承蒙先生家人慨允,經先生家鄉莞城圖書館编輯成《容庚學術著作全集》,授權我局整體出版。在此,謹向先生的家人表示崇高的敬意。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山市圖書館、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中華書局圖書館為编纂《容庚學術著作全集》提供了重要的圖書資料,謹致謝忱。此次收入的專著共二十四種,其出版前後跨度近六十年。考慮到原各書形式不同,體例有别,標點各異,所以本次結集出版,除《金文编》、《殷周青銅器通論》外,均據初印本製版,以存原貌。數十篇學術論文結集為《頌齋述林》。
  • 甲骨文字释林

    作者:于省吾

    《甲骨文字释林》包括了甲骨文字释林序、凡例、《甲骨文字释林》引用书目的简称、上卷、中卷、下卷、于省吾先生著述年表、《甲骨文字释林》述介。
  • 古文字论集

    作者:裘锡圭

  • 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

    作者:黄天树

    《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简介:殷墟卜辞使用的时代长达两百余年,无论从历史学的角度或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来使用这批资料,都必须先加以分期断代。甲骨断代学说是董作宾所创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李学勤、裘锡圭等学者的努力下,这方面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甲骨学界多数学者接受了必须先分类(指根据字体等特征把殷墟甲骨文分成不同的类),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期断代的观点,以及殷墟卜辞的发展演变分两系的观点。本书根据新的观点、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殷墟甲骨文的主要部分——王卜辞的分期断代做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是分期新说的系统发展,作者从严密的类型学分析着手,把殷墟王卜辞细分为20类,对各类的特征、时代以及彼此问的关系作了细致、翔实的论述,不但很好地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还有很多创见,使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甲骨断代新说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 细说汉字部首

    作者:左民安 王尽忠

    “字根云者,多数字所共有之一根。世事日繁,字数日见增益。但字非凭空产生之物,其能见于言辞也,要必有所因藉。因所因藉,即为字根。”所以,研究字根、部首。对于学习和研究文字学很有帮助。 本书为《细学汉字》的姊妹篇,全书撷取了320个常见部首字逐个予以讲解。在讲解时首先罗列各部首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书和正楷,让读者对部首字的形体演变一目了然。然后,在讲解每一部首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时,引古代诗文为正,饶有趣味。再次,每一部首字均引《说文解字》的训释,并简要论证其正误,皆言之有据。最后,每一部首字均说明其从《说文解字》到《新华字典》的沿革,在附录中还增列了《部首对照表》,使我们对部首字的演变有较深入的了解。 本书是提高读者语文修养的一本好书。
  • 土生说字:建筑篇、宗教篇、养生篇、伦理篇、命运篇(共5册)(精装) (精装)

    作者:李土生

    《土生说字》系列丛书体例令人耳目一新,丛书精心选择了一千多个常用字和通用字,将之分为政治、军事、教育、经济、法律、伦理、养生、命运、宗教、建筑等十类。每个汉字的解说都是从拆字开始,然后解释该字的基本义项,最后依照该字的类属给予文化内涵的阐释。在解释字义注意突现义项间的源流因革,阐释有理有据,并配有生动有趣的图画,昭示了汉字文化的魅力。  正如李土生先生所说,这套丛书撰写的出发点立足点如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所说的:“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本丛书高屋建瓴、别开生面,探汉字造字之本,溯汉字部件之源,揭汉字文化之神,既是一副汉字文化大观园的“导游图”,也是一把解开汉字宝库密码的“金钥匙”,还是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一个“集装箱”。  首先,该书用具象的语言表达艰深枯燥的汉字。作者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生命、人生以及天地人一种真诚的感悟,而读者从书中发现了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魅力。该丛书在拆字部分主要运用“据形说义”的方法,将汉字置于历史的流变中,尽量还原先民造字的本意,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赋予汉字以时代内涵,既不人云亦云,也不故弄玄虚。在解释字义时,或援引经典、或讲解故事、或介绍知识、或谈及文史,并注意突现义项间源流因革,引必有据,系统全面。每个字的最后一部分,都将话题聚集于该字类属领域的文化气息上,通过对该字的文化阐释,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历史积淀的现实变化展现在读者面前,阐释穿越远古、审查当世、烛照未来,昭示了汉字文化的精彩、深刻与生动。  其次,该书是汉字研究的一株奇葩。长期以来,封闭性、排它性、自足性是掣肘汉字研究发展的痼疾:创造力萎缩、学术个性失落、优良学风的断裂使汉字研究患上了严重的学术“抑郁症”,而本丛书值当今汉字学“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际,以崭新的目光重新审视汉字,重新解读汉字,引发国内外学习汉字的热潮,也被称为是汉字研究的一株奇葩。  第三,倡人文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的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而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源泉,《土生说字》的问世,书中浓厚的人文精神更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注入了力量。  这套丛书不仅是一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汉字研究专著,也是人文精神的倡导,更是时代的需求。
  • 汉字和文化问题

    作者:周有光

    《汉字和文化问题》介绍文字和文化、文化的创新、衰减和流动、文字演变和文化发展、双文化和双语言的时代、汉字和传统文化、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汉字和汉字学、汉字和汉字型文字系统、汉字和其他古典文字中的“六书”、文化传播和术语更新、汉字和现代文化等等。
  • 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

    作者:张素凤

    按照使用时代的不同,汉字可以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古文字又可以划分为殷商文字、西周文字、春秋战国文字和秦代的小篆。这些不同时代的汉字相互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差异的。经过层层筛选,作者最后确定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字共有1549个,其中最早字形是甲骨文的有1025个,最早字形是西周文字的有524个。本书主要是对这1549个古文字阶段的汉字结构变化现象、规律和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 汉字源流

    作者:曾宪通

    《汉字源流》内容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高校恢复高考招生和学位制之后,我国高等教育便像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1980年春,中山大学容庚、商承祚两位老教授受教育部的委托,举办了一期古文字学师资培训班。随后,学校为了发挥学科优势,满足年轻学子对传统学科相关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要求古文字研究室多为本科生开设选修课,作为本校培养人才的一个特色。为此,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特地为中文系的本科生开设了“文字学系列课程”,除以往开过的“文字学”和“说文研究”两门传统课之外,还增设了“古文字学”和“汉字源流”两门新课,由本人担任“汉字源流”课的主讲。 本人开设“汉字源流”选修课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受到容希白老师的影响。记得希白师为我们讲授《说文研究》时讲过这样一段开场白,大意是说,他研究古文字是从读《说文》开始的,他研究《说文》是从拿《说文》小篆同甲骨文和金文作对比开始的,而他的教学生涯则是从东莞中学教《文字源流》开始的。接着他用许多甲骨文和金文的材料来证明许慎的哪些说法是对的,哪些说法有所不足甚至是错误的。这些有关汉字历史的常识让我们印象十分深刻,终身受用。 其次是受到饶选堂先生的启示。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人有幸追随选堂先生从事楚地出土文献的研究工作。选堂先生研究出土文献的特点是既要释文字,又要明义理,更强调从文化史的高度,明因果,溯源流,窥探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在研究方法上,他主张把研究对象的相关事物尽可能汇集起来,从时间方面探讨其产生、衔接的先后层次,从空间方面考察其交流、传播和互相挹注的历史事实,进而从错综交叉的关系中寻找其说明种种现象的内部规律。饶先生的这些论述,在不知不觉中植下自己对探讨汉字的因果和源流的强烈意识。
  • 汉字复兴的脚步

    作者:许寿椿

    力图通过对打字机的回顾、观察、比较,来展示、描述、分析汉字从铅字时代的厄运到数字化、网络化、电脑化的神奇跨越。同时还分析说明了繁、简体汉字在两个时代(铅字时代与电脑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观。作者以发展的眼光、历史地客观地来看待百年来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对于理解当今全新的电脑时代、网络时代,汉字的优越性及汉字文化的特点,以及迎接汉字文化的新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视角。
  • 甲骨文字释林

    作者:于省吾著

  • 古代字体论稿

    作者:启功

    启功先生对汉字字体进行研究已长达数十年之久。他的《古代字体论稿》于196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很多观点已成为后来文字学著作引证和立论的根据。在1978年再版的20年之后,1999年,启功先生再次对此书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对记者说:“随着汉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字学界越来越认识到字体问题在汉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字字体的研究。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启功先生这部《论稿》会更加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同时,它又一次修订再版,也很好地满足了学术界研究的需求。” 谈到这本书的写作缘起,米寿老人启功先生谈兴仍浓。他说:“汉字有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其字体演变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那时,我自己在写字、看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比如大篆、小篆、籀文、隶书,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等等。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费了好大劲儿。我想把这些问题都记下来,所以1961年我开始写,在写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往往又会带出另一个问题,后来渐渐地,就形成了这本书。” “费了好大劲儿”的说法,是启功先生惯用的谦逊随和的表述,但这句话也恰恰透露了《古代字体论稿》一书的深厚功力。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该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含量极为丰富深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董琨说:“启功先生对汉字字体发展中种种缠杂不清、甚至相互抵牾的说法进行了逐一的清理,并且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套用一句老话,称得上是‘老吏断狱,铁案如山’。他是真正地把字体方面的很多问题搞清楚了。” 《古代字体论稿》不仅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同时,启功先生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带来了不少启示。董琨指出,启功先生的“实物与文献互证”的科学方法和他辩证、发展的历史观,以及他尊重前贤而不迷信成说的治学精神都是具有启 发意义的。正因为运用了科学的方法,所以启功先生能够得出带有科学预言性质的推论。例如,在六十年代初没有出土资料可以证明的情况下,他就推论秦代有汉隶样或接近汉隶样的文字,这一预言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得到了证实。 淡泊谦逊的启功先生一再强调:“书无足论,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修订和补充,这里的材料没有什么遗漏和空白了。”的确,《古代字体论稿》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字体发展的文献资料。书中近百帧各历史时期的字体图版本身就是一幅美丽、形象的历史长卷。而最令启功先生欣慰的,就是那两种新出土的材料战国中山石刻 和秦律简的补充。启功先生的字体研究和材料搜集工作成就斐然,其过程无疑是艰辛而寂寞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张恩和教授倡言:“启功先生这部书虽名《古代字体论稿》,实应正名为《古代字体论纲》。因为在这部书中,启功先生实际上已经为‘汉字字体学’架构了体系,勾画了轮廓,指出了方向。他不是静态地说明大篆、小篆、隶书、八分等字体各是什么,而是动态地解释了这些字体的形成、发展和流变。同时, 他结合时代、地域、作者、工具等诸多因素来考察字体的流变,很多问题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都可以形成专著。这明,建立汉字字体学这一学科,已经具备基本条件了。”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也指出,《古代字体论稿》是一部汉字史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书法学兼汉字学的论著。它提出了“字体”概念的多元内涵,将字体风格与字形结构一同纳入了汉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当中。她说:“字形结构是外部形式的问题,眼睛可以观察,分 析容易操作,描述可以具体;而字体风格却是内在的问题,目治未能竭尽,很多因素的把握要凭心领神会,描述起来也难以具体,非有相当的识字、写字、观字、辨字的造诣,是难以做出可信服的结论的。启功先生不但是书法家,而且是书法学家,自然兼为文字学家,他在《古代字体论稿》中所总结的字体理论,是在考察了汉字发展史上诸多字体现象后总结出来的,又是凭着他书法家的眼光观察和体验出来的。”关于启功先生字体研究的丰富内涵,王宁教授总结说:“他的字体研究阐明了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规律,可以称作‘字体历史学’;同时他还论述了汉字字体分类和命名中的诸多现象,可以发展出一门‘字体分类学’;此外,他以汉字字体描述的方法,构建一套汉字字体描述的术语系,可以称为‘字体描述学’。所以,说《古代字体论稿》中包含着一整套科学的汉字字体学,是绝对不过分的。”
  • 我们的文字

    作者: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方寸间的文明 双手中的传承 在广袤的大地上行走 在岁月的长河里采撷 我们的文字 中国的记忆 《我们的文字》成书历时一年,作者走遍中国各地,行程51496.5公里(能绕地球两圈),走访了11个省的50余个城市和乡村,采访了30余个非遗项目的37位传承人及专家,拍摄了400余小时的影像和口述资料。堪称上山入海,寻访我们遗失的文字。 书中以全新的视角讲述文字故事。内容纵向贯穿文字发展全部历程,横向覆盖了我国20余个民族所使用的30种左右的民族文字,涉及到10余种已经消失的文字,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字,共同组成了我们的文字,中国的文字。本书还从文字与民俗、文字与艺术、文字崇拜、文字的传播等不同角度来解读文字主题,从仓颉、王羲之、蔡伦的传说,到各民族的造纸技艺;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篆刻艺术,到文字的避讳与文字的崇拜等,本书几乎涵盖了文字在我国得以传承的方方面面,也几乎涵盖了我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本了解我国文字大家庭的微型百科全书。
  • 汉字密码(上下)

    作者:唐汉

    据《汉字密码》(上、下册)的“代前言”的介绍,作者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是“去年(即2000年)才开始正儿八经对汉字的起源及流变进行研究”的,“这一年多,他放下了手里的所有工作和经营,一门心思研究古人的造字法,……终于提出了自己大胆的立论……”。通过这火箭速度的“研究”之后,他向汉朝到现代的文字学大师“叫板”、“说不”了!他认为过去的“古汉字研究有问题”,“许多汉字本义的解释错了”,“传统方法显然已经落后了”,应该“被推翻”;而他这本“新”的“著述”“将会在汉字研究领域产生震动”。为了扩大“震动”效果,他“琢磨”了“两年多”(请注意:前面提到他的“研究”才“一年多”),然后“建议”在奥林匹克公园“建起一座汉字博物馆”。那么,这个“博物馆”将展示些什么内容呢?作者在给北京市市长的信中漏了底儿:“我殚精竭虑……整理出一千多个基础汉字的形、音、义来源,在汉字发生和流变的学术研究上也有一些理论突破(本人可随时呈上即将付印的书稿《汉字密码——中国人的造字故事》),可为‘汉字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一个至今无人能够提供的设计平台”。 面对这前无古人、惟我独尊的豪言壮语,人们不禁要问:这《汉字密码》(上、下册)在汉字研究方面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立论”、“新突破”呢? 笔者耐着性子,从头到尾地读完了这本“奇书”,发现它并未曾完全“推翻”文字学的“旧说”;相反地,书中不仅沿袭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把别人摹写的一些古文的字例复印过来据为己有。——但是,如果说作者没有自己的新“创造”,那也有些冤枉。他最突出的“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地用“生殖文化”和“屁文化”(请注意:这是作者的原话,而不是强加于他的话!)去肆无忌惮地曲解不少汉字的字源。 本人不准备过多地引录这本“奇书”独有的奇谈怪论,以维护报纸的纯洁性,只在不得不引录的时候才举少数的例子,因为这《汉字密码》(上、下册)中确实充斥着大量的不堪入目的描述“性”的文字。 如所周知,汉字中极少数与“性”有关的字源,自古以来早有一些文字学家揭示或论述过,例如“也”字是“女阴也”;“且”(“祖”的本字)源自男性的性器形状;“匕”、“”分别是雌、雄动物的符号(像“”、“牡”等字的偏旁)等。但是仅此而已,汉字在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生殖文化”和“屁文化”;汉字研究也不存在所谓的“受士大夫观念的影响,耻于谈性”的现象。 而《汉字密码》的作者却用了占全书分量很大的一部分篇幅,以主观想像去代替严肃的科学的学术研究,断言不少的汉字都是来源于人类甚至兽类的“性”。 作者所采用的“论述”方式是:先毫无根据地虚构出一些“符号”,然后据此“推论”出一批汉字的“字源”来。例如“倒(△)”是“女性符号”,由这个符号“孳乳”出来的汉字有“帝”、“不”、“丕”、“否”、“黄”、“同”、“才”、“在”等;“△”是“男性符号”,由它“孳乳”出“享”、“亨”、“余”、“叙”、“食”、“令”、“命”等字;“”和“△”的结合又产生出“合”、“会”、“高”、“京”、“膏”等字。其实,这些汉字的字源,有许多早有公认的定论,却被作者统统“推翻”了。 除用这个方法之外,作者又牵强附会,把更多的本来与“生殖文化”、“屁文化”无关的汉字也挂上了钩,这里只举数例: 把甲骨文“男”字的下半部、“吉”字的上半部、“父”字的竖笔等不同的形体都说成是“男性生殖器”,甚至把“酉”字倒置过来也算是一例; 把甲骨文“卑”字的上半部、“公”字的下半部、“申”和“文”的整体都说成是“女性生殖器”; 把甲骨文、金文“系”、“玄”、“率”、“胤”、“绍”、“素”、“繁”、“组”、“幼”、“绝”等字的构成部分“∞”都说成是“脐带”; 把“方”字说成“用生殖器朝向对方”;把“臾”字说成“表示男子的自慰,即双手将生殖器勃起后的手淫”;把“予”字说成“男女性交以射精为终结,……有给予之义”;“宴”字的本义是“用女人款待来客。……源自上古时期,女俘虏属大家共有,并用之招待客人的习俗”;“毋”则“表示禁止与母亲发生性关系”;而“用”字居然是“大便后用树枝、草根擦屁股”!……——够了,够了!这部“奇书”中龌龊不堪的“奇思妙想”还不止这些,不能再引述了,真是匪夷所思,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亏他想得出来! 从一些字倒可以看出这《汉字密码》(上、下册)的作者在“论述”汉字时是随意性的和自相矛盾的。例如,作者把“同”、“舍”等少数汉字下面的“口”解释为“女性生殖器”,却对包含“口”这个偏旁的大量汉字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谈得上起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吗? 据《汉字密码》的作者说,他建议筹建“汉字博物馆”的本意是“……为世界提供一处开放式的汉语教学基地,为子孙后代(每年都有二千多万孩子入学)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笔者只担心:这个设想中的“博物馆”的“设计平台”如何选对选准?如何用正确的汉字科学知识去教给下一代,而不是用胡说八道的伪科学去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这是必须慎之又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