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电影研究

  • 大岛渚与日本

    作者:[日] 四方田犬彦

    大岛渚是日本电影史上极受争议的导演,日本电影新浪潮的重要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曾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本书对大岛渚的生平身世及重要作品做了深刻、细致的介绍与论述,并很好地结合了“大岛渚与日本”这一相互指涉的主题。因导演及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话题性,作者在书写时也以此为出发点,从电影评述到创作过程,从影史纵深到学术内涵,都做了既富史论价值又具可读性的尝试。

    本书得到大岛渚夫人及大岛渚工作室的大力支持,并独家提供了珍贵的私人照片,使本书大为增色。

  • 电影的口音

    作者:[美] 白睿文 编

    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纪录,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故事;第一手访谈资料、10部重要电影作品、63幅珍贵照片,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尽录于此。

    【内容简介】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记录时代中小人物,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 人的悲欢离,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

    本书是著名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集中访谈,以年代为序,集中探讨了从《小山回家》《小武》到《江湖儿女》等10部重要的电影,也是贾导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书中,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经历,分享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创作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反思。

    通过访谈文字,我们可以也看出贾导对电影美学、创作理念等的见解,对电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见一代电影导演的成长之路。

    【名家推荐】

    这本书由我在UCLA与白睿文先生在公开课上的对谈发展而来,跨越十余年的创作记忆。白睿文先生的专注和洞察力对我很有启发,这是回望,也是检省。

    ——贾樟柯

    贾樟柯的电影,自20世纪末端逶迤铺陈,以一个连续的轨迹,穿行过21世纪最初的20年。自“独立电影”的倔强、青涩与才名到崛起的中国电影业巨无霸中的平行坐标原点。这也是一个在对话中显露出形态和内涵的故事:关于电影、关于艺术、关于创作与选择,关于生命之河的急缓、汇流、蜿蜒与水中和岸上的偶遇。

    ——戴锦华

    在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里,可以见证本文提到的中国电影史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写实时代、中国电影新浪潮、商业电影的时代。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时代的关怀。实验性(或称“新浪潮”或“艺术电影”)一直是贾樟柯偏爱的电影模式。

    ——白睿文

    【本书卖点】

    1.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

    2.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记录。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再现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

    3. 集中探讨了贾樟柯最重要的10部电影,以第一手访谈资料,63幅剧照及拍摄花絮,深度回顾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4.深度剖析贾氏电影美学,揭示“故乡三部曲”等剧情长片的创作秘密,其独特的文艺见解,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窗口。

    5.中外视野下关于电影与现实的深度思考和碰撞。“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主义的关怀。”美国学者白睿文基于对中国文化与电影的研究,对贾导深入访谈,以对话的方式阐释两人看待电影与社会的态度。

    6.精致内外双封,严选烫黑工艺,精美双色内文印刷,图文混排,版式舒朗雅致,细腻还原精彩访谈内容,打造舒适阅读感受。

    【编辑推荐】

    贾樟柯电影的关注对象是边缘人群,贾樟柯在电影中创作了小武、崔明亮、韩三明、沈涛等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可被视为贾樟柯重新诠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故事。

    大学拍《小山回家》痛苦而重要的经历

    和朋友21天拍完《小武》的故事

    拍摄《三峡好人》的临时起意

    城墙、火车、摩托车、流行歌曲等贾导电影符号

    ……

    这场关于贾樟柯电影的对话

    为你呈现一个多元的电影世界

  •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

    作者:[马来]张建德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是系统论述香港导演王家卫的开先河之作,作者在回顾王家卫职业生涯的同时,又深入分析了其迄今为止的电影创作。此外,作者还将王家卫拍摄的广告、MV等一并纳入讨论范围。本书剖析了王家卫所受到的电影和文学方面的影响(从马丁·斯科塞斯到希区柯克,从曼努埃尔·普伊格到村上春树),并且审视了王家卫如何超越这些影响。著名电影学者达纳·伯兰认为:“张建德尤其擅长分析加诸王家卫影片的各种不同的美学影响,王家卫通过将这些影响纳入其影片的肌理,从而将其变成自己的。值得称道的是,张建德准确地指出,王家卫影片背后的互文场域所牵涉的并非单一门类的灵感来源:他解释了王家卫所指涉、挪用的其他艺术家和艺术门类的美学实践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们如何建构了王家卫影片的独特面貌和叙事特性。

  • 世界女性导演

    作者:许伟杰,刘翔

    71位世界女性导演的影像历程,在岩石与玫瑰之间,她们带着隐形的翅膀行走。
  • 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

    作者:吴文光

    《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纪录片与人》讲述一群永远在路上,永远忠实纪录着这个世界原貌的独立电影制作人的故事。这本书是独立电影人吴文光在《书城》等报刊上写了三年的 “纪录片与人”专栏文章的结集。全书分 “在国外”、 “在国内”和 “我自己”三辑,书末另有多篇附录,都是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献档案。
  • China on Screen

    作者:Christopher J. Berry

    In China on Screen, Chris Berry and Mary Farquhar, leader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film studies, explore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of Chinese cinema and nation. Providing new perspectives on key movements, themes, and filmmakers, Berry and Farquhar analyze the films of a variety of directors and actors, including Chen Kaige, Zhang Yimou, Hou Hsiao Hsien, Bruce Lee, Jackie Chan, Maggie Cheung, Gong Li, Wong Kar-wai, and Ang Lee. They argue for the abandonment of "national cinema" as an analytic tool and propose "cinema and the national" as a more productive framework. With this approach, they show how movies from China, Hong Kong, Taiwan,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 construct and contest different ideas of Chinese nation -- as empire, republic, or ethnicity, and complicated by gender, class, style, transnationalism, and more. Among the issues and themes covered are the tension between operatic and realist modes, male and female star images, 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Chinese films, the image of the good foreigner -- all related to different ways of imagining nation. Comprehensive and provocative, China on Screen is a crucial work of film analysis.

  • 当代台湾电影

    作者:孙慰川

    《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系江苏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之成果。著名电影学者贾磊磊教授作《序》。作者孙慰川副教授曾在美国耶鲁大学电影系做公派访问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台湾电影研究。《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全面回顾了台湾电影的发展史,并从中概括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城乡文明相比照、殖民经验与身份认同、人的异化与主体的死亡等六大叙事主题。作者还对写实主义和民族化的影音风格从缺失到建构的递嬗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李行、胡金铨、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蔡明亮等14位重要的电影人进行了系统的评析。书中附有《台湾电影大事记》、《金马奖历届获奖名单》和60多幅精美图片。全书条理清晰,观点独到,文字生动流畅,图文并茂,适合各个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 香港动作片的美学风格

    作者:索亚斌

    《香港动作片的美学风格》内容简介:在香港乃至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上,动作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自身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持久的生命力,而且深深影响了世界商业电影的创作。《香港动作片的美学风格》通过探讨香港动作片具有形式美感的动作本身及其种种电影化的呈现方式,从视听风格、情境设置、文化逻辑、接受心理、风格流变等多个角度予以考察,对“东方暴力美学”这样一种电影美学风格做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 在探讨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考量香港动作片在文化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机制等方面的独特况味,系统归纳了其与百年中国电影商业美学传统的承继发展关系。
  • 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

    作者:舒明

    ★纵览日本电影独立新时代之面貌 ★逾百部代表影片引介赏析 平成年代,日本电影独立美好的时代。1989年,日本昭和天皇裕仁逝世,长子明仁继位,改年号为“平成”。也是从这一年起,随着片厂制度的瓦解,日本电影开启了新的元年,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这里,《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纯真、《大逃杀》的暴烈、《下一站,天国》的诗意,百感交织;北野武的冷峻、是枝裕和的温暖、山田洋次的细腻,共冶一炉。 本书选择了1989—2006年间的135部优秀日本影片,涉及近百名日本电影人,分为四辑来书写:历史篇,人物篇,作品篇,资料篇。“历史篇”追古溯今,综述了日本现代电影发展的繁荣景况及平成电影多样化的特色;“人物篇”主介了十位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日本导演,如今村昌平、北野武、是枝裕和等,以及十位弛名中外的日本演员,如吉永小百合,高仓健等,其中主要介绍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和演艺风格;“作品篇”将135部电影以青春、爱情、喜剧、惊悚、恐怖等类型划分,每部均有内容简介和赏析评论;“资料篇”是平成年代获得日本最有份量奖项——电影旬报奖、每日映画竞赛奖、蓝丝带奖、日本Academy奖——的电影作品表。 在香港喜爱日本电影的人,多不胜数,但有资格称得上是研究者的,舒明是第一人。他的介绍文章似特重资料的考证,但观点其实都隐藏在字里行间,所以格外耐看。本书不独是入门者的最佳导读,也是老影迷的必备手册。 ——舒琪,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 长期专注研究日本电影的舒明,再次作出了一次漂亮的示范。《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评介当代70位导演及135部佳作,分别从历史、作者及类型角度切入,旁征博引,资料翔实趣味盎然,乃日本片迷案头必备的天书。作者用功之勤,涉猎之广,在日益浮浅而崇尚即食速成的香港影评界,可谓无人能出其右。 ——李焯桃,香港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 本书资料详尽、解说清晰、评价客观;日本片影迷绝对不可错过,一般电影爱好者亦宜收藏。 ——郑树林,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 电影理论自修课

    作者:[英]克莉斯汀•埃瑟林顿-莱特,[英]露

    《电影理论自修课》一书深入浅出且不失广度地介绍电影理论,蕴含清晰的定义运用和对复杂概念的简洁解释,通过理论与片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读者洞察电影理论中的主要争议领域。此外,书中的理论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对于电影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电影发烧友及广大读者而言,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 电影政治

    作者:王小鲁

    本书是作者在《经济观察报》等报纸专栏文章的结集。作者从事影评多年,积累了一系列具有系统性的对于中国电影的观察文章。这些评论文章不仅仅是影评,兼及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贯通,因为发表阵地为《经济观察报》等报纸,所以文章以电影为征候,但着力于发寻中国人的精神变迁,中国社会秩序、心理秩序的进程。 本书作者考察了世界范围内独立电影文化的脉络,对于电影历史上具有伦理疑问的一些重要影片进行了学术解读和剖析,同时对当下逐渐流行的酷儿电影进行了文化分析。还对中国当下电影的弊端和文化征候集中进行了呈现和反思,也包含了作者对于一些重要导演的访谈。作者认为,电影是一个载体,里面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时代精神,从中可以作一种症候性的阅读和批判。
  • 钟惦棐文集

    作者:钟惦棐

    目录 初论张瑜 一九八○年纪事 在上海会见张瑜 关于表演艺术的通信〔附〕张瑜致钟惦棐同志的信 预示着矫健发展的明天 被“革”掉了的“文化” 话说电影观众学 银幕之春信息论 假如插曲不能使电影更真实 《花枝俏》随想 自然美:黄山观奇 杭州·《戏文》·王昆 电影形式和电影民族形式 致胡芝风〔附胡芝风致钟惦棐先生的信〕 看胡芝风演《李慧娘》 裘沙和他的《阿Q正传二百图》 《父亲》与电影 白相记——致新影诸同志 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 冉冉“青年文明岗” 读新片《伤逝》和《药》并泛论电影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与庸人习气 寻声记 创作热情有违于艺术规律者不祥 形体的交响 谢夏衍并由此讨论中国电影的发展 小议“示众” 论鲁迅的电影观 谈情说爱 《拼搏》的拼搏 致《解放日报》编辑部 致杨延晋 《牧马人》笔记 《包公误》失得 人的价值 无与伦比:《扒马褂》 电影和电视剧要互相促进 启事:我有失之,未敢忘之 回延安唱歌 影评写作 悼金山并追念孙维世 《陆沉集》题记 电影评论有愧于电影创作 《电影美学问题》序 传播精神文明者必须具有高度精神文明 乡谈——1982年10月在江津故里 影评三要 电影:一九八二残篇 不平静的文学 “离婚”后话 作家的时代激情及其表达形式 论文学艺术的感性基础 回声——电影美学札记之一 角色就是角色 影事文存 致某君 在教室转角处 复李连杰同志的信 附:李连杰致钟惦棐先生的信 寻报得题——贺小书得其所失 在歧路上——拟和一位青年导演的讨论 略论“钟惦辈”并由此而谈社会工艺学 拟《电影美学》序言 月亮只有一个——影事随笔之一 我来帮闲 《电影美学:1982》后记 在把握自身中把握群众 ——在全国电影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审时——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三十周年作 电影《青春万岁》小引 歌词情 论严肃 电影美学的追求 《起搏书》跋 告白苏剑林 岂可为“副作用”失色 排山倒海的年代 ——漫谈大型军事题材影片《四渡赤水》 《血,总是热的》 鼓浪屿笔记 略论“新的世故” 致丁峤同志的信 论电影美 “金鸡”再唱话张弦 略论《甜女》的传奇性 在电影学院论影评 我呼唤电影的《父亲》 力争电影为人民和社会进步贡献才智——在香港中国电影学会召开二十 至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研讨会的发言 论电影与戏剧 诗的融入——序凌文远诗集《乡情》 答乡中问 文贵信 他会对我挥动拳头 吹鼓手言 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届年会上的引 言 董克娜和她的《明姑娘》 贺《不当演员的姑娘》 为中国“西部片”答《大众电影》记者问 《电影美学:1984》编后记 了解世界走向世界——评纪录影片《我们看到的日本》 我还没有开化 试论改善以公安斗争为题材的电影文学的途径 ——序赵明电影剧本集《寂静的山林》 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和实践——答《瞭望》记者问 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会谈艺术交流问题 “学者化”余音——答《中国文化报》记者问 平安里美学——又说《乡音》 《人生》课题 电影该多为农民着想 论干部针织业的衰落 老当益壮与知识结构 论感性——在第三届“金鸡奖”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 《起搏书》序 一幅素描的几条轮廓线 “小和尚”论经 试论大众影评的质量问题 “篱”边夜话 初读《世界五千年》 论谢芳——为谢芳《银河寻踪》一书作序 略论“中心工作”与“常数” 无知之交 《野人》咿唔 致《电影美学》写作组诸同志 《电影〈骆驼样子〉的设计、施工和完成图谱》序 可贵是真情 有个莫里哀该多好! 《电影的锣鼓》序 鸟有喙 写给《中国电影时报》创刊号 《电影策》序 艺术要勇于并善于为自己设置障碍 ——论《走向远方》作为电视艺术现象 读《腊月·正月》致炳榴 勉为《西部电影讨论集》作序 《西部电影讨论集》序 评《走向远方》 电影学的思考方向 心向天山——看天山厂新片《神秘驼队》后作 和《黄土地》对话 为《良家妇女》致黄健中 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猫之习性日趋雍容故其可厌更胜于叭儿狗论 不发灯油的一年 延安回忆片断 致好为、辰生同志的信 胜似“白卷” 《猎场扎撒》和《盗马贼》为中国电影做了件什么事情? 1985年影坛耕耘初纪—一为“金鸡奖”看片的备忘 “金鸡奖”评奖纪略 《蓝天畅想曲》的畅想 我的跳神 志耿西 《探索电影集》序 记辛莽 纪事与济世 致陈浩星先生 千岛湖晨曲 谢晋电影十思 论制片意识 开放:在文化问题上的三种态度 再谈“久远”与非“久远” “名”的糊涂
  • 你不属于

    作者:(印)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

    印度以“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国”而名闻天下。但并不广为了解的是这一事实对于次大陆的社会现实有着何种涵义。 本书题为“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配合一场由30 多部电影组成的重要 电影展映,以向观众展示印度电影的纷繁的实验面貌。当电影技术在20 世纪之初与其 令人振奋的“视觉暂留”(persisting vision)理论一起被发明之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 这样一种“视觉”如何能够存在于欧洲文艺复兴之外的世界被理解,或者为什么这样一种技术会在亚洲找到它天然的家。 在20 世纪上半页,印度的本土电影所占的本国市场份额就已经显著大于进口影片,虽 然全部本土影片的总预算加起来都比不上两部好莱坞大片。虽然这是个大市场,但它 也是一个低端、分散的市场,其渗透入次大陆社会肌理的方式应该更恰当地从文化的 而不是经济的角度去理解。 电影院是一种标志着公共领域之兴起的新重要实体,由此它也高举着很多新的社会权 利。但是,这些权利被定位于何处,它们如何被敘事性地演出?如果说在1960 年代,在宪法的保护和一个尚且健在的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的颁布下,上演公共权利的天然场所——正如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1998 年的标志性论文所宣称的那样——是印度的城市贫民窟;那么到了21 世纪,这些权利主要在一个数码领域中被构想出来,而同时印度政府也面临着来自网络色情和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正如夏晨星(Nishant Shah)在其2007 年的文章中所揭示的那样。 这一卷论文涵盖了针对过去30 年印度电影的写作,并试图展现印度的社会科学理论如 何尝试理解印度的电影现象。
  • 让-吕克·戈达尔

    作者:董冰峰

    《让-吕克·戈达尔》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此处,“映像”替代在电影诞生之初的放映机投射影像的感知与印象。 “映像”,同时也具有某种前设的“意识形态”。 《映像馆》是系统梳理当代电影大师作品与创作的一套系列丛书。准确地说,是向“作者”导演表示敬意的文字与图片的记录。这并非涉猎浩繁的电影历史,这个范围或许对于人们通常知晓的“电影导演”是较陌生的。 所以,《映像馆》的受众群从开始就注定不会太宽泛。 《映像馆》的产生缘于少数人对电影的挚爱和持续的热情。 这里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有效的、良性的语言环境,形成对电影“娱乐功能”之外的“美学价值”的关注与审视,以及置于常规的“看”电影的接受反应之上;再者,面对影像资讯急速膨胀、缺乏分科门类更详尽的研究电影资料的当下,《映像馆》如能去繁入简,充当“认识”电影过程中的“工具书”,这当是《映像馆》的某种价值所在了。
  • 有生命的影像——吉尔·德勒兹电影影像论研究

    作者:徐辉

    吉尔·德勒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目前系统研究过电影的唯一一位思想家,撰写了两卷本的论著《电影》,从电影出发探讨世界的奥秘,也从哲学的高度揭示电影的奥秘,其电影美学思想在欧洲电影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国内还鲜见对德勒兹的研究。本书是作者从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系统深入地阐释了德勒兹的电影美学系统和观点,视角独特,论证严谨,希望能借此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的进步和电影创作的提升。
  • 人类学电影

    作者:王海龙

  • 凝视的快感

    作者:克里斯蒂安·麦茨等,吴琼编

    “电影是什么?”当巴赞的这个提问进入视觉文化研究领域时,它首先关注的是生产电影关注电影的机器(包括放映机、银幕、影院等)、影像等与观影者之间的关系。本书重点阐述在精神分析的欲望运做中,电影文本与主体(观影者)是如何相互建构的。所选的篇目既包括穆尔维、鲍德利和麦茨的经典研究,也包括德鲁兹、齐泽克、普林斯等人精彩的影片解读,而富瑞的两篇则对于我们了解电影理论的最新进展可大有帮助。
  •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作者:David Bordwell,Janet

    How films are conceived,planned, and produced leaves a mark upon the films, directly and structurally. The relations between film style and mode of production ar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reciprocal and mutually influencing. The authors trace such topics as style,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over time, demonstrating how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red in Hollywood from the earliest days through the sixties.
  • 日本电影史

    作者:(日) 佐藤忠男

    佐藤忠男是日本首屈一指的资深电影学者,有着长达六十年的电影评论与研究生涯,著作等身,德高望重。本书是他倾注毕生心血的集大成力作,构思四十载,执笔二十年,堪称迄今结构最完备、材料最翔实、观点最权威的日本电影通史巨著。首版于1995年由岩波书店出版,问世后得到了各方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每日出版文化奖”、“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等重要奖项。此后,根据新发现的影像资料和最近的日本电影发展状况,佐藤忠男修订、补充了相关内容,于2007年出版了增补版《日本电影史》。本简体版即根据增补版翻译。
  • 希特勒的女明星

    作者:安特耶·阿舍得

    《希特勒的女明星:纳粹电影中的明星身份和女性特质》通过对这三位女影星在纳粹电影中所表现的女性矛盾形象的深人剖析,展现了当时的女明星们如何应对当代女性面临的性别冲突,并就国家社会主义和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纳粹政府试图将明星和电影列人其宣传工具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有趣的阐述。 克里斯蒂娜·泽德尔鲍姆、莉莲·哈维和莎拉·莱安德,戈培尔“娱乐产业”中的“完美化身”,银幕上璀璨的明星。她们既受制于纳粹政府强硬的宣传控制,又被控于市场自由经济本质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