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汉语言文学评论&理论&文学史

  • 词学十讲

    作者:龙榆生

    《大家小书:词学十讲》根据龙榆生先生词学学习创作课上讲义编辑而成,作品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词学渊源、选调、作法等内容。作为与夏承焘、唐圭璋齐名的词学大家,文中多本色当行语。其论选韵、重去声、析比兴,皆鞭辟入里,富远见卓识,可说是讲解宋词欣赏的优秀读物。
  • 唐诗风貌

    作者:余恕诚

    本书就唐诗总体风貌、唐诗各阶段风貌、唐诗主要流派和主要体裁风貌展开论述。集中地从精神内质到外在表现,指出唐诗各方面的风貌特征,并对其根源进行分析探讨,寻求诗歌风貌与时代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引向对唐代文化背景与唐诗创作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语言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富于诗意,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广泛的接受面,非常适合大学文科教学之用。
  • 汴京与临安

    作者:刘芳

    此稿前半部分,主要从北宋都市政治事件、宗教建筑空间、皇家园林、市民生活等诸方面,讨论了北宋洛阳城内的都市生活,集中围绕汴京政治文化中就“制造天书”事件所引发的不同阶层者之文学书写、大相国寺所呈现的北宋宗教文化、艮岳园林所具有的艺术审美及政权合法性、节庆中折射出的都市文化特征与文学风貌、日常生活中的享乐之风等等。 后半部分则集中介绍了南宋临安(杭州)宗教结社、模拟北宋风俗、士人文化等与文学的相互影响,探索都市文学对于临安文化在想象与构建方面的复杂内涵和价值。 通过揭示宋代都市生活所酝酿出来的危险文学,归结出都市文化繁荣之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般理念,进而理解宋代士大夫精英们的精神焦虑和深层忧思。
  • 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

    作者:陈允吉

    陈允吉教授长期从事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卓然。本书是作者近三十年来相关成果的最新结集,收录论文33篇,骈文序7篇,附访谈录一种。关于此课题,一些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郑振铎、钱鍾书、季羡林、向达、饶宗颐等已做了筚路蓝缕的工作,作者在前辈的基础上,着力于在魏晋南北朝与唐代两个时期选择专题作深入研究。其论文涉及佛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诸多方面,如佛经的行文结构与文学体制的影响、佛经故事和佛经寓言的影响、佛传文学和佛教叙事诗的影响、佛教人物和古印度神话人物的影响、佛教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佛经翻译文字的语言风格产生的影响等。其论王维、韩愈、李贺三家诗与佛教的内部关系,尤为学界所瞩目。在治学方法上,作者能兼取传统方法和新方法两者之长,在扩大思维空间的同时又重视实证。其论说精辟深细、行文胜义迭出。通过这些饶有理致的文章,能使读者重新发现古代文学研究中一个异常丰富的世界。
  • 问题与方法

    作者:洪子诚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是“三联讲坛”文库的一种,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于2002年8月。书的前面,有出版社撰写的文库出版“缘起”,其中写道:对于孟子而言,“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乐事之一;对于学子来说,游学于高等学府,亲炙名师教泽,亦是人生善缘。 惜乎时下言普及高等教育尚属奢望,大学一时还难望拆除围墙,向社会开放课堂。有鉴于此,我社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据现场录音整理成书,辑为“三联讲坛”文库,尝试把那些精彩的课堂,转化为纸上的学苑风景,使无缘身临其境的普通读者,也能借助阅读,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和前沿问题。 一学校有一学校之学风,一学者有一学者之个性。“三联讲坛”深望兼容不同风格之学人,并取人文社科诸专业领域,吸纳自成一家之言之成果,希望以此开放格局与多元取向,促进高校与社会的互动,致力于学术普及与文化积累。
  • 中国文学史

    作者:林庚

    《中国文学史》是林庚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时撰写的,1941年,前三编《启蒙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油印出版。1946年,第四编《黑夜时代》撰成,1947年5月全书出版,朱自清先生为之作序。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因而能以诗人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中国文学史,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就此书,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个性色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之一。
  • 金圣叹全集(全六册)

    作者:(清)金圣叹 著,陆林 辑校整理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又名人瑞,号圣叹;别号唱经子,或称唱经先生,又号大易学人、涅槃学人;室名沉吟楼,堂号唱经堂。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生而颖异,负有才名,性喜批书,愤世嫉俗,因参与轰动一时的苏州“哭庙案”,惨遭朝廷斩首。他倾力批点的“六才子书” 《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仅完成后二种。但金批《水浒》、《西厢》及其著述,三百多年来风行不衰。其批点文字“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1985年江苏古籍出版社首次出版《金圣叹全集》(全4册),影响颇著,以后各种单行本和“全集”屡有问世。但是,鉴于当时条件,存有缺点不足:一是“全集”不全,有重要遗漏,如20万字左右的《小题才子书》即失收遗漏。二是未做金圣叹散佚诗文的辑佚工作。三是当时校点所据版本大多不是初刻本、原刻本。四是书后没有任何附录,缺乏对金圣叹生平史实进行研究,未做资料爬梳辑录工作。五是限于当时的出版条件,版式拥挤,字小文密,不便阅读。有鉴于上述缺憾,加之经过二十余年金圣叹研究的发展,实有必要重新整理出版一部高质量、高水平的《金圣叹全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陆林教授,在金圣叹生平史实和诗文辑佚方面,研究成果甚丰,对金圣叹的文献实证研究,在学术界首屈一指。凤凰出版社专门约请他承担新版《金圣叹全集》的辑校整理工作。 最近,新版《金圣叹全集》由凤凰出版社隆重出版。综观该书,举其大端,有四大特点: 一、体例完备,搜辑齐全。 综合考虑金圣叹著述的特色、古今文体概念的融通、今人的阅读习惯和研究分类的需要、装帧分册的整齐均匀等因素,此书将林林总总的金圣叹著述分为三大部类,依次为:一、“词诗曲卷”七种,按照所评对象时间先后,收入《唱经堂释小雅》一卷、《唱经堂古诗解》一卷、《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甲集七言律》八卷、《唱经堂杜诗解》四卷、《唱经堂批欧阳永叔词十二首》一卷、《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八卷、《沉吟楼诗选》六卷(含辑佚一卷);二、“白话小说卷”一种,收入《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七十五卷;三、“散文杂著卷”十种,收入《唱经堂左传释》一卷、《唱经堂释孟子四章》一卷、《天下才子必读书》十五卷、《小题才子书》六卷,《唱经堂通宗易论》一卷,《唱经堂语录纂》二卷,《唱经堂随手通》一卷,《唱经堂人千案》一卷,《西城风俗记》一卷,《金圣叹文辑佚》一卷。书后附录《金圣叹年谱简编》、《金圣叹著作序跋》、《金圣叹传记资料》、《“哭庙案”史料》四个系列。书前彩插收有稀见的金圣叹像及其书法墨迹及相关图片十二幅。全书共分六册,分类得当,便于检索。整理前言对金圣叹生平事迹、文学成就、批评特色作了系统的阐述,对全书体例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其中尤以论述早期扶乩降神活动对其文学批评的具体影响,最具个人创见。 二、底本可靠,校点精善。 新版《金圣叹全集》将所收每种著作均以校点底本书影置于卷前,并以题记交代底本以及所参校诸本,形象而具体,严谨而科学。此次整理,校点底本基本上以初刻本、原刻本为底本。这不仅是古籍整理的一般原则,而且由于它们基本成书于圣叹生前,在文字、内容或篇目上较少后人出于种种原因的窜改,更加符合作者本意或最近原始面貌。 三、研究深入,资料珍稀。 新版《金圣叹全集》的附录《金圣叹年谱简编》,应该说是目前最详备的金圣叹生平、著述、事迹编年,为金圣叹研究提供了知人论世的坚实基础。加之对金圣叹著述文本的精校辑佚补遗,对其著作序跋、传记资料,哭庙案史料的辑录,为研究金圣叹提供最基础的史料和最完备的文本。如《小题才子书》,虽然现存仅是光绪十五年石印本,但存世者海内外大约仅有三部,其中包含有丰富的金批文献,对研究其文学思想和生平史实都提供了新史料。再如徐增撰《天下才子必读书序》极稀见,此次以徐增文集抄本所录者为底本,以初刻《天下才子必读书》本参校,不仅可补刻本之脱文,有关校记对于研究金圣叹也颇有价值。 总之,新版《金圣叹全集》(全6册)的出版是近年古籍整理出版的佳作,充分显示了原创性古籍整理的重要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为金圣叹研究提供了最完备的、最可靠的文本,为明清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作品文献资料,应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信在此学术基础上,金圣叹研究必将有深入、长足的进步。 目录 前言 第壹册 诗词曲卷(上) 唱经堂释小雅一卷 唱经堂古诗解一卷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甲集七言律八卷 第贰册 诗词曲卷(下) 唱经堂杜诗解四卷 金圣歜全集总目 金圣叹全集 唱经堂批欧阳永叔词十二首一卷 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八卷 沉吟楼诗选六卷 第叁册 白话小说卷(上)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一-卷二十八) 第肆册 白话小说卷(下)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游传(卷二十九-卷七十五) 第伍册散文杂着卷(上) 唱经堂左传释一卷 唱经堂释孟子四章一卷 天下才子必读书十五卷 第陆册 散文杂卷(下) 小题才子书六卷 唱经堂通宗易论一卷 唱经堂语录纂二卷 唱经堂随手通一卷 唱经堂圣人干案一卷 西城风俗记一卷 金圣叹文辑佚一卷 附录 金圣叹年谱简编 金圣叹全集总目 金圣叹全集 金圣叹著作序跋 金圣叹传记资料 “哭庙案”史料 后记
  • 语文素养高级读本

    作者:李瑞山

    语文素养高级读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ISBN:9787040198294,作者:李瑞山
  • 文学的邀约

    作者:格非

    《文学的邀约》所讨论的问题,除了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叙事和修辞之外,亦论及一般文学现象,尤其是文学及其功能的历史演变。当今的文学写作,就其要点而言,通常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经验及其呈现方式、作者与读者、时间与空间、叙事语言。作者在细读中外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叙事的传统资源,对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和辨析。《文学的邀约》还希望对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18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学观念的诸多方面,进行初步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