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王晓明

  • 无法直面的人生

    作者:王晓明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界努力冲破启蒙话语,力图回到“鲁迅本身”,从个体生存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鲁迅的重要尝试。

    作者以鲁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为经纬,以其三次努力抵抗自己的“鬼气”和“绝望”为主轴,把鲁迅思想气质中的怀疑、矛盾、阴郁乃至黑暗刻画得深入骨髓,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在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鲁迅那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

    作者曾解释如此理解鲁迅的原因,是“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的情感,不仅仅是敬仰,是热爱,还有理解,有共鸣,甚至有同情,有悲哀;我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 半张脸的神话

    作者:王晓明

    当“成功人士”的形象铺天盖地,几乎遮没你全部视野的时候,当你漫步在这形象最为集中的淮海中路上,沉浸在由橱窗、霓虹灯和大理石墙面共同酿造的成功气氛中的时候,你会不会对现实和生活前景发生错觉呢?   你看不见社会底层的痛苦,你也会能忽略白领阶层的艰辛,你可能因此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在这些幻想的尽头,正有失望、不平和沮丧在静静地等着你。
  • 所罗门的瓶子

    作者:王晓明

    《所罗门的瓶子》是一本既扎实又独到的集子。众口一词是文学研究的大忌,可不少评论文章读来都觉得似曾相识,令人不免憾然。作者在对鲁迅、茅盾、张天翼、高晓声、沈从文等作家的评论中,在拥挤的文学研究路途中叩开了一道深邃幽长的门户,他致力于作家心理机制的挖掘,把司空见惯的题目另辟蹊径,自成一家。
  • “城”长的烦恼

    作者:当代文化研究网主编

    城市有问题:今天的城市中,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城市生活的速度,越快越好吗?城市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如何生成,又当如何保护?城市的规模越大,我们的生活就越现代越幸福吗?一座体积庞大的城市和周边区域乃至其他城市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方才合理?当前的城市文化,由哪些渠道和力量塑造而成?什么才是真正better的城市文化?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意味着什么?我们居住在这里,可我们拥有这座城市吗?这座“我们”的城市,又愿意对所有人开放吗…… 想在城市里真正享有“美好”,想让中国的城市在这充满挑战的时代走出一条生路,首先需要开启的,恐怕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全社会的讨论。本书正是上海地区的一批文化研究学者和非学院市民通力合作,实践上述思想任务的结果。 作为一本开放的书籍,本书力图吸引更多社会各界的读者,一起关注身处的社会现实,并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欢迎参与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热风论坛的继续讨论。 目录 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 王晓明:《城市只是一处“名利场”么?》 Guinness:《资本剥夺了什么?》 陈占彪:《死老虎、胖熊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toybook:《东湖和“无穷大”》 举手发言 城市空间谁当家? 闵冬潮:《城市的天空与地面》 Jerryhoop:《一个“土著”的空间感:现实与虚拟》 朱鸿召:《住近地铁莲花路站》 炖锅:《“非法”的活力》 跑啊跑:《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王晓明:《越南都市街头的“獾”》 葡萄:《人人都有钥匙的公告栏》 Christopher Connery:《创造社会空间》 举手发言 生活必须加速度吗? 闵冬潮:《“快城”与“慢城”》 葡萄:《城市的节奏》 宣晓凤:《在效率的挤压下》 庞敏:《古城悠缓》 张永峰:《从容和余裕》 山山:《“快”乐至死》 举手发言 城市怎么才自然? 沈善增:《我想不通,这样明摆着的问题怎么没人提?》 梧桐树:《漫谈“低碳”》 资深青年:《小民慢举手》 罗小茗:《城市里的“自然”》 green:《待价而沽的景观》 布衣一剑:《建设能感觉的城市》 汤釜:《“自然”是一个让人寄托理想的词》 举手发言 城市越大越好吗? 蔡斌:《做为超级城市的上海》 香蒲:《城市延伸线下的样板生活》 胳膊肘:《12年间的城中迁徙》 榆下途说:《城市的中心和外围》 视点:《都市中的陌生人》 举手发言 “上海”在哪里? 许某某:《上海的位置》 江户儿:《在上海“那边”》 冷空气:《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红旗下:《Better city不是孤立的》 扫叶煮茶:《吸血的城市终将死灭》 举手发言 城市文化从哪里来? 李晨:《“校”与“城”之间:教育自主在哪里?》 安君:《书中窥城》 我城:《电视新闻与城市精神》 小飞象:《互联网:困境突围》 举手发言 城市文化到哪里去? 沈善增:《以发展的观点看上海话》 朱鸿召:《做个“有文化”的朋友》 唐老鸭:《小事情 大梦想》 liyang:《门卫大叔》 孙晓忠:《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举手发言 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记忆? JSQD:《纽约VS.上海》 心每思之:《让记忆讲述另外一种城市生活》 toybook:《我记得,想当年》 小冰等:《无处安放的记忆与认同》 炖锅:《守住城市的记忆》 举手发言 城市是“我们”的吗? 资深青年:《乡关何处》 green:《失去安稳感的城市》 邢洁:《城市与“爱情”》 salomes-nox:《看牙记》 落月先生:《上海何曾是我们的?》 小跑等:《怎样把城市变成“我们的”》 毛尖:《吾土吾民:世博问卷》 举手发言 城市对所有人开放吗? 张永峰:《城里人的优越感从哪来?》 minal:《“老年”“妇女”成了包袱?》 资深青年:《当我们失去了有尊严的生活》 大可等:《从“故乡”到“异乡”》 竹叶青:《“乡愁”的弹性》 王玥:《上海,寻找自己的风格》 举手发言 《“城”长的烦恼》序言 在中国大陆,上海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最符合一般人想象的“大都市”。尽管2010上海世博会的口号“better city, better life”早已妇孺皆知,但人们对城市的疑虑和担忧,仍在不断增长。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年来,城市生活中的安全、健康、满足和幸福,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也因为当城市一门心思要成为高楼大厦的大本营,交通堵塞和噪音污染的同义词,盲目扩张的庞然大物,专断权力的盘踞之所,资本和人力恣意流动的集散地,人世间奢侈享乐和罪恶痛苦的最终源头的时候,人们失去了对它的信心和想象力。人和城市的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危机。 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国的范围内,由这样一种城市想象所主导的“城市化”进程却在愈演愈烈。几乎所有困扰社会的重大问题:土地、房价、经济增长模式、“中产阶级”、社会民主、腐败、“部门垄断”…… 总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会合。一个尖锐的问题也由此出现:当城市生活的矛盾不断涌现,“赢家通吃”式的“发展”模式逐渐将社会推入危机的时候,“城市化”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因此,对上海乃至中国而言,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带来的不仅是高科技的演示和八方来客,更应该为人们重新思考“城市”、想象城市生活提供重要的契机。毕竟,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城市”从来不等于“美好”,相反,它很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严峻挑战。我们的城市,有问题。 在今天的城市中,谁买去了我们的生活?谁是城市空间的真正主宰?城市生活的速度,果真越快越好吗?城市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如何生成,又当如何保护?城市的规模越大,我们的生活就越现代越幸福吗?一座体积庞大的城市和周边区域乃至其他城市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方才合理?当前的城市文化,由哪些渠道和力量塑造而成?这样的文化好吗?什么才是真正better的城市文化?一座有记忆的城市,意味着什么?城市为什么不能丧失它的记忆?我们居住在这里,可我们拥有这座城市吗?这座“我们”的城市,又愿意对所有人开放吗? 对今天中国的城市生活来说,这些问题看似古怪,却值得大声提出和仔细回味。想要在城市里真正享有“美好”,想让中国的城市在这遍布陷阱的时代走出一条生路,首先需要开启的,恐怕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全社会的讨论。 为此,2010年3月8日至4月1日,“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策划开展了“我们的Better City”大型网络讨论。这二十多天的讨论,得到了基层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都市白领、专栏作家、大学师生和不少普通市民的积极支持和热心参与。这本小书编辑收录的,便是这一次网络讨论的精华文章和网友们的纷纷议论。 显然,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来说,这短短二十多天的议论和思考只是一个开始。希望这样的开始,可以牵动起你的神经,召唤出那些熟视无睹的城市经验;可以勾勒出思考“城市”的基本线索,获得检验当下城市化进程的依据;更可以让我们携手提出衡量和评价“better city”的新标准,为此后的城市生活,找到更美好也更值得追求的新方向。 本书由李晨、冷嘉和罗小茗共同编选。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网络讨论的内容,请登录当代文化研究网“热风论坛”(http://www.cul-studies.com/bbs/list.asp?boardid=5)。同样,我们也期待着,在此可以读到您对这本小书和城市问题的“举手发言”。 编者 2010年4月于上海
  • 刺丛里的求索

    作者:王晓明

    从王晓明先生那执着的《刺丛里的求索》中我读出了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意义。他那种寻求自己精神支柱、渴望重建自己健全的精神家园的努力令我深深感动。尽管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点心灵共鸣太微太弱,也许我的回音会像一阵风一样忽然无踪无迹;尽管我知道在这个被物质保卫着的世界里我们有太多的无奈,我们也许徒劳的努力会被击得粉碎,但我依旧相信这种不懈的求索是我们作为一个健康的人都因该追求的高层次的生命意义。“中国的知识分子及其精神创造的事业,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从精神的需求,从我们的对生存意义的把握,对健全人格的理想看今天的现状,你的感觉如何呢?”“如果不是无奈、失望、彷徨,甚而痛苦,甚而想起来解除这种危机的话,而依然是麻木、迟钝、无谓,甚而没有一点感觉上的变化,甚而还加深这种危机,那么我们的还有什么意义呢?”该愤怒的时候我们自嘲,该羞耻的时候我们庆幸,该忧伤的时候我们茫然无觉,该蔑视的时候我们诚惶诚恐……我们该如何恢复正常的感觉、正常的思维呢?回到诗中去,回到文学中去,回到一切真正杰出的艺术作品中去吧,这不单是为了获取审美的愉悦,更是为了挣脱卑俗的生存状况。我们还是应相信鲁迅先生的话,“即使前面没有路,也要跨进刺丛里走走。”惟有那苦苦追索的精神,那竭力发掘和维护人内心的价值的态度,才是真正值得培养,值得代代相承,赓续不绝。
  • 王晓明自选集

    作者:王晓明

    这是王晓明的第一个批评文选。它收入8篇较长的论文,分别选自王晓明的5本著作
  • 潜流与漩涡

    作者:王晓明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三卷)

    作者:王晓明

    本书为编选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的第三卷,分四辑收录了24篇文章。 本书第一辑讨论了在四十年代崛起而与解放后中国文学有较大关系的胡风、路翎、沙汀、丁玲等作家作品的文学传统和审美特征,检讨了这些作家作品所出现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它在当时所具有的意义及其对后来文学发展的影响;第二辑对五十到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突出的文化事件、思潮流变,用现代的理论和眼光进行了新的观照,同时,对这一时期的香港、台湾突出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文学研究和文化解析;第三辑和第四辑则关注了从八十年代到当下的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化和文学现象,对中国文学近二十年来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深入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 全书各篇文章本身多富创造性,展示了学术界对论述对象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而整部书的编选和附录中的重要作品系年也表达了编选者所持有的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看法。
  • 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

    作者:王晓明 (主编)

    90年代的中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谁是90年代新神话的主角?广告、时尚杂志、建筑、电影、酒吧、小说……在种种新的文化现象的背后,又有什么新的意识形态正在形成、蔓延,逐渐笼罩整个社会?本书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正面回应,表现了知识分子力图解读90年代社会现实的深切愿望。
  • 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作者:王晓明

    内容提要 本书为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全书分三辑收录了11位学者的15 篇论文,以其较强的思想性和探索性展示了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中 国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最新和最为前卫的主要成果。 “韦伯与中国现代性”、“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商务印书馆、《申 报》“自由谈”等论题的提出在显示着作者对原有文学史观念的突破与 努力的同时,也构成了编选者所以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产生和发展 的渊源与动力。因而,对晚清小说、五四文学传统的重新评价、关于鲁 迅、沈从文、萧红、丁玲、张爱玲、《刘三姐》等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重新 研究对于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便具有了不同凡响的 意义。 全书各论文立论严谨、新颖,极具思想性和冲击力。
  • 思想与文学之间

    作者:王晓明

    为了检阅本中心研究工作的实绩,进一步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我们从今年开始着手编辑出版“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文库”鸡鸣丛书。 丛书取名“鸡鸣”,固然会叫人想到它的地方特色(南京有鸡鸣山、鸡鸣寺),也隐含着表彰勤奋、良知之意(所谓“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与呼唤自由、光明之意(所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但在我们研究中心来说,首先还是出自一种希望建立一个学术高地的“野心”。 其次,看中“鸡鸣”这个名字,还因为鸡鸣山上有座鸡鸣寺,鸡鸣寺里有座豁蒙楼。豁蒙,现在叫启蒙。 再次,“鸡鸣”之称中的一个“鸣”字,至今仍不失其对文人学子的一种莫可名状的诱惑力。 我们的《鸡鸣丛书》当然面临着当代世界的言说之难。单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领域,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就在“说什么?怎么说?向谁说?听谁说?”的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和规矩。这些概念和规矩,一直都在牢牢地统治着我们的头脑。如今,必须对它们一一加以梳理和甄别,有些应该被质疑、被替代、被颠覆。否则,我们的研究就不可能取得进展。这当然是困难的,但我们会在困难之中言说出新的水平来,这样,也就会逐渐建起学术的高地。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一卷)

    作者:王晓明

    内容提要 本书为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系统地汇聚了八十年代以来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全书由三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书为第一卷,分四辑收录22 篇文章。第一辑为总论部分,计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观念、研 究范畴、重要的文学现象和理论概念;第二、三辑研究了清末民初和五 四两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思潮流变;第四辑为鲁迅研究专辑,集中 展示了在鲁迅的小说、散文、鲁迅的人生哲学及其后期思想研究等方面 的成果。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

    作者:王晓明主编

    作为一种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本书系统汇集了1980年代至今有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集中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整体水准和最新向度。所选论文均经过严格筛选,内中既有关于晚清小说、五四文学传统、“十七年文学”等命题的重新评价,也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当代文学的潜在写作”等论题的全面观照,既有文学内部问题,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文类及文学翻译、文学批评等领域的审视,也有文学与社会、文学与都市、文学与其他媒体的关系等问题的阐释,既有对鲁迅、茅盾、曹禺等大家的深入探讨,也有对《家》、《骆驼祥子》、《白毛女》等名作的精细分析。从单篇看,各论文立论严谨、新鲜,极具思想性和冲击力,而荟萃成书从整体看,则基本包括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和体式,足以学科方法论上给人以充分的启迪和感悟。
  • 巨大灵魂的战栗

    作者:毛尖 编,王晓明,薛毅,倪文尖,孙晓忠,

    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教师共同组织了“文化研究联合课程”,为大学生讲授当代文化理论、经典名著。本书即由文学影视经典导读课程的讲稿修订而成,集合了王晓明、薛毅、罗岗、毛尖等学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托尔斯泰、卡夫卡、加缪、费里尼、小津安二郎等经典文本的分析和阐述,带领学生走进名著,领略文学的魅力,理解历史和社会,感悟人生。 本书共收录“文化研究联合课程”讲稿十篇,既有对社会文化背景的介绍分析,又有对经典文本本身的阐述解读,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师生的现场问答互动,使全书减少了学术著作的高头讲章味道,增添了课堂交流的生动气氛,无论授业“内容”还是传道“形式”,都凸显了“文化研究”的实践意味。
  • 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

    作者:王晓明(主编),高建中(编委),袁进(编

    《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精华版)》内容简介:中国每年人均读书仅4.5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在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上,我们都大大落后。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文化血脉,促进价值认同的重大使命。那么,一本专业性强、内容丰富的阅读指南,对于帮助我们好读书,读好书,培养知识、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多元取向,甚为关键。《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精华版)》由著名学者王晓明教授领衔高建中、袁进、刘大为教授等各大高校中文领域的顶尖专家集体编撰,精选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共计410种,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语言及其他历史”和“文学、语言及其他理论”五个子目录。每个子目录又按照重要性分为初级书目和二级书目两部分。《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精华版)》选录合理,分类明晰,每一子书目的介绍皆可单独成文,评述全面,语言清新,是1949年以后国内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中文系本科必读书目,堪称国内首屈一指的中文专业阅读指南。既是专业方面的指导教材,更是人生智慧的启迪宝典,帮助读者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书海中找准航向,取得真经。
  • 无法直面的人生

    作者: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