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文化
-
香港文學@文化研究
本書按文化研究的重要議題分為五個部份。【香港故事】部份所選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述說香港的故事,內裡又分別引發有關香港身份的不同問題;【全球 /本土】收錄了從全球和本土的關係思考香港的文章,體現出另一角度的香港文化想像;【城市想像】部份探討文學作品所呈現的城市空間對全球化城市有何啟示;【「雅」與「俗」】和【性別與寫作】兩個部份則分別觸及階級和性別的課題。 綜上所述本書從不同角度解讀香港文學的不同面向,各部份之間又時有重疊,互有指涉,文章既可獨立自足,亦能連結為整體的理論想像。 -
新不如舊
故土風物,一去不返。低首沉吟,無力回天,聊以文字,錄存舊蹟。 黃鐘委地,豺狼當道。山窮水盡,風流雲散。追憶逝去的水土與人情。 陳雲在<<信報>>文化版「我私故我在」專欄的結集。 -
等待香港
“等待香港”系列选取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名称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林奕华眼中的香港芸芸众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学者、师奶之城、欲望都市……个中也有几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独的光芒显衬得这座浮华的城市愈益苍白。 -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文化十论》属于文化评论类。通过文学、电影、视觉艺术、戏剧与流行文化等例证去探讨香港在中西文化冲击、严肃与商业文化交汇下所建立的独特文化身分。是对香港文化的一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批评。 -
殖民無間道
作者藉著解讀香港卧底電影的情緒和結構,從而進一步解讀香港百多年來的殖民地歷史。作者指出,臥底形象和 “無間道” 的故事已不只是單純的電影,事實上它們已成為當前香港政治話語的一部份。主權交接後的首任特區政府,致力排斥英治時期人物,因為他們被疑為前政府留下的臥底。2004年因所謂 ‘愛國論’ 而激發的表態交心熱潮,又使政治效忠及雙重身份的有關矛盾迅速激化,再加上甚至連中央駐港機構 ‘中聯辦’ 亦被揭發有間諜案發生,當今狩獵臥底的行為,事實上並不只是一項文化隱喻。回歸後當政七年的董建華政府,施政頻頻失誤。在2003年七月一日激發五十萬人大遊行之後,一組將董建華嘲弄為一名臥底的笑話,也在坊間迅速流行起來。原因是他雖然實行保守路線,卻正因為他那種無法想像的無能,成為凝聚公憤的對象,反諷地一時激發起香港前所未有的追求民主熱潮。 -
文學與影像比讀
盧瑋鑾教授2002年退休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開了一門別開生面的課:“香港文學專題:文學與影像比讀”,全取已有影像成品的文學作品,作為研讀對象,并邀得有關的演員、導演、作者為同學演講及接受訪問,對改編作品展開不同角度的探索。《文學與影像比讀》一書收錄了張國榮、伍淑賢、許鞍華、劉以鬯的演講及訪問記錄,這在課堂記錄之外,更是第一手的香港文學研究資料。 -
香港的「中國」:邵氏電影
自1842年清政府鴉片戰爭戰敗割讓以來,香港的大眾文化和文化認同與背後的中國大地若即或明或暗息息相關。香港邵氏電影正是香港與中國之間的複雜關係的一個典型的例子。牛津大學出版社新書《香港的「中國」:邵氏電影》凸顯了香港和「中國」之間的複雜關係。 邵氏家族從20年代開始在上海經營電影製作,逐漸在地域上擴展到東南亞和香港、在業務上拓展到發行和放映,形成現代化的大型電影企業。邵氏家族最矚目的是邵逸夫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的邵氏兄弟 (香港) 公司,興建華語區域內最為龐大的製片機構。突破香港電影原有粵語電影的格局,發展泛華人的全球市場,從而一舉奠定了香港作為東亞電影發行和製作中心的地位。邵氏幾乎全是戰後遷移到香港的中國影人。1950-1960年代,他們拍攝的《楊貴妃》、《貂蟬》等經典影片,全是以北方文明為号召的大中華文化,充滿了對於祖國風光、歷史古今的緬懷與想像,獨獨沒有正在急劇現代化的香港本地文化。電影人那份文化工作者的驕傲,當來到相對保守和落後的香港,這份驕傲慢慢淡化為一份自尊和悲愴,拍攝「中國」題材的影片,成為他們的一份心靈寄託。這種心態映射下的影片,得到了海外華人世界的共鳴,「中國」逐漸成為一種影像的符號,不斷在邵氏影片中誇張和美化。令人驚訝的是,當年在香港這彈丸之地,竟然有這如此多對於「中國」的影像想像。 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只需要大專院校本科畢業生的教育水準即可,不論他們是在中國內地的政策研究和宏觀規劃部門、政府管理部門裡工作的幹部,還是海內外華人世界高等院校和社會科學院所、工商企業、法律財務仲介機構、嚴肅媒體、主要NGO裡的專業人員和學生,都可從書中找到啟發。 -
香港制造
一切源于十年前一个叫做“香港制造”的电影论坛。在互联网刚刚发展的那几年,一群当时二十岁出头的网友聚集在这个论坛,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香港电影,聚集在一起,以最纯粹的热情讨论、分享关于香港电影的一切。“香港制造”成为民间港片迷的最大阵地,他们是在录像厅长大的一代,也是亲历了香港电影黄金岁月的一代。2003年,香港电影随笔集《香港制造》出版。 十年后,当年论坛的一名潜水员(当时念高中)混迹在出版界,某天灵机一动,联系到当年那些网友,看这十年的光阴过去,他们都在哪里?他们都还爱香港电影吗? 他们还在,因为“香港制造”而生的缘分维系着他们的友谊,而最令人感慨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十年后的今天都正在从事着和电影相关的职业,其中几位更是已成为电影界的中坚力量。 于是,事隔十年,当年的《香港制造》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再版——除了从老版《香港制造》以及当年论坛的精华文章中选出一些关于港片、录像厅、影人的随笔(收入上半辑:香港制造)之外,更邀请当年的作者以十年后的视角重新去看待港片,去回顾那一段青春岁月(收入下半辑:一梦十年)。光阴悄悄改变了你我,却仍有一些最宝贵的情怀,始终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觉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这种记忆会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渐渐消退, 他们的热情也将会逐渐冷却。 我希望他们不仅只是惦记那些于我们而言已经模糊的往事,更能够与时俱进, 从港产片的精华中吸取养分,结合他们积累的见识,能有更多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就。 这本书是关于他们青春的回忆,那些青涩的文字看上去充满了对港产片的热情, 这热情经过了十年依然在他们略显疲惫的神态中时常闪现,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梦”吧。 ——尔冬升 一部关于香港电影的书,一本引起共鸣的结集,组成我们十年来的集体回忆 。 ——甄子丹 如果香港电影曾陪伴大家走过青春,希望每个人想起来都没有虚度。 ——吴镇宇 香港电影能遇到有人愿意为我们记录,分析,研究和总结。是多幸福的事! 为一直不被人重视的港产片谢谢你们。 ——陈嘉上 其实,你们比我更懂香港,更懂电影。 ——陈可辛 祝愿这本书成为香港电影的“圣经”。 ——王晶 -
電影現場之旅(港岛篇)
香港电影是本土文化一个重要资产,当中除却展现多年来本地创作人的非凡创意,更以菲林定格,为香港这个混杂城市「捕光捉影」,记录下不同年代、不同时刻的城市景观。 本书由热情澎湃的奇夫作向导,带领读者纵横港岛一圈,数十年来二百多部香港电影近三百个拍摄场景,尽在其中,读者更可跟随奇夫走访这些热烘烘的场景,作另类的文化旅游,也顺道以文字重温大量港片电影精彩片段,透过奇夫及其笔下光影,从头细说香港社会发展三十年,还有爱恨交织的我城意识形态转变。真正的「星光大道」,原来遍布港岛每个角落。 -
岁月神偷
《岁月神偷》是香港著名导演罗启锐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半自传性质的散文集,由他执导并编剧的著名影片《岁月神偷》即取名于此,并一举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 不用科技,没有神功,本书以作者六七十年代的经历为背景,记录了当日的种种奇闻轶事、人情百态,以及感慨随想,整部作品渗透着浓厚的香港本土情怀。 中国内地首次出版的《岁月神偷》保留了一些非常形象的粤语方言,在今日浮躁的空气中仿佛又浮现出那种久违的属于香港的感觉,至此,一代人再次经历了难以重现的成长经验,一座城市也终于找回了它那被岁月偷走的味道。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