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夏榆
-
打开一个封闭的世界
本书是对异域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深度视察,悉心倾听和访问。透过与多名国际文化风云人物的现场访问,呈现一个我们经验和视界之外的生活 。互文萨·米奇尼克,呈现出东欧剧变之后的社会现实;苏珊·桑塔格、德里达,传达出一代知汉精英,社会良心的精神向度。马悦然、斯图尔·阿兰、埃斯蕾马克,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贴身采访和洋备观察,使读者可以切近了辞一个百年文学大奖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意义 。 本书为我们了解异域文化、社会与政治提供一个具体而感性的范例。 行于真,坐于实(代序)/夏榆 波兰纪 渔夫瓦文萨 瓦文萨:我和人民分享了时代的考验和磨难 亚当?米奇尼克:对真理、准确性和诚实的追求 黑夜的遗产 奥斯维辛之后的写作与影像 睡着醒着都是梦,噩梦 柏林墙 墙倒之后:1989年之后的德国文学 伊利亚?特罗亚诺夫:世界很大,拯救遍地 兵荒马乱的中东 伊斯兰作家的爱与痛 以色列炮火下的黎巴嫩 阴影在叙以边境盘旋 为什么中东永远动荡? 生活在以色列的火山口下 阿尔伯特?伦敦 关注世界的伤口 半岛纪 半岛,被神化还是妖魔化? 意见与异见 伊扎特:CNN是中东的半岛电视台 离乡的米沃什 米沃什肖像 你这个诗人,坐在圣约翰大教堂做什么? 多面人艾柯 看那!艾柯这个人 我是一个经常被误读的人 影像中的德里达 德里达:我很难对一致性感到激动 他们的鲁迅 李泳禧:“韩国鲁迅”的鲁迅 竹内好的鲁迅 鲁迅:在东亚的天空下 鲜花与刀锋 大江健三郎:“用粪弄脏自己巢的鸟” 平山郁夫:核时代的救赎 矶崎新:未来城市是废墟 日本的秘密与耻辱 贴身诺贝尔 斯图尔?阿兰:世界上每个人的趣味都不一样 马悦然:诺贝尔与中国作家“有仇”? 新约诺贝尔 他的名字叫帕慕克 “少壮派”的“合谋” 诺贝尔时间 200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实况 埃斯普马克:鲁迅拒绝了我们 伦德斯诺德:和平就是暴力的缺席 诺贝尔和平奖2007年现场 全球性的紧急状态 后记/夏榆 -
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
《我的独立消失在雾中》以记者阮郎和自由摄影师唐卡两个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描摹出一幅职业记者眼中的时代精神图谱。阮郎自称做过“前工业时代的矿工”、“曾经的职业记者”,在一次策划关于纪念西班牙马德里恐怖爆炸事件的专题报道时找到唐卡,并通过唐卡认识同为记者的陆游。唐卡是事件的亲历者,因目睹这一次灾难性场景精神几近崩溃。这个四处漂泊的女子精神无以救赎,不幸又遭遇疾病失去子宫,承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阮郎十年的记者生涯也使自身深陷在黑暗与恐惧的深渊里不能自拔。两个人兄弟般的无性的伟大爱情只能彼此温暖,无力拯救。 -
物质时代的文化真相
《物质时代的文化真相:南方周末之文化现场》内容简介:1972年6月8日,大卫·伯内特和同在越南的摄影师黄功吾经过一个遭受轰炸的村庄,同行的还有一个电视记者。他们看到一群在路上惊慌奔跑的孩子,一个哭泣的女孩跑在最前边,身上没有了衣服。大卫和黄功吾几乎同时把镜头对准那些奔跑的孩子并按下快门。大卫照相机里的胶卷已用到最后一张,他迅速换上新的胶卷再举相机的时候,那个哭泣的女孩已经跑到他们身后,大卫拍到了那个女孩跑去的背影。2004年2月17日下午,我在北京惠新街附近一个咖啡馆通过翻译采访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 -
白天遇见黑暗
作者曾经长时间地处于黑暗之中,那时他十九岁,终日穿着铠甲般的工装,和面孔如石头般坚硬的矿工穿行在一座烟尘弥漫的矿井下。他生活其中的矿区,是梵高作为传教士试图以基督的力量救赎的地方,也是作家劳伦斯和摇滚乐手鲍勃·迪伦用一生的时间逃离的地方。正因为作者源自亲身经历的体会,才有了这么一本直击人心的描写矿工生活的作品。书中作者对底层生活和底层人群的描写细致入微,读来让人感到一种生活的真实感,体会到生命的自由与丰沛。 本书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一位优秀作者夏榆的散文随笔集。他曾经当过矿工,有过流浪生活的经历,现为某知名媒体的文化记者。全书共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均是描写源自亲身经历的矿工生活;第四部分描写他对底层生活和底层人群的观察。作者身上有一种鲜明的“底层意识”,带给他的文字一种坚实有力、直击人心的力量。 -
黑暗的声音
《黑暗的声音》是《南方周末》文化记者夏榆的最新随笔集,以作者从矿工到记者的个人经历为主线,记录亲历及耳闻目睹的矿工、打工者、上访者等当代中国草根人群生活原貌,用自救、自律、自足的态度,书写黑暗、真实和封闭的生活。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