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北京

  • 老北京旅行指南

    作者:马芷庠

    《老北京旅行指南》为民国是经典旅游文化读本《北平旅行指南》的最新修订版,北京作为千年古都,旅游资源是不言而喻的。著者为马芷庠先生,由著名作家张恨水亲自审定并鼎力相助完成。作为国内最早、形态最完整的旅行指南之一,《老北京旅行指南》不仅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而且由于马芷庠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心的编撰态度,再加之张恨水先生的全力支持,《老北京旅行指南》无论从文学还是文化地理、史学等角度看,都具有难以比拟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 边吃边聊

    作者:李其功

    《边吃边聊:饮食漫笔及小吃地图》作者“好吃”但不“懒做”,得了许多老字号老掌柜的亲传,不敢独享,此次亦和盘托出。一些老字号老掌柜无私地将自己老相簿中老照片送给作者,使《边吃边聊:饮食漫笔及小吃地图》公开了许多从没公开过的老照片。书中还收入了作者关于饮食的小言论,不仅读来畅快琳漓,从中亦可让您学到不少维权妙招,让您可以用这些妙招有力地回应不法奸商。 看了《边吃边聊:饮食漫笔及小吃地图》,对小吃、对饮食文化您汪定具备了多多的边吃边聊的话题,您也许会成为令朋友钦羡的吃主儿抑或美食家。 《边吃边聊:饮食漫笔及小吃地图》的定价压了又压,20元钱您买走了作者十几年淘换来的宝贵财富,不贵吧!
  • 皇城北京

    作者:祝勇

    祝勇以极其个性化的文笔,融哲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宗教学、民俗学为一炉,通俗而生动,贯通而细腻地,燃一盏心灯,给我们照亮了解读北京的路径。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前传:山重水复,前传由四章构成,分别为:火种、燕都、宝藏、金陵。 正传:王者轴线,正传由七章构成,分别为:线索、格局、宫城、城门、水系、古桥、神坛。 后传:蝶化今生,后传由九章构成,分别为:转身、梁陈、天安门、广场、城墙、街衢、市内交通、城际交通、四合院。
  • 红底金字

    作者:刘仰东

    《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的作者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引用古罗马时期一个诗人的话:“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这也正是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那个年代,正处在轰轰烈烈的时代,政治气候风起云涌,对于当时的成年人来说,回忆所引发的,常常是带有反思意义的沉重话题。而对于当年的孩子来说,则不尽然。他们的生活中,尽管也甩不脱“各项政治活动”,受到那个时代或多或少的影响和感染,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没有真正开始涉世,除了形式上必须履行的义务,是不可能身心完全卷入一场政治风潮中去的。当年的孩子回忆当年的生活,自然有他们自己的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成年人是两码事。本书再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视角。
  • 文化古城旧事

    作者:邓云乡

    三十年代,曾经有学术界人士联名发起提议,要求把北京定为“文化城”,永久不许驻兵。虽然此事后来没有下文,但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北京自来人文荟萃,作者却能要言不烦,从不同侧面娓娓道来。他在记述老北京的教育状况时,除了重点介绍一些名校,并列专节详述了费用、考试、教材教法、学生教员、课外活动等方面。有点的精细,也有面的铺陈。又如述学人佚事,选材精当,眼光独到。在叙述旧京之美的同时,作者也不曾忘记追忆抗战前后的生活。也许一个城市的魅力正在于她所经受的苦难。
  • 拾年

    作者:王军

    拾年者,十年也,光阴重拾也。在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十年,北京城经历了一场世纪纠葛。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中国的大门,不可逆转地向世界敞开了。成功申办奥运之后,北京认识到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城市发展的缺失——失去了雄伟的城墙,甚至险些失去故宫……这个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最堵的城市,开始了一场自救,规模浩大的总体规划修编工程2004年启动,试图改变1950年代移植于莫斯科,并被中国其他城市纷纷效仿的单中心城市结构。 可是,推土机仍保持着强大惯性,千重万叠的矛盾被推演至2011年——这一年,北京的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一季度地铁出行人数逾4亿人次,北总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北京市共有969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 这一切,被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的新华社记者王军录入笔下,汇成《拾年》一书。2012年8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本书以新闻式的记录,书写北京城十年来的生与死。作者以故事为浅层结构,从2005年总体规划修编、实行、陷入困顿的整个过程入手,进而深度解剖城市生命机制,探讨产权与契约等问题,其间亦记载许多人物故事: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吴良镛、贝聿铭、老舍、培根、徐苹芳……作者在书中写道,“它虽然是十分有限的记载,仍有加以呈现的必要,因为这一切,发生在这样一个十年。”
  • 风流不见使人愁

    作者:洪烛

    这是一本关于城市记忆的书!洪烛用兼具理性和诗性的笔触,描摹着北京这座迷人城市值得缅怀和追忆的名人与往事,给我们送上了一组独具风味的城市大散文。在这里,你将会看到:金戈铁马的尘烟、骚客佳人的韵事……既有铜钹铁鼓,也有浅斟低唱,回肠荡气处是实况相隔的怅惘。它们将让你同时体味到历史的厚重与轻松、城市的前世与今生…… 收入书中的散文散见于各种媒体,反响十分强烈。这本书献给所有热爱老北京的人们。
  • 宣南秉烛谭

    作者:邓云乡

    邓云乡是对民国掌故,尤其是对北京的民国掌故很熟悉的一位老先生。《宣南秉烛谭》谈到了当年胡适无奈地跟后来成了汉奸的王克敏、周作民等人去“吃花酒”的事,胡适还被妓女连灌七杯。邓老先生提醒我们说,那时候的文化人即便是“吃花酒”,也“决不像现在电视剧演员凭想像演的那样粗俗”,不了解时代状况,就无法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人。 书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应该属“学府往事”。邓先生念大学的时候刚好赶上北平沦陷,他进的是伪北师大,读的还是日文系!所以他对那一时期北方学界的气氛是非常了解的。在字里行间,邓先生用细致平实的笔致将那段尴尬岁月种种微妙的关系表述得很清楚,让不知情的人有茅塞顿开之感。这些文字的重要性恰恰体现在它们能帮助后人模拟出那个凭时间、地点、人物这些历史“硬件”无法构建的时代氛围和历史逻辑。
  • 北京三百六十行

    作者:齐如山

    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他对他的“北平”挚念如斯,为什么?一卷《怀旧》,有馈君惠存的点拨。   卷中包括五本书,都只写北京之“旧”。但不论古都的大气铺陈(《北平》),还是民俗的温婉描述(《北平怀旧》),或者遗闻轶事的不舍俯拾(《北平小掌故》),又都洵属真美——哪怕是月缺之美。   《谈平剧》,《北京百戏图考》,更是对源泉艺术的搜求挽留;留在纸面留给今天的,譬若门锁的钥匙,等待问津渡口的人,也等待志在折桂的你。是怀旧作中的城府之作,也是风土志中的博洽之志。齐如山暮年苦苦怀旧,乃不志则于心不甘;当记北京的风,一漫 举国欢腾,华夏风,当记北京的土,一抔抔,五色土。   那么,即使只想了解一个复原的北京城和一群反璞的北京人,此书亦可读一读。况且有朋自远方来,北京早是东南西北不亦乐乎的“京师”。况复子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北京三百六十行》一书共列二三十类,七百四十一行,分门别类对旧北京的工商业作了一一描述。   北京的实业界,向来号称有三百六十行。余最初听到这句话,以为不过是约略言之,不必实有此数也。后阅宋朝人的笔记,才知道这句话实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记载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颇多,如田汝成《游览志余》中,亦有“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是也。是此语一直由宋朝传到现在的北京,还是这样说法。——齐如山
  • 春明门内客

    作者:汪兆骞

    本书介绍了35位文化名人在北京的故居,及其在北京的文化生活。
  • 像草一样不能自拔

    作者:张弛

    本书主要选入了作者的随笔70余篇,其中包括《封闭恐惧症》、《健康是福》、《真功夫和苦肉计》等。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nbs

  • 什刹海梦忆

    作者:朱家溍

    《什刹海梦忆》作者朱家溍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社员,著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他学识渊博,涉及学科既广且深,解决院内外文物、历史等疑难问题,硕果累累,堪称大师。
  • 走读京城角落

    作者:陈光中

    这本书讲的是隐藏在京城犄角旮旯里的一些故事。 北京这座城市真大,犹如一部厚重的大书,帝王宫殿、皇家园林、街巷胡同、寺庙道观、名人故宅、百姓民居,每一处景致,都如同这部大书中的一页,有无数诱人的故事隐含其中。一路读去,何等有趣,何等惬意。
  • 北平味儿

    作者:季剑青 编

    《北平味儿》是北平研究学者季剑青编选的一本关于老北京饮食的书。作者将时间限定在民国北京的饮食上,写家为唐鲁孙、老舍、邓云乡、梁实秋、汪曾祺、黄裳等名家,具有文化性。 全书大致分为“吃在北平”、“时令生鲜”、“名馔佳肴”、“风味小吃”、“食肆趣闻”五辑,共选文68篇,内容大体上分为两块,一是写于民国时期(主要是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的文字,以记述北平饮食文化为主,其中有一部分(大概十几篇)是编者从旧报刊上直接爬梳出来的,此前未收入任何集中;另一部分是1949年以后一些名家(梁实秋、唐鲁孙、邓云乡、汪曾祺等)的作品,选择的标准是突出回忆的主题,追忆民国时期北平的饮食及相关话题。文字生动,富有情趣。
  • 蓝调城南

    作者:肖复兴

    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扩建外城,大运河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一直到清朝戏院开设在前门外,前门火车站建立……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选就了城南特殊的历史地位。 城南,是一个精感深重的称谓。那里曾经是老北京城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其历史的文化涵义,对于建设新北京保护老北京意义深远。作者从小在城南长大,他突然惊讶地发现许多以前的记忆被现实涂抹得面目皆非,许多原来见过的老宅院老店铺已经和正在拆毁,便决心写这样一本书:不该让记忆随风飘散,无可追回。 全书以蓝调笔触抒写城南旧事,传达的是对故乡北京的一份心情,一份挥之不去的感情。
  • 京华感旧录

    作者:周简段

    全书共分人情、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五部分,所收文章短小精悍、丰富多采、趣味盎然,举凡人物逸事、名胜古迹、文物珍藏、文史掌故、民情风俗,俱有涉猎,兼且披露鲜为人知的史事,可读性甚高。作者运用别具情致的小品笔调,对旧日北京古城的人情、掌故、风土、艺文及名胜等各方面多有生动记叙,有史实、有考证、有论说、有衷情,知识与趣味并重,生动地展现了这座名城往昔的一幅幅生活画面,既可一睹往昔京华的丰姿,又能引发人们对神州风物的心焉神驰,令人低回不已。
  • 北斗京华

    作者:周汝昌

    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作者负笈燕京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四川。一九五四年中,以一部《红楼梦新证》名动学界的作者白蜀返京,从此定居于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五十馀年来,他目睹风物兴衰与人事代谢,乃发抒心怀,感慨风物之变迁零落,追摹故交之音容笑貌,陆续写成一系列或悲或喜或天真或世故的小文,是以编成此书。其中凝聚了作者对中华文物、旧日师友的无限深清,对那已过往的人情时序、古道淳风的无限追怀 ……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以不少笔墨记叙了实地探访曹雪芹生平屐痕的种种见闻,不仅文情并茂,也是一种宝贵的红学资料。 作者是资深红学家、古典诗词研究家。一九五四年中,以一部《红楼梦新证》名动学界的作者白蜀返京,从此定居于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五十馀年来,他目睹风物兴衰与人事代谢,乃发抒心怀,感慨风物之变迁零落,追摹故交之音容笑貌,陆续写成一系列或悲或喜或天真或世故的小文,是以编成此书。其中凝聚了作者对中华文物、旧日师友的无限深清,对那已过往的人情时序、古道淳风的无限追怀……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以不少笔墨记叙了实地探访曹雪芹生平屐痕的种种见闻,不仅文情并茂,也是一种宝贵的红学资料。
  • 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

    作者:尹丽川

    这是汇集内地、港台作者与摄影师心血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这是继多年前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之后,台湾大块文化公司以同一概念推出的企划性书籍,除介绍景点与热门吃喝玩乐场所外,也有对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生活方式迅速消失的哀哀之情,抓住了北京几百年来自在宽容的城市氛围。其作者群包括:前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小说家尹丽川与李师江、欧阳应霁、来自台湾的艺评家洪米等。
  • 鲁迅与北京风土

    作者:邓云乡

    《鲁迅与北京风土》:邓云乡先生以《鲁迅日记》为纲,从风土、生活的角度记录了鲁迅在北京生活时期的真实情况,抚昔追今,因人寓景,可谓识小而见大。文笔简洁、真诚,游曳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充满浓郁的风土特色。读之可从书中看到鲁迅先生在琉璃厂访书访碑的形象、气氛,怀想鲁迅先生徜徉于北京城的情景,追思鲁迅先生不同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另一种风采。
  • 梁陈方案与北京

    作者:梁思成,陈占祥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陈两位先生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一方面,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降低经济成本,自然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众所周知的原因,“梁陈方案”没有被采纳。 “梁陈方案”是一份历史文件,今天,它存在的价值,是告诉我们五十多年前,老北京曾经获得过一种“完整保护”的选择,新北京也是一度面对可能与北京伟大历史遗存并肩发展而相映和生辉的前景。梁思成先生当年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如今,五十年已经逝去,新老北京仍在你争我夺的悲剧中不能自拔,由此带来的城市问题已波及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看看身边的北京,我们似乎就生活在“梁陈方案”的“谶语”里面。今天,我们要真诚地向先贤们说一句,历史与现实已成为你们当年的奋斗写下了注脚,对那面历史的省思,正是我们面对未来的姿态。 “梁陈方案”已是一份永远不能再实施的文件,历史已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先贤们虽命运多舛,却获得了与一个伟大城市共命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