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北京

  • 玩儿

    作者:于谦

    “我就这么点儿梦想:玩儿”,郭德纲眼中的捧哏奇才,相声界公认的第一玩家于谦,36载干掉无趣,架子不倒的玩乐生活纪录。 于谦,人称谦儿哥,郭德纲眼中的捧哏奇才,相声界公认的第一玩主。大智若愚,脾气随和,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 在相声段子里,他总是带着股逆来顺受的劲头,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没有“非要如此”的气质,但一讲到玩儿,他永远架子不倒,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爷”的范儿,在他的人生态度里,干掉无趣,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玩儿比天大。 水瓶座的人爱冲动,水瓶座的人做事没规划,所以,他才有了京郊60亩的动物园,养了大大小小数千只动物,才有了台上台下老北京式的各种“玩儿”。 他最大的希望是老了能找到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把马带过去养,马也舒服,人也舒服,此生足矣。 评论: 只要沾上玩儿的,他没有不喜欢的,我们俩是鲜明的反差,他活得太值了! ——郭德纲 人有个爱好,日子过得才充实。我就是爱玩儿,说相声也是玩儿。 ——于谦 编辑推荐: 1、于谦,人称谦儿哥,郭德纲眼中的捧哏奇才,相声界公认的第一玩主。 2、《玩儿》是于谦用心创作的第一本书,利用舞台下的短暂休息时间,在手机上完成15万字。 3、谦儿哥有三大著名爱好,喝酒,抽烟,烫头,如今又加上一条,写书。据说,下一本书正在酝酿,您可一定要等着,他可不一定写啊! 4、于谦说,我就这么点儿梦想,玩儿。玩儿着玩儿着,他一不小心就有了京郊60亩动物园,养了大大小小数千只动物。连郭德纲也忍不住感叹:他这辈子活得比我值。 5、不懂玩儿是一种缺点,玩儿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人生在世,谁都需要有点玩儿的精神,你一认真就输了。
  • 多少往事烟雨中

    作者:陈愉庆

    上海解放前夜,父亲陈占祥面临生死抉择,天亮后给淋了一夜雨的战士端去一锅罗宋汤,从此留在红色中国。 父亲的一生充满传奇。他受过蒋介石的资助,被风水先生劝说去学规划,师从世界顶级大师,路见不平在英国帮助中国海员,请梅纽因给海员开音乐会,做过500多场抗战演讲,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成为挚友。 本书再现了五十年代轰动一时的“梁陈方案”的来龙去脉。父辈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令人难忘,对文化和精神的追求令人叹息。
  • 齐如山回忆录

    作者:齐如山

    《齐如山回忆录》内容简介:齐如山先生晚年羁旅台湾的追怀之作。极为平易的白话,让我们同作者不再隔山隔水;极为翔实的故事,让我们同历史不再隔世隔代。拓下那些珍贵的史料,清末科举、同文馆、义和拳、军阀割据、以及旅欧游美等等,读者可以身临其境。读这本书,不但阅尽齐如山一个人的一生,领悟造就一代宗师的一个传奇;而且可以透视那个社会的万象。作为学者、作家、戏剧家、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广博的学识、清澈的见解也在书中层出不穷,读来获益匪浅。
  • 八大胡同捌章

    作者:肖复兴

    《八大胡同捌章》简介: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名词,位于今天的前门外大栅栏附近,清末民初因妓馆密集而成一大销金窟,并因其曾是赛金花和小凤仙一系列传奇故事的发生地,至今仍常被人提及。八大胡同在当时并非简单的风月场所,在某种程度上也近似于公共空间,同时也是那段政局动荡、暗中酝酿着变革力量的时代的小小缩影。清末民初,政客、文人、商贾以及妓女,各色人频繁出入于八大胡同,上演过一幕幕悲欣交集的剧情。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八大胡同,不仅仅是销金窟,风流地,它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一面凹凸镜。要想了解老北京的历史,哪里能够迈过它?”随着近年日渐加快的城市改建步伐,这片独具特色的历史区域将会逐渐消失。正因此,肖复兴一次次前往实地,访问健在的老妓女及见证过八大胡同兴衰的老人,去档案馆查阅当时的档案资料,拍摄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照片。在作者极具个性的文字和影像描绘中,强大的政治变革力与无名妓女寒微的生命力时时纠结在一起,八大胡同的几次历史浮沉、以及曾行走其间的人物命运,读来颇令人感慨动容。
  • 大紫禁城

    作者:赵广超

    《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别开生面地以的精致的图绘和生动的文字研究与描绘紫禁城神圣的轴线,从午门到神武门,从建筑与天际的呼应到一砖一瓦的来历,娓娓道来这座王者宫殿的雍容庄严与华丽婉柔。作者尝试从历史文化与建筑的轴线,用建筑图解的语言,诉说紫禁城故宫的文化与艺术的故事,并透过建筑局部的解构,分析其在城市设计、环境美学、历史文物与建筑本身的独到之处。
  • 北京古建筑地图(上册)

    作者:李路珂 等编著

    北京古建筑地图(上册)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今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本书分为两册,其中第一分册所收录的范围是现在的二环路以内,亦即明清北京城以内。该册精选了302处较为重要而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和艺术成就,另选择了719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在对各个建筑单体或建筑群进行剖析和介绍之外,本书还尽可能地从街区或城市的角度来介绍这些建筑作为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本书还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在北京这样的一座古城,带上一份地图去穿越大街小巷,寻访帝都遗韵、市井民风,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体味历史变迁的沧桑,这实在是旅行者或闲暇者的一大乐事,又是建筑、规划、历史、艺术等专业从业人员和学生的重要功课。《北京古建筑地图》编写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那些穿行在城市历史时空中的人们,那些和我们一样热爱北京,热爱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人们。
  • 采访本上的城市

    作者:王军

    《城记》出版五年后,新华社记者王军再推出《采访本上的城市》;与《城记》一书着重于宏观层面的叙事不同,此次作者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继续来反思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中国式的造城运动。 《采访本上的城市》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全书仍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前五章在“不同往常”的基调上,完成对城市现象的全方位观察与反思,又在最后两章,以北京和南京作为具体案例解剖。其中,《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并在中国城市规划界引起轩然大波,作者对这场轩然大波又作了持续性调查,使得中国式规划的困境得以充分暴露。 《采访本上的城市》,取这样的书名,是因为它代表了作者王军的一种生存状态——拿着采访本到城市里去。就这样,作者在现实中寻找着历史的答案,手捧采访本,踏访一个又一个城市,写下一篇又一篇报道。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作者完成了对中国城市化浪潮的调查性思考,以及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回顾。 全书由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思路连绵却也独立成章,在激流勇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这个空间的实体(街道、街区、居民等)的生死毁灭和悲痛哀伤,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 我在故宫看大门

    作者:维一

    《我在故宫看大门》作者维一自幼居北京,初中肄业后先到内蒙古农村种庄稼,又到西双版纳农场砍树种橡胶。后来,回到北京闭门读书,到故宫博物院看大门。“文革”结束后,先在北京的研究所和科隆的大学读考古,又到哈佛大学及法兰克福大学访学。《我在故宫看大门》是作者“发掘”自己记忆残片的一组文章,不光是“我在故宫看大门”:“拎在手中的家”因“外事”需要而添置了大衣柜,手摇唱机和好友慷慨相借的唱片,自己组装“无线电”(收音机)的门道,知识青年“扒车”(今天叫“蹭火车”)的道道儿,云南吃马肉的学问,“文革”刚结束时的“内部电影”,淘旧书的荒唐事;还有北京四中的“先生”称谓的讲究,儿时的朋友,王世襄先生的“锡庆门行走”,和张光直先生一起回忆母校的老师,冯爷的外语和学问……一些事,让你喷饭,另一些事,令人心酸。
  • 离婚·丁

    作者:老舍

    《离婚·丁》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而编,收录其代表作品2部,包括:《离婚》和《丁》。《离婚·丁》是《老舍小说精汇》之一。《离婚·丁》由老舍编写。老舍,我国现代文豪,小说家,戏剧作家。
  • 猫城记·新韩穆烈德

    作者:老舍

    《猫城记》: 一架飞往火星的飞机在碰撞到火星的一刹那机毁人亡,只剩下“我”幸存下来,却被一群长着猫脸的外星人带到了他们的猫城,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 猫人也有历史,拥有两万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自相残杀的结果叫他们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的对内,导致文明的退化。而“我”亲眼目睹了一场猫人与矮子兵的战争,以猫城全城覆没而结束了这座私欲日益彭胀的外星文明古城。 作品借猫人混乱生活和丑恶行径的描写,对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并间接抨击了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权腐败、无能的内政外交,但又把政党斗争都称为"哄",讽刺青年学生的"大家夫斯基哄"和信仰"马祖大仙",对革命力量的嘲讽表明作者回国伊始对国内复杂的政治情况特别是对革命政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而猫人的全族毁灭,也显露了作者对民族前途的瞻望染有比较浓厚的悲观色彩,这反映了作者不断寻求真理过程的曲折和内心的矛盾痛苦。总之,《猫城记》在思想倾向上的复杂性和艺术表现的特异性,使它长期以来引起不同的评价。 《新韩穆烈德》:是一篇表现中国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经营方式面临灭顶灾难的作品,写出了在外国的经济侵略和挤压之下,民族工商业凋蔽,旧有的纯朴习尚也随之失落,显现了作者对道德判断和历史判断彼此悖反现象的思考。
  • 遍地姻缘

    作者:庄羽

    《遍地姻缘》讲述广告公司高级白领方童童为了忘却一段难以忘却的恋情,经常出入校园,苦苦寻找中意的男大学生,不是为了爱情,而是想制造一个孩子……小说描写了几个北京青年男女的爱情争夺与挣扎。小说可望冲出《圈里圈外》。
  • 三日,十四夜

    作者:馮唐

    《三日,十四夜》(簡體版書名為《北京,北京》)是馮唐【萬物生長三部曲】的完結篇,也是最為猛烈的一部小說。青春的愛戀、醫學院生涯最後的回憶,如同暴雨驟至,在氣勢磅礡的文字間,將北京往事、錯過的愛情的悲傷,全部畫下句點。 有些作家以畫面說故事,有些作家以氛圍說故事,而馮唐則是以聰明靈動的語言,幽默的述說一個陰錯陽差的愛情故事。直到故事的末尾,巨大的悲痛悄然掩下,這十四個夜晚,成為兩人一生中唯一互相屬於的時刻。 活躍於網路的中國大陸書評人和菜頭,曾經寫道:「每個作家大概都想過要寫一篇傳世的書。自己死了,冷了,化成灰了,這灰上長出樹了,樹上的花開了又落了。可在樹下還有人會翻開這本書讀,花瓣落下來,打在書頁上。那聲音清脆而冷,像是作家用冰涼的手指點在字上,說:請你看這?,這?,還有這?。他們中有很多人覺得這是種使命,把自己和永恆用一本書聯繫起來。甚至覺得自己曾經被賜福,被神靈吻過,但是其實很多人被吻在了屁股、鼠蹊或者腳後跟上。的確有一個人被吻了額頭,他就是馮唐。」 作為中國當代最受矚目的年輕作家之一,《三日,十四夜》剛完成即備受此地書評人好評: 1.李敬澤:這是我夢想的書。色情,膽大妄為。 2.黃集偉:囂張,囂張成為這部終結篇?主宰一切的風暴雷電。和《萬物生長》、《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比尤其如此。 3.和菜頭:這是我讀過最迅烈的中文,草原野火一般燃燒,火焰瀰漫天地,然後突然一切消失,只有淡淡的青煙飄散。 駱以軍長文推薦: 《三日,十四夜》這本書藉著馮唐一貫的《麥田捕手》式眼睛追憶、反覆刷塗、閑男鬧女大小胡同漫晃,而成立的北京「清明上河圖」卷軸畫,所有正在發生的事已發生過了。卻在故事末尾,讓「我」縱身一躍,跳進那個現代主義傷害的黑暗深淵。我以為,之前的傷害形式,用中國抒情傳統之詩詞、筆記、儒家老莊……之話語,或可溫柔敦厚、浮雲悠悠、感懷悵然支拄起來;但《三日,十四夜》書末驟轉的「黑暗之心」(譬如柳青、小紅),西方有費茲傑羅、有卡繆的《異鄉人》,有福克納的《熊》、《聲音與憤怒》。他得面對完全孤獨的,歪斜與壞毀。
  •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

    作者:狗子

    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被归类的:有“上班族”,有“白领”,有“雅皮”,还有最近正流行的“小资”与“另类”什么的。但也有个别人,总是无法把他归入某一个群体中去——无论在哪儿,他都与周围的圈子格格不入。 这本书的主人公狗子就是这样的一种人: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抛弃了“白领”生活; 他曾南下闯荡,但怎么看也不像个“打工族”; 他曾浪迹乡野,但也没混成个“行吟诗人”; 他的生活绝非检点,却一度拒绝女性。 书中讲述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份极端丰富的体验既为某些人着迷一般地艳羡,也为某些人正义凛然地不齿。但谁都不能否认,这份体验因为需要超常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所以才显得格外的激动人心。 作品的题材与语言可以说远承王朔、近接石康,但在某些方面上又与他们截然不同——狗子相当的“彻底”,他是个生撕活剥的饕餮者,在酗酒、轻狂与暴食的当口“不小心”地咬断了自己的手指,并且混着血汁、啤酒,还有女人舌尖的唾液硬生生地吞了下去。
  • 北京镜鉴记

    作者:赤军·亚古

    《北京镜鉴记》主要内容:故老相传,北京城有七大邪地:高梁桥、北新桥、积水潭、铸钟场,八宝山……邪地究竟邪在何处?为什么它们会成为传说中的禁区,又是在什么时候才开始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邪地呢? 从春秋时代的燕国首都蓟城开始,北京拥有着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相传,这里原本叫做“苦海幽州”,地下无数海眼,潜伏着作怪的孽龙。因此建都于此的历代王朝——辽、金、元、明、清——都会设置重重镇压之法以稳定都城根基。这些民间传说根源何在?是否真有苦海,孽龙又何所指呢? 明朝永乐四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北京城,以备不日迁都于此。詹事府左司直郎刘鉴受命从南京来到北京公干,在一系列奇特的际遇中,开始掀开古老都城的神秘面纱……
  • 晚安,北京

    作者:汪峰

    《晚安 北京》、《美丽世界的孤儿》、《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春天里》, 为所有的爱与死与罪与罚而祈祷,为每个人的青春、痛苦、孤独和梦想而歌唱 我想通过一个故事,写出整个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我那个年龄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如果说小说的主人公王凡身上有我自己的影子,那也主要是心理基础和对社会的看法方面的,他的性格、行为方式和经历并不是我的。小说里的戏剧冲突最后所要表达的悲剧性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结局。 ——汪峰 这本书以著名歌手汪峰的小说处女作《晚安北京》为主体。小说以北京青年王凡一天的经历为主线,从侧面剖析了世纪之交年轻人的迷茫;写躁动而阴郁的青春,写一代人的绝望和坚持。 “我想通过一个故事,写出整个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我那个年龄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如果说 小说的主人公王凡身上有我自己的影子,那也主要是心理基础和对社会的看法方面的,他的性格、行为方式和经历并不是我的。小说里的戏剧冲突最后所要表达的悲剧性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结局。” 本文还收录了其随笔“怒放笔记”,主要关于个人音乐创作、人生感悟等,透露了其丰富精彩的创作心路。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汪峰早期的部分歌词和未发表过的诗歌,共计30首左右。
  • 我们都去海拉尔

    作者:张弛

    张驰的品性风度俱佳,早年又写诗,所以一则一则之中,意兴绵连,不愠不火,惜墨如金,好看不累…… 张驰的小说里有一股无赖劲儿,在生活中当然单说,这种无赖在小说中就可爱了,无赖我觉得在文学中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形象。 张驰的小说和随笔怎么隽永怎么来,早有方家点明其作品与《世说新语》的继承关系……东一笔,西一笔,“不等招数用老。” 张驰身上有种中国作家中十分罕见的幽默品质,笑中有悲哀。他笔下的人物都自残都失足,反复的失足便构成了可笑、其他人就从别人的不幸中得到了解脱…… 把小说“写出声”来,前面有一个老舍,后面就张驰了……
  • 消失的老北京

    作者:梅英東

    拆 中國-Chnia-拆哪 老北京化作煙云,碾為廢墟。而新北京粗糙巨大, 「明天會更好」的夢,似乎變成空洞承諾。 這是一部紙上紀錄片,一個外國旅游作家見證并思索了這一城市史上最瘋狂的歷程。 「胡同應該被歌頌和讚美,因為朋友、鄰居、同學、親戚……所有人的聯繫都在這個背景下進行,在商店、旅社、澡堂、學校和市場中上演。」然而,一隻無形巨手強迫我們滾蛋,那一天彷彿迫在眉睫。 生活在北京大柵欄胡同裡的梅英東,在奧運前北京如火如荼地建設和拆遷中,帶著復雜的溫情記錄了胡同和四合院裡的生活場景、生活方式和人,并破譯出這座世界古老都市的拆之簡史:從燕都舊蹟到帝制時代的偉大都城,從民國的現代化浪潮到毛時代的工業化革命。對北京而言,了解其過去變得沉重和困難,而這座城對自己未來的率爾展望則是無以承受之輕。告示牌上的政府奧運廣告說:「明天會更好」。如果這是美麗夢想,距離北京奧運五年後,我們看到口號已經變成空洞承諾。今天的北京環境似乎變得更糟,而胡同和四合院社區已經消失殆盡或面目全非。 胡同的生活讓人迷戀,也問題多多。當作者因為內急失控,而把四角內褲狠狠地扔在距離住處百米外的公廁時,他心裡也曾出現一個小小的期盼:希望「無形巨手」在他所住的四合院外牆上畫了一個字:拆。然而他深知,拆,所憑依的是專制美學和發展至上主義,拆,到最後變成了暴力和簡化。他的鄰居老寡婦一輩子生活於斯,是老北京社區的象徵,擔心死在現代高層公寓裡無人所知,但還是被「無形巨手」驅逐搬進了郊區的公寓。本書的結尾處,作者打她的電話時,聽到的是:您所撥打的電話沒有接聽…… 從某種意義上說,北京的歷史也是一部「拆」的大歷史,從元到明清,從民國到中共建政後的工業化改造,無疑都伴隨著拆和建。然而作者所見證的這一波拆遷對北京傷害最深。這一次是以奧運之名、現代之名、發展之名,卻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作者同時考察了其他大城市的生與死、拆與建,指出:北京沒有巴黎的奧斯曼男爵、也沒有紐約的摩西,北京只有一隻「無形巨手」。它只是拆除房子、畫好新的規劃圖、貼出一張通知、清除規劃中最後的障礙:人。藉著橫向和縱向的時空比較,作者展示給我們看到了城市和人的復雜性。 何偉盛讚梅爾是真正活在一本書裡的作家,而《出版人周刊》則評價說,梅爾這本充滿力量的書之於北京,正如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死亡》之於紐約。
  • 树之声

    作者:(日)阿南史代

    一种姿态背后,都蕴涵着摄影者常年累月的奔波、跋涉。 让我们共同乘上阿南女士的越野吉普,徜佯在北京的古树名木之间,倾听它们述说历史的声音…… 对于历史地理的研究,时间也是一个特殊的成功因素。阿南女士的研究跨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在物质形态方面,许多事物依然留存,尚未为现代化进程所改变;在社会形态方面,改革开放的形势使她得以顺畅地与各行各业的人士相识、交流。作者曾提到:“尽管我寻访的是那些遗迹的有形存在,但这跨越二十年的经历却使我看到街区的发展、农村生活的变化和人民命运的变迁,使人在围绕古代遗迹发生的种种变化中获得一种历史传承感。”这种如实的历史记录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尤其可贵。对于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等问题,阿南女士也坦率地表达了内心的忧虑。 本书虽以古树命名,但内容远不限于此。涉及历史的变迁,八国联军的人侵、文革的破坏;东北旺中日友好公社、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等社会历史的痕迹都附着在古树的年轮转换中。书中还展示着一幅幅当代北京的风俗画。 “时光赋予它们尊严,你可以感受到古树那种特有的、宁静的力量,周围的一切风云变幻,朝生暮死,惟有这些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灵,深深地扎根大地;虽然不言不语,却坚守着自己异常坚韧的个性。
  • 北京姑娘

    作者:石康

    石康的作品,在读者中能引起共鸣,因为北京是石康熟悉的地方,随着年龄越大,对它的了解也越不同。从读者的共鸣中我们也许更能深明这一种“不同”。不过石康作为一个以体验型著称的作家,他的“体验”好像总是遭受很多的非议,这一次他的《北京姑娘》被一些读者批为是在“恶捧北京女孩”,而有的读者干脆说———“通俗地讲,《北京姑娘》就是石康精心编织的一本北京情色地图。”石康说那是读者自己的观点,与我无关,我只是记录我的感受。石康就是石康,不管读者怎样地唠叨他的不是,他总是“我只写我了解的真实”,光这一种坚持,就不得不令人敬佩。
  • 北京的腔调

    作者:胡赳赳

    “赳赳体”随笔《北京的腔调》问世, “韩寒体”之外有书可读 陈丹青作序推荐,70后最后一位语体高手 现在,图书市场上很难有一本书能像《北京的腔调》这样,给大家带来纯粹阅读的享受,字里行间充满智慧、趣味和纯真,既老辣世故、又温情伤感。对,这正是我们对胡赳赳文字魅力的理解。 在告别2010年的时候,我们迎来了胡赳赳的新书《北京的腔调》,这位现任新周刊杂志主笔,出过三本诗集的70后诗人终于将自己6年来的文字结集成书,向我们款款走来。 6年前,当胡赳赳第一本随笔集《布尔乔亚之痒》出版的时候,作家冯唐写道: “胡赳赳就是北漂文青的代表。我常常想像胡赳赳刚杀到北京时的情景,觉得心驰神荡,血管里胡人的基因“滋滋”沸腾:留江东爹娘在身后,留夺去自己童贞的姑娘在身后,来到北京,没有关系,没有工作,没有存款,提一个箱子,里面三条内裤,三双袜子,一本稿纸,一腔性情,半打避孕套欲望,就来了。” 6年之后,陈丹青在《北京的腔调》序言里写道: “他太不像记者了:如今各报记者多么有见识啊,能对一部电影轻描淡写说两句,不讥笑,已属稀罕。我不想说挑剔、挑刺、职业性冷漠等等是记者的通病,但赳赳即便不做这一行,也会是个例外:他无可掩饰地善良、易感,从七零后开始,性情单纯的个例,而且过了而立之年依旧单纯,概率增多了,赳赳正是其中一位。” 6年时间里,胡赳赳正在自动剥去身上因袭职业记者的外衣,他如今的文体更加多变,从追求新闻影响力到影响人的内心,作者身上镜子般映照出来的文字更加温暖人心。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削弱自己话语的力量、优雅的趣味和犀利的批判。有人说,冯小刚、余秋雨等到一干人物都被他“揭掉了底裤”。也许,只有80后的领军人物韩寒才拥有如此才华毕露的语言天赋。仅仅只有一个韩寒是不够的,胡赳赳的新书意味着知道分子背后的知道分子原声出场。 在微博还没有兴起的时候,胡赳赳就开始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一种“句读”文体,大量精道的短句像一幅时代的拼贴画,它们也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一年之后,新浪微博来势汹汹,“句读”体变成了140个字的微博体。 在《北京的腔调》里,读者可以读到侦探小说、先锋小说、诗歌、句读体箴言、艺术评论、文化观察、传媒生态、名人趣闻、办公室生存、创意之道,甚至心灵鸡汤式的小品文,《写给剩女的五十条忠告》、《写给情人的三十六个忠告》、《女人节致我的女人(们)》等文章都曾在坊间广为流传,《与最讨厌的人相处的二十条法则》、《如何做减法?》、《个人如何应对经济衰退?》等绝不是那种拼凑式的小报文章,而是作者兴致所至的抒情体例,自认不懂诗的朋友可以当作梨花体诗歌来读,好看又受用。 《有上流,无社会》、《中国朝酒晚舞》这样充满禅机的标题在书中随处可见。 总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意一页开始阅读的手边书,在人挤人的地铁车厢,读它能让你旁若无人笑出声来,在办公室,它是一本话题之书,读胡赳赳的书,更像是读一种说话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世方式,一种看世界的眼光。 从某种程度来讲,它是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的当代版本,它向你展示了一个多情而多姿的北京,生活在朝九晚五之外还有许多种可能性,新思维原来可以创造新生活。 “我喜欢赳赳。他不像个记者、编辑、撰稿人。要不是年龄差异,他活像我的哪位中小学同学,站在弄堂口或者随便什么地点,煽动他的厚嘴唇,随口和我谈起毫不相干的各种话题,彼此不必介意通常需要介意的世故。”陈丹青在序言里写道。 更早些时候,京城传媒江湖流传着一篇名为《有酒须醉胡赳赳》的文章,有这样的句子描述他: “胡赳赳有很多朋友。一些平生第一次来京城的人,也都知道有他这样一个人。江湖上甚至还流行这样一句话:为人不识胡赳赳,到过京城也枉然! ” 《北京的腔调》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胡赳赳,一个有情有义的双鱼座。 在怀念好友瘦谷的文章里,胡赳赳写到: “我对江湖隐隐有拒意,不想让身上的江湖味太浓,过多占用读书与写作的时间。但可怕的时间之敌总是使你的朋友们悄悄倒下,你会发现读书与写作,实在不比那些充满情怀与才思的肉身更具意义。我决定用这篇文章终结我对瘦谷离去的悲伤,他温和的笑脸一定在闪着光,在天堂里的大排档占好座,准备好美酒、美食与美女,等我去痛饮。” 胡赳赳的文字是一面湖水,一个挚友的形象跃然纸上。 “赳赳文体”是什么?有人说他是刺穿生活泡沫的堂吉诃德,他的文字很轻,轻到像一阵风,风过无痕,他的文字又很重,因为每个字都写到人心里去了。 一日,胡赳赳在微博上敲下四句话:“北岛无从多看,董桥尚可一读;最喜陈氏丹青,不输胡家兰成。” 而在书中,还有一篇文章《跟陈丹青学语文》,称陈丹青是自己的“老师”。这位被陈丹青评价甚高的年轻人究竟有什么魅力呢?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胡赳赳的腔调?他半颓废半激进的才情为何如此让人着迷? 答案也许在您翻开书之后才揭晓。